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下面是相关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鹊桥仙·纤云弄巧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观
原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
纤云: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英译
Fairy of the Magpie Bridge
by Qin Guan(1049-1100)
Thin clouds are creating works delicate;
Falling stars carry sorrows deep.
Over the vast, vast Milky Way,
Cowherd and Weaving Girl quietly meet.
Meeting in such a clear and sweet autumn night,
The rendezvous outshines many a worldly date.
Tenderness flows in the soul’s retreat;
Sweet hours melt their hearts away.
The short-lived Magpie Bridge is unbearable to see,
For on the magpie-paved bridge parting comes in haste.
Ah, so long as love keeps,
What differs, missing each other day after day
赏析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少年时期
皇佑元年至元丰七年(一○四九-一○八四年)
少年交友游历
秦观在未仕期间大多在故乡高邮居家耕读,准备科举,然亦时常游历于江南吴楚之间,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 在这段期间秦观的主要出游地有二:一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秦观同孙莘老、参寥子访漳南老人于历阳之惠济院。浴汤泉,游龙洞山,又至乌江谒项羽墓,极山水之胜。此次出游共得诗三十首,并赋《汤泉赋》一篇,以记所踪。二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秦观前往越州省亲,适逢苏轼自徐州徙湖州,于是便乘苏轼官船一同南下,途经无锡,游玩惠山,又经吴兴,泊西观音院,探访诸寺。端午过后,遂别苏轼赴越。八月中秋与参寥子、辩才法师同游龙井,其后又与郡守程公辟游玩鉴湖、拜谒禹庙,相得甚欢,直至岁末家书催归,秦观始依依不舍的乘船北归,也在此刻写下著名的《满庭芳》(山抹微云)来描述此一离情,透露出此段漫游岁月中的美好与不舍。
三试及第
学而优则仕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是如此,希望藉由科举而荣登仕途,然而秦观的科举路途却是屡遭挫折,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秦观第一次参与科举应试,抱著满满的期望换来的却是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退居高邮,杜门却扫,以诗书自娱”(《掩观铭》),可见此一失败,对他是一大打击;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秦观再次应试科举,依旧名落孙山,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谢及第启》)的社会现实,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希望获得举荐,终于在神宗元丰八年(一○八四)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并成功考取进士,步上其仕宦之途。
仕宦时期
神宗元丰八年至哲宗绍圣元年(一○八五-一○九四)
朋党倾轧是北宋政治上的一大难题,更是朝廷不安的一大乱源,秦观入仕之时,适逢北宋党派争斗日益激烈之际,秦观亦身不由己的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无法自拔。 元丰八年,秦观登进士第之後,除定海主簿,未赴任即授蔡州教授,因其亲附苏轼,被视为旧党,从此党争的迫害便从未间断。元佑二年苏轼、鲜于侁,共以贤良方正荐於朝,遂入京应试,无奈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诬告,而不得参加应试;又元佑五年右谏议大夫朱光庭弹劾其"素号薄徒,恶行非一",而罢太学博士;元佑六年又因贾易诋其"不检"而罢正字,接二连三的贬官,使得秦观大受打击,对政治开始灰心有退隐之意。元佑八年,秦观授左宣德郎,又由秘书省正字兼国院编修官,参修神宗皇帝史实,甚得恩宠,数月之间,拔擢连连,此为秦观仕宦时期最顺遂风光之时。 宦达未几,元佑九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新党之人相继还朝,旧党一一被贬,秦观的贬谪生涯从此开始。
贬谪时期
绍圣元年至元符三年(一○九四-一一○○年)
元佑九年太皇太后高式崩逝、哲宗亲政,政局丕变,旧党之人被贬出京,秦观亦难获免,开始其艰苦的贬谪之路。 秦观首先被贬为杭州通判,因御史刘拯告他重修《神宗实录》时,篡易增损,诋毁先帝,前往杭州途中又贬至处州任监酒税。在处州任职之时,秦观学佛以遣愁闷,常与佛寺僧人谈禅,并为僧人抄写佛经,他的《千秋岁》词在回忆当年欢会时,抒发了很深的感慨和忧愁,已从去年的惆怅转为悲怆: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无奈小人构陷,诬告秦观写佛书,又因此获罪。《宋史文苑传》云:"使者承风望指,伺候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削秩是将所有的官职封号去除,是对士大夫最严重的惩罚。贬谪南荒时秦观心情悲慨,心中早已绝望,作了《踏莎行》词,虽将《千秋岁》的直抒换为比兴,没有“愁如海”之类的字眼,内心深处却依然郁结难解。其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正是秦观此时最佳的写照。上片营造出一个凄迷的暮春境界,而起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三句,连下“失”、“迷”、“无”三字,透出了词人心中的渺茫之感,黄苏《蓼园词选》认为:“雾失月迷,总是被谗写照。”可谓深获其心。至如王国维所说的从“凄婉”到“凄厉”,更是敏感地指出了他内心感情、精神境界的递降。 秦观甫至郴州马上又移至横州编管,元符九年,移送雷州编管,眼望离京师越来越远,归乡无期,秦观赋《自做挽词》:
