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
2.“呀呀!可怜的人呀!心疼死了!有多大年纪呢?”
3.她哽咽了,说不成声了。她用干瘪的手扯住袖口揩眼泪了。所有的人都凄然低下了头,不忍心看她悲惨的样子。
4.一股男性的豪壮气概,这时从梁三心中涌了上来。在这两个寡母幼子面前,他突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一个强有力的人物。
5.柳青笔下的汤河(实际名字叫镐河)在皇甫村绕了个大弯,这就是汤河怀抱的蛤蟆滩。多少感人肺腑的人物和他们20世纪50年代初,风风火火的经历,梁生宝、徐改霞、冯有万而今又在哪里?
6.皇甫村果真是个令人着迷的地方,作家用了全部的感情给我们提炼、创作了一个典型的艺术环境,完成了一部农民的血泪悲欢史。当地两个正在装厩肥的农民诚挚地说:“柳青是个好老汉!听人说老汉的书写得好,有些外国人也来问老汉的事。这镐河南胜利一村的王家斌就是书里的梁生宝,不过听说他犯心脏病住了院,日子过得艰难。……”
7.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
8.到了长安县,坐上去王曲的汽车,中途经过皇甫村。 汽车爬上一个大塬(就是柳青提到的神禾塬),快下坡时,皇甫村就到了。下了车,顺坡全是村舍,一直延伸到河滩。路边麦地里,可看见一块石碑赫然而立,上面刻着“柳青同志之墓”,此外别无他物。
9.四十岁的梁三竟像小孩一样,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他热情地给外乡女人找出一些前妻遗留下的旧衣服,要她换上。他还要她马上给可怜的孤儿,改修一条棉裤呢!看娃那麻秆儿一样瘦的光腿,在那件不合身的破棉袄下边,冷得颤抖呀!梁三甚至当着邻居男女们的面,对外乡女人夸起海口来了:说他是有力气的人,他将要尽他的力气跑终南山扛椽、背板、担炭、砍柴;说他将要重新买牛、租地、立庄稼;说他将要把孤儿当做自已的亲生儿子一模一样抚养成人,创立家业哩……
10.梁三捉摸女人这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不好和她多说什么。他转向宝娃表示他对新人的热情。这孩子乍到这陌生的草棚屋里,一直拘束地端端正正坐在炕边,怯生生地望望这边,又望望那边,一时还弄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哩,眼睛竭力躲开站在脚地来看喜事的小孩们。
11.“为啥?这稻地水渠里有白鹤、青鹤、鹭鸳和黄鸭,还有雁哩。你们渭北老家那里有吗?”梁三笑嘻嘻地说着,竭力把这个地方说得好些,使母子俩把心安下来。
12.梁三的一个树根一般粗糙的大巴掌,亲昵地抚摸着宝娃细长的脖子上的小脑袋。他亲爹似的喜欢宝娃。这娃子因面黄肌瘦,眉毛显得更黑,眼睛显得更大,那双眼里闪烁着儿童机灵的光芒。俗话说:“三岁就可以看出成年是啥样!”梁三挺满意他。
13.在最初的几天,总有男人们和女人们,跑到梁三的草棚屋来看望。他哥——卖豆腐的梁大、邻居老任家的人们,是不要说的了,就是上河沿的老孙家、老郭家,皂龙渠老冯家、老李家,最后连官渠岸南边旱地边沿那些自耕户和半佃户,也来看过了。这个进去,那个出来,末了都聚集在街门外边的土场上说笑。男人们带着抑制不住的兴趣,要和梁三开几句玩笑。这当然显得很不尊重,但是梁三新刮过的脸上,仍然露出一种自负的笑容,那神气等于明明白白向庄稼人宣布:
