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起霓裳艳,枝动舞姿轻。花色迷人眼,粉尘扑面飞。飞虫觅食处,野蜂采蜜场。晨露润新瓣,如贵妃出浴;清风扶玉蕊,似观音坐莲。躬身凝眸,静聆花语;驻足沉思,感悟梵音。杜鹃丛里人俊俏,山岚涌动花披纱。拥几丛,花容亮丽;护一簇,仪态万方。
2、下得梵净山来,回头仰望:梵净山,它依然在那里,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弥勒佛,他也依然在那里,在等待着另外的一些红尘凡人来朝拜。
3、幽幽圣境,阅尽亿载沧桑;巍巍圣山,修来千世福音。和风氤氲,时雨惠泽,保护生态王国,开发人间仙境。复航机场,修筑铁路,迎异国之香客,待他邦之嘉宾。佑幽境于自然,千秋仰拜;造鸿福于人类,万古芳芬。佛光普照兮,紫气咸临;八荒顶礼兮,四海欢腾。宏图大展兮,幻彩于世界;威名远播兮,光耀于星空。
4、站在金顶,陡见云奔雾涌,忽而让整山消失,忽而呈现一望无际的碧绿,忽而凸显出老金顶桀骜不驯的丰姿,其大开大合,波澜壮阔,随着云雾起落,山形变幻,人声应和,整个梵净山顶成了一座美轮美奂的舞台。
5、在梵净山山顶前后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梵净山像变幻魔术般的向我们展示了她如梦如幻的四季之景。我们刚登山顶时,这里浓雾封山,寒气逼人,如若寒冬;还没等我们来得及表示遗憾,只见云开日出,金顶鹤立,花草繁茂,正如初春;
6、山名梵净,地异灵鹫。脉连武陵,水通湘湫。九龙盘桓以成势,众水蜿蜒而分流。山入云阵,云海云瀑扶远岫;水出山怀,山峦山麓挂清溜。冷杉献碧,珙桐竞芳,异树奇花不胜收;云豹劲驰,灵猴忻啸,时在深林时在沟。仰寻幽人,独峰托月拈星斗;俯瞰群阜,大如盂钵小如莸。蘑菇石下,始证妙造由二仪;万卷书前,终悟至道非四求。
8、黔山万道重重锁,挡不住奔流不息之涧泉。此山此水此民族,汇入江河如涧泉。涧泉一去不回还,浩浩然兮到海边。吾欲随波踏碧莲,托瓶嫁给云中仙。安得驾驭龙飞去?手握杨枝洒露济尘寰!
9、青青翠绿、云雾缭绕、百花奇艳、飞禽走兽,这些美丽都汇聚于一山,那就是武陵之源-铜仁梵净山。
10、夫梵山者,武陵之巅,黔山独秀。亘古蛮荒未尽,聚五岳之灵性,积衡山之尧舜,引泰山之雅儒。殷索鬼方,牂牁楚极, 隶秦郡汉邑..。时星移斗转,悠悠然立于斯! 观其景,觌溥雾初迷, 祥云环侍于山。立足间气若处子待闺、暗香浮华。
11、梵净山奇幻的`景致,已经足够让人如痴如醉了。能无比贪婪的欣赏这里的石、树、云、风,感受梵净山的红云金顶、高山石林、云海林涛、梵净佛光,领略这座佛教名山所独有雄浑、博大、灵异、怪绝,于是便不得不赞叹: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能像神话传说一样创造出这“独一无二、惊世骇俗”的杰作!
12、六百里松林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搁胸间。情切切时空凝固,意诚诚岁月永恒。豪杰无言,把丹心留史册;英雄有泪,盼真爱播人间。奉献难,难奉献,何当独揽佛光山?
