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秋》读后感1
今天我读完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秋》。
《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高家在觉慧、淑英都相继走了之后,他们的天地有土匪横行,他们的收入越来越少,而那些“长辈”还每天大把大把花钱请小旦、修小公馆。又经历了种种变故,住在公馆里的人越来越少,终于,他们决定卖掉公馆,高家从此解散了。
这本书里高家又发生了许多变故,但最让我感到不值的是四妹淑贞的死。
淑贞是一个胆小的女孩子。但她的胆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来被她的妈妈骂胆小了的。她的母亲沈氏因为淑贞是一个女孩子,她自己经常跟丈夫吵架,就把气全部撒在淑贞身上,好像淑贞不是他的女儿,而是他的出气筒一样。淑贞这个可怜的孩子,她只有和哥哥姐姐在一起时才会有片刻的安慰。觉民很早就说要帮淑贞想个办法,但来不及了,淑贞忍受不住,跳井而死!虽然这很不值,但还是有让我感到痛快的地方,那就是觉新反抗了!觉新终于忍受不住公馆里的人对他的欺侮,第一次说出了“不”字!高公馆就这样卖掉了,高家就这样散了。我觉得散了更好,没有心计,没有明争暗斗的生活不是更好吗?
巴金《秋》读后感2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对旧的、封建大家族的深刻揭露。在这种封建大家族中,大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大部分人都不学无术、游手好闲、道德败坏、自私到了极点,特别是那些老反动们。他们自己道德败坏,却恬不知耻,压制年轻人,几十年轻人的幸福乃至生命,折磨年轻人,毒害他们,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中毒日深。等到当年的青年到了而立之年、不惑之年之时,他们也早已被迷失了本性,又变成了老反动,又反过来压制摧残自己的下一代。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这样一代复一代地重复着这令人发指的悲剧。这不是具体某个人、某些人、甚至一代人或几代人的错,而是整个制度的错,是整个罪恶的封建社会伦理制度的恶果。那些置身基中的人,即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们在那种社会中成长,他们所见到的,听到的,都是那腐朽社会的各种现象,而这些现象作用于他们的大脑,他们自然就形成了关于那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行动,评价自己的行动。他们不知道是自己和亲人一起毁了自己的幸福,也不知道自己自己和亲人一起又埋葬了亲人的幸福。他们并不明白这一切,似乎也根本没有为此而感到过痛苦,因为那些封建伦理支撑着他们,使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过错,也许这就是精神的力量了,人也许是因为有精神才存活于世的,没有了精神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意义。至于人们的躯体,只不过是人的精神的载体,人的肉体上的痛苦,永远也没有来精神上的伤害严重,肉体上的痛苦是短暂的,而精神上的痛苦则是长久的、重复的,可以一直延续到人最终的毁灭。
几十代人、几百代人都那样平静地生活过去了,为什么到了近代,到了二十年代前半叶那几代人的时候,这种生活却以为继了呢?原因在于此前人们心目中,所有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没有谁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也没有人想要换一种活法看看怎么样。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他们也就想不到,而到了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坚船利炮把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带到了人们的视野。看到别人的幸福生活,想想自己的悲惨遭遇,年轻人再也沉不住气了,没有中封建社会毒的青年中中毒较浅的人再也忍不住了。他们要追求新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们再也不相信封建的老一套了,他们开始反抗压迫,于是老的和少的之间,顽固的反动的和开拓创新的开始了战斗。这样鲜血就当红了整个中国近代史。毕竟顽固反动的是衰老的,当觉民们勇敢地抓住克安们的手时,克安们就无可奈何了。
青年终归是会走向胜利的,只要有勇气,又能拿出实际行动,幸福就会向我们飘来。
巴金《秋》读后感3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秋》是他的"激流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读罢之后,一股革命的激流不禁涌上心头,这是一种社会的责任赋予我们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激流三部曲"中那种火一样的激情,那种强烈的反封建的思想,那种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热情始终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秋》这部小说延续了《家》和《春》的主线,进一步写高家的没落与新生,使人看到希望的是,主人公觉新在血的教训面前,已变得更加成熟与冷静,他不再默默忍受着众人的欺负,不再逆来顺受,他也受到了觉民以及琴等人多的启发,脑海中已有了革命的思想,他试图以改良的方式去挽回这个濒于没落的家,事实证明已无法挽回,高家最后还是支离破碎。相比之下,二弟觉民就显得积极的多,他最后举行了新式婚礼这一点,就证明了他的思想已经彻底摆脱了旧式大家庭的束缚,而投身到更新的,更富有生命力的新世界!
