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切回到原点美文
美文重感性,长于抒情;杂文重知性,长于达意。不过两者并非截然可分,因为杂文写好了,可以当美文来欣赏,而美文也往往为实用目的而写作。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让一切回到原点美文,希望有所帮助!
波波折折,折折波波,历经大半年的找工作的历程算是在今天有了一个着落:重头再来。之前一直害怕这一天,害怕到最后还是一无所获,害怕这辛苦的无数个日子,这辛苦的无数个日子里焦灼的内心,到最后都将所有的努力变成一场空,害怕又回到了原点,然后就真的一语成谶:回到原点。刚刚好,还是九月份。
去年的九月是怎样的已经不想去回忆了,每个人在找工作的历程中都有过阵痛,只是我的阵痛要明显比别人长不少,显然是难产的节奏,照目前看来,依旧还是会痛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到最后能否迎来那酣畅地啼哭也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一直都很怀疑是自己太好高骛远,亦或是心浮于事,现实本来就不是想象中的样子,可是我已经慢慢地逼迫自己去接受现实,去降低自己原本以为根本不可能降低的标准,就好比之前你还以为能得到松露蛋糕,到最后你觉得其实水果蛋糕也不错,接着你开始接受吐司面包了,社会却告诉你给你个包子就不错了,有的吃,我还没给你馒头呢。怎么样,我是不是还应该感激涕零呢?其实,我应该收拾心情,好好工作吧。然而我真的很难打起精神了,面对连鸡肋都算不上的工作,面对和现在的工作简直半斤八两的另外一份工作,抉择听起来都有些好笑,用淘汰才最合适。
是的,说的没错,我又受打击了。我现在很无力,很懦弱,很伤心,也很无望,无形中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已经让我像背负着重壳一样疲惫,更何况,自已一直以来打的气,加的油变成了无本之末,无源之水了,哪来的自信哟。我的自信似乎已经风干了。
然而,我还是不能泄气。失眠的`晚上盯着天花板发呆,想着为什么要让我经历这些磨难,一遍遍地背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找不到答案。我向来都善于找自己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够,是自己准备不好,是自己临场太乱,是自己视野太窄,是自己……是的,全是自己的问题,社会对所有人都是大致公平的,它也没有必要对我苛刻有余,凭什么我一找工作,好工作就向我奔来呢?凭什么我一参加考试,就一定能榜上有名呢?凭什么大家和我付出一样的努力,我就必须把别人当成炮灰呢?经历了高考,研究生考试以及出国考试,我已经碾轧了不少人,凭什么当初风光现在就不能接受别人的碾轧?气度太小了吧你。
所以,还是请你看开一点吧,毒鸡汤多喝一点有益健康。回到原点还可以接着往下走,弯路的益处可能日后自会显现。
善让人回到原点美文
那天下午,当铺的伙计一个劲地向老板胡雪岩认错,同时要去报案,欲将骗子绳之以法。胡雪岩摇摇头说,“三百两银子不是一个小数目,一旦报案惊动了官府,说不定这人就会家破人亡。”接着又安慰伙计,“你也没有必要过分自责,不过是好心办了错事,谁都有看走眼的时候。”
原来,胡雪岩刚创立“阜康”钱庄,就有很多人来存款。伙计对胡雪岩说:“老板,应该放款了,没有存放款的差额,就不能赚取利润,钱庄难以生存?”胡雪岩说,“我已有主意了!钱庄是有钱人的当铺,当铺则是没钱人的钱庄。我开了这个当铺,穷人也就会有钱解一时之困。”伙计明白了,老板开钱庄,是为了聚拢资金,同时开一座当铺让没钱人有个活路。
然而,善良也会被人欺,有人就打起了当铺的歪主意。在伙计向胡雪岩认错的那天上午,伙计接待了一位顾客,那人派头十足,一进门就说:“叫你们老板来!”伙计抱歉地说:“不巧得很,老板不在家。”
“那我走了!”那人抬了抬腿。“什么事?有些事我是能当家的。”“那好。”那人掏出一个包裹,一层层打开,到最后露出一件玉器。那人说:“这件玉器是商朝的东西。”伙计翻来覆去地看,心想:看来这是一件真古董,否则他不会如此神气。伙计问:“你要当多少钱?”对方伸出三个手指头:“最少三百两银子,少了不当!”这可是少有的大价钱!伙计越发认为这是一个真东西了,于是成交。
