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文章在前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及其它动物词语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汉语和英语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有关动物词语的字面意义出发,探讨挖掘他们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寻找出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共同点和差异,揭示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语在语义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指出英汉语言中包含动物名称的词语语义形成的基础,两种语言中运用动物词语进行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以及这些包含动物的词语所蕴涵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动物词语; 语义表达; 英汉对比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 its way 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 snake in the 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语言以丰富的感情色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 gentle as a lamb / as meek as a 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
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便产生分化,英语语言中此类词语多含贬义,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胆小)”、“fishwife(泼妇)”等。“龙(dragon)”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传承。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中,“龙”是帝王、权力、富贵的象征,因而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如:“潜龙”、“卧龙”、“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巨龙自称。而英语中“龙”则是贬义,象征魔鬼、邪恶。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人如此钟爱雕刻有龙的东西时会表示诧异。在对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国人多持消极态度,含有“狗”的词语几乎都含贬义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的宠物,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如:“a lucky dog(幸运的人)”、“a 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4]269-271
二、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语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和文化特征。
(一)英汉语言中有关动物词语的语义完全对等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蛇行”和“snake its way through /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as slippery as an eel(像泥鳅一样圆滑)”。[5]293-295
2.由于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 paper tiger”。英语中有“a bird’s 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 dark horse(黑马)”,“an ugly duck(丑小鸭)”,“bull 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 dark horse(黑马)”,“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a Trojan 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 sly/ crafty fox”,“as cunning as a fox”等。又例如:“a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s timid as a mouse(胆小如鼠)”,“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6]161-162,“as strong as a horse(人强马壮)”,“wolf down(狼吞虎咽)”,“a case of dog eat dog(狗咬狗)”等。此类例子都体现了两种语言在借用动物名称表达语义的完全对等性。
(二)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部分对等性
所谓动物词语的语义表达部分对等性,是指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会不尽相同。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相同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会变为借用其他动物名称的词语。但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都借助了动物名称,因而在表达形式上是部分对等的。
英语中“owl”是智慧、庄严的象征,例“as wise as an owl”(猴精)。而汉语里它是不祥之鸟,倒霉、厄运的`象征,汉语用“猴”象征聪明、机灵。“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as blind as a bat”。[1]207-217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又例如下列词语里,表达同一意义英汉语言里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have /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
a fly in the 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
ike a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like a drowned rat——落汤鸡
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杀鸡儆猴
donkey’s years——猴年马月[8](57-59)
牛饮——drink like a fish
吹牛——talk horse
害群之马——black sheep
对牛弹琴——cast/ throw pearl before swine
一丘之貉——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
(三)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某一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动物名称。反映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选择词语的不同,即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动物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动物名称去表达,这些词语不能盲目的直译和套用。例如,汉语里“白象”是一种电子产品,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累赘,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不可译为“white elephant”。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拍马屁——lick sb’s boots
蜻蜓点水——scratch the surface
黔驴技穷——at one’s wit’s / at the end of one’s rope
马到成功——immediate success upon arrival
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a cat-and-dog 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
