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杜甫的望岳中运用孔子名言 正文

杜甫的望岳中运用孔子名言

时间:2025-05-13 14:44:58

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11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岱宗: (2)未了: (3)造化:

(4)钟: (5)会当: (6)凌: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3、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5、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6、《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7、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8、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标题中的“ ”字,二是诗句中的“ ”一词。

9、对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自己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阅读·第1页(共4页)

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

10、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11、请从语言或内容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进行分

对于初中生来说,诗词鉴赏是一个难点,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诗词鉴赏也是一个难点。

《望岳》杜甫(唐)

原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背景: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之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写出的诗作也富于朝气。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终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主旨:

诗作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赏析:

全诗着一“望”字,句句写向岳而望。

首联为“远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吗?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颔联为“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都赋予了你,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上句为虚笔,是泰山是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下句是实写,山南先得日光曰阳,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曰阴。“割”字炼得极好,是说,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颈联为“细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可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了“层云”和“归鸟”两个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远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中考例题: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答案:远、近 朝、暮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答案: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答案:秀美、虚;高大、实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 ,颔联是 ,颈联是 ,尾联是 。

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答案: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答案:"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答案: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0、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杜甫《望岳》阅读答案及解析1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B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D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5.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 钟、割

7.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8、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会当凌绝,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 泰山的高大 ,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

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杜甫《望岳》阅读答案及解析2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0-22题。(6分,每小题2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20.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2分)

21.通读全诗,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2分)

22.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2分)

答案:

20.【答案】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描述画面时首先要明确诗歌的景物,即意象。然后分析景物(意象)的特点,然后用流畅的语言将之描述出来。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此题中把握“层云”“归鸟”“决眦”等要素,由此进行描述即可。

21.【答案】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诗的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 三、四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2.【答案】“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

“割”字,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品析诗歌的语言时,往往选择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词语进行分析鉴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聚集”的意思,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