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奇祸一朝作,飘零至於斯。
此词道尽心中凄苦之情,怎叫人不心生悲惋。 元符三年(西元一一○○)哲宗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变异,迁臣多内徙,秦观也命复宣德郎,放还横州,行至滕州之时,出游光华亭,索水欲饮,水至,笑视而卒,结束其坎坷的一生。张文潜曾作〈祭秦少游文〉云:“呜呼!官不过正字,年不登下寿。间关忧患,横得骂诟。窜身瘴海,卒仆荒陋。”这正是秦观一生的最佳写照,句句痛人心肺,一代文人,命运竟是如此的坎坷曲折,到最后竟死在化外之地,令后人无限感慨。
1、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
2、赡养父母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代代相传。
3、我们确实有如就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4、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
5、家,心灵的守护地;家,温暖的港湾处;唯天下间最美丽的地方!
6、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7、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8、阴阳和,万物生长,父母安,家庭兴旺。
9、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10、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保一家兴旺。
11、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1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3、一年只望一春,一日只望早晨。有事莫推明早,今日就想就行。
14、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15、儿童就是创造产业的人,不就是继承遗产的人。
16、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
17、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18、房氏后裔起名,班辈按一字居中,一字居后,不得紊乱。
19、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20、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21、做正直的人,做正确的事。
22、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23、以爱兴家、以德治家、以俭持家、以廉保家。
24、坚持没有办不成的室,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25、不要夫妻千担粮,只要夫妻好商量。
26、常将有日思元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27、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28、进家门前丢掉不愉快的情绪,让家只存放快乐的记忆。
29、坚持自己的准则,不盲从,不浮夸,实实在在。
30、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天地自己闯,靠天靠地靠祖宗不如靠自己。
31、一家同心合意,何愁万事不兴。若就是你刁我拗,家屋一半无成。
32、夫义妇顺,阴阳气顺,互相不克,人安家齐,子孙昌旺。
33、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34、吾家食宋禄三百余年,勿忘后裔不仕。
35、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36、成功的`开端,在于年幼之时,而年幼的优秀,则在于家训端正。
37、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3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39、不造就是非,不说就是非,不传就是非,不听就是非,担当就是非,调和就是非。
4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41、听妇言,乖骨肉,岂就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42、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43、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
44、勤俭治家,虚心治学,仁爱治德。
45、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
46、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47、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48、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
49、汉之袁氏累世忠节,吾心所尚,尔等宜以之为师,时时训诫自己。
50、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5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52、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53、勤俭不就是一时节约,而就是一世的坚持与努力。
54、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55、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56、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57、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58、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59、越努力,越幸运;越担当,越成长;越感恩,越有福报!