我想,《秋》从季节上来看是凄凉的,它往往能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它常常代表事物的衰亡,这是诗歌散文中是经常见到的。那么,本小说在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秋天,是不是也意味着它的衰亡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种衰亡,尽管身在其中的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情愿,但历史的潮流是势不可挡的,革命的激流是永远向前的,这一点任何人也无法改变!旧世界的衰落,意味着一个新世界的到来,让那个没落的家随着秋天的落叶一起随风而逝吧!迎接我们的,必将是一个崭新的未来。
"西风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秋冬一过,我们一定会迎来灿烂的生机盎然的春天,我们的国家正是在这样的新旧交替中走向强大的,我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美好。
巴金《秋》读后感4
终于看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家》,《春》,《 秋》,我发现自己都快要融进巴金笔下的封建大家庭了,在看的过程中,我的心随着故事里面情节变化而变化,有感动,有悲愤,有喜悦,有忧愁。有感动是因为看到觉民,觉慧他们为了推翻旧制度,为了和旧制度反抗到底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我为他们的勇气而感动,因为在一个有浓厚封建气味的大家庭里能够不惜一切地进行斗争是多么的不容易。
有悲愤是因为我看到许多年轻有活力的生命被白白地断送了,我悲愤那腐朽的旧制度,我恨不得自己就是生活在那时,然后我会毫不犹豫地与其进行斗争,把它推翻。我有忧愁,是因为我看到许多渴望得到帮助而又得不到帮助的人被折磨而死。像鸣凤,梅,惠,倩儿还有淑?和枚少爷,他们都是旧制度给害死的。
我有喜悦时因为看到觉民他们一步一步的取得胜利,而旧制度一天一天地被腐化。我好赞成琴说过的一句话:秋天不会永远存在,秋天来了,不久就是春天。是的,我们今天的生活就是证明。突然之间我感到好幸福,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都拥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巴金《秋》读后感5
《家》、《春》、《秋》这是巴金的代表作,我看了以后,心底不禁为他人感叹!这三本书都是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的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从表面上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事实上这个大家庭里处处充满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真是个虚伪的大家庭!因为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也认识了许多人物:怯弱而背贞压力的觉新;充满正义感的进步青年觉民、觉慧与张蕴华;敢于抗击命运的淑英、鸣凤;花天酒地的克明、冯乐山、克定,还有高老太爷……这些性格与行为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勇于进取、勇于抗争的觉民、觉慧、蕴华……他们都会有美好的未来。就像蕴华所说的,这是一条路,一条充满了危险与挑战的路,这路上到处横着青年们的尸体。如果不搏一搏,坚持着,怎么会拥有自由、美好的青春呢?这条路,淑英、觉慧自由走过了,走到了上海……觉民与蕴华携手走着,要到幸福的明天。而大哥觉新泽经过了这条路,他在长辈的一手包办下,远远的绕开了这条路,但他却在心中留下了痛苦,也在这条路留下了自己的“尸体”——他在长辈的一手包办下,他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他失魂落魄,就像行尸走肉一般,他已失去了生活的斗志,这就是一种死亡……该走的走了,该留下的留下了,残存下来的高家哀嚎着,有的为旧时代的终结的害怕;也有为新时代的到来的惶恐。
最终高公馆散了,可那个时代人再继续,挣扎着他们的命运,失去的已经是永远的消逝,活着的仍在挣扎。
巴金《秋》读后感6
读完一本书,无论如何都有冲动写一篇读书心得,那种感觉是很棒的。
《秋》的情节安排明显比《春》紧凑许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潮迭起。现在想来,《春》更像是一个过渡,花了大笔墨讲淑英觉醒到出走的过程。没想到的是,读《家》时最喜欢的觉慧,随着《家》的完结,竟再也没出现过,当起了隐形人。倒是觉民的个性越来越鲜活,淑华也越来越讨人喜欢。
巴金在序中提到自己写《秋》写哭了,本打算安排觉新自杀,拆开觉民和琴,让觉民被捕。但是,温暖的友情让他放弃了灰色结局。确实,结局不坏,在觉新给觉慧和淑英的两封信中平静又意味深长地结束了。那两封信又读得我小小感动。
刚读罢卖公馆分家的高潮,一面叹惋一个大家庭的没落一面期待着觉新等兄妹的新生活,作者却让故事戛然而止。“亲爱的读者,你们应该想到,生命本身就是不会完的。那些有着丰富的(充实的)生命力的人会活得长久,而且能够做出许多许多的事情来。”其实关于搬家之后的一些近况,在觉新的信中作出了简单的交代。读《秋》正读得酣畅淋漓之时,却被作者突如其来的尾声搞得意犹未尽。这种感觉就像,心情激动精神紧张地看完《秋》,抬头看看窗外,风轻云淡,谁曾想到昨日大雨瓢泼。还沉浸在淑华觉民一场场“目无尊长”的抨击中,读来大快人心!还无奈着淑贞的跳井、枚表弟的病逝,又想起瑞珏、梅、蕙等一个个年轻生命被封建礼教摧残致死,真有点愤愤不平。当觉新终于说出“我办不到”的时候,着实欣慰了下!
