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知行合一的名言 正文

关于知行合一的名言

时间:2025-05-04 04:31:30

篇一:王阳明名言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叠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绎学的理论思辩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阳明之学则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梁启超称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还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外物的存在。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篇二:王阳明名言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篇三:王阳明至理名言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名言。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篇四: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

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传习录》

2、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3、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王守仁

4、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

5、 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王阳明

6、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

7、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

8、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 《传习录》

9、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 《传习录》

10、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王守仁

1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1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

13、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守仁

14、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守仁

15、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

16、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王守仁

17、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18、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19、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

20、 为学大病在好名。 ——王守仁

21、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 《传习录》

2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

23、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4、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

25、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王阳明

26、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 《传习录》

27、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王阳明

28、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王阳明

29、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王守仁

30、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王守仁

31、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32、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王阳明

33、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王阳明 《传习录》

34、 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王阳明 《传习录》

35、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36、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王阳明

37、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王守仁

38、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 《泛海》

39、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王阳明 《传习录》

40、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王阳明 《传习录》

41、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王阳明

42、 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43、 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王阳明 《双峰》

44、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王守仁

45、 圣人处此更有何通? 圣人会怎么做? 圣人会怎么做? 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 ——王阳明 《王阳明》

46、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王守仁 《传习录》

47、 心即道 道即天 知心则知道 知天 ——王阳明

48、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 《大学问》

49、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

50、 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王阳明(闪点情话网)

51、 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52、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王阳明 《传习录》

53、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守仁 《传习录》

54、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 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王守仁 《读易》

55、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 亦谬乎? ——王阳明

56、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 《传习录》

57、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王阳明

58、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王阳明

59、 天理即人欲 ——王阳明

60、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

61、 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2、 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王阳明

63、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王阳明 《传习录》

64、 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 《传习录》

65、 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王阳明 《传习录》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一个人虽然可以选择许多路,但不能同时走两条路。

2、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

3、甜言慰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知者不博,博者不说,妙语精言,不多为贵!

4、以澹泊明志,以担当办事,以智能除惑,以无求交友,以勤奋学习,以慎言防口,以勤俭生活,以宏愿立志,以热心做人!

5、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6、永远不要以为任何你接触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

7、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8、做人切记三不要: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二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三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

9、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

10、有总是从无开始的;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

11、容人、助人是人际相处之良津;知恩、报恩是人格追求之美德;宽厚、诚信是做人处事之根本。

12、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破碎的专注力。

13、内向不自卑,礼貌不低俗,倔强不蛮横,坚强不霸道,执着不固执,随和不随波,谦逊不过分,忍让有分寸,宽容不迁就,谨慎不畏缩,活跃不轻浮,稳重不高傲。

14、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15、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16、做人要内外一如,处事要知行合一;说话要言行一致,行为要表里如一;做人要前后一致,做事要老少无欺。

17、可怕的还不是孤独和寂寞,而是你不得不同你不愿意交往的人打交道。

18、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19、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20、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做人要以礼义交际,以廉耻律己!

21、人以待已为是非,我以待人为对错;人以利已为恩怨,我以利人为取舍;人以得失为得失,我以善恶为善恶;人以地位升浮为亲疏,我以感情真假为远近。

22、有益的聊天使用权人高尚、充实、奋发,庸俗的言谈使用权人低下、空虚,消沉。

23、没有什么东西比围观者们更能提高你的保龄球的成绩了。所以,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

24、做人牢记三点:一、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二、接受表扬要低下头来,接受批评要抬起头来;三、不要把善良看成愚蠢,不要把谦虚看成懦弱!

25、世上有四种人:xx,人手,人才,人物。我们要蔑视xx,不甘人手,羡慕人才,争当人物!

26、志当存高远。

27、你定为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28、第一次敢于嘲笑你自己的时候,你便成熟了。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0、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

31、看财物应象流水,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不做金钱奴隶;做人应象称杆,追求正直,超越平庸,凭良心处世!

32、一个年轻时只顾自己的人,将会变成一个非常吝啬的人,老来便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守财奴。

33、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

34、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35、宇宙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36、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

37、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38、待人要平和而有原则,待事要明确而且果断,待理要正直简练通达。心中没有成见则处事公平,心中没有自我则光明正大。

39、心如果松散,则凡事做不成;心如果疏忽,则凡事不能专心;心如果固执,则万事不得真谛。凡事都要在心,拥有责任感是做人最高贵的情操!

4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2、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真诚是宝。

43、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44、尊重传达室里的师傅及搞卫生的阿姨。

45、蒙住自己的眼睛,并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了;蒙住别人的眼睛,并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的了。

46、做事失败可以重来,做人失败难以挽回。做事忌随心所欲,做人须严谨慎重。一个人的智慧是他的朋友,一个人的谬误是他的敌人。

47、坚持就是胜利,困难不长久。

48、当然,自己要喜欢自己。但绝对不能自恋!

49、宁肯与好人一起咽糟糠,不愿与坏人一起吃筵席。

50、做事先做人,这是处事原则;立业先立德,这是做人原则。做事不做人,永远做不成事;做人不立德,永远做不成人!

51、“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5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53、对自我要有约束力,对他人要有亲和力,对处世要有宽容力,对求知要有精进力,对困境要有忍耐力,对成功要有推动力!

54、动之以情,待之以礼,立身以德,施众以义。为人以诚,律己以严,处事以恒,助人以爱。做人须懂得:心易服于德,而难服于力!

55、你真诚地接纳自己,你更能真诚地接纳别人。

56、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

57、做人的属下要如土,能谦卑低下;做人的主管要如海,能不拣粗细。与朋友相交要如林,善含藏万象;与大众相处要如水,能屈伸自如。

58、行为,一举一动要自重;讲话,一言一行要自重;处世,一事一物要自重;做人,一时一刻要自重!

59、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60、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上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