60、怕贫休浪荡,爱富莫闲游。欲求身富贵,须向苦中求。
61、勤俭立身之本,耕读保家之基。大福皆同天命,小富必要殷勤。
62、乖僻自就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63、善欲人见,不就是真善;恶恐人知,便就是大恶。
64、活到老学到老躺在棺材里不算巧。
65、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谅互让,互慰互勉。
66、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
67、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68、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就是,须平心暗想。
69、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70、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
71、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
72、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73、嫁女择佳婿,无索重聘。
74、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75、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76、夫妻以爱为根,相互补漏,互不埋怨。
77、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78、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79、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80、维祖卓识图迁,艰难风雨肇云,世系移蕃,各省籍贯他州;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焉。
81、居家诫争讼,讼则终凶;处世诫多言,言多必失。
82、家家有本难念经,唯有开心念得通。
8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84、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85、具备文明礼仪就是做人做事成功的前提。
86、凡就是不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
8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88、帮助他人,才能让自己更快乐。
89、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90、刻薄成家、骄奢淫逸,就就是败家相。
91、独立人格、勤俭节约、凡事忍耐、不断学习、为人正直、用心做事。
92、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93、提倡勤俭持家,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94、正人先正己,治国先治家。国泰民安乐,家和福自加。
95、不以已长望人,虽卑贱皆得尽所能。
《弟子规》确有深意含焉,倘能自小敬学之、实践之,则必能渐臻于圣贤之境。
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说,企业文化不存在有无,但有良莠之别。民营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或称股东文化。有人形容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可见其重要性。企业文化影响或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对企业经营结果息息相关。在餐饮企业里,有管理者轻视企业文化建设,有的将其理解为规章制度,有的将其化解为唱店歌,跳集体舞。这样的理解都是对企业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曲解和偏见。
企业文化一词是舶来品,企业文化所提倡的精神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并有详细论述,《弟子规》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它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的意思包括:一是指孩子;二是指学生;三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在企业管理中“弟子”一词可以理解为全体员工。“规”的意思是规范。
《弟子规》共360句1080个字,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企业的大智慧。《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大智慧泛指企业管理之道,“道”所阐述的是人生的大智慧,相比道的大智慧,术所传授的是小聪明。所以说,道是“树根”,是企业管理中的灵魂;术是树枝,是道的具体应用。如果忽视道,一味地沉溺在术中,就会企业变成无根之花,企业经营的结果肯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曾见过不少老板谈起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来,头头是道,但对《弟子规》之类阐述企业管理之道的书籍,知之者甚少。
企业与员工
《弟子规》在开篇中就提出了创办企业的要领,写道:“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是《弟子规》里《信》篇开头的四句话。其中“凡出言,信为先”这六个字确立的是诚实、守信、正直的价值观。这也是作为餐饮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纲要之一。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说过: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回报。餐饮企业老板能诚信对待员工,员工才能诚信对待客人。如果你的企业业绩不佳,最好从老板的诚信,是否存在“诈与妄”行为去考究。
企业是员工的另一个家。若将“企”字分解,上面是“人”字,下面是“止”字,汉字的笔画字型很有讲究,企字应该理解为,企业无人则止。“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老板爱员工,员工爱企业,开心工作,肯定会收到“天同覆,地同载”,业绩倍增的.效果。老板若不能诚信待员工,员工就会将纠结心情转嫁给客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用更浅近的话说,企业需要建立的是“人本位”的合作型企业文化,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将员工称之为“伙伴”,员工将企业称为“咱家”。两个简单名称改变,足以揭示企业成功之道。
根据马斯洛学说,人对社会,对企业有五层需求,其中就有被尊重的需求在内。企业从尊重爱护员工做起,培养员工之间的关爱、协调、互助,员工爱企业,从而自发地共同营造这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虽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经济效益却离不开企业文化。企业里的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如今每个餐饮企业都能拿出来厚厚的规章制度,再看企业效益很是一般般的,甚者亏损或倒闭。
虽有厚厚的规章制度,企业却漏洞百出,问题多多。规章制度如此多的企业为何效益仍不理想?是执行问题?还是这些规章制度束缚了员工的思维?那么,企业是否需要这些多的规章制度?看似周密的规章制度是否就能提高企业效益?是否能完全杜绝企业出现滴、跑、冒、漏、浪费等诸多管理漏洞?
我们在国学里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国学里说的是都是历史,历史本身就是经验。所谓历史,概括起来不过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事的问题。历史记载不外人和事。企业管理内容看似千头万绪,归纳起来也无非就是人和事。
古人说:“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深浅。”宇宙中没有什么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太多的不同。只是人们的思维感受的不同,由此产生了情感、思想上的不同形态。
说到规章制度,应该涵盖在国学的“礼”中,礼包括了一切的规章制度,人们普遍认为,有礼就有了规矩,就能约束企业员工一切行为,企业效益肯定理想。但在实践中却发现,规章制度过多,也会出毛病的,会使人懒惰、推诿、逃避责任。
笔者在多家企业担任要职时,都是悄然地推行着无规章制度的管理,结果企业营业额成倍地增长,利润大幅增加,员工的工资也得到大幅提高,股东和员工都满意。
需要说明的是,无规章制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无中求有”,用“弟子规”来约束人们的思维模式,管理者的工作重点首先放在以身作则上,同时积极引导员工处处讲修养、讲职业道德、求真知学问方面去。这样一来,员工素质普遍提高了,就会时时处处地自觉维护企业利益,与企业同苦同乐,企业效益能不好吗?!