现在的我和觉新差不多一个岁数了,我想若是再早些年看《春》《秋》,心情会更激动吧!读《家》的时候比觉民觉慧小一点,也正好在一个叛逆期,于是当时对觉慧敢于反抗的精神非常欣赏。读罢《秋》,发现自己真是越来越觉新了……同时也唤醒了曾经那个叛逆、愤世嫉俗,有梦想有实际行动去追求梦想的那个我。虽然现在的我也是带点叛逆,厌世恶俗的,却已不再那么锋芒毕露了。至于梦想么,渐渐沦为幻想了~
一向对美食敏感的我,也留意了《秋》里面的吃食。凉拌蜇皮,椒麻鸡,火腿,皮蛋,粽子,盐蛋,多角形的小块点心蒸蒸糕,猪油米花糖,绿豆夹沙饼以及冰粉儿。小说也因为有这些食物的出场显得更饱满更细致更亲切。最后觉新在信里提到搬出老家后,他们“早睡早起。十点钟开早饭,四点钟开午饭,另外吃早点消夜,都是在外面去买。”原来他们一日四餐呐。
其实《秋》并不像“秋”这个意象给人感觉阴郁萧索。“并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过了,春天就会来的。”分家之后的日子虽然清静,我却怀念起了觉新他们兄妹几个在老宅里嬉笑打闹的那些美好回忆。
美好的与不美好的,通通随着老宅的完结,成了永久的记忆。
巴金《秋》读后感7
读完巴金的激流三步曲《家》、《春》、《秋》,我感受最深的是封建旧体制对人们的毒害是那么深重,但另一方面让我庆幸的是,仍然有拥有挚着的新思想的人,如小说中的觉慧、觉明等。
旧的封建礼教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刀,它杀人于无声无形中,死在它下面的人不计其数,小说中的鸣凤就是这样的。她为了维护自己的那份真爱,在求救无援的情况下跳湖自杀,为的只是不愿嫁到冯家做姨太太。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没有了,可是她的死根本就动摇不了那庞大的、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根基,它仍然昂着它那颗吞食过成千上万的生命的头。
爱情在任何小说中都不会缺席,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在旧的封建社会中,自由恋爱根本想都不能想,可是它还是在觉明和琴那里存在了。在小说中,他们都是拥有新思想的人,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拒绝接受封建家庭那种愚蠢的包办婚姻的制度,勇敢的寻找自己的真爱。其实,在我看来,觉明和琴的结合,更甚至他们成为拥有新思想的人,都得益于觉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从以下四点阐述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第一点,觉慧学的是英文,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学英文的人在别人眼中都是另类,可觉慧不管,他和觉明一起都学。高老太爷根本就不赞成他们学英文,不过也没有明确地反对过。当然,这一点不足以说明觉慧要比觉明“新”,因为觉明也学英文,但至少可以说明觉慧是个拥有新思想的人。
第二点,觉慧对下人很尊重,他很不看好那些对下人呼来唤去的人。如他听到他的妹妹训斥丫鬟鸣凤,他就十分不满。这并不是因为他对鸣凤有爱慕之情,因为那是在这之前发生的。而对于这一点,觉明并没有任何察觉,他似乎已经习惯了。
第三点,觉慧是帮助觉明成功逃婚的人。要做到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这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还需要周密的策划,而觉慧做到了。他叫觉明不要忍气吞声的接受长辈们的安排,不要再做第二个向他们的大哥觉新那样的牺牲者,当然,觉明自己也是不愿意的,可是他并没有想过要逃婚,是觉慧鼓励着他,使他付出了实际行动。我认为这一点足以说明觉慧要比觉明“新”。