胡雪岩回来后,伙计连忙将这件事汇报了。“什么宝贝?要这么多钱!”伙计拿出玉器,老板看了看说:“这东西恐怕不地道。”胡雪岩还拿着玉器问了几位行家,大家也一致认为是假货。这样的`结果,令伙计悔恨难当。
胡雪岩阻止报案,并对伙计说:“你不要着急,相信这位顾客会把钱还来。”伙计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问:“骗子既然得手,到手的钱财怎么还会退回来?”胡雪岩一笑置之。
那天,伙计按老板的吩咐将附近的一些贤达名流请来,说自己得了一件商代的宝贝,不敢独享,请各位一起分享。
客人到后胡雪岩设盛宴招待。酒过三巡,伙计从二楼捧来玉器。正要传看时,不料伙计脚下一滑,玉器顿时摔到地下,被摔成了碎片。客人们大惊失色!
胡雪岩呵斥了伙计,赶紧向客人道歉。“由于我们的失误,让各位扫兴了,请大家见谅!今后要是有什么好东西,一定奉上,让各位指点。”
宝物摔碎的事很快传开了。没过多少日子,一位顾客来到当铺,交了三百两银子,内心虽说很激动,但表面上不动声色。“我今天特地来赎回玉器的。”不错,此人就是那位典当假古董的人。伙计想,这下岂不糟了?他的玉器明明让我摔了!“怎么,玉器没了?那就赔偿给我一千两银子!”那人似乎志在必得,恶狠狠地说。
这时,胡雪岩平静地说:“请客人稍安勿躁。”说着,他从柜台抽屉中拿出一样东西,正是这人典当的假古董。那人看了又看,一点儿也不差,是自己的那件玉器。胡雪岩哈哈大笑,说:“你上当了,上次在宴会上摔碎的是比你这个更差的一件。”
伙计一下子明白了,难怪那天老板反复叮嘱自己一定把那件“古董”摔碎,原来是让这人主动将三百两银子送回来。
贪心的人往往设套给人钻,但因为贪婪,迷乱了心智,其也就很难识破别人设下的局。可不是,这位贪婪的人终于回到了原点,手中有的依然是让自己羞辱的假古董。
在胡雪岩劝说下,此人洗心革面。胡雪岩并借给了他五百两银子,从此他以诚信做生意,也成为富甲一方的生意人。
一个人的本质并非恶,尽管他一时走了岔道,倘使遇到善良的人,也能激发起他心中的善,让其回到善的原点。
回到教育原点去思考美文
我在读《教育力》一书时,对私塾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深感兴趣。从小在课本上学到的私塾形态是先生板着一张老脸,板子拍的啪啪响,“板子不响,学问不长。”那是多少孩子都恐惧的课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那种对自由的向往,对读书的恭谨,让人更是想来就生出一些逃跑的欲望来。然而,日本教育家对私塾教学的分析,让我看到教师的示范力量,看到学长与学弟间的影响,看到做研究的美好氛围。我们中国也应该有太多失落的教育传统,历经风雨,有的已经沉淀在时光中,如今如果谁能将其擦拭出来,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收到王丽老师的专著《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眼前一亮——细读,多了一份敬畏,多了一些感想。
书中讲到一份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初等小学堂必修课程表。一年级的历史课内容为“乡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事实”,即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及本土古代先贤名人事迹。文中说其背后蕴藏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一个人在开启童蒙之时,历史知识的进入应当首先从身边、从脚下这块土地开始,从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土地开始,而不是从“国家”“民资”这些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大词开始。
