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儒将左宗棠曾留有一副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上联说得是,要胸怀远大抱负,顺应人生的际遇,享受平淡的生活;
下联说得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事情要脚踏实地,过日子要心态平和。
香港首富李嘉诚十分赞同这两句格言,书写悬挂于办公室中,终身奉行。
1向高处望
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人的思想一如参差山脉,也有高低层级之别。
很多时候,眼界和格局的高低,决定着你对事物认识的深浅。
曾听过这样一个笑话:
古时候有位乞丐,机缘巧合救了皇帝的性命。
皇帝问乞丐:“你救驾有功,想要什么赏赐?”
乞丐答道:“求皇上划两条街做我的`地盘,以后讨饭就再也不怕被人赶出来啦!”
乞丐的这个请求,暴露了他的眼界和格局。
也正因为如此,注定他一辈子只能混迹于乞丐之间。
一个人总往低处看,很容易被脚下的石子挡住去路,又或被眼前一片树叶遮住眼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个人总往高处望,就不容易被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所打扰。正所谓“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看得远固然很重要,但要想看得远,首先要站得高。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你的能力,一定要配得上你的眼界。
2就平处做
做人,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能力眼界的提升,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没有谁能一步登天。
人生就像是场马拉松,走得快不算本事,走得稳才算扎实。
人生就像是垒土盖房,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投机取巧瞒得过一时,瞒不了一世。
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迟早要为自己的浮躁付出代价。
左宗棠曾多次科举落榜,然而科考失意并未对他造成打击,反而成为他潜心学习的动力。
他耗费多年时间,阅读了大量经世致用的书籍,最终凭举人身份入朝为官,官至一品大员。
左宗棠也以此来教育子女:“读书应该脚踏实地,扎实认真,识得一字即行一字”。
做人也要踏踏实实,“笃根本,去浮华”。
不求万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3向宽处行
人生就像一局棋,唯有胸怀开阔,方能落子无悔。
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心宽路就宽。心胸宽广的人,自有大格局。
遇事不会斤斤计较,不过分在意眼前得失。
这样人生才能不被束缚,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人生如路,宽也好,窄也好,自成风景;
人生如茶,浓也好、淡也好,各有味道。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心也舒坦,人也舒坦。
有些人不撞南墙不回头,非要撞得头破血流,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适时调整方向,不钻牛角尖,事才能越做越顺,路也会越走越宽。
坦然的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才是智者所为。
古训格言古训:十富十穷,十多十少,十无益古训:中国人不可打破的8条天规,越早知道越好
一个人自己的心灵,还有他的朋友们的感情——这是生活中最有魅力的东西。
〔英〕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美丽的心灵是那种博大、开朗而又准备容纳一切的心灵。
〔法〕蒙田:《随笔集》
一个人最诚实最真挚地进行思考和感觉的地方,就是他的心灵。
〔苏〕高尔基:《抱怨》
心灵的真正节日——那是人类感情的交融。
〔苏〕捷尔任斯基:《囚徒
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
〔中〕唐甄:《潜书·辨儒》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心灵都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海。
〔中〕从维熙:《断桥》
心灵的伟大远比我们设想的更为常见。
〔法〕司汤达:《爱情论》
一个人只要他有纯洁的心灵,无愁无恨,他的青春时期定可因此而延长。
〔法〕司汤达:《红与黑》
唯有人的心灵才是真实的。严格说来,相貌不过是一种面具。真正的人在人的内部。
〔法〕雨果:《海上劳工》
你失掉的东西越多,你就越富有:因为心灵会创造你所缺少的东西。
〔法〕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人一生的贡献,所作所为的意义和价值,比人们的预料更多地取决于心灵的生活。
〔法〕马丁·杜·加尔:《蒂博一家》