14.王家斌老人现在和女婿过,“开始在县上开合作化汇报会,我汇报完了,有个老汉听了很感兴趣,不久他就把家搬来了,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柳青。有一次我去外县买稻种,回来后无意中向他谈起,他就写了买稻种的第一章。书里写的大都是实事,不过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人名和地名都做了改动。”
15.现在,柳青笔下的稻草房大都换成了红砖瓦房,小学校也宽敞明亮。皇甫村对面有个供销社,必须在这里等返回西安的班车,一股熟皮子臭味的水从这里流向镐河——村办企业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但也破坏了农村的恬静与自然美。
16.一九二九年,就是陕西饥饿史上有名的民国十八年。阴历十月间,下了第一场雪。这时,从渭北高原漫下来拖儿带女的饥民,已经充满了下堡村的街道。村里的庙宇、祠堂、碾房、磨棚,全被那些操着外乡口音的逃难者,不分男女塞满了。雪后的几天,下堡村的人,每天早晨都带着撅头和铁锹,去掩埋夜间倒毙在路上的无名尸首。
17.这下堡村倒好!在渭河以南,是沿着秦岭山脚几百里产稻区的一个村庄。面对着黑压压的终南山,下堡村坐落在黄土高原的崖底下。大约八百户人家的草棚和瓦房,节节排排地摆在四季绿水的汤河北岸上。住在那些草棚和瓦房里的庄稼人,从北原上的旱地里,也没捞到什么收获。不过,他们夏天在汤河南岸的稻地里,收割过青稞;秋天,他们又从汤河上上下下的许多独木桥上,一担一担挑过来沉甸甸的稻捆子。人们说:就是这点收成,吸引来无数的受难者。
18.每天从早到晚,衣衫褴褛的饥民们,冻得缩着肩膀,守候在庄稼院的街门口。他们不知在什么地方路旁折下来树枝,挟在胳膊底下,防着恶狗。他们诉述着大体上类似的不幸,哀告救命。有的说着说着,大滴大滴的热泪,就从那枯黄的瘦脸上滚下来了,询问:有愿意收养小孩的人吗?这情景,看了令人心酸。多少人,一见他们就躲开走了。听了那些话,庄稼人难受地回到家里,怎么能吃得下去饭呢?
19.但是前佃户、汤河南岸稻地里的梁三,为人特别心硬。他见天从早到晚,手里捏着只有一巴掌长、买不起嘴子的烟锅,在饥民里找人似的满村奔跑。这梁三,四十岁上下,高大汉子,穿着多年没拆洗过的棉袄,袖口上,吊着破布条和烂棉花絮子。他头上包的一块头巾,那个肮脏,也像从煤灰里拣出来的。外表虽然这样,人们从他走步的带劲和行动的敏捷上,一眼就可看出:那强壮的体魄里,蕴藏着充沛的精力。下堡村的人对梁三在饥民群里钻来钻去,越来越发生了怀疑。
20.几天以后,人们终于看出梁三活动的规律了:他总是紧追着饥民里头带小孩的或不带小孩的中年妇女跑。有人推测:熬光棍熬急了的梁三,恐怕要做出缺德的事情吧?但是,梁三不管旁人怎样着,他只管他一本正经地听着逃荒女人们在庄稼院门口诉述不幸,并且在脑子里思量着那些话,独自点着头显得异常认真、严肃。
21.几天以后,无论在下堡村还是在蛤蟆滩,人们白天再也见不着梁三了。而在蛤蟆滩随便哪个草棚院外边向太阳的墙脚下,在下堡村的大十字、郭家河、王家桥头几处人稠的街口上,庄稼人们津津有味地谈论着梁三的外乡女人。
22.“啊,是个好屋里家哩!”有人赞赏地说,“手快嘴慢,听口气是个有主心骨的。娘家爹妈都是这回灾荒里饿翻的,哥嫂子都各顾逃生了。婆家这头,男人一死,贴近的人再没了,自己带着娃子,从渭北爬蜒到这南山根儿来。不容易哩!”