这样的课程理念无疑是从儿童的成长需要出发的,知识只有与孩子的生活建立联系,才更容易深植在儿童的心里。对于乡土文化历史的认知,也从另一个角度在告诉孩子我从哪里来?我带着怎样的文化背景?乡愁仿佛离现代人越来越远,这或许也与所经历的教育生活有关。“国家”二字,应由家始。对家族历史、村史、乡史的学习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在很多地方有宗祠,家族的历史一目了然,对于精神的传承与身份的认同极其重要,家族中有什么英明人士,家族遭遇过何种历史波澜,家族如何繁衍生息,家族处事的根本信条是什么,这些都会找到相应的讯息。家族在中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它联结着一些看不见的情感,建立了超越地域和时间的关系。村史、乡史亦如此。
这样的历史课程是基于儿童认知范围的考量,同时也能够与儿童的生活建立必然的联系。对今天的学校课程建设颇有启发。在地的历史有哪些?名人名士有何文稿或者文物传世?民间有什么样的故事……带领孩子可以现场学习体悟,可以网络搜集相关材料,可以访谈老人,这该是多好的社会实践课?我们学校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开发。明代的李攀龙就生在韩仓,有多篇作品传世;附近的鲍山,更是鲍叔牙和管仲故事的见证,鲍叔牙的墓碑就在山下;民间还有一些革命烈士的故事;村庄的变迁历史;村名的由来……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老百姓住进了高楼,俨然市里人了,但大批的人文文化就此得到割裂般的'待遇。淳朴的乡情开始发生变化,家族的认同开始平淡,在忙忙碌碌的经济发展中没有人去估计那些隐性文化的缺失,将来,必然造成人的精神虚无。无根无文化的发展对整个社区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损失。学校能否成为社区的文化博物馆,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再看“地理课”和“格致课”,其思路如出一辙,同样是由近及远——从乡土开始,慢慢扩及本县本府,进而扩及“中国”,最后扩及中国毗邻国家之地理关系,如同涟漪般一圈圈向外扩展。“格致课”略为不同的是先从乡土常见的“动植矿”,再提升到“重要动植矿之形象”,即由一般到特殊,最后回落到对人自身的认识——“人生生理及卫生之大略”。从课程安排的顺序来看,蕴含着儒家“道不远人”的思想。
让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建立联系,让课程更具有在地化和人文化,让学校有文化传承的担当。这是从这份课程表中得到的深刻教益。
书中讲到一份1934年度的《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这所小学是按照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来办学的乡村小学。大纲分四部分:一、经费;二、生活;三、环境;四、口号。生活方面有五项目标:1、健康的体魄;2、科学的头脑;3、艺术的兴趣;4、生产的技能;5、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为了保证这五项目标的落实,又制定了详细的生活方法,部分摘抄如下:
1、每天做内体运动一次。
2、每天清洁一次。
3、每天写日记一篇。
4、每天吃开水五大碗和豆浆一大碗。
5、每天大便一次,且有定时。
6、每天看本埠和外埠报各一份。
……
这些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从孩子的生理需要出发,关注健康成长,着实让人感动。每天饮水量的规定体现了办学者的细致。提到大便一次,仿佛无法登大雅之堂,但确乎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刘良华教授就曾提出孩子必须要养成的三个好习惯:按时大便;快速吃饭;早睡早起。这样的孩子身体才会健康茁壮,才会更有力量感。
每年要完成的事情也有规定:
7、每年种痘一次。
8、每年洗澡八十次到一百次。
9、每年和国内外小朋友通信十二封。
……
可以看出这样的规定不仅在关注身体健康,也在关注孩子的社会沟通能力,与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建立联系,这有利于孩子更好的认识世界。我们的学校是否有这样有个性有见地的规定?
