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我知道物价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也深知它的极端重要性。但是请大家相信,一个每天关注物价、每天了解行情的人,是不会允许物价上涨而得不到遏制的。
弄虚作假骗得了一时,骗不了长久,危害人民而无一利处,必须坚决制止、纠正和严肃处理。
我还有信心。如果我没有信心,不去努力,那就是失职,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我不仅要做这样的表态,而且要付诸实际行动。
这件事情真难啊。有人说我“灰心”了,其实我没有“灰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我们一定会实现调控目标。
绝不能说我们的青年缺乏理想、没有责任,我不这样认为。现代的青年人比我们那个时候懂得多了,掌握现代知识、技能的本领、各方面的条件也好多了。
我们将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这是我们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
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标准可能人们都有不同,我也曾经讲过关于如何使人有尊严和幸福,我不想再重复过去的话,我只是说如何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如果说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那么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
莫道今年春将尽,来年春色倍还人
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
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
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再小的力量乘以十三亿,也足以战胜一切灾难
不管什么原因,我们都不能让流浪儿童生活没有着落。
之所以出现“一把手”滥用职权、渎职侵权这类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政府和主要领导人权力过大、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约束。
同样的学历,甚至是高工、高学历,退休工资都比自己在机关的同学、同行要低,这个现象是不合理的。
【爱国篇】
1、 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清·陈璧)
释:一片赤胆忠心为了报效国家,能留下爱国报国的业绩名声胜过被封什么官爵。
2、 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明·海瑞)
释:大丈夫所应有的志向是经理好国家,能够使天下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3、 愿得此躯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戴叔伦)
释:愿把自己的身体长期报效祖国,何必非活着回玉门关内来。
4、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曹植)
释:闲居着不是我的心志,我愿心甘情愿地去解除国家的困难。
5、 名编壮士藉,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释:名字编入了登记壮士的名册,就不能心中想着个人的私事。献身于国家为国排忧解难,把死看为象归来一样。
6、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宋·欧阳修)
释:被封赠高官并不是我的意思,我只愿意使天下太平。
7、 一官试易了,报国何时毕?(宋·欧阳修)
释:一任官职很容易过去,但报效祖国永远不能完毕。
8、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明·于谦)
释:离开家乡去为国尽力是寻常的事情,惭愧的是为国没立下什么功劳。
9、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释: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哪能因为有祸就逃避、有福就去迎受呢。
10、金甄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秋谨)
释:祖国被帝国主义侵占了台湾、辽东半岛,这总要收回来,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去牺牲,又岂敢爱惜自己的生命。
1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释:国的兴盛与衰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12、已拼薄命付危疆,死生关头岂待商。 (明·瞿式耜)
释:自请留守桂林时已决心牺牲,在以身殉国这样的重大关节上是毫无犹豫,不用商量的。
13、未收皇家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
释:没有收复被吐番占领的黄河和湟水等地,不打算考虑回故乡。
14、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宋·谢枋得)
释:因为民族的大义高于一切,为其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忠君爱国的礼节重于其他,才知道自己为国牺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15、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宋·岳飞)
释:为了收复被侵占的国土,要决心饿了食侵略者的肉,渴了喝侵略者的血。待我们从头把国土收复回来,再去朝见皇上。
16、却思猛士卫神宇,安得长年在乡土。(元·萨都刺)
释:想到祖国的疆土需要猛士来保卫,我哪能长年呆在自己的家乡呢?
17、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唐·韩愈)
释:本想为国家清除有弊病的事情,怎么肯因为年老体衰而顾惜自己的晚年呢?