23.“可不是呢!裤子宽大是宽大,倒也罢了。光是烂棉袄换不过,实在叫人看了难为情。要不着梁三紧着往终南山里头钻呢!那母子俩,不是画片上的人哪!不能贴在墙上呀!他们要吃要穿呀……”
24.全村都卷入了关于稻地里梁三“拾”婆娘的争论。一部分人认为:曾经被命运打倒了的梁三,总算站起来了。他也许会创立起家业来,那孩子过些年就成他的帮手了;要是外乡女人在他的`草棚屋里生养下一个两个,那光景就更有了奔头。但是另一派人却不相信世上会有那么便宜的事。哼!不花一个小钱就把婆娘领到屋里去了。他们拿自己的脑袋打赌:说在换过年头的时候,不定那女人的娘家弟兄来寻她,不定她前夫的门中人来寻宝娃,也不定女人不遂心的时候,闹着要回渭北老家去……总之,梁三的草棚屋断然不会平静的。
25.见天挑着豆腐担子,满下堡村转来转去的豆腐客梁大,很关心人们对他兄弟的这样看法。他的大耳轮逮住了这类言论的每一句话。一天深夜,梁三从终南山里担木炭回来了。他进山担木炭和进城卖木炭,都是鸡叫起身,深夜才回来。梁大鬼鬼祟祟站在街门外,把兄弟从草棚屋叫了出来,弟兄俩在黑暗中朝稻地中间绣着枯草根的小路上走去了。……
26.第二天,梁三就没进城卖木炭去。他一早上了汤河上游离下堡村五里的黄堡镇。庄稼人吃早饭的时候,有人见梁三提了一筐子豆芽、白菜和粉条,另一只手提了约莫一斤的一瓶酒,回到家里。整个上午,梁三在下堡村街道上跑来跑去。你这一刻见他在大十字,过一刻,他那高大敏捷的身躯,就像能飞一样,从王家桥的街口闪过去了。他的样子十分繁忙,十分紧张,又十分神秘。有人叫住他,想问问他和外乡女人过得怎样。他一边走,一边掉头匆忙地说:
27.天黑定了。汤河丸石和沙子混合着的河滩上,挺神秘地出现了一粒豆大的灯火光。五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冷得簌簌发抖,在那里聚齐了。
28.于是,下堡村那位整个冬天忙于给人们写卖地契约的穷学究,戴起他的老花眼镜了。他俯身在一块磨盘大的石头上(按照迷信的说法,写过寡妇改嫁契约的地方,连草也不再长,所以在河滩),把那块红标布铺展开来了。梁三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端着灯笼,其余的男人蹲在周围。大伙眼盯着毛笔尖在红标布上移动。
29.把毛笔插进了铜笔帽里,戴眼镜的穷学究,严肃地用双手捧起写满了字的红标布,从头至尾,一句一顿地念了起来。
31.立婚书人王氏,原籍富平南刘村人氏。皆因本夫夭亡,兼遭灾荒,母子流落在外,无人抚养,兹值饥寒交迫,性命难保之际,情愿改嫁于恩人梁永清名下为妻,自嫁本身,与他人无干。本人日后亦永无反悔。随带男孩乳名宝娃,为逃活命,长大成人后,随继父姓。空口无凭,立婚书为证。
32.当念毕“空口无凭,立婚书为证”的时候,人们的眼光,不约而同地都集中到宝娃***沉思细听的瘦长脸上了。
33.两只瘦骨嶙峋的长手,亲昵地抚摸着站在她身前寸步不离娘的宝娃的头,王氏妇人的眼光,带着善良、贤惠和坚定的神情,落在粱三刮过不久的有了皱痕的脸上。
34.“我说,宝娃他叔!这是饿死人的年头嘛,你何必这么破费呢?只要你日后待我娃好,有这婚书,没这婚书,都一样嘛。千苦万苦,只为我娃……长大……成人……”
35.在说合人、婚证人和代笔人,一一在红标布上自己的名字底下,画了十字以后,人们到梁三的草棚院里,吃了豆腐客梁大忙了一整天准备下的一顿素饭,说了许多吉利话,散了。……
36.……一九三0年春天,撒布在汤河沿岸产稻区的饥民,好像季候鸟一样,在几天里都走了。人们注视着稻地里梁三的女人,看她是不是经常向北原那边的远处遥望。女人们带着针线活,到梁三的草棚屋去,用话语试探她,看她是不是怀念着渭北的老家。
38.不!这女人的一双小脚无事不出街门。她整天在屋里给跑山的男人收拾破鞋、烂袜子和毛裹脚带。梁三的光景是艰难的,连脚地和街门外从前种地时做场面现在种菜的地皮算在一块,统共一亩二分。他全指望苦力过日子。春天,城里不烧木炭火盆了。到深山里运木料的路还没有消冻以前,梁三只好在山边上割茅柴,到城里或黄堡镇上去卖。常常要等梁三带回来粮食,女人才能做饭;但是她不嫌他穷,她喜欢他心眼好,怜爱孩子,并且倔强得脖子铁硬,不肯在艰难中服软。这对后婚的夫妻既不吵嘴,也不憋气。他们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邻居老任家有人曾经在晚饭后,溜到那草棚屋的土墙外边,从那小小的挡着枯树枝的后窗口偷听过:除了梁三疲劳的叹息,就是两口子谈论为了他们的老年和为了宝娃,说什么他们也得创立家业。
1、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
2、“呀呀!可怜的人呀!心疼死了!有多大年纪呢?”
