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仁政思想的名言 正文

关于仁政思想的名言

时间:2025-05-09 20:43:04

有关孟子的经典名言

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2、仁者无敌于天下。

3、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6、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7、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8、”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说《诗》也。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其说又多乖异不同。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1、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1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4、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15、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6、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17、孟子言上下交取其利而国丧亡者,是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所弑也,无它焉,则千乘之家欲以万乘之利为多也。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所弑也,亦无它焉,是百乘之家欲以千乘之利为多也。

18、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19、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王以国为问,大夫以家为问,士庶人以身为问者,王称国,故以国问;大夫称家,故以家问;士庶人无称,故以身问而已。

20、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21、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遗弃其亲者,亦未有存义而後去其君者。

2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3、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24、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25、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28、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29、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30、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3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2、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33、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8、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犹此也,王虽有移民转粟之善政,其好战残民与邻国同,而独望民之多,何异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39、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40、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41、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42、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43、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4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4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6、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4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48、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49、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5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的人物生平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孔汲。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孔汲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孔汲已逝世三十载。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孔汲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 离娄下》)无论是否受业于孔汲,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孔汲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孔汲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有关写孟子的经典名言

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7、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8、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9、人皆可以为尧舜。

10、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11、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6、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17、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8、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9、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0、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21、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22、且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4、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25、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26、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则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义与利不可兼得,则舍生取义者也!

27、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2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9、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3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3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3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5、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3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7、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8、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39、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0、吾善养浩然之气。

41、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42、虽千万人,吾往矣。

4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5、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46、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4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8、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49、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5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51、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5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53、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54、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55、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孟子的学说

孟子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先生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先生》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先生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先生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孟子先生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先生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仁义”是孟子先生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先生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先生也最重仁。孟子先生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先生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先生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先生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孟子先生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先生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1.(孟子曰):“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译文]  (孟子说:)“国土不必再扩大了,人民不必再增加了。只要认真施行仁德政治、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的了。

2.(孟子曰):“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

[译文] (孟子说:)分些财产给人家这叫小恩小惠,教育别人要善良这个叫忠诚,帮助天下人民找到治世人才的,这个才叫仁德。

3.(孟子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离娄上)

4.(孟子曰:)“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孔子说:‘仁的威力是不可以人数多少计算的.。一个国家君主爱好仁,那就会天下无敌的。’现在有些人既想做到天下无敌,可自己又不肯实行仁政,这好比是害怕炎热却又不肯去洗澡一样。”

5.(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仁德能够胜过不仁德,好比水能胜过火。但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却好比用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焰扑不灭,他就说是水不能胜过火,这就又和那种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也一定会把自己的仁丧失掉的。”

6.(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五谷是粮食作物中品种最优秀的;但如果种了不能成熟,反而不如秭米和稗子了。仁德的价值也在于它成熟罢了。”

7.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人民,仁爱人民因而爱惜万物。

8.(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我对于书上的《武成》篇,也只采用二、三段文字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以周武王这样极仁爱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不仁爱的人,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以至漂走木槌的惨景呢?”

9.(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尽心下)

10.(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人。把仁与人合起来讲,就是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