第四点,觉慧是第一个离开家,脱离封建大家庭到外面寻求新时代的人。他虽然身在远方,但却不望把外面的世界用信的方式告诉给家里的那几个兄弟姐妹们,他在无形中向他们传播新思想,使他们开始在封建大家庭中站起来。
觉慧在《家》中走后,在后来的《春》和《秋》中就很少提到了。觉明开始代替觉慧,成为了高家大宅院的新思想的游说者。的确,他功不可没。他让他的妹妹淑英、淑华在旧的封建大家庭中站了起来。淑英和淑华本来只能在大宅院里跟着一个老教书先生学那一套成旧的伦理道德,可是她们在觉明、琴和觉慧的影响和鼓励下,开始学英文,开始去学堂,后来淑英还去了觉慧那里。更值得高兴的是,他们对长辈的不满开始用嘴说出来了,不再只是埋在心里或在背后发牢骚。如觉明和淑华配合默契地对陈姨太和四太太进行“教训”,把她们骂地真是太痛快了,让我十分欣赏。我真是感谢巴金,因为他要小说中出现了一个伶牙利齿、豪气冲天、不“中规中矩”的淑华!
琴是小说中唯一幸运、幸福的女子。因为她不仅拥有自己的爱情,而且也有体谅自己的母亲,不像淑真那么命苦,淑真就是不能再忍受母亲的打骂挑井自尽的。她也不像淑英和惠那样,不用忍受家庭带来的压力,也不用忍受那一套套成旧的发霉了的旧礼节。她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学堂上课,虽然是女子学堂,但她毕竟迈出了封建礼教约束女子的大门。在觉明的鼓励下,她又担任了报社的工作,她和觉明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他们还一同努力帮淑英度过了难关等等。
而小说中悲苦的女子也不少,像惠、梅、大嫂瑞玉等等。可恶的封建礼教!愚蠢的那些满口伦理道德的人!
觉新是小说中让我又恨又怜悯的人,恨他是因为他做封建礼教的奴隶,怜悯他是因为他是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人。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男人,作为一个拥有高学识的年轻人,他竟然毫无怨言地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接受祖父安排的婚姻娶了一个自己根本不认识的女人,过着毫无生气的日子。但老天也并不变本加厉,他娶的那个女人心肠十分好,是个很好的女人,可是她最后还是死在封建礼教的刀下。而觉新并不幸运,他的两个儿子都夭折了,这也许是对他屈从于礼教束缚的惩罚。作为一个有高学识的人,他应当有反抗的细胞,应当有追求自己人生的渴望,可是,他老是说自己这一辈子完了,整天过着颓废的生活像在为他人而活。梅是他喜欢的第一个女人,可是他并没有保护到她,她死了;他的妻子瑞玉是他喜欢的第二个女人,他也没有保护到她,她也死了;惠是他喜欢的第三个女人,他仍然没有保护到她,她同样死了。翠环是他喜欢的最后一个女人,翠环是幸运的,因为小说结尾的时候,他们成了亲,觉新并发誓要为自己而活了。我想他们应该是幸福的`。
高家大宅院最后被卖掉了,又是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典例。这不是悲剧,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它的分散,不正预示着封建社会也要瓦解,新时代的曙光将要到来吗?
小说的结尾是很圆满的,虽然有人喜有人忧,但该喜的人还是喜了,该忧的人就要他们去忧吧。
巴金《秋》读后感8
这是一本讲述森林里动物生活习性的书,有四本,分春夏秋冬四集。在《秋》里,我看到森林里的秋天,那是一幅美丽的景色。动物们一个个行动起来,在做渡过漫长冬季前的准备,而鸟儿们又开始了再一次的大搬家——这回是从北方往南方飞,它们都是成群结队的,而且是在夜里神不知鬼不觉地陆续出发,原来是考虑到安全的问题,因为在黑暗中它们不会受到老鹰的攻击,好聪明的鸟儿啊!
而留下来的动物,也在积极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准备过冬,有的急急忙忙装满自己的仓库,如小松鼠等;有的放开肚皮,吃的肥肥胖胖,长出一身的肉,然后在整个冬天它们就一直睡大觉,如熊等。看来大家都有绝招啊!
