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
这几句大意是:百战百胜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好中之好。这段话反映了孙武战争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能自保而全胜”,百战百胜实难作到,即使全胜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己方也要受到很大损失,若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即“不战而屈人之兵”才算上策。所以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即两国相争,最高的是斗谋略而使对方屈服,其次是通过外交斗争面取胜,再次是交战而取胜,最下者为攻城取胜。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很值得学习。
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势:方式,模式。神:超乎常人的本领。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3.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这两句大意是: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4.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这几句大意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5.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诡:欺诈。道:学问,理论。示之:做给他看。
这几句大意是: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所以,本来自己强大,却要伪装成弱小;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本来已逼近敌人,却要伪装成相距甚远;本来要向远处,却伪装成要向近处。(总之,处处要使敌人产生错觉)。常言道:“兵不厌诈”。战阵之间,必须施以伪装,使敌人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然后趁机对敌方进行袭击。定可获胜。由这几句派生出来的声东击西、指南打北等战术,都是以假象迷惑敌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6.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实:敌人力量充实。备:防备。
这几句大意是:对敌人要以小利诱惑他,使他上钩;要扰乱敌人,趁机战而胜之;当敌人实力雄厚时,要防备他可能进攻自己;当敌人力量强大时,就要避其锋芒,保存实力。这几句讲用兵之道在于计谋,作者认为,“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见《韩非子·难一》),因而可以小利诱之,使敌人迷惑,中计;可以扰乱其军心,破坏其给养,打乱其部署,最终打败敌人。若看到敌人实力雄厚,就应考虑到敌人可能会对自己发动进攻,应有所准备。两军对阵时,看到敌军强大,就要有所回避,不可硬拼、硬冲。此二句所谈用兵之道,在现代军事上也可作为借鉴。
7.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无备:没有准备。不意:意想不到。
这两句大意是: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采取敌人意想不到的出击行动。对敌人作战,就应在敌人守备最薄弱的地方和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这样就能出奇制胜。古今中外有不少这样的战例,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成功即为其一。现已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中的争夺、竞赛,前者说在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或无准备的时候发动进攻;后者说采取出乎对方意料的行动致胜。
8.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彼:敌军情况。己:我军情况。殆:危险,引申为失败。
这两句大意是:既了解敌人的长处和短处,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能百战百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条闻名中外的战争原则。它科学地阐述了临战时必须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有把握便打,没有把握不打,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最恰当的时机去攻击敌人。因此,自然每战必胜。同时,这一原则还远远超出战争范围,适用于其他一切工作。
9.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用兵的基本法则是根据敌我强弱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应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接近时,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果断地攻击敌人,将敌人击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回避与敌交手,能走便走,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否则,或者会坐失良机,或者会冒险交战,导致战争失败。作为兵战的原则,这几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0.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
这两句大意是:把军队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绝境,反而能转危为安。保存下来,取得胜利。这也是出奇致胜的一种方法。遇到情况危急,已无退路的险要关头,可把军队投道死亡线上,士兵如过河卒子,只能进不能退,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必须背水一战,拼死搏斗,这样反而能转败为胜。
1、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2、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3、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4、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5、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6、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7、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8、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9、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10、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11、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12、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13、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14、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逝世地。
15、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16、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17、凡为客之道:深刻则专,主人不克。
18、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19、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20、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21、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2、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23、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24、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
25、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26、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27、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28、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29、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弊。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30、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31、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32、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33、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34、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35、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萁、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36、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37、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38、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39、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40、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41、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42、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1、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
2、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3、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5、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6、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
7、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
8、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9、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
11、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12、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13、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14、兵者,诡道也。
15、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16、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7、暑往则寒来,春还则秋至。今四境无忧,王恃其强盛,骄乐必生。
18、吾非欲自全,并欲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