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王夫之黄宗羲三先生名言 正文

王夫之黄宗羲三先生名言

时间:2025-11-08 06:57:04

目从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了。但是,还有一点叫康熙帝不大放心,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来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采用一个办法开“博学鸿词科”,命令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把有学问的文人推荐给朝廷,马上封他做官。这一招果然很灵,不少全国著名的学者、文人应召到京城,做起官来了。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做官是丧失气节的事。他们宁愿冒杀头的危险,也不肯应召。其中有一个是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人想推荐他应博学鸿词科,他写信回答说:“我这个七十岁的老翁还巴望个什么?欠缺的就是一死,如果一定要逼我应召,我只能一死了事。”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究实际。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吴兵法等书,十分关心时事。后来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下决心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开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和他的两位好友也参加了保卫昆山的战斗。昆山军民跟清军激战二十一天后,因为兵力悬殊,终于失败。昆山城陷落的时候,顾炎武的生母被清兵斫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婶母(也是他的继母),听到清兵攻破常熟,就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女子,以身殉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后也可以团上眼睛了。”

顾炎武痛哭一场,葬了他的继母,离开了他的家乡。他想渡海去投奔鲁王,还没有去成,鲁王政权已经覆灭了。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毕竟势孤力单,没能成功。

当时,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现有什么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进监狱。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田地,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叶方恒还把顾炎武抓起来,私设公堂,逼他自杀。

顾炎武一些朋友为了搭救他,去找在清朝做官的钱谦益帮忙。钱谦益本来是南明弘光政权的礼部尚书,又是个出名的文学家,清兵下江南的时候,他投降了清朝,名声不好。钱谦益表示,只要顾炎武承认是他的学生,他愿意保顾炎武出狱。那位朋友知道顾炎武不肯那样做,就自作主张,假造了一张顾炎武的名帖,送给钱谦益求助。

这件事让顾炎武知道了,直怪那朋友多事,非要把名帖讨还不可。朋友不肯讨还,他索性在大街上贴告白,声明那张名帖是假的,弄得钱谦益十分尴尬。

经过朋友们的奔走,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叶方恒还不肯罢休,派人追踪他。有一天,顾炎武在南京太平门外经过,遭到暴徒袭击,头部受了重伤,幸亏有好心人救护,才脱离危险。顾炎武知道,在江南他是呆不下去了,决心到北方去游历。

顾炎武到北方去,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也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他在那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一路上,他用两匹马、四匹骡子,驮着他的书箱。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这样他的知识就更丰富了。

顾炎武从四十五岁起,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江南来回奔走,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住在旅店里。他还曾经和朋友一起,在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才在陕西华阴定居下来。

顾炎武从小读书有个习惯,有一点心得就记下来,后来如果发现错误,又随时修改;发现跟古人议论重复的,就删掉。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从调查访问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史地、文艺等内容极其广泛的书,叫做《日知录》。这书被公认为极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在《日知录》里,他写了一段精辟的话,他认为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就是亡天下,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原文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这样来的)。

跟顾炎武同时代的思想家,还有王夫之、黄宗羲,都是参加过抗清斗争,始终不愿应召到清朝做官的。他们在学术上都有很大成就,历史上把他们合称为清初三先生。

顾炎武的名言1

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顾炎武

5、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

6、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顾炎武

7、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盖无廉则无新不取,无耻则无新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无耻也。——顾炎武

8、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9、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顾炎武

10、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顾炎武

11、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顾炎武

12、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

1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

14、君子之学,死而后已。——顾炎武

15、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顾炎武

16、犯天下之不韪。——顾炎武

1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

18、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顾炎武

19、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20、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顾炎武的名言2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平生学风严谨,学识渊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经学、音韵学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注重经世致用,凡社会风俗,民生利弊,必亲历体察;于地理考证,不完全依赖文字记载,而重视实地调查。

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顾炎武的名言警句大全

1、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顾炎武 《日知录》

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3、 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顾炎武