读完这本书,让我觉得大自然更加的奥妙,更加的可爱了。我爱大自然。
巴金《秋》读后感9
高中时忙里偷闲读过了巴金的《家》和《春》,书中的人物时常浮现在脑海中。最近,偶尔翻到了《秋》,“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对其中的人物有许多感慨。
书中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亡,将那吃人的礼教血淋淋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看着那些被摧残的生命,让人惋惜,更让人心痛!
从黑压压的乌云中,闪出一丝光亮(巴金总是给出希望,尽管还有些渺茫),那就是热血青年的激情和反抗。他们为了理想,为了光明,甘愿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带着坚定的目光向腐朽的封建制度发出挑战。
觉慧,觉民和琴就是这样青年的代表。他们的言行,也就是旧礼教中的叛逆,往往给人巨大的感召力,让读者的心与他们的一同跳动,特别是青年。在家庭束缚下,他们毫无惧色,并且相信那不过是一层“纸老虎”罢了。他们怀着崇高的信仰,从事着高尚的事业。对他们,我只有敬佩。觉慧到上海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绝不受家族中任何人的摆布;觉民留在家中,他从不向旧势力低头,也不惧怕任何人,牢牢把握住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梦想;琴和觉民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经营着报社,宣传新思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青年应有的“叛逆”,胆识和激情,也看到了觉民和琴之间那纯洁的爱情。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青年——觉新。觉新是个“老好人”,他总是一味的谦让,一味的向礼教低头,幻想着通过个人的牺牲能换来大家的“和睦”,看着至爱的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只有在寂寞中品尝着由“作揖主义”酿造的苦水。本应该充满活力的青春,内心却一片干涸。他那悲惨的遭遇让人怜悯,但他的软弱又让人气愤!
有时候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心里压着一股劲不知道怎样释放,看着书中同样是青年的觉民和觉慧挥洒青春,真是羡慕。读到觉慧和觉民的慷慨激昂的言论时,经常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愧。步入大学已经将近一年了,回想一下自己大一的生活,真是太平淡了,与开始预期的大相径庭。
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为了分数而努力,我们浪费了多少美好的时光,现在终于换来了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正是为我们的将来真正积蓄力量的时候,我们应该充满激情的度过每一天!
拒绝堕落,过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
巴金《秋》读后感10
这是一本关于森林新闻的一本书,除了秋,还有春、夏、冬。
里面讲述的是森林里的动物的生活习性。里面有许多我们不太熟悉的东西,比如:水老鼠、姬蜂、星鸦、油蕈、白桦蕈等等。
其中姬蜂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姬蜂把它的卵产在又肥又大的蝴蝶幼虫身上,这条幼虫便成为姬蜂幼虫的食物了。第二年时,茧里面飞出来的不是蝴蝶而是一只姬蜂。
姬蜂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不太喜欢,我希望姬蜂幼虫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生长。
10、文房四宝指什么--------笔、墨、纸、砚。
11、“而立之年”是指 A30岁 B40岁 C50岁
12、《神鞭》的作者是 A冯骥才 B张抗抗 C王宏伟
13、奸臣秦桧陷害抗金英雄岳飞的罪名是-----------“莫须有”。
14、《家春秋》被称为 A爱情三部曲 B农村三部曲 C激流三部曲
15、四大名著是指哪四本书,作者分别是?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水浒传》 施耐庵
《西游记》 吴承恩 《红楼梦》 曹雪芹
16、《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
17、老舍原名 A舒庆春 B舍予 C芾甘
18、《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是----------莎士比亚
19、我国古代著名的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A《红楼梦》 B《西游记》 C《水浒传》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谁的哪首诗? -----文天祥 的 《过零丁洋》
21、“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谁的名言? A郑板桥 B王冕 C王维
22、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是----------伊索寓言
23、《清贫》出自谁之手? A夏衍 B巴金 C方志敏
24、说出《楚辞》《汉书》的作者?-------《楚辞》屈原 《汉书》班固
25、朗费罗是哪国浪漫主义诗人?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26、四大名著中可称为“龙争虎斗”是哪一部------《三国演义》
27、“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出自: A《韩非子》 B《战国策》 C《孟子》
28、《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________ 。笛福
29、韩非是诸子百家中哪家的代表人物?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30、《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主要人物是 鲁达(鲁智深) 。
31、“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还有
A《中庸》 B《春秋》 C《尚书》
32、古代帝王的自称(至少说两个)----------孤、寡人、朕
3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人君”是谁的名言 A王维 B高适 C王勃
3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谁的哪部作品?--------刘向的《说苑》
35、下列哪部书是范晔的作品 A《汉书》 B《后汉书》 C《三国志》
36、被称为“大李杜”的两个诗人是指 A李白杜甫 B李白杜牧 C李商隐杜牧
37、下列哪一个人物不是“唐宋八大家”? A王安石 B曾巩 C杜甫
3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哪个朝代的谁说的?------- 清朝 顾炎武
39、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写的什么植物?------梅。
40、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 )A 《我的大学》 B《海燕》 C《鹰之歌》
41、有“奥林匹克之父”之称的是哪个国家的谁?---------法国 顾拜旦
4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哪部作品的开篇词?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儒林外史》
43、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______ 大闹天宫
44、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 A老舍 B巴金 C矛盾
45、《水浒传》中发生在黄泥冈的重大事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智取生辰纲
46、“三顾茅庐”出自哪一部名著?《三国演义》
47、说出三个传统节日及其时间------中秋,八月十五。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
48、“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哪个人物之手?-------林黛玉
49、“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哪位诗人的诗句-------贺知章
50、请说出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
51、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哪“三教”?--------儒教、佛教、道教
52、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的作家是? A高尔基 B 列夫托尔斯泰 C果戈理
5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著名诗人王勃的哪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4、在古代,兄弟排行,老大、老二各称为什么?-------老大是伯, 老二是仲
5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哪位诗人的诗句 A白居易 B陶渊明 C王勃
56、“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是谁的名句?
A王之涣 B李白 C刘禹锡
57、欧阳修、陶渊明自号为--------欧阳修“六一居士” 陶渊明“五柳先生”
5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自哪个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将进酒》
59、苏轼、李白的自称为?------苏轼 “东坡居士” 李白“青莲居士”
60、“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这句话最早出自四大名著中的哪一部?--------《西游记》
