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镇)。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科,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个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尽管迂世界经济危机,企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关注其发展。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
他不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要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倡办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以及重视校长、教师在办学中的决定作用等等。他还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院等。
陈嘉庚赤诚爱国,振兴中华。1909年结识孙中山,翌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闽省光复后,被选为新加坡福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被选为主席,领导支援祖国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卫叛国投敌,他严电声讨。1940年3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视察各战区和重庆、延安等地,不畏强暴,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将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反对蒋介石独裁,坚持团结抗战。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马来亚,他领导“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1942年3月新加坡沦陷避居印尼爪哇,赋诗表明舍生取义的决心。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会庆祝,众望所归。
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电邀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于1952年2月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直接参议国事.他已逾古稀之年,仍不辞劳苦到祖国各地视察,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
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七岁,国家给予以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1、牺牲一己之权利 ,从事国民之义务。
摘自:一九二零年五月*1920.5.3 致叶渊函”
2、惟有真骨性方能爱国,惟有真事业方能救国。
摘自:一九二九年*1929 《陈嘉庚公司分行章程》眉头警语
3、侵略者得以灭人国家,占人土地,终不能灭人之固有文化。
摘自一九三三年三月*1933.3 在新加坡福建会馆讲演
4、人生于世,除为个人生活企图,更当为国家社会奋斗。
摘自:一九三三年三月*1933.3 集美学校二十周年纪念刊
5、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摘自:一九三八年十月*1938.10 第二次国民参政会议提案
6、爱国始于爱乡,强国必先强民。
摘自:一九四五年五月*1945.5 在新加坡同安会馆讲演
7、如果终日只知赚钱,不知救国,纵然发了财,但是做奴隶、做亡国奴,发了财有什么用?
摘自:一九四六年九月*1946.9 在新加坡福建会馆讲演
8、服务社会是吾人应尽之天职。
摘自:《陈嘉庚遗教二十则》
9、对于国家,当尽国民之责任,凡分所应尽者,务必有以报国家。
摘自:一九一九年九月*1919.9 在集美学校秋季始业会演讲
10、中国今日贫困极矣,吾既为中国人,则种种举动应以节俭为本。
摘自:一九一九年九月*1919.9在集美学校秋季始业会演讲
11、盖以个人少费一文,即为吾家多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
摘自:一九一九年九月*1919.9 在集美学校秋季始业会演讲
12、我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公益,为社会服务。
摘自:《陈嘉庚遗教二十则》
13、盖义务不能待富而后行。
摘自:一九二二年六月*1922.6致叶渊函
14、凡作社会公益,应由近及远,不必骛远好高。
摘自:《陈嘉庚遗教二十则》
15、夫公益义务,固不待富而后行,如必待富而后行,则一生终无可为之日。 摘自:一九一九年六月*1919.6 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演讲
16、公益义务,能输吾财,令子贤孙,何须吾富。
摘自:一九一九年六月*1919.6 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演讲
17、我既立志为社会服务,当然不能再为儿孙计,若兼为儿孙计,则不能尽量为社会服务,此理至明,毋须多赘,俗语说针无两头利。
摘自:陈嘉庚公子陈厥祥《集美志》
18、父之爱子实出天性,人谁不爱其子,唯别有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且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是乃害之,非爱之也。 摘自:陈嘉庚公子陈厥祥《集美志》
19、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摘自:一九四零年十一月*1940.11 对集美厦大校友演讲
20、民无教育,安能立国?
摘自:一九二零年五月*1920.5.3 致叶渊函
21、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
摘自:一九二零年十一月*1920.11 在新加坡筹办厦门大学演讲
22、改进国家机会,舍教育莫为功。
摘自:《集美小学记》
23、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生命之利害得失,均不足动吾念虑,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唯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
摘自:陈嘉庚公子陈厥祥《集美志》
24、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己。 摘自:陈嘉庚公子陈厥祥《集美志》
25、办学是要有勇气,也就是我们校训所说的`“诚毅”,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要不屈不饶。
摘自:一九四零年十月*1940.10 在安溪集美中学师生欢迎会上演讲
26、教育之必需经济,经济之必赖实业。实业也,教育也,固大有互相消长之连带关系也明矣。
摘自:一九二三年九月*1923.9 新加坡《南洋商报》开幕宣言
27、教育与实业似有连带之关系,无实业则教育费从何来;无教育实业人才从何出。
摘自:一九二三年二月*1923.2致叶渊函
28、今后我国欲振兴航业,巩固海权,一洗久积之国耻,沿海诸省,应负奋起直追之责。然欲兴航业,必须培育多数之航业人才。
摘自:陈嘉庚公子陈厥祥《集美志》
29、余办学校,积有巨金寄存银行。一切经费,皆待经营。
摘自:一九二二年二月*1922.2 在集美学校开学式上演讲
30、有人劝余停止校费,以维持营业,余不忍放弃义务,毅力维持,盖两校如关门,自己误青年之罪少,影响社会之罪大。一经停课关门,则恢复难望。 摘自:一九四五年*1945 《南桥回忆录》
31、我培养你们,并不想要你们替我做什么,我更不愿你们是国家的害虫,寄生虫。
摘自:九四零年十月*1940.10 在安溪集美中学师生欢迎会上演讲
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爱国故事
1910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参加中国同盟会,募集巨款赞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24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商报》,高举反日斗争旗帜。济南惨案发生后,他任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会长,募捐救济受难家属,并号召华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筹款支援祖国。1938年倡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任主席,每年募款达上亿元,并组织司机和机工3000多人回国为抗战服务。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路透社电讯公开传出“汪精卫发表和平谈话”。陈嘉庚感到事出有因,但他不信真有其事,因为他与汪精卫过去有过来往,私交甚好。他遂以南侨总主席名义,直接向汪精卫去电询问,汪坦承不讳。陈嘉庚给汪发长电两则,严词指出其主张极端错误,但汪称其和平主张为无上良策,甚至反过来还叮嘱陈嘉庚劝说南侨赞同其主张。至此,陈嘉庚得知汪精卫始终坚持顽固立场,无可挽救。考虑到此事系国家头等大事,应公之于众,以正视听。1938年10月28日,国内政坛的一次重要会议——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身在新加坡的陈嘉庚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向大会发去一个电报提案,提案有三方面内容: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大中学校在抗战期间禁放暑假;长衣马褂限期废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其中,第一方面的内容最为著名,后经会议秘书处精简修改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样的电报提案,犹如一声惊雷,骤然在会场响起,不仅惊动了国民党战时首都重庆,也震动了海内外。
这一电报提案,充分体现了陈嘉庚力主抗战、反对和谈、反对中途妥协的爱国精神,当时在海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中国著名爱国人士、政论家邹韬奋在其所著的《抗战以来》一书中,对其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和高度评价。他说:“开幕之后,霹雳一声,陈嘉庚从新加坡来了一个‘电报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寥寥十一个字,却是几万字的提案所不及,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同时,他还具体描述道:“当汪精卫议长高声朗读‘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时,面色突变苍白,在倾听激烈辩论时,神色非常不安,其所受刺激深矣。”1940年3月陈嘉庚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考察,并冲破国民党政府重重障碍,到达延安,对抗日根据地干部的廉洁奉公、军民团结抗战,热情称颂并从此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组织“新加坡抗敌动员总会”,动员华侨从各方面积极抗敌。陈嘉庚曾屡遭敌人迫害,脱险后,各界人士在重庆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题“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以褒赠。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积极投身反蒋反美的民主运动,支持解放战争,创办《南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