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黄庭坚是描字?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让我们看看相关解答是怎样解释的吧!
”黄庭坚描字“出自米芾言论:
渊源是:自蔡京从杭州召回并且当上了宰相,蔡京与米芾之间的关系也开始从平等的翰墨之交,逐渐地变成了依附势利之交。米芾为了苟合取容,有时却不得不作违心之论。《铁围山丛谈》卷四有记载着米芾盛赞蔡京的言语,但米芾当着宋徽宗的面却是另一套语。米芾曾说:“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 ‘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米芾《海岳名言》)
大概是因为黄庭坚草书学怀素,楷书学颜真卿、杨凝式。注重意趣,锐意创新,他所创造的“辐射体”,中宫收缩,四方伸张、使字形神采飞扬,字之内外空白融为一体,再加上字的摆布,或左斜右正,或右斜左正,形成一种超凡的险峻姿态,世称“黄体”。
扩展阅读:书法理论 勒字、排字、描字、刷字 米芾
宋代徽宗皇帝曾问米芾,本朝书法家有哪些人,一向快人快语的米芾历数之后逐个评论道:“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他戏称自己是“刷字”。自负狂傲的米芾虽然一时戏言,以偏概全,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那些书家书法的弊端。
且不说勒字、排字、描字、刷字,倒还真有画字者。特别是当今书坛,常见一些江湖中人以字为画,写一“舞”字竟能描画出一对男女搂抱共舞模样;写“海纳百川”横批,竟将草书“海”字最后一划拖曳成海水波浪状。呜呼,此等恶俗,真不堪入目!当然,比上述江湖书法画得高明的倒是有些画家的书法。虽然它不似那般恶俗,但依然毫无美感:或如枯枝纵横,杂乱无章;或者聚墨成形,状若涂鸦;或是矫揉造作,堆砌满纸。其实,这样的东西根本算不上是书法艺术作品,它只能算作是此人所写的毛笔字罢了。
为什么这些画出来的字不是书法作品?因为不仅绘画的钩、勒、皴、擦、点等笔法,烘、染、破、泼、积等墨法不同于书法,而且画家创作时,根据构图、造型、设色、布局的习惯和需要,起始之笔可以从画幅上任何一处开始。与这种空间艺术不同的是,书法不仅是空间的,而且更是时间的艺术。无论哪个年代、哪位书家的作品,你都可以看出书家第一笔是从何处落笔,最后一字的最后一划是如何收笔。整幅字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就像一条自然流淌的生命河流,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哪怕是字字独立的篆书楷书,也是如“群鸿戏海,云鹤游天”,这就是书法的书写特性。书法几乎从一开始就不会为一幅作品苦心经营,而是与文人为了公务或私事而进行的文字书写紧密相连,因此,绝不会像绘画那样“十日画一山,五日画一水”,而是一挥而就。从先秦到唐宋,书法艺术都是呈现于碑文、简札、手卷、草稿、题跋、题壁的书写之中。书法的自然书写特性,使得作品看起来一切都是妙手偶得,浑然天成,不求工而自工。正因如此,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这两件草稿,尽管有多处涂改墨迹,但丝毫不妨碍它们成为书法史上最华美的篇章。
为什么画出来的.字就不是书法了呢?因为它没有书法家书写时表现出来的那种生动气韵和神采。好的作品从开头第一字的第一个点划,到终篇的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笔,都气脉贯通,即所谓“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成终篇之准(孙过庭)”。在书写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呈现出笔划与笔划之间的起收呼应、字与字之间的牵丝映带或笔断意连、行与行之间的揖让顾盼,从而构成气韵生动、浑然一体的书法篇章。其中每个字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而不是拼凑上去的毫无生气的配件。
赵孟頫曾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以书入画”是古代画家一直在实践和追求的,“骨法用笔”指的就是书法用笔。虽然绘画史上像苏东坡、米芾、赵佶、赵孟頫、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徐渭、八大山人、郑板桥、金农、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等,都是书画兼擅的大家,但这并不等于画家自然就是书法家。当今有些人甚至是已有大名的画家,没有书法功力和水平,却在公开场合扮书家状,以画法作书法,“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如作画般描画涂抹出来的字如死蛇烂蟮,毫无生动气韵和神采。甚至有的画家认为书法很容易,写一幅字不像画一幅画那样费功夫,便以书充画。他们还没有掌握好书法的笔法、结字,就画出“书法作品”出售。其实,书法是一门需要长年累月练习的艺术,习书者要心怀敬虔,临习取法古代书法名家碑帖。只有当能够熟练掌握了书法的笔法、墨法、字法(结体)、章法以后,才能进入自然书写、信笔挥洒的状态,而不再是生硬地拼图画字。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米芾的一篇习作。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原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
原文: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一海市。鏊戴三山,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注释
1. 玩月:亦即赏月。这首词是作者知涟水军期间,登当地名楼——海岱楼赏月时的感怀之作。
2. 海市:即我们常说的海市蜃楼。
3. 鳌戴三山,系我国古代神话。“三山”,指海中的仙山方壶(一曰方丈)、瀛洲、蓬莱
4. 轮:指月亮。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赏析
词的上片,首先从海岱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入手。“千古”一句,总写涟水全境形胜之处。涟水为水乡,当时境内有中涟、西涟、东涟诸水,黄河夺淮入海亦经此地,且东濒大海,北临运河,水乡清绝,故以“涟漪”称之。然后特出一笔,写海岱楼高,拔地而起,“下瞰秦淮尾”,以夸张之笔,极写此楼之高。
“水浸”二句承“下瞰”而来,转写水中浸沉着的碧天;然后又由如水的碧天联想到“广寒宫阙”,接触到“月”,从而为下片写月出作好铺垫。“广寒宫”,非实写,是由水中碧天联想而来。上片用笔,皆“人间世”三字上凝结,“广寒宫”也是为修饰“人间世”而出现的。
词的下片写“玩月”。但首句却不去写月,而是写“海市”。但这首词中的“海市”乃是虚写,实际上只是写海,从而为月出再次作辅垫。如此再三铺垫之后,终至,“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
而最后两句:”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则是真正写”玩月“”夜光“,指月亮。夜光又为珠名,故以”一颗千金贵“称述之,这是巧借同名之珠以赞美圆月之可贵。这两句,前句重其”异“,后句重其”贵“。因其”异“,始见其”贵“。古人把月视为群阴之宗,崇拜备至。这两句包含着作者对于月的种种幻想与评价。
这首词气魄宏大,选材造语奔逸绝尘,给人以玲珑圣洁之惑。如“鳌戴”两句尤为沉着飞翥,有超逸之妙。此词风格堪称豪放,深得苏轼、王安石等大家的赏识。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作者介绍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mǐ fú】(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曾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无为知军(遇石称兄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为人不似唐人狂放,险而不怪,奇正相生。
