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申论
一、抓观点,立场坚定不跑偏
1.基本要求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是考生对于社会问题的立场和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文章分数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在考试中,要做到观点“明确”、“正确”。
“明确”是指观点应置于最显要、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总论点应体现在标题中,便于考官快速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而分论点最好出现在其所在段落的首句位置,形成“段旨句”便于阅卷人快速把握文章的逻辑脉络。
“正确”是指观点要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精神。作为选拔公务员的考试科目,申论写作体现出强烈的政策导向性,要求考生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这种政策精神,也往往包含在题干和材料中。考生要吃透这些精神,据此来提炼自己的论点。
2.常犯错误
由于对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理论政策的学习和理解不到位,对给定资料主旨的把握不到位,不少考生掉进了“观点错误”的陷阱。
举例:2009年国考,给定资料谈到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严峻,要求考生结合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如果考生写道:“提高粮食价格,保障粮食安全”,则是不正确的。它违背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问题的主要精神,也违背了命题人在给定资料中阐述的`观点。从中央精神来看,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绝非“提高粮食价格”;从命题人的观点来看,给定资料里明确谈到政府有信心维护粮食价格的稳定,正是暗示考生政府不会提高粮价。
二、抓标题,开门见山不晦涩
1.基本要求
标题是文章观点的外化,要做到“简洁”、“直接”。
“简洁”是指标题要以短为美,在完整、清晰地表达文章论点的前提下,语言尽可能凝练。如2013年国考
“直接”是指标题要清晰、完整、有力地传递和表达文章的核心观点,要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在表达方式上,要学会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写法。如2010年国考作文(省级)要求考生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写一篇文章,标题可拟为“海洋要保护也要开发”,就能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核心观点。
2.常犯错误
由于文字表达能力有限,不少考生总是担心自己不能把观点写清楚,故而抱着“少一字不如多一字”的心态,将标题写得又臭又长,晦涩难懂。
例如,关于“农村文化失根”的作文,如果考生以《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促进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为标题,就显得晦涩难懂,又臭又长。考官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出它和“失根”之间的联系,且有跑题之嫌。若改成《繁荣农村文化,破解失根难题》,就做到了“简洁”和“直接”。
三、抓结构,完整清晰不混乱
1.基本要求
如果说文章如人,那么结构就如人的骨架,离开了骨架的支撑,再伟大的灵魂也终究无处安放,足见结构之于文章的重要性。结构要求主要是“完整”、“清晰”。
“完整”是指文章要具备“头”、“身”、“尾”等基本要素。对人来说,“头”承载着灵魂、凝聚着思想、代表着个人的形象;对文章来说,何尝不是如此?文章的“头”就是开头,要快速切入主题,迅速引出观点,给阅卷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身”是人的躯干,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占据了文章的绝大部分篇幅,在写法上,或记叙或说明、或描述或议论、或评论或对策,非常灵活。“尾”是人的双脚,是文章的立足之所、落脚之处,要能回扣观点,使全文完美收官。只有具备了“头”、“身”、“尾”这三要素,文章方可算作完整。
“清晰”是指逻辑严谨、条理清楚。宏观地讲,结构清晰就是既要做到“头是头、身是身、尾是尾”,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同时,还要做到“头”、“身”、“尾”衔接自然、浑然一体。这就要求考生恰当地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微观地讲,由于“身”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往往由3至4个自然段落构成,此时这些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考生要认真考虑、重点关注的。或并列,或转折,或因果,或递进,要体现出层次感。
2.常犯错误
主要错误是“混乱”,缺乏统一、清晰的逻辑主线,忽而言东、忽而言西、忽而又言东,让阅卷人难以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2008年国考作文(省级),要求考生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并对人与自然关系上存在的某种错误倾向予以阐述和澄清。
这篇作文应遵循“先驳后立,以立为主”的思路和结构。第一部分(即首段)应描述人与自然之间日趋紧张的关系,引出“人与自然应该是什么关系”这个主题。第二部分(即第二段)应为驳论段,先立靶子,概述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某种错误倾向,然后再予以批驳。第三部分应为立论部分,从正面阐述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该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酌情写两至三段。第四部分为结尾(即尾段),总结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就如何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但不少考生因审题不细致,忽视了题干关于驳论的特殊要求。文章写了一半,才发现需要写驳论,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硬生生地立论中夹杂了一个驳论段,形成了“立论——立论突然中断改为驳论——驳论结束继续立论”的结构,逻辑混乱,让阅卷人很难把握。
四、抓内容,紧扣实际不空谈
1.基本要求
对一个人来说,只有灵魂和骨架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血有肉。文章的血肉,即文章的具体内容,它既可以表现为论证,又可以表现为论据,其基本要求包括“实”和“新”两个方面。
实,即结合实际,忌空谈清议。考生首先要结合给定资料,给定资料中包含了大量的基本国情、时事热点、经典案例,它们构成了考生写作时可以参考、可以使用的素材。此外,考生还“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应结合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来写作。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既要做到专心研读圣贤书,更要做到两耳细闻窗外事,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否则会犯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错误。