18、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明·张家玉)
释:大丈夫为国战死在疆场上,用马革裹尸,这是英雄事,纵然就是死了也能使史册上留下好名声。
19、不为爱亲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亲。(管仲)
释:不为了自己所爱的亲人而危害国家,所以说国家比亲人还要亲近。
20、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戎轮台。(宋·陆游)
释:僵卧在孤村自己并不觉得悲伤,还想着为国家去保卫边地要塞。
21、中华,中华,我所至爱,为国捐驱,死而不愧。(清.徐骧)
释:中华呀中华,我是最热爱的,为了国家牺牲自己,死了也是值得的。
22、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明·戚继光)
释:孤立无援地在海上战斗了十年,多么希望朝庭的支持。自己和将士们保卫祖国的一片心血,象洒向千峰的浓霜一般,把峰上的秋叶都染红了。
23、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明·杨继盛)
释:自己虽然死了,但浩气仍留在天地之间,赤胆忠心可照千古;活着时没能为国尽力,留下忠心也要报效国家。
24、九州难画华夷限,万死思回天地心。(清·丘逢甲)
释:帝国主义不断侵占我国土,很难划分华夷的界限;自己为了拯救祖国的危亡,准备万死不辞。
25、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南朝 .鲍照)
释:有危机的时候可以看出大臣们的气节,世乱的时候可以看出谁是忠良。(你看)前方的将士为了报效国家,不怕为国牺牲。
26、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唐·陈子昂)
释:感到边关多事之时自己思念要报效祖国,拔出宝剑离开乡里去从军保国。
27、一饭感恩无地报,此心许国已天知。(宋·李伸之)
释:你请我吃饭喝酒示恩都没有用,因为我以身许国之心苍天已经早就知道了。
2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宋·辛弃疾)
释:只要能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名垂于世,头生白发又有何妨。
29、愿播热血高万丈,雨飞不住注神州。 (近代·宁调元)
释:自己愿以冲天的热血,来实现建立新的共和国的志向。
30、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
释:死了后一切事都成了空的,但我悲伤的是没见到祖国统一。等到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别忘了在祭奠时告诉我。
【治国篇】
1、 天下为公。(孙中山)
2、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3、 国者,必以奉法为重。(《列子·说符》)
4、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
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9、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10、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
11、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
1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3、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感遇诗》)
1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
1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 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19、 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意林》引《物理论》)
释:构,架屋。简,通“柬”,选择。佐,辅助的人。
20、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21、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
释: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逸,安心。使,经常忙碌。
22、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一、治国篇
1.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苏轼)
2.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房玄龄)
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4.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5.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6.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7.其身正,不令虽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
8.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王充·《论衡》)
9.公正是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也是提高人民满意度的一杆秤,政府理应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xx)
10.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xx)
二、清廉篇
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2.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xx)
3.为政清廉应该先从自己做起,己正,才能正人,这是古训,也是真理。(xx)
4.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xx)
三、民生篇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2.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苏辙)
3.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欧阳修)
4.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5.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xx)
6.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xx)
四、文化篇
1.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经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垢政治和经济。(毛泽东)
2.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
3.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xx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说到文化的多样性时引用此句)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xx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对文化多样性的理想状态的描述)
5.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xx)
五、生态篇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4.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申论”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诸论的特点。它不是那种凭主观好恶选材、尽情张扬个性的放言宏论,而是要求准确把握住一定的.客观事实,作出必要的说明、申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以下是申论写作常用的名言,欢迎阅读。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6、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7、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9、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0、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1、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2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2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5、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26、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27、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28、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29、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30、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3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3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朱熹
33、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朱熹
34、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35、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3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9、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41、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4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44、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4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4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7、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4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4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5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5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52、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3、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54、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55、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56、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57、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5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9、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60、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61、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62、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63、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
64、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65、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66、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67、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68、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章学诚
69、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薛宣
70、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尤袤
71、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7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73、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74、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75、刻苦读书,积累
76、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77、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列子
7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79、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80、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陈善
81、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 颐
82、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83、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84、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85、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86、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87、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88、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89、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清诗铎·读书》
90、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91、开卷有益。——赵光义
9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9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9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95、劳于读书,逸于
96、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9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98、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99、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100、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诗铎·趁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