对人对环境的认识这个部分,《大纲》是这样规定的:
15、要认识环境中最易见的动植物各十种以上,并且要观察一种以上的生长过程及对人类的关系。
16、要认识每晚容易看见的恒星和行星十二颗以上,并能懂得风云雨露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和人生的关系。
17、能欣赏名歌名画和自然风景。
……
这些是多么具有生活化的知识,我们很多学生不能认识世界,只会死记课本,对世间万物感受冷漠,对人生自然迷惘。看到第十六的时候,特别注意到自然现象与人生的关系,这是有高度的教育行为,人在自然中,体味自然之道。这与单纯的看星星和月亮不同,看见与想到,让孩子对自然更有敬畏之感。这样的教育也会特别打动人。如此具体细腻的目标能够写进学校教育的的《大纲》实在令人钦佩。
27、会运用十种以上的普通药品。
28、要认识社会生活,并择取一种构成社会生活之基本的工人生活,如,种蒲田者、瓦匠、木匠、铁匠……的生活,详细观察,并加以记载,为研究社会科学的基础。
29、要学会游泳和撑船。
在孩子的共同生活中有“每日轮流烧饭和抬水”“每年长途旅行一次”“养鸡五对狗两只”“征集社会批判”等。
摘抄过程中,我一再在脑海里浮现这些画面:孩子们在社会大课堂中记录、体验、积累、提升……各种技能的学习都可以找到实践操作的环境,各种知识都是为了塑造一个完整而幸福的社会人,融入社会进步的洪流。掌握最重要的生活知识,培养与自然与社会的相处之道,培植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成长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当看到养鸡和养狗都被列入《大纲》的时候,我很受感动。“鸡五对狗两只”这样的数量要求恰到好处,能够锻炼孩子的劳动服务意识,同时也没有超越孩子负荷。或者说,在喂养的过程中,孩子会收获美妙的快乐。责任的培养需要从感兴趣的地方做起,我从中看到教育者的用心良苦。
回到今天,看我们的学校教育,竟然有些羞愧。很多学校像是鸟笼,让原本有各种飞翔梦想的鸟儿,最终失去了展翅的勇气;让原本有各种美妙啼鸣的鸟儿,放弃了歌唱的欲望。学校与社会仿佛很遥远,教师在抱着书本把学生引向生涩枯燥的字母和符号,把学生引向虚渺而浮空的理论教导。家长与老师的面谈都是在谈学习,而忽略了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教育比教学更重要。学校教育与社会的隔离,掐断了学生求知的重要途径,为什么孩子对课本不感兴趣?为什么孩子们没有获得更为良好的人文素养——好孩子不是关在教室里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和体验中慢慢浸润出来的。学校的课程是该到了思考与改变的时候了!
在所谓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潮此起彼伏的年代,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常识,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对人的成全去寻找行动的指引。盲从只会成为某些教育商人的帮凶。从这本书出发,在中国教育发展的长河里,让我们去寻找那些依然熠熠生辉的教育大家,去寻找那些感人至深的教育坚守,去寻找那些去伪存真的教育思想。
一切又回到原点杂文随笔
时光匆匆流去,转眼我们已经离开西坡小学,回到了学校。似乎西坡小学的一切都与我无关了。
早晨,来接我们的车即将到来,孩子们全都早早地等待我们收拾东西,为我们送行。在等待过程中,我们在畅聊,倾述着我们的不舍。离别最是伤感,可是我并没有表现出来,早上的我一直用微笑来面对他们。一眼望去,车子已经到来了,我七手八脚地把行李搬上车。孩子们已经排成了两列在欢送我们,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离别的气息。我们已经上车,等待着车的开动。看到车窗外的孩子们,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流。他们在向我挥手说再见,我此刻没有勇气再看着他们。西坡小学的一切都在跟我们说再见了,十天的相处,从开始的不适应到熟悉再到不舍,没想到只用了短短的十天。
离开了才开始怀念,怀念着虽然每天都吃不好睡不好却每天依然有欣慰的.地方,怀念着西坡孩子们的顽皮和乖巧,怀念我被他们气得生气的感觉。可是这一切已经过去了,已经成为了回忆。人生真的就是一场旅行,在这个过程到我们会认识很多不一样的人见到很多不一样的风景,但是旅行不会为此而结束,我们还要继续前行。因而我们注定将会错过一些东西。人生的旅行有舍有得,因为我们的人生旅行还要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