所以说,规章制度的有与无,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国学里所提到的那些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注意。
《弟子规》与管理者素质
《弟子规》将心性、言行具体化,仅用了113句话扼要地列出了领导者在管理、沟通、战略上应该具备的能力、态度和基本的言行规范。“凡是人,皆须爱”、“凡出言,信为先”、“凡取与,贵分晓”、“将加人,先问己”……这些都引导投资者、管理者做是一个仁爱、诚信、道义之人。
不少餐饮企业存在的问题看似多多,很多老板认为,企业问题出在企业内部上下沟通困难,规章制度不能得到贯彻执行,很多规章制度不见效果。很多企业是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员工,稍严重的就记过扣奖金,直至炒鱿鱼。《弟子规》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这就需要老板首先要改变思维模式,改变重菜品,轻人品;重硬件,轻软件;重亲朋,轻职业经理人的现状,加强企业部门间的沟通管理环节,部门间合作问题一定要互相沟通商量,要将企业视为一个家庭,将同事视为兄弟至亲。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管理者的真正工作就是沟通。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企业管理都离不开沟通。沟通是门艺术,也是门学问。与谁沟通?何时沟通?在哪沟通?沟通内容?这些都需要事先有个计划安排,沟通后要及时总结和记录。这样做,才能提高沟通艺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弟子规》与生财之道
《弟子规》还提到“凡取与,贵分晓”,深刻揭示了企业生财之道。企业创办宗旨是获取最大利润,为人类造福。但如何“取”利?怎样“取”利?是“取”眼下之小利,还是谋长远之大利?在这些大是大非面前,人们的心态大相径庭。有的餐饮企业只顾眼前小利,购入“地沟油”、“吊白块”面粉、火碱“海鲜”等食材,给消费者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与”,可以理解为投资管理。企业获利之后,如果运用资金,是用于员工素质提高,加强软实力建设投入;还是不顾自身能力如何,极度扩张,盲目膨胀?前不久,我曾写过一篇博文,谈到企业是做钻石,还是做面包?企业为了长远利益,应该把资金用于将自己企业打造成“钻石”方面去,不要将企业做成“面包”。细究下,我们不少餐饮企业高管缺乏系统培训,思维模式固化,导致企业急功近利,据统计,我国餐饮企业平均寿命已由十五年前的2.9年,下降到2.3年,这个数字的变化,值得引起餐饮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重视。迄今为止,国内餐饮企业缺少品牌,那些号称品牌企业,其实不过区域性著名商标。从著名商标升华到品牌,其间可谓路之遥遥。
“将加人,先问己”,说的是餐饮企业老板和高管,在实施企业管理时,以“以人为本”,我们可喜地看到,不少餐饮企业视员工为自家人,充分授权,提倡自觉管理,从文化上对员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使他们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即不仅感到自己是一个被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在情感归属、安全感和尊敬,以及最后的自我实现,都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很多企业员工见到老板总是战战兢兢,有话不敢说,有理不敢辩;企业对员工只讲金钱、制度、处罚;同事如敌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两败俱伤。《弟子规》强调关爱上行下效,和睦融洽,员工老板如兄似友,畅所欲言;同行之间相互学习、互补优劣,共赢太平。
在实施员工管理实践中,应该看到,员工总是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发展过程中。拙劣的管理就是阻碍了这个过程,使人的性格不能走向成熟。良好的管理则是促进这个过程,具体办法就是让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使员工即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一员。从而加强员工的责任,更多地依靠员工的自我智慧和自我控制,这样才符合《弟子规》的基础性内容。
当我们餐饮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依循《弟子规》一步步学习执行时,你所领导管理的企业会慢慢变得和睦融洽。在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同行之间,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双赢的心态也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相信依托《弟子规》,你所管理的企业会从人的心性本质考虑企业所有的管理问题,具体而微管理的实践,显示了传统国学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