新,即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如果题目要求写一篇关于“增强服务意识,服务人民群众”的文章,那么考生结合杨善洲同志扎根基层、服务群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来展开,就会显得非常鲜活,富有时代感。如果要求写一篇关于“转变工作作风”的文章,那么考生结合中央“关于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来写,就做到了与时俱进,接地气、有生气。
2.常犯错误
不少考生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漠不关心,对时事充耳不闻,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在考试时,很难结合实际,很难写出干货,致使文章内容空洞,阅卷人读起来也是味同嚼蜡。
例如,2013年国考作文(市地级),谈到了中华文化面临着美式文化入侵、英语热汉语冷等突出问题,要求考生以“让……大放异彩”为题写一篇文章。在题干中,还特别明确要求: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切忌空谈对策。
显然,按照题干要求,考生应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所见、所闻,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而在日常生活中,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素材随处可见。如,在语言方面,英语热、汉语冷;在节日方面,洋节日火爆、传统节日遇冷;在餐饮上,洋快餐高歌猛进、中式快餐举步维艰;在电影上,好莱坞大片横扫院线如卷席、国产电影相形见绌生存难。考生如果能结合这些生活实际,谈谈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如何从自身做起,学习、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则很容易取得高分。
遗憾的是,不少考生全然不顾题干要求,舍弃生活中的具体感受,相反,大谈“实施文化强民惠民工程”、“实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实施传统文化创新再造工程”等宏观对策,这些对策原本不错,但被考生在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方式,用在了错误的文章中,就变成了空谈对策。
五、抓文字,高端大气不三俗
1.基本要求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语言文字就是文章的衣裳,其基本要求是“规范”、“生动”,如此方显高端大气。
“规范”即要求考生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要符合汉语语法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语言要连贯、搭配要得当,这是文章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
“生动”即要求文字优美,恰当使用
2.常犯错误
不少考生疏于阅读和写作,文字组织能力偏低,连基本的要求都难以达到。有的考生还大量使用口语化、网络化词汇,使文章显得很“三俗”。
如,有位考生写了篇关于农民工问题的习作,首段写道:“农民工对市民来说太重要啦,市民们要好好想想,如果没有农民工,谁给我们送早餐?谁给我们送报纸?谁给我们倒垃圾?谁给我们盖房子?所以,我敢打赌,没有农民工,市民也活不下去”,如此写法,口语化色彩过重,流于俗气。
规范的写法应该是“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两者对比,高下立见。
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写作本是一门艺术,需要悟性和灵性。但作为标准化考试,申论写作又在艺术之上,增添了更多技术的色彩。换言之,申论写作绝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科学训练、反复改进,就一定能够突破瓶颈,取得高分!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文采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一般说来,
主题一:民生
1.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2.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3.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管子·君臣上》
4.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5.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三国志·魏书·袁涣传》
6.可怀以德,难屈以力——《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7.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宋·苏辙《新论下》
8.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唐·王维《赠房卢氏琯》
9.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文子·下德》
主题二:治国
1.居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而成之以无私——宋·苏辙《新论中》
2.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宋史·薛极传》
3.上安下顺,弊绝风清——宋·周敦颐《拙赋》
4.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5.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汉·王充《论衡·书解篇》
6.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意林》引《物理论》
7.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8.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9.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11.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管子·正世》
1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主题三:发展
1.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
2.并官省事,静事意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房玄龄 《晋书·傅咸传》
3.不清不见坐,不高不见危,不广不见削,不盈不见亏。——王充 《论衡·自纪篇》
4.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管仲 《管子·牧民》
5.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礼记·乐记》
6.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荀子·儒效》
在申论写作陈述观点时,首先提炼出论点本质内容,再从名言警句中甄选出画龙点睛的一句,以“城市发展”主题为例,论点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规划是最重要的。”我们在其中加入能够强调规划重要性的名言警句,可以修饰为:古人云:“凡谋之道,周密为宝”,对于城市建设来说亦是如此,必须规划先行。是不是瞬间变得“高大上”了呢?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在备战申论的路上,各位考生还需奋力拼搏,不断积累名言警句,并加以灵活运用,相信一定可以让文章脱颖而出!