61、下列哪一部作品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 A《朝花夕拾》 B《野草》 C《彷徨》
62、请列举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6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谁的诗句---------陆游
大学文学常识1
1、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2、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3、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4、《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5、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6、《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7、《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组无名氏的短诗,它是对乐府民歌的发展,标志着五言诗技巧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8、汉末建安时期,一批文人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被人们称为“建安风骨”。
9、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称“三曹”。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
11、蔡琰,字文姬,是汉末建安时期的女诗人。她的五言《悲愤诗》表现汉末动乱所造成的人民的疾苦。
12、阮籍是正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有五言诗八十二首,总名为《咏怀诗》。
13、陶渊明,东晋(公元年年)大诗人。他的诗表现田园恬淡宁静的生活情景,被人们称为“田园诗人”。
14、陶渊明较晚时期所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着他思想和艺术的新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
15、《西洲曲》代表了南朝时期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1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诗句,描写了北方大草原的风光。
17、《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描写了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动人故事。
18、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19、《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
20、《世说新语》是纪录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人物言行和趣事的小品文,生动活泼,文笔简洁。
21、《文心雕龙》是一部评论文学的著作,对后代文学评论有很大的影响。
22、《诗品》是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对后代诗歌评论有很大的影响。
23、唐代(公元——年)的诗歌散文和小说都十分发达,尤其是唐诗的成就最高。
24、唐代出现了很多的伟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等。
25、唐代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
26、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7、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8、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29、《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30、《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首。
31、《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32、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唯一的长篇抒情散文。
3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34、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35、《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36、《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38、唐代诗歌发展一般分成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39、流传到今天的唐诗有万多首,是这以前诗歌总和的两三倍。
大学文学常识2
1、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2、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3、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
4、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5、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6、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7、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8、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9、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
15、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16、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7、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18、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19、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2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21、岁寒三友:松竹梅
2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2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2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2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2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2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2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2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0、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3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32、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33、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3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5、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36、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37、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38、巴金“爱情“三部曲:雷电雨“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40、三代:夏商周
41、三原色:红绿蓝
42、三体石经:尚书春秋左传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书写
43、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44、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45、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群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46、三姑六婆: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媒婆师婆(巫婆)牙婆虔婆药婆接生婆
47、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黄帝颛琐帝喾尧舜
48、三教九流:三教:儒道释九流:儒家道家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
49、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