4、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 《精卫·万事有不平》

5、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顾炎武

6、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顾炎武

7、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顾炎武 《顾炎武诗选》

8、 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日知录》

9、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10、 文须有益于天下。 ——顾炎武 《日知录》

11、 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顾炎武

12、 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顾炎武

13、 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顾炎武

14、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日知录》

15、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空。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顾炎武 《精卫》

16、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 《与友人书》

17、 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顾炎武

18、 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顾炎武 《日知录·卷十七·廉耻》

19、 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顾炎武

20、 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顾炎武

2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 臣、肉食者谋 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日知录·正始》

顾炎武生于公元1613年7月15日,是苏州昆山人。顾炎武本名为绛,字为忠清。但是因为极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的品格,从而改名为顾炎武,字为宁人,并且还自己署名为蒋佣山,而被读书人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在年少之时就十分用工,在读书方面,更是刻苦学习经世致用之道,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在昆山受到了清军的侵犯时,他立即投笔从戎,参加当时的抗清义军,一同抗击外来侵略者,保卫家园的和平。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从而导致抗争失败,最后只能在南北一带漫游,且于1682年2月15日,卒于曲沃。

后人将顾炎武的遗骨运回他的故居,也就是江苏省昆山市,并且在昆山专门为顾炎武建立了墓园。在墓园当中,设有顾炎武祠堂、顾炎武墓、顾炎武起居生活区等等,为后人详细了解顾炎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顾炎武不仅仅拥有极高的爱国情怀,深受后人的崇敬与爱戴。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直到今日,同样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他曾著有《军制论》、《形式论》等等,‘对后世管理政府与企业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顾炎武的故事

顾炎武,生于明朝1613年,对于国家的典制、天文和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成为一代宗师,后又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著作了很多悲伤壮观的诗句。

其代表作有《日知录》、《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的辗转反侧的,自幼开始勤奋学习,14岁取得诸生资格,14岁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总是落榜。27岁时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1641年祖父顾绍芾病故,1643年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明朝末年清兵入关后,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把复明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但还未到南京就职,南京就被清兵占领,后又两次反清均败露。

在这样战火年间事情,家族风波也不断。为争夺财产,顾炎武的堂叔和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相勾结,经洗劫及纵火焚烧,又遇叶方恒企图加害自己,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

顾炎武1653年率众结社抗清活动最终败露,1654年牢狱之灾,1657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1682年在山西友人家上马失足,而一病不起,最后辞逝。

顾炎武手不释书

顾炎武,生于明朝1613.7.15,死于清朝1682.2.15,是横跨两朝的杰出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为清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对于天文仪象、河漕、典制、郡邑掌故研究,并精通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晚年自己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著作了很多以悲伤壮观的诗句。

顾炎武的名言3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6、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5、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顾炎武的名言4

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3、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0、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1、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12、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3、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15、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治学名言摘抄

1、不好的书也象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2、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论文学》

3、读过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4、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5、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7、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8、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9、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美国)富兰克林

10、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11、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12、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1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4、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高尔基

1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6、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1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8、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一种宝贵的习惯。——高尔基

19、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1、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雨果

22、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2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24、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25、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考尔德

26、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2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8、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29、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3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6、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7、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3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9、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40、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4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4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44、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高尔基《论文学》

45、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46、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47、书籍是人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48、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9、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5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52、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53、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韬奋文集》。

5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55、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56、学问对于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57、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5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59、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基《文学书简》

60、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治学的解析

拼音

zhì xué

词性

基本解释

治学 zhì xué

[do scholarly research;pursue one's studies] 做学问;钻研,治学严谨。

引证解释

研究学问。

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郑君治学,盖用胡适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籍,为惊人之具。”

马南邨《燕山夜话·广阳学派》:“如果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相比,那么,刘献廷治学的范围更加宽广,目的性更加明确,更加讲究实用。”

关于治学的态度及方法

学者和对学者的基本要求

什么叫治学?治学就是研究学问。研,细细研磨也;究,追究源流也。研究的意思就是细致地、深入地探求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研究造就学者。俄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说过,“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在于旁征博引”,论据充分。于光远说,“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在于咬文嚼字”,概念清楚。科学与艺术不同,它是一种运用抽象思维而不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活动。对研究科学的学者来说,概念模糊,偷换概念都是不行的。有一些重要概念术语,因为翻译等缘故,不能望文生义,如“对象”,黑格尔在其德文著作中用的是“Gegenstand”,本义是“站在对面的东西”,并不是“对面的‘象’”。