3、“唔,当成我梁三这一辈子就算完了吗?我还要创家立业哩!”
4、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青的时候。
5、庄稼人啊!在那个年头遇到灾荒,就如同百草遇到黑霜一样,哪里有一点抵抗的能力呢?
6、“大约是和梁三有夫妻的缘分,老天爷才把她赶到这汤河边来的。光这一个小娃吗?”
7、“瞎拍嘴!瘦得皮包骨头,又在逃难的路上,风吹日晒,从相貌能多看十岁!等吃起来精神再看吧!”
8、她哽咽了,说不成声了。她用干瘪的手扯住袖口揩眼泪了。所有的人都凄然低下了头,不忍心看她悲惨的样子。
9、一股男性的豪壮气概,这时从梁三心中涌了上来。在这两个寡母幼子面前,他突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一个强有力的人物。
10、“咱娃!”梁三斩钉截铁的大声改正,“往后再甭‘你娃’‘我娃’的了!他要叫我爹,不能叫我叔!就是这话!……”
11、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
12、……一九三0年春天,撒布在汤河沿岸产稻区的饥民,好像季候鸟一样,在几天里都走了。人们注视着稻地里梁三的女人,看她是不是经常向北原那边的远处遥望。女人们带着针线活,到梁三的草棚屋去,用话语试探她,看她是不是怀念着渭北的老家。
13、柳青笔下的汤河(实际名字叫镐河)在皇甫村绕了个大弯,这就是汤河怀抱的蛤蟆滩。多少感人肺腑的人物和他们20世纪50年代初,风风火火的经历,梁生宝、徐改霞、冯有万而今又在哪里?
14、梁三捉摸女人这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不好和她多说什么。他转向宝娃表示他对新人的热情。这孩子乍到这陌生的草棚屋里,一直拘束地端端正正坐在炕边,怯生生地望望这边,又望望那边,一时还弄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哩,眼睛竭力躲开站在脚地来看喜事的小孩们。
15、“为啥?这稻地水渠里有白鹤、青鹤、鹭鸳和黄鸭,还有雁哩。你们渭北老家那里有吗?”梁三笑嘻嘻地说着,竭力把这个地方说得好些,使母子俩把心安下来。
16、这下堡村倒好!在渭河以南,是沿着秦岭山脚几百里产稻区的一个村庄。面对着黑压压的终南山,下堡村坐落在黄土高原的崖底下。大约八百户人家的草棚和瓦房,节节排排地摆在四季绿水的汤河北岸上。住在那些草棚和瓦房里的庄稼人,从北原上的旱地里,也没捞到什么收获。不过,他们夏天在汤河南岸的稻地里,收割过青稞;秋天,他们又从汤河上上下下的许多独木桥上,一担一担挑过来沉甸甸的稻捆子。人们说:就是这点收成,吸引来无数的受难者。
17、每天从早到晚,衣衫褴褛的饥民们,冻得缩着肩膀,守候在庄稼院的街门口。他们不知在什么地方路旁折下来树枝,挟在胳膊底下,防着恶狗。他们诉述着大体上类似的不幸,哀告救命。有的说着说着,大滴大滴的热泪,就从那枯黄的瘦脸上滚下来了,询问:有愿意收养小孩的人吗?这情景,看了令人心酸。多少人,一见他们就躲开走了。听了那些话,庄稼人难受地回到家里,怎么能吃得下去饭呢?
