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诗句
1.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2. 美并不一定要工致富丽,简单的尽可以美。 ——丰子恺
3. 为什么只看到你兄弟身上有刺,而不是你眼中有梁木呢?——基督
4.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泰戈尔
5. 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
6.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7. 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泰戈尔
8. 乘着歌声的翅膀,心爱的人,我带你飞翔,向着恒河的原野,那里有最美的地方。——海涅
9. 当智慧骄傲到不肯哭泣,庄严到不肯欢笑,自满到不肯看人的时候,就不成为智慧了。——纪伯伦
10.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三五七言》 (唐)李白
名言警句诗句
1. 一个真正的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黑格尔
2. 命运如同海水/吹着青春的舟/飘摇的曲折的/渡过了时光的海。——冰心
3.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塞涅卡
4. 泰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细流,所以成大也。——刘向
5. 天道酬勤, 友谊是给予。——马尔兹
6.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毕泰戈拉
7. 只要你想到快乐,你就可以得到快乐。——卢梭
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9.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10.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11. 把脸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见到阴影。——海伦.凯勒
12. 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雨果
13. 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又在举止合度。——培根
14. 真理的蜡烛常常会烧伤那些举烛人的手。——布埃斯特
15.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16.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呤》
17.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回有的。——鲁迅
18.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9. 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罗素
20.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 孟郊
21. 乐观的人永葆青春。 —— 拜伦
22. 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 —— 雨果
23.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24. 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 林宽
25. 当你为爱情而钓鱼时,要用你的心当作饵,而不是用你的脑筋。——马克吐温
26. 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维特根斯坦
27. 大地上有黑暗的阴影,可是对比起来,光明更为强烈。——狄更斯
28.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孔子
29.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菜根谭
30.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焰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菜根谭
名言警句诗句
1.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唐)杜甫
2. 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动,则愆尤自少;应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则趣味常多。——菜根谭
3. 落落者,难合亦难分;欣欣者,易亲亦易散。是以君子宁以刚方见惮,毋以媚悦取容。——菜根谭
4. 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丑。——菜根谭与人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御事者,与其巧持于后,不若拙守于前。——菜根谭
5. 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矣。——菜根谭
6.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菜根谭
7.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菜根谭
8.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若你呼唤山,而山不来,你便向它走去。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同别人的友谊。——林肯
9.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唐) 杜甫
10.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导语:中国古代百句经典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火烧博望坡——此乃刘备所为,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并非武将
六出祁山——诸葛亮只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空城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后出师表》——乃后人之做,并非诸葛亮所作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综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事迹,仅三顾茅庐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
鞭打督邮——此乃刘备所为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巾------白乐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感念三顾茅庐,从此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诸葛亮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蜀汉)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