13、红云金顶从地理上看,状若飞天游龙,又似佛手二指禅,更像人类的生命图腾。于是不知是哪位诗人作诗一首赞曰:“两峰高插翠微巅,鬼国名山自古传。舞凤昂头翔蔽日,游龙翘首啸吞烟。金刀劈破佛分殿,铁索牵扶人上天。转眼风云相会处、平空移步作神仙”。
14、若非佛天福祉,何以圣境钟灵?其山也,或峻横千里,如巨蟒蟠渝鄂;或雄耸万仞,似金刚擎苍穹。山形如虎如龙如象,灵异怪谲;山势或飞或立或行,奇伟峥嵘。尔夫翻天巨玺何来,非佛难解;万卷经书何意,独天可懂。看金刀劈金顶,听苍冥啸玉龙。红云翻滚,香火袅绕,大殿梵音天降,天桥仙人心惊。千寻蘑菇凌云,雁难飞临;万米睡佛入定,谁能唤醒?
15、名花之名,溢于言表。甘居于岭壑,汲取天地灵气;寂寞于荒野,沐浴日月光华。置媚气于身外,搁平和于胸间。不与奢华为伍,难同沃野有缘。视参差林木为友,遇蓬勃杂草比邻。夏叶翠绿,秋枝苍劲;冬杆凌寒,春发奇花。素之嫌白,赤之则浓。色泽而不妖艳,雅致而不庸俗。身在深山人未识,花著春风和畅中。
16、当站在万卷书前的观景台上,在寒风中欣赏着蘑菇石、老鹰岩、万卷书、将军头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景致,你会立刻感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超凡魅力。它们就是经过这千万年呼呼吹刮的风雕琢而成,可是在它们形成之后,又经历千万年,依然屹立不倒,依然是这呼呼吹刮的风,它们抵制住了,留给了人们对它们充满神奇的想象。
17、云涌石峰峻,风拂珙林深。其水也,或涓涓细流,如淑女之娴静;或叮咚垂滴,奏天籁之清音。或白练悬空,飘飘乎,如嫦娥舒广袖;或奔腾咆哮,似怒虎跃茂林。峰回水转,水澄雾朦。繁花争艳,鸟兽和鸣。长尾雉腾于紫薇,金丝猴戏乎珙桐,大鲵游乎碧水,云豹啸乎危峰。云海茫茫,度鸟兽于极乐;林涛阵阵,诵佛经于蓬瀛。
18、寅卯易时,天象鬼蜮, 雷鸣铄痕。览夕雨朝阳, 或和风或日丽也。极目远眺,宝顶金角,香径幽深,隐于峦障。
19、季遇春风春雨,次第开放;人在画里画外,如入仙都。歌海如潮,空谷回响;奇花似锦,世人叹服。移步即景,放眼吟诗。悠悠游云俯身看,朵朵杜鹃向天歌。人与花有缘,花与人约期。满岭花含笑,几坡游人醉;归去意犹尽,梦呓天明时。四季看尽梵山景,三春唯恋杜鹃花。
20、梵静誉满寰宇,辰山名倾燕京。香火耀于长夜,经声达乎天庭。鸟兽耳熏则生佛性,黎民目染则变慧灵。碑碣牌匾,满目琳琅,见证先贤高深之智慧;苗侗汉羌,累世和睦,延续民族斑斓之风情。
21、是以李皇后建庙宇,李芝彦撰鸿文,千秋称颂,百代留名。仰止寅亮题匾,天下顶礼;倾慕启功留书,书坛尊崇。匡社稷平三苗,儒铭名垂青史;救黎元统九域,贺龙功盖神州。呜呼,雄俊辈出,高僧代继,梵天天荒地老,净土凤翥龙腾!
