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苏轼的名言刻苦读书 正文

苏轼的名言刻苦读书

时间:2025-04-30 10:37:05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6、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8、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9、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

3、修其本而末自应。

4、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5、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词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

6、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8、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君子不重则不威

11、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12、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13、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14、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15、多情却被无情恼。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8、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19、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20、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2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2、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2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4、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25、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6、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27、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28、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30、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31、文武之功,未有不以得人而成者也。

32、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33、一定的文化。

3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5、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36、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37、浅交言深,君子所戒。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公元1037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公元1057年中进士,调福昌主簿,授凤翔府签书判官。 1065年,通过殿试,正式授直史官,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各朝,先后任通判、知州、翰林学士兼侍读,官至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他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散文和诗、词方面,更是成绩斐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家并称“三苏”。

苏轼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其父苏洵以散文著称,被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母亲程氏,也是名门才女,未出阁时,就在诗文方面有着较高的声誉。共同的情趣、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作诗联对,成了他们沟通思想、抒发情怀的主要方式。

苏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从两三岁便经常观察父母作诗联对的活动,而苏洵和程氏,也根据自己学习成才的经验,从小对他进行最基本的培养和教育。先教他识字、背诗。后让他致力于学习经书。苏轼非常聪明,读书刻苦,到他十多岁的时候,家中的所有藏书,从先秦时的诸子百家,到隋唐时期的大家名著,全都读了个遍,并且对其中不少篇目都能背出。这时,他写的文章、作出的诗词,常常受到一些名家的称赞,于是,自满情绪油然而生,认为按自己现在的水平,可以称得上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便在书房的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几天之后,一位自称姓朱的老人登门拜访。当老人被人带到书房,看了书房门上的对联时,不由得微微一笑,然后,从袖筒中拿出一本书来,十分谦恭地向苏轼求教。苏轼打开一看,是一本古书,不要说自己从没有读过,就连里边的字,也有许多不认识。他不得不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

那位姓朱的老人见状,便笑着说:“天下那么多书,也许有公子没见到过的,我再去请教别人吧,就不难为你了。”

老人短短几句话,苏轼听了,顿时像芒针刺背,感到无地自容。待把老人送走后,他快步回到书房门口,将那副对联撕得粉碎,然后回到屋中,又重写了一副,贴在书房的门上。这重写的对联是: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件事使苏轼受到一次极为深刻的教育,他深深地理解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名言的真正含义,在读书上也更加刻苦认真了。

苏轼的父亲苏洵,从自身的经历中体会到,靠自学虽能成才,总不如拜师求学的速度快些,便在苏轼八岁那年,送他到眉山道士张易简办的一所私塾中去读书。

苏轼到眉山私塾读书的第二天,京师来了一个官样打扮的.人,送给张道士一封信。张道士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长诗,便高兴地吟诵起来,其内容是赞颂提倡改革朝政的十一位名臣,其中包括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

就在张道士吟诵的时候,苏轼躲在他的身后,早已把这长诗看了一遍,并且明白了诗中的基本内容。

待老师的声音一落,苏轼便大着胆子问道:“老师,诗中提到的这十一个人,都是谁呀?”

张易简这才发现苏轼站在他的身后,于是有些不耐烦地说:“这都是大人的事,你还是个孩子,何必要问这些?”

苏轼却不服气地说:“经书中讲的也都是大人的事,可老师给我们讲得很详细;对现实中的凡人实事,小孩子更应该多知道一些,您说我说的不对吗?”

苏轼的回答,使张易简感到很惊奇,认为他虽然还是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讲出话来,却有理有据,表明他才气非凡。他心中很是高兴,遂把苏轼拉到面前,和颜悦色地说:“孩子,你说的没错,是老师错了。快坐下来,为师现在就讲给你听。”

接着,张易简便把推行新政的十一位名人,给苏轼一一作了详细的介绍。

也就是这一次,苏轼第一次听到了韩琦、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名字,并且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也是从这件事开始,张易简对苏轼另眼看待,在教育中用不同于对一般孩子的教学方法,重点是解疑、释难,并且为他开了不少“小灶”,使苏轼的学业有了飞速的提高。

一晃三年过去,苏轼修业期满,回到家中。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不久,又央求父亲继续让他外出拜师求学。苏洵见儿子求知欲望如此强烈,也很高兴,经过多方打听,听说有个叫刘巨的人,精通诗文,学识渊博,很有名气,现于眉州的官办学府任教;于是,便将苏轼送到刘巨那里,继续深造。

刘巨知道眉山道士张易简学问深厚,很是佩服,听说苏轼在来眉州之前,曾在眉山就读三年,便把苏轼叫来,详细询问了他在眉山的受业情况。通过询问,知道苏轼在眉山受益匪浅,特别是在诗、词方面已经功底雄厚,而在文学理论方面尚嫌不足。因此,他在对苏轼的教学中,采取有所侧重的教学方法,重点教他学习文学理论,而把诗词作为课外内容,和苏轼互相切磋,不计较师生身分。

刘巨的诗在当时很有名气。有一天,他写了首诗,题目叫做《鹭鹫》,其结尾两句是:

渔人忽惊起,

雪片逐风斜。

其意思是说:当打鱼人忽然惊醒时,天空中的大片雪花正被寒风吹得在斜斜地起舞。

刘巨写完这首诗,越读越高兴,越诵越满意,觉得这是他多年来的一首得意之作。

恰在此时,苏轼来到室内,因刘巨专心吟诵他这首佳作,没有发现苏轼的到来。

苏轼见老师专心吟诗,便站在其身后,一边听,一边琢磨诗的内容。他琢磨来琢磨去,感到这首诗的确写得好,可还是有不足之处,于是,他在老师又诵完一遍的间隙,对刘巨说:“好诗,好诗,先生所作的确是好诗!”

刘巨听到苏轼的称赞,心中更加高兴,可是,他仍然谦虚地说:“拙作,拙作,我想听到的,是这首诗还有什么不足之处。你能说说看吗?”

苏轼便直言道:“依学生看来,整首诗作气势雄伟,辞藻华丽,别具一格;不过,这最后一句,若改为‘雪片落蒹葭’,既指出了鹭鸶的出处,又令人想起白鹭如雪的意境,岂不更好一些?”

刘巨听后,细一琢磨,不由拍手叫道:“改得好,改得好啊!”

然后,他又情不自禁地叹道:“看来还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的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啊!”

接着,他亲切地对苏轼说:“看来我已经当不了你的老师了!”

苏轼见状,不好意思地说:“先生今日这么说,该不是赶我走吧?”

刘巨说:“不,我说的是真心话,不做老师,可做诗友,互相学习,为何要赶你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