伟大的心灵会带你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在那里你将发现你心灵中最美最善的部分。
〔法〕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论友谊》
在晴朗之夜,仰望星空,就会获得一种愉快,这种愉快只有高尚的心灵才能
〔德〕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
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
〔德〕黑格尔:《美学》
一个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德〕黑格尔:《美学》
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了。
〔德〕海涅:《波罗的海》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中〕庄周:《庄子·田子方》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中〕傅玄:《傅子·正心》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
〔中〕朱熹:《诗集传·序》
心术不正,即事事不正。
〔中〕薛瑄:《读书续录》
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工则事正。
〔中〕薛瑄:《读书续录》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
〔中〕吕坤:《呻吟语·存心》
心灵的眼睛恰似肉体眼睛那样,能看到新的目标,对那些眼皮底下的东西反而视而不见。
〔英〕塞缪尔·约翰生:《论未来》
心灵是一种剧场,众多知觉从中逐一浮现。
〔英〕休谟:《人类悟性探析》
心不能创造事物,心只能感知。
〔英〕雪莱:《驳自然神论》
心灵有它自己的理性不知道的道理。
〔法〕帕斯卡尔:《思想录》
心灵反映生活,面貌反映心灵。
〔法〕巴尔扎克:《都尔本堂的神父》
深渊是最容易平静的。因为深渊能够埋葬一切。人的`心灵也是一样。
〔法〕雨果:《笑面人》
心自有自己的道理,是理智所不知的。
〔法〕马丁·杜·加尔:《蒂博一家》
人的心灵是不会随着肉体而完全消灭的,总有一部分留下来永生不灭。
〔荷〕斯宾诺莎:《伦理学》
心灵却非武力所能征服,但可被爱或德量所征服。
〔荷〕斯宾诺莎:《伦理学》
没有受过败坏的天真纯朴,就像一块又新又软的写字板,对道德和真理都很容易接受。
〔瑞士〕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文选》
人心真是充满矛盾的。
〔俄〕屠格涅夫:《贵族之家》
心,可不比苹果:它是分割不开的。
〔俄〕屠格涅夫:《前夜》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俄〕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传》
人的心灵是有翅膀的,会在梦中飞翔。
〔苏〕高尔基:《流水》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心灵之间的壁垒是永远也没法破除的。
〔印度〕泰戈尔:《沉船》
要让心灵和心灵相见不是一件容易事。
〔印度〕泰戈尔:《沉船》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中〕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
〔中〕杜荀鹤:《唐风集·感寓》
心冥,则无所往而不冥。
〔中〕邹浩:《宋元学案》
君子之心,纤恶不容,如人眼中著不得一些尘埃。
〔中〕夏尚朴:《夏东岩文集》
学道之人,虽曰有心,心常在定,非同猿马之未宁;虽曰无心,心常在慧,非同株块之不动。
〔中〕洪应明:《菜根谭》
人心难测,海水难量。
〔中〕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如果没有一个清净的心胸,人的幸福生活就将不可能。
〔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
有的人虽然拼尽全力考上了所谓的名牌大学,但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高中时代名列前茅的感觉。在大学校园里,面对众多实力不俗的优秀学子,他们惘然若失,甚至深感自卑,对自己的学业和前途失去了信心。
我们在这里想说的是,勤能补拙、后来居上从来就不是一句虚话。在大学里的生活和学习就是一个感受无知的过程。真正的聪明始于自知无知。学,然后知不足。无知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无知,也不知道如何摆脱无知。大学是无知状态的冲动力,自强的精神可以推进成才之路每一步。
刚来大学的幼稚表现是正常的,如果大家都像“五道杠少年”一样没有童年,那人生是在是悲剧的。对现实一无所知也是正常的,但不能一直无知下去。否则这个大学就是白念了。因为大学是家庭学校过渡到社会的缓冲区、封闭区、实习期。也许你在社会上学习一天就相当于在学校里学习几年,也许学校学里的东西出去一点都用不上,但是请你珍惜这段时光,因为这是把学生推向社会最后一个安乐园。
让我们来看看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无知的智慧”吧!