爱岗敬业的名言警句精选10句:
(一) 在教育中展示人格,在真情中演绎爱心,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二) 有了目标,才不至于走弯路,有了起点,并不意味着就有了终点。
(三) 用真爱,沐浴每一个学生;用真情,吹拂每一颗心灵;用真心,培育人世间花朵。
(四) 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让教学因爱而充满生命力。
(五) 用教师的爱心耐心精心换取学生的真心信心开心。
(六) 用诚信呼唤学生,用真心感化学生,用爱心拥抱学生。
(七) 用诚心和爱心影响学生,用耐心和静心教育学生。
(八) 用爱心去感召,用真诚去塑造,用人格去感染。
(九) 用爱心耐心精心培育希望的幼苗。
(十) 引领你,陪伴你,愿做你永远的朋友。
爱岗敬业的名言警句大全:
(一) 以平等身份引导每个孩子为基础;以孩子每天快乐学习为目标;以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功为宗旨。
(二) 一片丹心两袖清风,含辛茹苦育英才;三尺讲台四米黑板,精雕细琢塑栋梁。
(三) 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
(五) 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墨子》)
(六) 敬事而信。(《论语》)
(七) 敬业乐群。(《礼记》)
(八) 作为一名教师,有德无才会误事,有才无德必坏事。
(九) 尊重年轻的心灵,教师的心灵也永远鲜活。
(十) 尊重孩子的.心灵,留给孩子一片深土。
(十一) 自身行动影响学生,平等姿态对待学生,无私爱心浇灌学生,用心负责教育学生。
(十二) 只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才能大成功。
(十三) 只有能够激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十四) 知识,可以是书本,可以是
(十五) 要点燃别人,自己就应是一团火;要以情感人,自己先捧出一颗心。
(十六) 扬善于广众,激励其潜能,一片丹心历桑田;规过于私室,呵护其尊严,无限柔情化秋雨。
(十七) 言与行一致为人师表,教与行相长与时俱进。
(十八) 学校学习,使学习将来做事的一个途径。
(十九) 学是师之骨,沐风栉雨深思潜行,吾将上下而求索;德为师之魂,淡泊名利赤子之心,春风化雨情无限。
(二十) 学识魅力,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学术水平而来。
(二十一) 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二十二) 学生的进步铸就教师生命的高度,学生的成功渲染教师生命的色彩。
(二十三) 学生的呼唤要用心才能听见,学生的信任要用真爱才能换来。
(二十四) 虚心做人,全心做事,耐心育生,专心奉献。
(二十五) 欣赏学生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涵养。
(二十六) 心中有爱言中有情;为人师表德教同行。
(二十七) 心中有爱,献身教育,寓教于春风细雨,滋润幼苗成栋梁。
(二十八) 想教学生如何正派为人,教师应先从自己正派为人做起。
(二十九) 希望音乐能让你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三十) 无论在梦幻还是在现实,何时努力永远也不晚。
(三十一)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存
(三十二) 我们要给予的不是三两语带来的一时温暖,而是持之以恒的整个春天。
(三十三) 我们年轻一代作为学生曾享有,作为老师必将传承。
(三十四) 同读共写,教学相长;播撒爱心,芬芳桃李。
(三十五) 天才总是富有敏锐观察力,并愿意与人分享。
(三十六) 滕以芳 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爱心留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