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意志观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精气观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室,积精全神。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春养肝
中医认为,春天对应人体的肝。肝脏与草木比较相似,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脏也喜欢生发,在春季功能比较活跃。很多慢性肝病患者在此季节都有反映,春天肝功能容易波动、升高,人的情绪易激动,而且症状也比较明显。
春天也是传染病的高发期,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历史上肝炎的爆发流行大多在春季。有趣的是,健康之人在春天肝火也比较大。这一切说明,春季对应人体的肝,是肝病的多发期。春季养生重在养肝。
肝的主要功能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生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正好与春令生发之阳气相应。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
人体主要的精神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很大关系。其中,怒是最常见的,怒则伤肝。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活动.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异常兴奋状态,如烦躁易怒、头晕脑涨、失眠多梦等。
肝的疏泄功能也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爱发火的人,脾受影响,就影响到消化,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打嗝泛酸,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中医讲,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是一种功能,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老百姓常说“人活一口气”,就是指这个“气”。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可出现胸胁刺痛,甚至肿块,女子还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和经闭等。
肝主藏血
肝主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在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它储藏的血液,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中医有一句名言:“人动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就是这个道理。
血液中还带有各种营养物质,人平静或休息时,肝会贮藏血液,对肝就有滋养作用;发怒的时候,肝脏就得将血液运出去。如果总发火,肝血则不足,肝的功能就会受到损伤,体内阴阳不平衡,就容易得病,如各种病毒性肝炎。因此,要治疗肝病,病人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要着急,还要多休息,以帮助肝藏血。
现在许多人经常熬夜加班,这样很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人只有休息时肝脏血流充分,才能养肝,加班时不但血不能养肝,还消耗营养,所以在春季保证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这是养肝的重要方面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因此,要注重科学睡眠,睡眠时间必须在保障睡眠质量的基础上。
肝气失调的主要表现
如果不注意情志调摄,劳累、精神紧张、发怒、郁闷等原因都可造成肝主疏泄功能异常,出现肝阳上亢、肝郁气滞,长此以往,即可产生疾病,如血压升高,有心脑血管病者还容易发生中风。
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好情绪,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并及时宣泄,可防肝气郁结。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并多些兴趣爱好,对春天养肝大有裨益。
肝阳上亢
中医认为,肝主怒。平时有人生气发火时,旁人会劝说气大伤身,伤哪里呢?肝。肝气不舒的人容易发火,发火又使肝气不舒,循环影响。
一般男性容易把肝火发出来,表现为肝阳上亢,易患高血压、脑溢血、冠心病等。而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表现为平时火气偏大,急躁易怒。尤其是领导层、经理们工作压力大,而又没时间排解,长此以往,自持清高正确,主观易发火,这一类人很容易出现肝阳上亢的症状,除了上述症状外,还表现为面红耳赤、眩晕.小便黄等。
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发火看上去是周围人受气,其实不然,发火的人受伤最重,这是因为发火时,血流加快、血压增高、怒气伤肝,使周身气血紊乱。老百姓说的一句话“气大伤身”,就是这个道理。
肝郁气滞
女性通常是憋着生闷气,表现为肝郁气滞,易患胃病、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
百病从肝治
结合中医经络理论,肝经循行肋胁、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这些部位的病症都可以从肝论治。
拓展阅读:内经简说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相传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以口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冲象学说”“藏象学说”等。实乃中医药学之纲目!
