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所恶于上名言解析 正文

所恶于上名言解析

时间:2025-05-01 06:35:09

导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写

1、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缪(miù):错误。

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躬自:自己。“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责:责备,要求。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恒:常常。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事实证明,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9、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解读]高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山陵。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山这个地方在七千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多变。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1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1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砺(lì):磨刀石。

13、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解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1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解读]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兮(xī):语气词,相当于“啊”。 倚(yǐ):倚靠。伏:潜伏,隐藏。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

1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廪(lǐn):粮仓。实:充实。

1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19、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解读]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君子之交,彼此没有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甜言蜜语,因而难以持久。接:接触,交往。醴(lǐ):甜酒。

20、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解读]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相待,互助互济。尚:重在。

2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腐:腐臭。户枢(shū):门的转轴。蠹(dù):蛀蚀。

22、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历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

23、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敏:勤勉,快速。慎:谨慎,慎重。

2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解读]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万事开头难,没有个开头就不会有结果。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25、锲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解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锲(qiè)、镂(lòu):雕刻。

2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2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解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大臣士季进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其实,他的话把重点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士季便说:“~,~,~。”士季的话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2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29、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解读] 人可以在忧思祸患中成长,也可以在安逸享乐中灭亡。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能使人更坚强地生存发展;安乐的生活容易腐蚀人,使人颓废乃至灭亡。

30、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杂下》

[解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31、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32、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3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解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从读书做学问这方面来讲,学文科的,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学自然科学的,也要读些人文科学的书。他山:别的山。攻:琢磨。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天时;节气、气候、阴晴寒暑的变化。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团结,得人心。

3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

[解读]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应该以它为榜样,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自己的

3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荡》

[解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投:投掷,在这里是赠送的意思。报:回报,回赠。

3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

[解读]羊跑了再修补羊圈,还不算晚。原文是: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末为迟也。”我们知道,事情失败后,及时补救,还不为迟;怕就怕不吸取教训,不采取补救措施。亡:逃跑。牢:牲畜圈。臣:庄辛在楚襄王面前的自称。鄙语:俗话。顾:回头看,回头召唤。

3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解读]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须臾:一会儿。

3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解读]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圬(wū):涂饰墙壁用的工具,这里指涂饰、粉刷。

40、学然后知不足。——《礼记·学记》

[解读]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解读]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殆(dài):疲倦而无所得。

43、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解读]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仰:仰头。怍(zuò):惭愧。 45、养心莫善于寡欲。——《孟于.尽心下》

[解读] 饱食伤心,欲多伤心。修养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最好的办法是减少私欲。欲:情欲,贪欲

4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荀子·劝学》

[解读]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行为举止不俗,气魄风格不凡。若无内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45、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解读]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4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解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

4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最后一个“知”(zhì):聪明。

4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4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5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解读]时间像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空留悲伤、后悔。人生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看似长久。年少的时候盼望着长大,常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来日方长。其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甘暴弃,终于要后悔也来不及。

辨奸论

作者: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①。月晕而风②,础润而雨③,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④,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⑤。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⑥:“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⑦:“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⑧,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⑨,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⑩,仅得中主⑾,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⑿,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⒀,非德宗之鄙暗⒁,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⒂。

今有人⒃,口诵孔老之言⒄,身履夷齐之行⒅,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⒆;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⒇,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21),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注释】

①见微而知著:微,小,指苗头、迹象;著,明显。

②月晕(yün):指环绕月球的彩色光环或通过月球的白色光带。历来群众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谚语。

③础:柱子下的石墩。润:潮湿。

④理势:中国哲学术语。理,法则;势,发展趋势。

⑤夺:侵夺。这里有“影响”的意思。

⑥山巨源见王衍:山巨源,山涛,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喜老、庄学说,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右仆射等职。《晋书·王衍传》、《资治通鉴·晋纪四》所记,王衍神情明秀,少时,山涛见之,嗟叹久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这样)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⑦郭汾阳见卢杞:郭汾阳,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肃宗时,因平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升中书令,后又进封汾阳郡王,故称之为郭汾阳。唐德宗即位,尊为尚父。《新唐书·卢杞传》:“初,尚父郭子仪病甚,百官造省xǐng,不屏bǐng姬侍。及杞至,则屏之,隐几而待。家人怪问其故。子仪曰:‘彼外陋内险,左右见必笑,使后得权,吾族无类矣!’”

