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中国古代法制名言 正文

中国古代法制名言

时间:2025-04-29 21:57:06

1、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象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

2、没有事先公布的法律就没有刑罚。

3、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4、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5、即使判决并没有准确的判定过去发生的事实真相,争端各方只要确信他们受到了公正的对待,他们也会自愿接受法院的裁判结果。

6、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7、法律的生命在于

8、法不禁止即自由。

9、让我们维护公平,那么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自由。

10、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11、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12、举证责任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

13、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14、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人权是我们时代的观念,是已经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与道德观念。

15、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16、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

17、法律是正义与善良之术。

18、如果我们的法律只是自然规律的幼芽,它毫无疑问就是好法律。这样的法律可以抑恶扬善的。

19、人与人是不相同的,人们不能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视同仁、人人相等的。

20、法律的生命在于其实施。因而迫切需要对这样使大量立法和司法解释有效而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

21、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爱戴和尊重为转移的,而这种爱戴和尊重是以内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为转移的。――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22、如果行政权力的膨胀是现代社会不可豁免的宿命,那么为了取得社会的平衡,一方面必须让政治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另一方面在法的体系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主体性,使他们能够与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相抗衡。

23、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利,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是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

24、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

25、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

26、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27、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28、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29、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

30、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31、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

32、我已经发现,混乱和一切火海的起源、原因和发展都与各种社会的腐败的法制有关的。

33、任何事情,只要与自然发颠扑不破的永恒要走向冲突,就是无效的,因而也就不能约束任何。

34、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岭。

35、以无情的目光论事,一慈悲的目光看人。

36、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37、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1、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2、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5、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

8、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0、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11、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1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1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14、知而好问者圣倾,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1、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3、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24、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

2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2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2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2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9、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

30、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31、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3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3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

34、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3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3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3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40、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

4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42、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4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

4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4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48、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49、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51、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5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5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5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56、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5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

5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5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6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61、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62、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6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64、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65、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66、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6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68、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69、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70、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3、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6、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

8、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0、彼一是非,此一是非。(庄周)

11、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1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13、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14、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1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6、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9、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论语)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1、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2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23、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2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2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2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28、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29、吾日三省吾身。(曾子)

3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2、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周)

33、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3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35、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3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3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38、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3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4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1、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4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4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45、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46、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语)

4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

48、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49、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5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5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5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5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54、听其言,观其行。(论语)

5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56、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57、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58、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5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6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6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

6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64、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6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66、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6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68、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69、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7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71、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7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7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74、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7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7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矣。(孟子)

77、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78、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7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0、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8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8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8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8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8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87、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

8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89、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90、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

9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92、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93、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94、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95、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96、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9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9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99、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

100、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