1、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2、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4、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5、百病挟痰
6、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7、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9、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10、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11、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12、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3、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14、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16、久病先针足三里
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9、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0、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21、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27、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28、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29、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30、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31、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32、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33、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34、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35、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6、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7、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38、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39、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40、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41、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42、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43、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44、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45、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46、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47、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48、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49、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5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51、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52、脾气喜升 胃气喜降
53、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54、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55、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56、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57、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5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59、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60、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61、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6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63、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64、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65、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66、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67、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68、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69、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70、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71、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72、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73、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74、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75、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6、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77、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78、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7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80、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81、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82、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83、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84、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85、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86、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87、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88、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89、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90、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91、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92、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93、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94、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95、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96、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97、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98、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99、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100、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101、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102、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103、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104、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105、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106、百病生于气
107、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108、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10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110、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111、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着作。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1 成书年代和组成内容
关于探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早经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考证,一般都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的伪托而已。在它汇编成书以后,又经过两汉时代或更晚一些时期的学者作了修订和补充。
《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l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汉书?艺文志》载录的书目,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和《黄帘外经》三十七卷。外经至今没有发现,似乎早已散佚。当时也没有提到《素问》和《灵抠》的名称。到了晋代,学者皇甫谧(公元215-282年)著《甲乙经》的序文中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咸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后世多数学者也承认皇甫谧所提到的咸经,便是《灵抠》的别名。因为在《灵枢?九缄十二原》中写着:"欲以微缄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咸经"。这就是说,要用微小的针,刺入肌肤里去,借以疏通经络,调和血气,使气血能往来出入的会合,并且循行畅通无阻,为了要把这种疗法流传到后世去,必须明确地制定出方法来,使它永远不会涅没,经久而不失传,这个方法还应该是容易运用而不容易忘记的,在安排这个方法的时候,要分清章节,里里外外,从头到尾,一切都要交待清楚,首先写成一部《咸经》。所以《咸经》和《灵枢》是同书异名,是有它的依据的。
1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古代人民对各种自然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可以用"阴阳"这两个字来概括,例如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的为阳、静的为阴,兴奋的为阳、抑制的为阴,功能性的为阳、物质性的为阴,亢进的为阳、衰退的为阴,热的为阳、寒的为阴……。阴阳既是代表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某些意义上来讲,阴阳学说是符合辩证法的。阴阳学说与医学的结合,在《黄帝内经》里面直截了当地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要求我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上都不能离开阴阳这个"纲纪”。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一部古书《左传》中就记载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里虽然没有用上“五行”两字,但显然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材料而言,并且说明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非常朴素,一点也没有神秘的色彩。在它渗透到医学领域以后,首先是用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中的一脏和其他四脏的关系,比拟五行中的一行对其他四行的关系。例如肝和心、脾、肺、肾之间的关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来比拟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之间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就是所谓"五行相生";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五行相克"。它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运用,在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的联系时,当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便是有规律性的活动;当病理的状况下,便是正常规律性的破坏。从而以明阳五行学说为凭借,成了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有联系的概念,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1 【丛书分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在汉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内经成书自战国时期,邵雍更悟出了如何“治未病”的养生疗法,并结合易学创造出通俗易懂的的预防养生学体系,邵氏后人代代相传继承下来。
《黄帝内经》之灵枢·卫气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原文: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窃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歧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正之,虚者,引而起之。请言气街,胸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译文:
黄帝说:五脏是藏精神魂魄的,六腑是纳受水谷而且消化、输送它们的。水谷化生之气,内则入于五脏,外则布覆于四肢百节。其中流布浅表、不循经脉而行的浮气,叫做卫气;行于经脉之中的精气,叫做营气。阴阳相互随逐,内外相互贯通,象圆环似的无头无尾,不停息地浑然流动,谁能穷其究竟!然而,它们区分为阴阳,俱都有标有本,有虚有实,各有其循行、经历之处。能辨别阴阳十二经脉,便可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能候察、诊知虚实所在之处,便可寻找出发病部位在上还是在下;知道六腑之气往来运行的路径,就知道怎样解开结聚,使腧穴畅通;能了解虚实的属坚还是属软,就知道哪里该补,哪里该泻;能知手足六经的标部与本部,便可对天下疾病了然于胸,没有疑惑了。
岐伯说:你以上所论,真是广博啊!让我来紧接你的论述,更详尽地谈一谈。
足太阳经脉之本,在足跟以上五寸处,其标在左右两络命门的睛明穴。命门,指眼。足少阳经脉之本,在窍阴穴,其标在窗笼之前的听宫穴。窗笼,指耳。足少阴经脉之本,在足内踝上二寸处的交信穴,其标在背部肾腧穴及舌下两脉的廉泉穴。足厥阴经脉之本,在行间穴上五寸处的中封穴,其标在背部肝腧穴。足阳明经脉之本,在厉兑穴,其标在颊下夹喉颡处的人迎穴。足太阴经脉之本,在中封穴前方向上四寸处的三阴交穴,其标在背部脾腧穴及舌根处。
手太阳经脉之本,在手外踝之后的养老穴,其标在命门的睛明穴之上一寸处。手少阳经脉之本,在手小指次指之间向上二寸处,其标在耳后上角的角孙穴及下外眦的丝竹空穴。手阳明经脉之本,在肘骨之中的曲池穴,上至臂臑处;其标在额下,与夹耳两旁的头维穴会合。手太阴经脉之本,在寸口中的太渊穴,其标在腋下动脉天府穴。手少阴经脉之本,在掌后锐骨之端的神门穴,其标在背部的心腧穴。手心主经脉之本,在掌后腕上二寸两筋间的内关穴,其标在腋下三寸的天池穴。观察这十二经脉标本虚实的病变,凡本部阳虚的就会发生寒厥,凡本部阳盛的就会发生热厥,凡标部阴虚的'就会发生眩晕,凡标部阴盛的就会发生热痛。对实症,就应泻除邪气以制止其发展;对虚症,就应导引正气而使之充实。
让我再谈谈气街。胸气有它所行的街道,腹气有它所行的街道,头气有它所行的街道,胫气有它所行的街道。气在头部的,其气终止于脑的百会穴;气在胸部的,其气终止于胸前两膺与背部肺腧穴;气在腹部的,其气终止于背部的脾腧穴与冲脉,以及肚脐左右动脉的肓腧、天枢等穴;气在胫部的,其气终止于气冲穴与承山穴及足踝上下处。取以上这些穴位针刺时,要用毫针,而且一定先要用手指按压较长时间,等到气至应手,才可施针予以补泻。这些穴位主治的病症,有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以及初起的积聚等症。疼痛部位可以移动的,容易治愈;如果积聚处不痛,则难以治愈。
拓展阅读:内经脏腑理论名言
人无胃气曰逆[1],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注释】
[1]逆:反常。
【论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又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这里所说的“常气”指正常的脉气。健康人的正常脉气来源于胃气,所以,有胃气的脉象就称为平脉;若人的脉气中没有了胃气就是反常现象,这种没有胃气的脉象称为“真脏脉”,出现这种真脏脉者预后不良。
张介宾注解说:“凡平人之常,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胃为脏腑之本。此胃气者,实平人之常气,有不可以一刻无者,无则为逆,逆则死矣。”他指出,人的生命所以能持续活动,主要依赖水谷精微的营养补给;水谷精微被人体吸收,给五脏六腑注入了营养,所以说,胃是五脏六腑之根本,因此,胃气一刻也不能缺少。
一个患病的人,若没有了胃气,其预后非常险恶,由此强调了胃气对于人的重要性。由于“脾为胃行其津液”,水谷精微的产生和营运,离不开胃与脾的共同作用,故脾胃统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知人体生机的盛衰,其根本的标准乃是胃气的有无,即所谓“有胃为平”,“胃少为病”,“无胃为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我们在养生和防病治病等方面都必须重视保护胃气。特别是在用药上,更要注意峻猛之药对脾胃的损害。
有胃气的脉象,表现为从容和缓,流利匀调,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和《灵枢?终始篇》所说:“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也徐而和。”反映脾胃功能旺盛,气血充盈,全身状况良好;脉无胃气,则触之全无从容和缓之象,乃病情严重的表现。故观察脉象有无胃气,对判断机体健康状况和病情的轻重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