18、但是前佃户、汤河南岸稻地里的梁三,为人特别心硬。他见天从早到晚,手里捏着只有一巴掌长、买不起嘴子的烟锅,在饥民里找人似的满村奔跑。这梁三,四十岁上下,高大汉子,穿着多年没拆洗过的棉袄,袖口上,吊着破布条和烂棉花絮子。他头上包的一块头巾,那个肮脏,也像从煤灰里拣出来的。外表虽然这样,人们从他走步的带劲和行动的敏捷上,一眼就可看出:那强壮的体魄里,蕴藏着充沛的精力。下堡村的人对梁三在饥民群里钻来钻去,越来越发生了怀疑。
19、梁三的一个树根一般粗糙的大巴掌,亲昵地抚摸着宝娃细长的脖子上的小脑袋。他亲爹似的喜欢宝娃。这娃子因面黄肌瘦,眉毛显得更黑,眼睛显得更大,那双眼里闪烁着儿童机灵的光芒。俗话说:“三岁就可以看出成年是啥样!”梁三挺满意他。
20、在最初的几天,总有男人们和女人们,跑到梁三的草棚屋来看望。他哥——卖豆腐的梁大、邻居老任家的人们,是不要说的了,就是上河沿的老孙家、老郭家,皂龙渠老冯家、老李家,最后连官渠岸南边旱地边沿那些自耕户和半佃户,也来看过了。这个进去,那个出来,末了都聚集在街门外边的土场上说笑。男人们带着抑制不住的兴趣,要和梁三开几句玩笑。这当然显得很不尊重,但是梁三新刮过的脸上,仍然露出一种自负的笑容,那神气等于明明白白向庄稼人宣布……
21、王家斌老人现在和女婿过,“开始在县上开合作化汇报会,我汇报完了,有个老汉听了很感兴趣,不久他就把家搬来了,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柳青。有一次我去外县买稻种,回来后无意中向他谈起,他就写了买稻种的第一章。书里写的大都是实事,不过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人名和地名都做了改动。”
22、现在,柳青笔下的稻草房大都换成了红砖瓦房,小学校也宽敞明亮。皇甫村对面有个供销社,必须在这里等返回西安的班车,一股熟皮子臭味的水从这里流向镐河——村办企业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但也破坏了农村的恬静与自然美。
23、一九二九年,就是陕西饥饿史上有名的民国十八年。阴历十月间,下了第一场雪。这时,从渭北高原漫下来拖儿带女的饥民,已经充满了下堡村的街道。村里的庙宇、祠堂、碾房、磨棚,全被那些操着外乡口音的逃难者,不分男女塞满了。雪后的几天,下堡村的人,每天早晨都带着撅头和铁锹,去掩埋夜间倒毙在路上的无名尸首。
24、几天以后,人们终于看出梁三活动的规律了:他总是紧追着饥民里头带小孩的或不带小孩的中年妇女跑。有人推测:熬光棍熬急了的梁三,恐怕要做出缺德的事情吧?但是,梁三不管旁人怎样着,他只管他一本正经地听着逃荒女人们在庄稼院门口诉述不幸,并且在脑子里思量着那些话,独自点着头显得异常认真、严肃。
25、几天以后,无论在下堡村还是在蛤蟆滩,人们白天再也见不着梁三了。而在蛤蟆滩随便哪个草棚院外边向太阳的墙脚下,在下堡村的大十字、郭家河、王家桥头几处人稠的街口上,庄稼人们津津有味地谈论着梁三的外乡女人。
26、在说合人、婚证人和代笔人,一一在红标布上自己的名字底下,画了十字以后,人们到梁三的草棚院里,吃了豆腐客梁大忙了一整天准备下的一顿素饭,说了许多吉利话,散了……
27、到了长安县,坐上去王曲的汽车,中途经过皇甫村。 汽车爬上一个大塬(就是柳青提到的神禾塬),快下坡时,皇甫村就到了。下了车,顺坡全是村舍,一直延伸到河滩。路边麦地里,可看见一块石碑赫然而立,上面刻着“柳青同志之墓”,此外别无他物。
28、有一天,梁三从汤河南岸过来时,竞变成了另一个人:剃了头,刮了有胡楂的脸;在他的头上,他哥梁大借给他走亲戚时戴的瓜皮帽,代替了烂脏头巾。他的旧棉袄也似乎补缀过了。啊!原来梁三竟在人不知鬼不觉中重新成家了——看吧!他喜得闭不上嘴,伸开两只又长又壮的胳膊,轻轻地抱起一个穿着亡父丢下的破棉袄、站在雪地上的四岁孤儿。一个浑身上下满是补丁和烂棉絮的中年寡妇,竟跟他到汤河南岸的草棚屋里过日子去了。
29、自从死了前妻,草棚院变得多么荒凉啊!多么冷落啊!那个向西的稻草棚屋,好像一个东歪西倒的老人,蹲在那里。土围墙有的地方在秋天的霪雨中垮了,光棍主人没心思去修补它;反正院里既没有猪羊,又没有鸡鸭,哪怕山狼和黄鼠狼子夜里来访问呢?!院里茂草一直长到和窗台一般高低,梁三也懒得铲锄它;锄它做什么呢?除了他自己,谁又进他的街门呢?好!现在,梁三领了个女人回来了,他的草棚院就有了生气。几家姓任的邻居,男人们早帮他铲净院里的枯草,女人们也帮他打扫了那低矮而狭窄的草棚屋。大伙笑说:嘿嘿!从今往后,梁三的案板上和小柜上,再也不会总是盖着一层灰尘了。
30、“啊,是个好屋里家哩!”有人赞赏地说,“手快嘴慢,听口气是个有主心骨的。娘家爹妈都是这回灾荒里饿翻的,哥嫂子都各顾逃生了。婆家这头,男人一死,贴近的人再没了,自己带着娃子,从渭北爬蜒到这南山根儿来。不容易哩!”