概要: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 秋天养收,对应西方。容平就是开始收,收敛,特别壮大,盛极的意思。
天气以急 天上的气只能为燥气了。燥气是正气,是从火的。衣服在秋天易干,这个干,是燥气的收敛功能发生作用。如果生病,再出现烦躁的症,是很严重的病。烦,是虚火上头,虚火敛不住,头疼,头晕,是心病,心经,心血的问题。躁,从足字边,乱动,烦躁不安,属于肾病,精不足的病。有一种老人快临终时就是循衣摸缝,天天在那里捻衣服扣子,不知手往哪里放,这是肾精大亏的象。抖腿,也是精不足,相书上说,男抖穷。肾精不足,他就没法不上脑,脑子思维就有问题,做事就会有问题,不顺,就会穷。
地气以明 地也就跟着明亮透彻,就像金属一样,所以西方属金。肺气也是,肺为娇脏,也要非常地清澈。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睡早起,和鸡叫一起起来。五点到七点,天门开,人的气也应该开了。
使志安宁 志是肾神的表现,要收敛了,不能再发散。性生活也要收敛了。动物交配有节律,有季节,人好像随时随地都可以,其实在秋天也应该有所收敛。动物在冬天冬眠养精,人在这时候也应该收敛然后养精。人虽然摆脱了季节性,但也要按照天地自然的顺序去做,否则也会生大病和重病。
以缓秋刑 舒缓秋天的肃杀之气。秋后问斩。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把神收回来,使秋气平,让秋气不那么肃杀。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不要再往外扩散了,这样就能够使肺气比较清肃。
此秋气之应 这是秋天时正常的'人和自然的对应。
养收之道也 养收敛,秋天就是酉时,酉时主气味的味。大蒜和辣椒气味最厚,但不入药。
古人认为大蒜入气分,凡是入气分的药,都走清窍,如人体的眼睛,小便。大蒜气味厚重,吃后会流眼泪,小便有味。中药虽取其偏性,但也是因人而定。大蒜、辣椒每人承受量不一样,能吃多少吃多少。
辣椒走味道,入味就是入血分,血、味道都属于阴。入血分的药走人的浊窍,如口,大便。辣椒吃多了,会生口疮,肛门疼痛。
秋天就是味厚,果实,所谓五谷,要取其味,味入血分,万物收获,要吃入血分的层面。
逆则伤肺 如果忤逆了它,就会伤肺,因为肺对应秋天。
冬为飧泄 飧是夕食,晚饭,飧泄是食谷不化,吃的东西没有消化就拉出来了。肺与大肠成表里,如果肺气虚弱,大便成形能力就会很差。这些毛病冬天就会显出来。
奉藏者少 收敛气没收住,奉献给冬天的东西很少,藏不住。
拓展阅读:内经名言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论述】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指得到阳气之精粹的温煦,可以使人精神爽慧。而得到阳气之温柔的养育,可以使人筋脉柔和,肢体运动自如,指出人体之神,得阳气以温养,才能保持正常的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的筋,得阳气的温养,才能弛张自如,使肢体屈伸灵活。临床上阳气亏虚患者常见精神委靡,思维迟钝,形寒蜷缩,肢体疼痛等症,这时当温阳补气。而阳气暴张,又可导致中风,使人神识昏迷,肢体偏瘫,这时又当平肝潜阳。可见无论人之形或神,均不能离开阳气的温煦作用。而人身之阳气,既不可亏虚耗损,亦不可暴亢无制。
【病案举例】
《名医类案》中载有明代汪石山所治一病案:一人年逾三十,神色清减,初以伤寒过汗,嗣后两足时冷,身多恶寒,食则易饥,日见消瘦,频频梦遗,筋骨疼痛,久伏枕榻。医用滋阴降火,罔效。汪视左脉浮虚而缓,右则浮弦而缓,此阳虚耳。病者曰:易饥善食、梦遗,似属阴虚,若作阳虚而用参、芪,恐益予病。汪曰:古人谓脉数而无力者,阴虚也;脉缓而无力者,阳虚也。今脉浮虚弦缓,则为阳虚可知。以症论之,病属阴虚,阴虚则发热,午后属阴,则午后当遍身热发,不恶寒,揭胸露手,蒸蒸热闷烦躁矣。兹患是症俱无,何以认为阴虚?夫阳虚则恶寒恶风,虽天暖日融,犹畏出门庭。今患两足时冷,身多恶寒,皆阳虚之验。又汗多亡阳,非阳虚而何?食则易饥者,非阴虚火动也。盖脾胃以气为主,属阳,脾胃之阳已虚,又泻以苦寒属阴之药,故阳愈虚而内空竭,须假谷气以扶助之,是以易饥而欲食,虽食亦不生肌肉也。《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曰:饮食不为肌肤,其此之谓欤!梦遗亦非特阴虚,《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阳既虚,则阳之精气不能养神,心以藏神;神失所养,飘荡飞扬而多梦;阳之柔气不能养筋,肝主筋以藏魂,筋失所养,则浑身筋骨因以疼痛,魂亦不藏,故梦寐弗宁,安得而不遗乎?《经》曰:气固形实。阳虚则不能固而精门失守,此遗之所以频而不禁也。《经》曰:肾者,胃之关也。今若助阳以使其固,养胃以守其关,何虑遗之不止。乃以参、芪各二钱,白术一钱,甘草五分,枳实、香附、山楂、韭子各五分,煎服半载,随时令寒暄升降而易其佐使,调理乃安。
按语:本例患者症见两足时冷,身多恶寒,明为阳虚之症,而食则易饥,日见消瘦,频频梦遗,又似阴虚火旺之象。前医不明阴阳,用滋阴降火之法未效。汪氏据其脉浮缓不数,断为阳虚,并用《内经》理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正确解释了“频频梦遗,筋骨疼痛”之症状。因其辨证准确,因而取得疗效,可见熟读了《内经》,临床当受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