money will make the mare to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动物词语体现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动物鼠、牛、虎、兔、蛇、龙、马、羊、猴、鸡、狗、猪以及猫、狼、狮子、鱼、蜜蜂、鸟、蝙蝠等31种动物形成的各种词语,包括成语、习俗语、俚语、格言。就英汉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有两则关于同一条英语谚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的译例。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似有不知所云之感。
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出这条谚语的喻义来。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p.28)上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中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谚语同文学作品、
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成语、俗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汉译这些英语时,可惜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谚语及俗语直接对译。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使译文易于为读者或听者接受。如:
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骄兵必败。
A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Two is company,but three is none.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Walls have ear.隔墙有耳。
Enough is as good as a feast.知足常乐。
有些英语谚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对的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他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汉译这些英语谚语时,常常需要“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采用形象近似的汉语成语意译。这样可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含而不露,且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如: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
New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说曹操,曹操到。
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这山望着那山高。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因此,在翻译时,应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义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来表达,则会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试比较下列各译例。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不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如译成“愚者敢闯天使不敢去的地方”,不如译成“初生牛犊不怕虎”。
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te without breaking eggs.如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鸡蛋”,不如译成工“有得必有失”或甚至可以引申为“不破不立”。
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喻义清新,形象逼真,按其字面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来,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请看下面的译例。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或“自助者天助之”。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An empty sack cannot stand upright.空袋立不直。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以你所期望的别人待你的方式待人。
这与另一谚语: Don’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others do unto you.“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相似。
Money talks.钱能通神。
有些英语谚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使用这一修辞手段的目的在于加强语势,宜于说理,读后有心悦诚眼之感。汉译这些谚语时,应适当注意保持其修辞色彩,以便体现原文的表达方式。如: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如果按字面译成,“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至少是没有充分体现这句谚语本身所具有的强烈对比色彩。从语法分析的观点看,在这个句子里,情态动词may和can虽然都表示“可能”的,但在含义上有所不同。这里may表示“事实上的可能性”,而can则表示“逻辑上的可能性”。并列连词but使前后两个分句意义相反,对比色彩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也必须力求对偶整齐,前后呼应,形成对照。如将此句译作“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或“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会更好些。
总之,即使像谚语这样孤立的语句,翻译时也需尽一番揣摩切磋之功,否则译文就可能与原文“貌合神离”,文不达意。译事艰辛也许正在于此。
摘要:本文旨在从语言与文化语境的关系出发,阐明英汉语中的习语表达具有“显性”与“隐性”的特点。译者如果掌握英汉语中习语的关联因素及其语用意义,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翻译,就能准确传达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所包含的语用用意,实现翻译的通达和文化的对接。
关键词:习语;表达;语用
一、习语、文化与交际
英语和汉语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了大量的习语。习语是指“作为一个单位使用的,意义不能从其独立的组成部分得出的一种表达法。”[1]215可见,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提炼而形成的短语或句子,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一种形象化的语言,含蓄典雅,意在言外,凝聚了人民智慧、民族语言的精华,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使语言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习语作为一种承载文化的语言载体具有鲜明的种族特征。习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等密切相关。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源于不同的社会、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性,所以,使用英语与汉语的人在思维习惯与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具有规律性,人的思维具有共同性。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所形成和表达的思想,另一个民族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形成和表达。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可以用不同的习语表达相同的思想和情感。这使得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成为可能,也使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二、习语的表达及翻译