⑧王衍:字夷甫,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以谈老、庄为事,义理若有不安,随即更改,世号“口中雌

黄”。晋惠帝时居宰辅之位,周旋诸王之间,唯求自全之计。东海王司马越死,众推其为元帅,全军为石勒所破,被杀。

⑨忮(zhì):忌恨,嫉妒。

⑩惠帝:著名白痴皇帝司马衷,某年全国闹饥荒,官员上报灾情,称百姓“无粟米充饥”,饿死无数。他出千古经典

⑾中主:平庸的君主。

⑿卢杞:唐滑州人,字子良。貌陋,好口辩。德宗时为宰相,专权自恣,搜刮无度,怨声满天下。

⒀眩:通“炫”,迷惑,炫耀。

⒁德宗:即李适(kuò),唐代皇帝,代宗子。

⒂容:或许。

⒃今有人:影射王安石。

⒄孔、老:孔子和老子。

⒅夷齐:伯夷、叔齐,商朝人,两兄弟,互相让帝位,后周灭商,两人耻食周粟,隐居首阳

山,吃野菜,饿死在山里。古人奉之为高尚守节的典范。

⒆颜渊: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故称颜渊,乐道安贫,以德行著称,后世儒家尊为“復圣”。孟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即孟子,继承孔子学说,兼言仁义。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工夫,为宋代理学家心性说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

⒇臣虏:奴隶。

(21)慝(tè):邪恶。

【译文】

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从前山涛见到王衍,说:“日后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杀光了!”从今天来说,其中的道理固然可以预见一些。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有利于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妒忌、不贪污,追随大流。假如晋朝不是惠帝当政,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象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然而此人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打动别人,言谈不足以影响社会,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又怎能受到重用呢?从这一点来说,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的.预料,也或许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

现在有人嘴里吟诵着孔子和老子的话,身体力行伯夷、叔齐的清高行为,收罗了一批追求名声的读书人和郁郁不得志的人,相互勾结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自以为是颜回、孟子再世,但实际上阴险凶狠,与一般的人志趣不同。这真是把王衍、卢杞集合于一身了,他酿成的灾祸难道能够说得完吗?脸上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却不是这样,他穿着罪犯的衣服,吃猪狗般的食物,头发象囚犯,面孔象家里死了人,却大谈《诗》、《书》,这难道合乎情理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这个人借助最崇高的名声,来掩盖还没有暴露的祸患,虽然有愿意治理好国家的皇帝,和敬重贤才的宰相,还是会推举、任用这个人的。这样,他是天下的祸患就必定无疑了,而决非仅仅王衍、卢杞等人可比。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功勋。”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不然的话,天下将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将获得有远见的名声,那可就太可悲了!

【作品鉴赏】

把全文连贯起来看,在写作目的上,作者确有所指,而所指的具体人物,作者又未点明。我们也没有必要进行烦琐考证。仅就立意谋篇上来说,本文确属古文中的名篇。

作者提出的“见微知著”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轻视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防微杜渐”早就是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见微知著,可为千古观人之法。”

本文突出的成功之处在于谋篇。文章开始先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于“好恶”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结果。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能不令人首肯。接着,又通过历史上山涛、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评论,说明了山、郭二人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所疏漏,这就为下文的“今有人”起了铺垫作用。本文的第三段是作者倾注全力发泄的部分,将“今有人”的种种表现尽情地加以刻画,一气呵成,有如飞瀑狂泄,其笔锋之犀利,论证之严谨,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而在结尾处,作者又留有余地地提出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使人感到作者所持的公允的态度。

《小窗幽记》是明代陈继儒(一说陆绍珩)创作的小品文集,刊行于天启四年(1624年)。下面是《小窗幽记》经典名句摘抄赏析,快来看看吧!