注:“宋四书家”指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四人!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但如今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如今。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关于练习书法的名言【经典篇】
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5、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6、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7、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8、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9、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0、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关于练习书法的名言【精选篇】
1、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2、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3、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4、逆笔起,最得势。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5、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6、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7、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8、笔须凌空,固也。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9、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10、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唐人视法太严,故隶不及汉,而楷不及晋。
11、学楷宜由唐而晋,隶则非汉不可。
12、汉隶笔笔逆,笔笔蓄。起处逆,收处蓄。
13、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
14、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藉笔以达之,方能神似。
15、意居笔先,形随法立。
16、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自能一气相生矣。
17、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韵。
18、熟能生巧,凡事皆然。书未熟而专事离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19、秦汉之书,其巧处可及,其拙处不可及。
20、工夫深,结体自稳;天姿好,落笔便超。
关于练习书法的名言【热门篇】
1. 心正则笔正。北宋文学家 苏轼 《书唐氏六家书后》
2. 时时只见龙蛇走。 唐代诗人 李白
3. 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西晋书法家索靖
4.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学书自成家说》
5. 怒猊抉五,渴骥奔泉。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新唐书·徐浩传》
6.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7.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朝·梁书画家 袁昂 《古今书评》
8. 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
9.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朝梁皇帝 萧衍
10.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西汉学者 扬雄
11.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唐代书法家 张怀瓘
12.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朝梁皇帝 萧衍
13.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山谷文集》
14. 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清代学者 方玉润 《星烈
15. 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 唐代书法家 张怀瓘
16.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清代文学家 刘熙载 《艺概·书概》
17. 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唐代书法家 颜真卿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18. 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晋书·王羲之传》
19.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代女书法家 卫夫人 《笔阵图》
20.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21.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诗人 杜甫 《饮中八仙歌》
22. 怒蹄蹴踏苍山颓,岧嶤臃肿难为状。清代文人 严允肇 《洗象行》
23. 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皇帝 萧衍 《古今书人优劣评》
24.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唐代诗人 杜甫 《醉歌行》
25.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 孙过庭
26. 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范温
27.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北宋书法家,画家 米芾 《海岳名言》
28. 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元末明初文史学家 陶宗仪 《书史会要·书法》
29.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 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
30.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皆欲骨内相称,神貌洽然。唐代书法家 张怀瓘 《六体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