佛经经典名句:
1、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2、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3、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4、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5、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6、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7、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8、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9、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10、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11、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12、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3、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4、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5、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16、尽佛经心知佛经性,知佛经性则知佛经天。
17、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8、众生由佛经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19、真心是菩萨净土。
20、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21、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22、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23、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24、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5、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26、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27、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28、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9、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30、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32、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33、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34、佛经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35、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6、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37、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38、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39、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0、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41、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42、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43、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44、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45、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46、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47、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48、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4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50、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51、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2、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佛经实益。
53、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54、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扩展:关于佛经
佛经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佛经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佛经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佛经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佛经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佛经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一、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佛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二、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佛经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三、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佛经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称为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遍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如唐三藏法师玄奘。
佛经的作用
佛经有三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诱你起信,第二作用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第三作用便是“印心”。佛经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佛经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佛经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2、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3、夜来早得东风信,潇湘一川新绿,柳色含晴,梅心沁暖,春浅千花如束。
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5、雁过孤峰,猿归危嶂,风急波翻雪。
6、遥想苏武穷边,霜鸿夜渡,蒿目吟寒视。
7、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10、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11、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1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3、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14、此是冰天,谁言水国,千古孤臣涕。
15、袍锦风流,御仙花带瑞虹绕。
16、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
17、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
18、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19、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
20、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21、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
22、渔艇迷烟,樵柯失径,妆点风霜厉。
2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4、知已肝胆相照。
25、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
26、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27、月白沙明,云凝地裂,四野悲笳至。
文天祥简介资料
1236年,文天祥出生在江西,因少时天资聪颖,读书也很刻苦。年纪轻轻的文天祥,就被选上了贡士。在贡院读书时,文天祥就对欧阳修等忠臣十分崇敬,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1256年,文天祥高中状元,正准备大展宏图之际,突闻其父病逝,只好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后,文天祥出任为荆湖南路提刑。1274年,元兵大举南下,南宋迁都到临安,文天祥勤王成功后,被任命为平江府知府,率领士兵在平江抵御元兵。
可是,积弱已久的南宋又哪是征战四方的元兵的对手,文天祥部下四大将在平江一役,全部是死的死,逃的逃,人心都涣散了。文天祥接到命令,放弃平江,在余杭作好抵御工事。1276年,文天祥担任临安知府,宋恭宗已向元兵投降,无奈之下,文天祥只好作为使臣与元军谈判。
1276年,文天祥率领军队在福建等地抗金,征战数年,宋军接连战败。1278年,文天祥带着逃兵到了广东潮州,在这里因内奸,被元兵生擒。文天祥因而被押解进京,途中作下了过零丁洋的诗句。
在北京监狱中,文天祥被元主软磨硬泡下都没有改投阵营,可见意志有多么的坚定。1282年,文天祥在监狱中被赐死,享年47岁。
文天祥的故事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起兵勤王,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口号,组织义军三万,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然最终因为孤立无援,抗争失败,到最后仅馀六人.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右相是长江防卫使赖旦臣,督导襄阳作战),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希望以谈判的方式来刺探蒙古军情,在谈判过程中,文天祥据理力争,怒骂伯颜.但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却派人前往文天祥军营,宣布解散文天祥的军队.伯颜得知文天祥军队已经被解散,故下令逮捕他.此时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当文天祥被押送到镇江的时候,得当地义士相救脱险.这时,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于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七月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聚兵,指挥抗元.
冬十月,文天祥转移到汀州,莲城等地,派使参赞吴浚取雩都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入汀关,文天祥欲据莲城拒敌,汀州守将黄去疾闻帝驾下海,拥郡兵有异心,文天祥逐屯兵朋口转到龙岩.二月,文天祥率军攻复梅州,四月斩杀跋扈大将二人后.至夏,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此时各地豪杰响应抗元,号令通于江淮.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转战至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妻妾子女失散,收容残部,奉老母再入莲城,请命益兵再举,后转战至循州.
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继位的弟弟——赵昺移驻崖山,被任命少保,信国公.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文天祥军在五坡岭造饭时被元军攻击,兵败,文天祥吞下随身携带的冰片企图自杀,未死,但却昏迷过去,在昏迷当中,文天祥被俘.
文天祥遂被张弘范押往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写《过零丁洋》廿天后,南宋在崖山海战惨败后,陆秀夫背着八岁幼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亡.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路上绝食八日,不死.被关押在北京府学胡同.
元世祖忽必烈爱其才,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