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孔子的有关和谐的名言 正文

孔子的有关和谐的名言

时间:2025-04-30 04:15:57

孔子思想最重要的作用是确立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性,奠立了中华文明的道德基础,下面是关于孔子在道德方面的

关于道德的孔子名言一:

1.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6.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 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6.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7. 过,则匆惮改。

18. 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关于道德的孔子名言二:

1.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3.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0.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1.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2.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13.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4.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5. 礼之用,和为贵。

16.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7.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8.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0.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不学礼,无以立。

23. 有教无类。

24.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6.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7.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9.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拓展:孔子思想

孔子与其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主体部分,并且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孔子与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与儒学在塑造中华文化及其精神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孔子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

一、崇德

“崇德”是孔子的原话,见于《论语》,亦见于《尚书》武成篇“惇信明义,崇德报功”,但武成篇的成书时代可能稍晚。自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已经开始不断发展重视“德”的倾向,孔子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德”的重要性。孔子思想中处处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崇德就是把道德置于首要的地位,在任何事情上皆是如此,无论政治、外交、内政、个人,都要以道德价值作为处理和评价事务的根本立场,对人对事都须先从道德的角度加以审视,坚持道德重于一切的态度。如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就是说用政令领导国家,人民可以服从但没有道德心;用道德和礼俗来领导国家,人民乐于服从而且有道德心。孔子不相信强力、暴力能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孔子的理想是用道德的、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非法律的形式实现对国家、社会的管理和领导。孔子的这一思想也就是“以德治国”。这是孔子“崇德”精神最明显的例子,事实上,无论孔子思想中涉及国家、社会、个人,孔子对道德理想、道德政治、道德美德、道德人格、道德修养的论述,处处都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道德基础。为了方便,以下我们只从仁、义、中、和四个基本观念入手,来呈现孔子道德思想的主要特征。

二、贵仁

在《论语》中,孔子100多处谈到“仁”,仁是孔子谈论最多、最重视的道德概念,因此战国末期的思想界已经把孔子的思想归结为“孔子贵仁”(《吕氏春秋﹒审分览》)。贵仁是指孔子在诸多的道德概念中最重视仁,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伦理原则,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美德,也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仁的性质是仁慈博爱,仁在孔子也是全德之称,代表了所有的德行,仁在儒家思想中又代表了最高的精神境界。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仁成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首要道德概念。仁的涵义可见于《论语》中最著名的例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重视家庭伦理,但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普遍的人际伦理“仁者爱人”,把仁设定为社会文化的普世价值。仁有多重表现形式,在伦理上是博爱、慈惠、能恕,在情感上是恻隐、不忍、同情,在价值上是关怀、宽容、和谐,在行为上是和平、共生、互助、扶弱、以及珍爱生命、善待万物等。同时,仁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为道德之首,在2500年以来的历史中业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道德精神的最集中的表达。

孔子不仅突出了仁的重要性,而且把仁展开为两方面的实践原理,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前者亦称为恕,后者亦称为忠,孔子说忠恕便是他的一贯之道。从恕来说,自己所不想要的,决不要施加给别人。从忠来说,自己要发展、幸福,也要使他人发展、幸福。孔子不主张“己之所欲,必施与人”,即自己认为是好的,一定要施加给别人。这就避免了强加于人的霸权心态和行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想家梁漱溟提出,儒家伦理就是“互以对方为重”,以此来说明忠恕之道的伦理态度,就是说,儒家伦理的出发点是尊重对方的需要,而不是把他者作为自我的实现对象。儒家伦理不是突出自我,而是突出他者;坚持他者优先,他者先于自我,这是仁的伦理出发点。1990年代以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被确认为世界伦理的金律,而在中华文明250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孔子仁学的这一教诲早已深入人心,化为中华文明的道德精神。

关于和谐的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

“美在和谐。”可见,和谐 美是一个极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命题。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 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

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

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黑格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鲁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是和谐而不会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会和谐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毕达哥拉斯

关于和谐的名言2

1.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

3. 歌与诗是对天生和谐的姐妹。英国诗人 弥尔顿

4. 讲述生活则声音没有不和谐的。英国诗人 柯尔律治

5.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国作家 雨果

6. 和谐是爱与恨结合起来的庄严的配偶。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 罗曼·罗兰

7. 世界就是一座供奉不和谐之神的巨大神庙。法国思想家 文学家 哲学家 伏尔泰

8. 青春似一日之晨,它冰清玉洁,充满着遐想与和谐。法国作家 夏多布里昂

9. 没有那门学科能比数学更为清晰的`阐明自然界的和谐性。Carus,Paul

10. 恶德——不和、战争、悲惨;美德——和平、幸福、和谐。英国诗人 雪莱

关于和谐的名言3

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爱默生

家庭是文明的核心。

——杜兰特

仁慈始于家庭,但不应当止于家庭。

——福莱

祈求三样事物吧:一个好妻子,一个好胃口,一个好梦。

——犹太格言

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

——蒙泰格尼

勤劳的家庭,饥饿过其门而不入。

——富兰克林

你只要有一件事对你所爱的人保守秘密,你不久就会无所顾忌地把什么事物都对他保守秘密。

——卢梭

孝顺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有关孝顺的名人

孝顺的

1、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2、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3、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4、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5、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6、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7、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8、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9、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10、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11、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12、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13、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14、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www.fwsir.Com)——孔子

15、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16、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17、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8、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19、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20、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21、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22、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2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4、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25、长幼有序。——孟子

26、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7、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28、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29、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30、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孝顺的名人名言2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2.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4.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5.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6.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7.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8.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9.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10.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11.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12.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13.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1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15.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16.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17.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18.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19.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20.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21.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22.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23.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24.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25.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26.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27.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28.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29.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3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