31、“可不是呢!裤子宽大是宽大,倒也罢了。光是烂棉袄换不过,实在叫人看了难为情。要不着梁三紧着往终南山里头钻呢!那母子俩,不是画片上的人哪!不能贴在墙上呀!他们要吃要穿呀……”
32、全村都卷入了关于稻地里梁三“拾”婆娘的争论。一部分人认为:曾经被命运打倒了的梁三,总算站起来了。他也许会创立起家业来,那孩子过些年就成他的帮手了;要是外乡女人在他的草棚屋里生养下一个两个,那光景就更有了奔头。但是另一派人却不相信世上会有那么便宜的事。哼!不花一个小钱就把婆娘领到屋里去了。他们拿自己的脑袋打赌:说在换过年头的时候,不定那女人的娘家弟兄来寻她,不定她前夫的门中人来寻宝娃,也不定女人不遂心的时候,闹着要回渭北老家去……总之,梁三的草棚屋断然不会平静的。
33、见天挑着豆腐担子,满下堡村转来转去的豆腐客梁大,很关心人们对他兄弟的这样看法。他的大耳轮逮住了这类言论的每一句话。一天深夜,梁三从终南山里担木炭回来了。他进山担木炭和进城卖木炭,都是鸡叫起身,深夜才回来。梁大鬼鬼祟祟站在街门外,把兄弟从草棚屋叫了出来,弟兄俩在黑暗中朝稻地中间绣着枯草根的小路上走去了。……
34、第二天,梁三就没进城卖木炭去。他一早上了汤河上游离下堡村五里的黄堡镇。庄稼人吃早饭的时候,有人见梁三提了一筐子豆芽、白菜和粉条,另一只手提了约莫一斤的一瓶酒,回到家里。整个上午,梁三在下堡村街道上跑来跑去。你这一刻见他在大十字,过一刻,他那高大敏捷的`身躯,就像能飞一样,从王家桥的街口闪过去了。他的样子十分繁忙,十分紧张,又十分神秘。有人叫住他,想问问他和外乡女人过得怎样。他一边走,一边掉头匆忙地说:
35、天黑定了。汤河丸石和沙子混合着的河滩上,挺神秘地出现了一粒豆大的灯火光。五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冷得簌簌发抖,在那里聚齐了。
36、于是,下堡村那位整个冬天忙于给人们写卖地契约的穷学究,戴起他的老花眼镜了。他俯身在一块磨盘大的石头上(按照迷信的说法,写过寡妇改嫁契约的地方,连草也不再长,所以在河滩),把那块红标布铺展开来了。梁三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端着灯笼,其余的男人蹲在周围。大伙眼盯着毛笔尖在红标布上移动。
37、把毛笔插进了铜笔帽里,戴眼镜的穷学究,严肃地用双手捧起写满了字的红标布,从头至尾,一句一顿地念了起来:
38、立婚书人王氏,原籍富平南刘村人氏。皆因本夫夭亡,兼遭灾荒,母子流落在外,无人抚养,兹值饥寒交迫,性命难保之际,情愿改嫁于恩人梁永清名下为妻,自嫁本身,与他人无干。本人日后亦永无反悔。随带男孩乳名宝娃,为逃活命,长大成人后,随继父姓。空口无凭,立婚书为证。
39、当念毕“空口无凭,立婚书为证”的时候,人们的眼光,不约而同地都集中到宝娃***沉思细听的瘦长脸上了。
40、两只瘦骨嶙峋的长手,亲昵地抚摸着站在她身前寸步不离娘的宝娃的头,王氏妇人的眼光,带着善良、贤惠和坚定的神情,落在粱三刮过不久的有了皱痕的脸上。
41、“我说,宝娃他叔!这是饿死人的年头嘛,你何必这么破费呢?只要你日后待我娃好,有这婚书,没这婚书,都一样嘛。千苦万苦,只为我娃……长大……成人……”
42、皇甫村果真是个令人着迷的地方,作家用了全部的感情给我们提炼、创作了一个典型的艺术环境,完成了一部农民的血泪悲欢史。当地两个正在装厩肥的农民诚挚地说:“柳青是个好老汉!听人说老汉的书写得好,有些外国人也来问老汉的事。这镐河南胜利一村的王家斌就是书里的梁生宝,不过听说他犯心脏病住了院,日子过得艰难。……”
43、四十岁的梁三竟像小孩一样,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他热情地给外乡女人找出一些前妻遗留下的旧衣服,要她换上。他还要她马上给可怜的孤儿,改修一条棉裤呢!看娃那麻秆儿一样瘦的光腿,在那件不合身的破棉袄下边,冷得颤抖呀!梁三甚至当着邻居男女们的面,对外乡女人夸起海口来了:说他是有力气的人,他将要尽他的力气跑终南山扛椽、背板、担炭、砍柴;说他将要重新买牛、租地、立庄稼;说他将要把孤儿当做自已的亲生儿子一模一样抚养成人,创立家业哩……
44、不!这女人的一双小脚无事不出街门。她整天在屋里给跑山的男人收拾破鞋、烂袜子和毛裹脚带。梁三的光景是艰难的,连脚地和街门外从前种地时做场面现在种菜的地皮算在一块,统共一亩二分。他全指望苦力过日子。春天,城里不烧木炭火盆了。到深山里运木料的路还没有消冻以前,梁三只好在山边上割茅柴,到城里或黄堡镇上去卖。常常要等梁三带回来粮食,女人才能做饭;但是她不嫌他穷,她喜欢他心眼好,怜爱孩子,并且倔强得脖子铁硬,不肯在艰难中服软。这对后婚的夫妻既不吵嘴,也不憋气。他们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邻居老任家有人曾经在晚饭后,溜到那草棚屋的土墙外边,从那小小的挡着枯树枝的后窗口偷听过:除了梁三疲劳的叹息,就是两口子谈论为了他们的老年和为了宝娃,说什么他们也得创立家业。
伟大的著作会跳过时代的束缚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下面是柳青创业史
柳青创业史读书笔记【篇一】
一直以为以自己这个年龄还不足以评价中国共产党,但是阅读了柳青的《创业史》以后才明白,虽然每个的文化水平不同,但是只要相信路在前方,每个人都是主角。