求真是治学的根本

先哲和时哲有主真的,也有主善的。我是主张以求真为主的。我认为“真”、“善”、“美”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各有各的领域,但是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主真者认为求真是根本。

何为“真”?涉及真理标准问题。真理标准问题,一步一步深入下去,不能说已经讲得很清楚。“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比之“两个凡是”前进了一步,但还是以权威人士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又前进一步。但是仍没有到底。底在何处?

真理的前提是怀疑。“怀疑一切”是治学者的格言。学者拒绝信仰。

我有三句话:

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要求人们对之膜拜;

法律之所以成为法律,要求人们对之服从;

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要求人们对之研究;

科学不要求去信仰某种看法说法,而是要求先怀疑它然后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可以建立起科学的信念,而非信仰。

我还想强调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黑格尔说过“没有抽象的真理”,列宁也说过“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辩证法的`真髓和活的灵魂”。我反对“一刀切”。

务实

我在讲治学中所说的务实,就是要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写文章就是要发表。务实是受外界条件限制的,因此务实就要争取别人的支持。求真与务实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

聪明学,学聪明,学学聪明学

聪,耳朵好;明,眼睛好。现在的意义要比这个本意宽泛。聪明和智慧是同义语。

我小时候常问,为什么同样是一个人,别人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我就不能?1939年春我在广东工作,中央组织部要我去延安。路过桂林时,朋友送给我一个当时来说是“很好”的笔记本,一直不知道怎么用。直到纪念一二·九时在延安听毛泽东的演讲,我把毛泽东的演讲和我在武汉听过的王明的演讲比较了一下,觉得毛泽东讲得要比王明生动得多,也聪明得多。从这天起,我开始在这个笔记本上记日记,每天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那些聪明的事、聪明的话都记到这本笔记本上。我把这本日记叫做“学聪明日记”。从1939年12月到1942年上半年两年中,整个笔记本都记满了。在记的过程中,我自己觉得聪明了很多。但在1942年延安整风中,为了表示对党忠诚老实,把笔记本交给党组织了,一直没再能拿回来。学了两年的聪明,最终却干了件大傻事。

人有狡智,表现在人运用工具上。历史唯物论中的工具,也就是中间物,英语中的“MEANS”,德语中的“MITTEL”。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制造和运用工具,是人的狡智即人的聪明。聪明是能学的,当然,不是说学了逻辑学才能思维,但是,学习逻辑、哲学可以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我提出了“聪明学”的概念,聪明是一种学问,也是意识形态,即“智愚观”。我还提出的“真善美,贵智强”,其中的“智”,也就是智愚观。

心中要有很多问号

工作方法有很多,我主要讲一点:心中要有很多问号。我曾写过一篇超短文,其中说到:“问号在勤于思考的人看来是开启任何一门学问的钥匙。问号形如钩子,可以钩到很多问题的答案,没有问号,即使到了知识的宝库,也会空手而归。”我认为问题是一种财富,没有问题就没有财富的源泉。屈原有一篇“天问”,写的全是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心中有很多问号就是要做“有心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培养注意力。

科学态度与治学方法

这个题目很大。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说明严格科学态度。

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有一堂课老师专门让我们用尺量一张纸的面积,要求尽可能准确。有的同学毫不犹豫的用“长×宽”的方法,老师就问他,你还没有量,怎么能肯定我给你的纸是长方形的呢?除此以外,老师还考虑了尺子的两端的磨损以及视觉误差等多方面的因素。他告诉我们要注意可靠的数字与不可靠的数字,不可靠的数字只能有一位。数字其实有两个概念,一是大小,二是准确性。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考过我的研究生,都没有给我满意的答案。老师的这堂课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坚持严格的科学态度是治学的根本方法。

当敬一事师,一理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但这里所说的老师并不一定是教过你的老师,实际上,告诉你一个事实,一个道理的人,都称得上是你的老师,这样看来,你的老师就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