习语是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才逐渐固定成形,传播使用。
就汉语广义的习语而言,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习语是人们在实践与认识的过程中提炼出来,而不同的民族的生活经验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相应地,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就可以分为相通的和不相通的。
对于怎样用一种习语很好地表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常用“直译”与“意译”的思维方式去处理。但是,在什么时候用“直译”,什么时候用“意译”以及相应的“度”的把握是译者面临的难题。因此,译者不妨寻求一种新的方法来把握其度,从语用学角度,把该语言习语的“语用用意”(pragmatic force)作为参照,再采取相应的翻译表达方法。
“语用用意有两类:暗含的(i m p l i c i t)和明说的(explicit)。前者指言下之意,后者指字面的用意。”[2]186英汉语习语形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每一条习语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并具有各自的语言特点。译者在将英语习语转换成汉语习语表达时,力求英汉语习语的语用用意等效,对于相通的和不相通的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汉语的“雨后春笋”,可以借用英语“like mushrooms”来表达。然而,译成“likebamboo shoots after spring shower”也未尝不可。前者更利于英美文化背景的读者接受,因为英语中的“mushroom”(蘑菇)能形象表达迅速生长之势;后者,准确地译出字面意思,但对于对中国竹文化了解甚少的英美人很难从“bamboo shoots”中理解生命生长的盎然与速猛。选择哪一种表达就要根据语境来确定,考虑到习语的语用价值。
(一)“显性”习语的翻译表达
“显性”习语是指通过字面能够被直接理解的习语。这类习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能表现出相似的思维方式,并且通过事物的推理、认知过程,在英汉语中有相近的语言表达。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直接套用另一种语言就可以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用意。对于思维相通的习语,用另一种语言传递比较容易,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习语不但有相同的意义而且有相似的形象或比喻。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使用另一语言就能很好地表达原意。例如汉语译成英语:易如反掌as easy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如雷贯耳like the sound ofthunder in one’s ear;隔岸观火watching a fire acrossthe river;浑水摸鱼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to go 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
或者英语译成汉语: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处境相同;
throw cold water on泼冷水;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赴汤蹈火;in twos and threes三三两两;near and dear亲亲密密;Heroes would admire each other.英雄重英雄。对于不借用形象或比喻的、不带有民族特性的习语,可以直接套用,例如汉语译成英语:迂回曲折twists and turns;风卷残云like a whirlwind scattering wisps of clouds;突飞猛进byleaps and bounds.英语译成汉语:turn a deaf ear充耳不闻;
a thorn in one’s flesh肉中刺;at a second thought三思而行等。有些习语出自一些已经没有生命力的典故或历史故事,这种民族性可以淡化,仍然直接用另一种语言显性表达出来。
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可以译成“Misfortune might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而不去考虑“塞翁”的故事。
上述译文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风格,简洁明了。但英汉两种语言毕竟是有差异的,有些差异使得英汉词语表达不可能在结构上,甚至意义上绝对的一一对应。这就需要调动“隐性”的翻译手段。但只要能反映出英汉浯习语之间共同的语用用意,达到交际的.目的,就是圆满的翻译。
(二)“隐性”习语的翻译表达
第二类习语是在英语与汉语中思维方式、形象表达上都存在一定差异。这类习语不能从其字面直接了解含义,如:“对kickthe bucket只存在一种理解和一种可能的反应,不会有对它字面上的理解”[3]126因此,这类习语只能用译文传达其语用用意,言外之意。这就需要译者首先要仔细体会原文的语用价值,然后再把其语用价值内化为目标语。例如汉语译成英语:一毛不拔Not a cent would be parted with;釜底抽薪go to the rootof the matter;十年树木,百年树人It takes ten years tocultivate trees,but a hundred to train people;真金不怕火炼Genuine gold fears not the blazing fire.英语译成汉语:You cannot judge a tree by its bark.看树不能只看皮,看人不能光看衣;a leap in the dark冒险行动,盲目行为;
rooted to the spot呆若木鸡;Smooth water runs deep.水静流深,人静心深;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shakethe dust off one’s feet拂袖而去。不难看出,如果能用相近的汉语直接表达英语习语的字面用意,就可以直接表达。如果英语习语的言外之意并未出现在原文中,那么译文中就要加一些语言来明确表述,使字面用意和言外之意互为观照,使交流顺畅达意。
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推理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于这种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意义上具有民族性和典故性,翻译时只有找出英汉习语表现出来的语用用意的共同点,就能准确传达原意。例如,the sword of Damocles译成“达摩克里斯之剑”或者“象达摩克里斯之剑那样的临头的危险”,对于不知典故的读者仍然莫名其妙,而译成“临头的危险”,既表达了其语用用意也使语言简洁明了。因此,译者不妨根据习语语用用意进行等值翻译。
例如汉语译成英语:江河日下go from bad to worse;旦夕祸福Fortune is fickle;开天窗说亮话To put all cards onthe table;挂羊头卖狗肉Cry wine and sell vinegar.英语译成汉语:Achilles’heel致命的弱点;as clear as crystal清如水晶;Everyday is not Sunday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Judas’kiss口蜜腹剑;As a man sows,so he shall reap.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上述各例,都是参照语用用意进行的翻译。英语习语只出现字面用意,汉语译文中没有英语原文中的字面用意,而是直接反映了原文间接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虽然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差异很大,但是翻译时根据其语用参照,处理好相通的所指意义,就能较好地表达原意。
三、结语
话语的表达总是不完备的,有多重意义蕴含其中。浓缩民族文化精随的习语,虽然由于各自的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语言形式、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是,译者通过对原文语用用意的“显性”与“隐性”的把握,通过认知弄清英汉语中的关联因素及其语用用意,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翻译,就能准确再现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所表达出的语用用意,促进英汉民族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