1、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陈继儒《小窗幽记》

2、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陈继儒《小窗幽记》

3、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陈继儒《小窗幽记》

4、花开花落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陈继儒《小窗幽记》

5、以忍制己情,以恕制人情。——陈继儒《小窗幽记》

6、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陈继儒《小窗幽记》

7、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忘怀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陈继儒《小窗幽记》

8、志要高华,趣要淡泊。——陆绍珩《小窗幽记》

9、气收自觉怒平,神敛自觉言简,容人自觉味和,守静自觉天宁。——陈继儒《小窗幽记》

10、原文: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译文]在寂静的状态当中,要常保持醒觉,但以不扰乱寂静的心境为优先。在觉醒的`状态当中,也要常保持寂静,使得心念不致于奔驰而收束不住。——陈继儒《小窗幽记》

11、好香用以熏德,好纸用以垂世,好笔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焕彩,好茶用以涤烦,好酒用以消忧。——陈继儒《小窗幽记》

12、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流年,长短皆逝。浮生,往来皆客。——陈继儒《小窗幽记》

13、竹窗下,唯有蝉吟鹊噪,方知静里乾坤。——陈继儒《小窗幽记》

14、原文: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译文]佛只是个善于了却执情的神仙,也是个善于了却烦恼的圣人。人们虽然耳聪目明,却不知该了却一切烦恼,不知凡事放下便已无事,若心中还有放下的念头,便是还未完全放下。——陈继儒《小窗幽记》

15、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陈继儒《小窗幽记》

16、世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陈继儒《小窗幽记》

17、枕边梦去心亦去,醒来梦还心不还。——陈继儒《小窗幽记》

18、无端妖冶,终成泉下骷髅;有分功名,自是梦中蝴蝶。——陈继儒《小窗幽记》

19、带雨有时种竹,关门无事锄花;拈笔闲删旧句,汲泉几试新茶。余尝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饷时而起,则啜苦茗,信手写汉书几行,随意观古画数幅。心目间,觉洒洒灵空,面上俗尘,当亦扑去三寸。但看花开落,不言人是非。——陈继儒《小窗幽记》

20、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知我山窗。——陈继儒《小窗幽记》

21、澹泊之士,必为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陈继儒《小窗幽记》

22、以理听言,则中有主;以道窒欲,则心自清。——陈继儒《小窗幽记》

23、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陈继儒《小窗幽记》

24、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漫天云卷云舒。——陈继儒《小窗幽记》

25、一失足为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人。——陈继儒《小窗幽记》

26、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世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集醒第一。——陈继儒《小窗幽记》

27、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陈继儒《小窗幽记》

28、五更三四点,点点生愁;一日十二时,时时寄恨。——陈继儒《小窗幽记》

29、花棚石磴,小坐微醺。歌欲独,尤欲细;茗欲频,尤欲苦。——陈继儒《小窗幽记》

30、花柳深藏淑女居,何殊弱水三千;雨云不入襄王梦,空忆十二空山。——陈继儒《小窗幽记》

31、陌上繁华,两岸春风轻柳絮。闺中寂寞,一窗夜雨瘦梨花。——陈继儒《小窗幽记》

32、人生一世有三乐:开卷读书,闭门修禅,一语济世。士君子贫不能济物,遇人迷障处,出一言点化之,亦为济世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

33、费长房缩不尽的相思地,女娲氏补不完的离恨天。——陈继儒《小窗幽记》

34、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玉。——陈继儒《小窗幽记》

35、梦以昨日为前生,可以今夕为来世。——陈继儒《小窗幽记》

36、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陈继儒《小窗幽记》

37、人之交友,不出趣味两字,有以趣胜者,有以味胜者。然宁饶于味,而无饶于趣。——陈继儒《小窗幽记》

38、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关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陈继儒《小窗幽记》

39、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陈继儒《小窗幽记》

40、懒可卧,不可风;静可坐,不可思;闷可对,不可独;劳可酒,不可食;醉可睡,不可淫。——陈继儒《小窗幽记》

41、幽堂昼深,清风忽来好伴;虚窗夜朗,明月不减故人。——陈继儒《小窗幽记》

42、五更鸡鸣,唤起窗前明月。一觉睡醒,看破梦里当年。——陈继儒《小窗幽记》

43、澹泊之守,须从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陈继儒《小窗幽记》

44、"宁为随世之庸愚,勿为欺世之豪杰。——陈继儒《小窗幽记》"

45、谭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谭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陈继儒《小窗幽记》