作者柳青是一个真正了解农民、热爱农民的人。为什么会提到作者?因为我相信只有真正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的小说。
主人公梁生宝,是中国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会这样说是因为他的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和坚持不懈。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今辈子也创不起业……”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但真正让生宝站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互助组、合作社那时候在广大刚刚解放的新农村是灯塔一样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认同,可是结果告诉大家是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生宝才能领导一大群农民进山砍竹子,才能推广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柳青曾说:“要知道,好多历史事件,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不搞五年计划,不一定会有粮食市场紧张;粮食商人不捣我们的乱,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实行统购统销;不实行统购统销,互助合作不一定会一下子结束逆水行舟的阶段而快马加鞭。历史巨人的脚步并不乱。没有上帝!是辩证法同志决定:旧势力在灭亡以前嚣张和疯狂,让它刺激我们,逼使我们很快地发动消灭旧势力的斗争,义无反顾!”就因为在困难无路可走时还相信前方有路,所以才会激起群众的愤怒,开辟新的道路。
我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辈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记前方的路。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仅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
柳青创业史读书笔记【篇二】
《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小说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小说一开始叙述了梁家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其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上毕生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
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梁生宝互助组的建立,完整的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反抗;反动富农姚世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得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还有党内的自发势力郭振山,作为土地改革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他们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结成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教育和团结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
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柳青创业史读书笔记【篇三】
大一时,没有电脑,没有爱情,没有考研,没有工作,更没有烦恼,在图书馆看到柳青的创业史,爱不释手,心底的豪情被瞬间激发出来。依然记得主人公所受的磨难,主人公的执着。也曾想过到西部去,到最基层去历练一番,而今面临毕业,却一股脑的想留在北京,留在这座城市。看来有些东西,真不是想想就能做到那么简单。当时觉得最可惜的莫过于柳青的早逝,创业史,没有结尾。于是去看路遥的小说,希望在那里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但无果。
也好,我们这些后辈可以书写不同的结尾,我们的创业史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