凯瑞丰向德尔斐的阿波罗询问苏格拉底的智慧,女祭司皮提亚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了。而这是一个谜,需要苏格拉底自己去揭开谜底。于是苏格拉底考察了城邦中的政治家、诗人和工匠。苏格拉底首先找到了一位政治家。政治家以知识渊博自居,和苏格拉底侃侃而谈。苏格拉底从中看清了政治家自以为是,其实无知狂妄的本质。
苏格拉底还不满足,依然继续着他的证明。他找到了一位诗人,发现诗人作诗全是出于天赋,而诗人自以为能写几句歪诗便目空一切。接下来,苏格拉底又向一位工匠请教。想不到工匠竟在重蹈诗人的覆辙,因一技在手便以为无所不能,这种狂妄反而消弭了他所固有的智慧之光。苏格拉底知道,这些人虽然在某方面知道很多,但却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强不知以为知。于是他理解了神谕的意思:只有苏格拉底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然而神谕的传达并不止于无知之知的自知之明,而是一种以无知为智慧的勇气。苏格拉底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否定性求知方法,并不肯定什么是知识,而只是不断的否定各种伪知识。被他称之为助产术的外界激发,从而转化为积极的内在自省。他认为,任何人只能对自己的灵魂负责。甚至连同于苏格拉底的守护精灵并非是外在的神谕,而是一种内在的“东西”。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我们成天陶醉于自我的“长处”,自然不会有真正的自我反省。因为我们身上的很多固有的问题,而且,在一种自以为是的心态支配下,是不可能得到对自己的真正的认识的。所以,苏格拉底提倡的“认识你自己”成了千古流传的
盖世的功劳,
当不得一个矜字;
弥天的罪过,
最难得一个悔字。
我们同时要学会自制和宽容。这并不是放任。自制,就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的能力。在生活中,一个有自制能力的人才能够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学会宽容,就是要学会忍让和谅解别人。宽容,就是要学会“忍让”“接纳”、“包容”、“理解”。它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有道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一个有宽容之心的人,才能够成为人上之人。
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大学里养成的习惯,会带到社会上,影响剩下的人生。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如果我们在幼儿园时期里错过了培养良好习惯的时光,那么大学将是最后一个试错的阶段和平台。因为这是唯一一个“半社会化”的地方,而你不必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付学费”。如果走上社会,一个很小的错误都可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而在大学里,错误是可以被原谅和宽容的。东山再起,重头再来也是可能的。所以,多尝试是一件莫大的好事。有错误,早犯比迟犯好。大家现在可以宽容年轻人,以后呢?
请你珍重自己的第一年。首先要习惯身份转换。高中生转向一个大学生并不那么容易,也许想你自己心心念念都是高中的生活,高考前的友谊、那段岁月。但可能你偶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大学生活,那这就是身份转换成功的迹象和标志。
大学生的天职就是读书。希望大家从一开始不要被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里躁动的浮华所迷惑。也许他们是所谓“锻炼”的好途径,但是,永远不要忘了学习。在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专业课知识,可以说学习是方方面面的。在自习室是学习,去图书馆更是学习。自己专业的是学习,别的科类更是学习。礼仪是学习,世故也是学习。也许周转于各种灯红酒绿也是一种能力,但是一定要适可而止,要从里面吸取到什么。你要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他的著作《管理未来》中说道:从此刻开始,知识成了关键。我们所处的不再是一个劳动力密集、或物质密集、或能源密集的世界,而是一个知识密集的世界。
如果你上的是一个响当当的名牌大学,那么你应该养成归零的思维,从新开始。 如果你上的不是名牌大学,那也没关系。毕竟不要以你的大学来论成败,如果勤奋努力,一切都可改变。如果你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切不可自卑。我们上文说的奖学金和贷款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共4页,当前第2页12342015新生寄语
上了大学以后,不一定要有多高的理财能力,去储备金钱,但是一定要养成储备知识的习惯。因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他的源头——不存在脱离任何知识的能力。
如你知道的,知识增长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仅仅在19世纪初,人类的知识还以每5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了20世纪初,这一速度变成每XX年翻一番!20世纪80年代,人类的知识每3年翻一番!20世纪末,人类文明发展的前49XX年所积累的文献资料,还没有现在1年的文献资料多!进入21世纪,知识老化速度不断加快。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不断突破,渗透和融合不断进行,大量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仅自然科学的类别就已超过XX门。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只有具备了比别人学得更多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不变的竞争优势。一份研究资料显示: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个本科生走出校门两年内,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三年内,一个博士生毕业四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按照知识折旧定律:如果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其实,就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在校
就像一个笑话说的:“一个饮食公司征集创意如何做红烧肉?本科生说把肉放锅里加些东西煮;研究生说这个是不行的,要写出多少肉,多少其他的佐料,怎么煮,煮多长时间; 过了一个月,博士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如何做红烧肉”,打开目录,“第一章, 如何养猪”。” 让我们记住约翰科特的这句话吧:不要停止成长,终身学习对职业的成功显得越来越重要。
也许大家听过温水青蛙的例子,我们在这里拿出来,希望大家有所感悟: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我们的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来自突如其来的事件,而是由缓慢渐进而无法察觉的过程形成。人们目光短浅,只看到局部,而无法纵观全局,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可以从容面对,对于悄悄发生的.大的变化,而无法察觉,最终会带给我们更加严重的危害!我们不要单纯的,只能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而忽视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因为,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才是最可怕的!