46、盛暑持蒲,榻铺竹下,卧读【骚】【经】,树影筛风,浓荫蔽日,丛竹蝉声,远远相续,蘧然入梦。醒来命取^栉发,汲石涧流泉,烹云芽一啜,觉两腋生风。徐步草玄亭,清荷出水,风送清香,鱼戏冷泉,凌波跳掷。因涉东皋之上,四望溪山罨画,平野苍翠。激气发于林瀑,手持麈尾,清兴洒然。不待法雨凉雪,使人火宅之念都冷。——陈继儒《小窗幽记》

47、月夜焚香,古桐三弄,便觉万虑都忘,妄想尽绝。试看香是何味?烟是何色?穿窗之白是何影?指下之余是何音?恬然乐之而悠然忘之者,是何趣?不可思量处,是何境?《小窗幽记》

48、山居有四法:树无形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陈继儒《小窗幽记》

49、隔帘闻坠钗声,而不动念者,此人不痴则慧,我幸在不痴不慧之间。——陈继儒《小窗幽记》

50、少年人要心忙,忙则摄浮气;老年人要心闲,闲则乐余年。——陈继儒《小窗幽记》

51、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鉴赏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曲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扰,则亦苦海。——陈继儒《小窗幽记》

52、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陈继儒《小窗幽记》

53、片时清畅,即享片时;半景幽雅,即娱半景;不必更起姑待之心。——陈继儒《小窗幽记》

54、山月江烟,铁笛数声,便成清赏;天风海涛,扁舟一叶,大是奇观。——陈继儒《小窗幽记》

55、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陈继儒《小窗幽记》

56、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为小人;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陈继儒《小窗幽记》

57、贫贱之人,一无所有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富贵之人,无所不有,及临命终时,带一恋字。脱一厌字,如释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陈继儒《小窗幽记》

58、随缘便是遣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盆水同圆。——陈继儒《小窗幽记》

59、流水相忘游鱼,游鱼相忘流水,即此便是天机;太空不碍浮云,浮云不碍太空,何处别有佛性?——陈继儒《小窗幽记》

60、扫石月盈帚,滤泉花满筛。——陈继儒《小窗幽记》

61、眉睫线交,梦里便不能张主;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62、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若能行乐,即今便好快活。身上无病,心上无事,春鸟是笙歌,春花是粉黛。闲得一刻,即为一刻之乐,何必情欲乃为乐耶?《小窗幽记》

63、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陈继儒《小窗幽记》

64、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陈继儒《小窗幽记》

65、声应气求之夫,决不在于寻行数墨之士;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一字一句之奇。——陈继儒《小窗幽记》

66、芒鞋甫挂,忽想翠微之色,两足复绕山云;兰棹方停,忽闻新涨之波,一叶仍飘烟水。——陈继儒《小窗幽记》

67、唯我道心清似水,任它世事冷如冰——陈继儒《小窗幽记》

68、豆蔻不消心头恨,丁香空结雨中愁。——陈继儒《小窗幽记》

69、一间屋,六尺地,虽没庄严,却也精致;蒲作团,衣作被,日里可坐,夜间可睡;灯一盏,香一炷,石磬数声,木鱼几击;龛常关,门常闭,好人放来,恶人回避;发不除,荤不忌,道人心肠,儒者服制;不贪名,不图利,了清静缘,作解脱计;无挂碍,无拘系,闲便入来,忙便出去;省闲非,省闲气,也不游方,也不避世;在家出家,在世出世,佛何人,佛何处?此即上乘,此即三昧。日复日,岁复岁,毕我这生,任他后裔。——陈继儒《小窗幽记》

70、阮籍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常诣饮,醉便卧其侧。隔帘闻坠钗声,而不动念者,此人不痴则慧,我幸在不痴不慧中。——陈继儒《小窗幽记》

71、纸帐梅花,休惊他三春清梦。笔床茶灶,可了我半日浮生。——陈继儒《小窗幽记》

72、魑魅满前,笑著阮家无鬼论。——陈继儒《小窗幽记》

73、居处寄吾生,但得其地,不在高广……衣服被吾体,但顺其时,不在纨绮……饮食充吾腹,但适其可,不在膏梁……宴乐修吾好,但致其诚,不在浮靡……——陈继儒《小窗幽记》

74、勿使推窗独坐,嫦娥笑人《小窗幽记》

75、山穷鸟道,纵藏花谷少流莺;路曲羊肠,虽覆柳荫难放马。——陈继儒《小窗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