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与齐国有关的名言 正文

与齐国有关的名言

时间:2025-05-15 07:37:21

引导语: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我们一起阅读学习下面的一些爱国的诗句或名言吧。

关于爱国的诗句

1、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唐·李白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有谁知?鬓残,心未死。 ——陆游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三国志

(作者简介:《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

4、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作者简介:管仲,汉族,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5、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杜甫

(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6、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

7、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明·于谦

(作者简介: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

8、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唐·李梦阳

(作者简介: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汉族,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迁居开封,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汉族,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一说河北真定府)。)

10、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作者简介:谭嗣同,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1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1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爱国名言:

1.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照汗青。——文天祥,宋朝诗人

3.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4.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 果戈理

5.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 大仲马

6.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7.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8. 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 鲁迅

9.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 居里夫人

10.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 歌德

11. 我无论作什麽,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 巴甫洛夫

12.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 陆游

13.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作家

14.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15.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 肖邦

16.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 聂鲁达

17.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18.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19.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2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1、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唐·李白

2、有谁知?鬓残,心未死。——陆游

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三国志

4、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5、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6、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

7、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明·于谦

8、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唐·李梦阳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0、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1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1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5、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16、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李白

1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

20、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

21、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2、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2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4、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25、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26、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27、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2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9、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30、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31、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32、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33、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34、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宋·李清照

35、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36、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少年行》

37、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龚自珍《漫感》

3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指南录.扬子江》

39、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史.卢产伦传》

40、一身救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夜泊水村》

41、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4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3、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44、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

45、莫避春阴上马迟。——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46、国既不国,家何能存?——《革命烈士诗抄·杨靖宇诗》

47、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久误前程。——朱蕴山《赠台湾旧友》

48、12、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49、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50、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5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5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3、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54、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55、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曹植《怨歌行》

56、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57、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58、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5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60、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屈大均《秣陵》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一夫当关】

故事:《史记》载: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由此可见。古代,还有几个与函谷关有联系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

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马革裹尸】

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冀也向他祝贺。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见《后汉书·马援传》。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