启示:
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之一是:青蛙,就好像是我们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我们要着眼未来,勤于思考新的问题,勤于学习新的知识,不能过“今日有酒,今日醉”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到头来将是非常可悲的!
启示之二是: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沉迷于现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也会有面临失业的危险!
事实上大学里知识更新的太慢,往往一些需要与时俱进的学科还拿着十几年前的教科书,年复一年。没错,大学里学到的东西非常陈旧。而这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因为任何一种知识写成教材拿到课堂上来讲授都是陈旧的。但有的陈旧则是基础性、基本能力的代名词。像是数学这样千年经典的精华、无数前人总结出来的定理,陈旧是必然的。
经常有一些学生问:学xx有什么用?我们应当清楚:一本教材,领悟其中创造性思想
我们应该对课程设置心里有数,对学分和绩点制有着粗略的了解,毕竟每所大学都有其差异。学分,是用于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计量单位,按学期计算,每门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具体学分数以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定为准。部分学校也有按学分收费的制度。
而国内大部分高校通用的绩点计算方法是:绩点=分数/10-5,学分绩点=学分×绩点=学分×(分数/10-5)
在大学中,平均学分绩点指的是单科学分乘以学科的绩点,然后把各科的结果加起来除以总学分得到的结果。平均学分绩点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能力与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之一。能方便地与美国的gpa制挂钩。想出国留学的中国本科生应该引以为重。
我们应该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我们上文说到,如果你不满意自己的专业,可以通过选修的方式来听“你想换的专业课程”,也许你只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也许你是真的“觉悟”了。不管怎么说,了解最重要。
我们应该适应大学课堂。往往大学会给你更多的自修时间,而大学的教师不会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向你解释。往往一节课可以不着边际的说个几十页教科书。
可以说,任何一位成功的大学毕业生并没有从学校教育中得到收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毕业之后,能够意识到自我需求的是什么。大学中获得最好的财富就是知道如何学习,而不是单纯地了解书本知识。从走出校园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会发现书本知识是相当局限的,真正需要做的是找寻真正能够适合自己和令自己满足的东西。卢梭说:“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懂得自己的真正使命,从而在做职业选择的时候不会手忙脚乱和徒劳无功。我认为,我的学生将来成为军人、教士还是律师都是无关紧要的。命运好像已经给予了最适合他们的位置,他们必须要完成特定的使命。我的教导重点就是教授他们要学会生活。懂得如何生活的人,最终可能没能成为医生或者律师,但是他们知道首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可能他们在以后的日子中会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也可能会遭遇各种磨难,但是他们都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
也许毕业后要考虑就业的问题让每一个大学生深深困扰,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人们总以职业论成败,社会总以金钱论胜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兼顾“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无论是何时何地。我们前文说到埃里森的退学论,可以说不读完大学并不难,难的是不读完大学之后能成为比尔盖茨。事实上他的那篇演讲是革命性的,因为他为大家指明了方向。世界为所有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但是它并没有强迫某一个人成为某一行业的人。它没有断定一个人成为哪一种人,但是它的确要求每一个人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