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名言精选含解释,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格言名言精选含解释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吃一堑,长一智。”这是第11册“基础训练5”里学习的句子。这些语言脍炙人口,在世间广为流传,常常被人们在文章里引用。它们语句精练,而道理深刻。像这样含有教育意义的语句,我们称之为格言。我国古代的诗文里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以下推荐一些给少年朋友们赏阅。
1、劝诫人们虚心好学,进取向上,才能不断进步。
满招损,谦受益。
出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意思是说,几个人共同行走,其中必定有的可以作我的老师。要学习他的长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要检查自己有没有,加以改正。它说明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雕刻出玉器。这句话现在用来比喻借别人、别地、别国的先进事物或经验,来搞好自己的工作。
百尺竿头须进步。
出自北宋《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说,僧道修行的功夫即使已达到百尺竿头的'顶端,也还要继续深造,以达到充满宇宙的最高境界。
“百尺竿头须进步”现在也说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来说明即使取得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2.教导人们坚韧有拔、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锲而不舍。
出自《苟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骏马。驽马:跑不快的马。锲、镂:雕刻。意思是说,良马跳跃一下,达不到十步远;劣马拉十天车却能走很远的路程,这是不停地走的结果。雕刻一样东西,用刀子刻几下就停止,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也能将金石雕刻成器。这句话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绠:绳子。意思是说,泰山上流下的水溜能穿透岩石,很细的绳索能磨断树干。水并不是钻石头的钻,绳索也不是锯木头的锯,但是一点一点地磨擦,就使得石穿木断了。它告诉人们,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事情一定会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
出自《后汉书?耿弈传》。耿弈收复齐地,立下大功,光武帝刘秀赞扬他说:“……有志者事竟成也。”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事情终究能够成功。这句话说明,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
3.教育人们从点滴做起,注意积累。
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出自《荀子?劝学篇》。跬:一举足的距离,半步。意思是说,走路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就不能达到千里之远;不汇集细小的水流,就不能成为江海。说明学习必须一点一点地积累,也说明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4.包含辩证法,富于哲理性,给人深刻启迪。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出自《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意思是说,千丈长的河堤,可能因为蝼蛄、蚂蚁一类的小虫钻洞而被大水冲破;百尺高的房屋可能因为烟筒缝里冒出的一点烟火而烧毁。它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不能忽视小的漏洞和差错,以免造成大祸。
欲速则不达。
出自《论语?子路》。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回来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说明做事不能只图快不求好,急于求成反而干不好事。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出自汉代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故事说,边塞上有个老头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却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后来那匹丢失的马回来了。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用来说明事物一分为二的道理,坏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阅读本文内容,回答下面试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一、选择题
1.下列论说中属于史论的是( )
A.《答司马谏议书》
B.《寡人之于国也》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谏逐客书》
【答案】C
2.本文得出了怎么样的反天命历史观,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
B.民本思想
C.关心天下百事
D.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答案】A
3.“满招损,谦受益”的名言最早出自( )
A.《论语》
B.《孟子》
C.《左传》
D.《尚书》
【答案】D
二、填空题
1.欧阳修,字__________。
【答案】永叔
2.在本文中,作者提出的论点是__________。
【答案】“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3.欧阳修的作品集主要有__________。
【答案】《欧阳文忠公集》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答案】推究
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答案】祭祀
3.请其矢,盛以锦囊。
【答案】取出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答案】这里泛指绳索;用木匣装起来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答案】全都;不能,无法
6.智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迷恋的人或事物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答案】当他俘虏了燕王父子,用带子捆绑起来,把梁国君臣的人头盛在盒子里……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
【答案】倘若忧虑劳苦,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只能够断送自己。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答案】天下的'英雄都不能和他相对抗。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答案】杀身亡国,被天下人讥笑。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祸患常常是由一些小事累积形成的,而智慧和勇气往往被他迷恋的东西所困扰消磨。
五、简答题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伶官”指什么人?这种人和文章中提到的后唐庄宗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伶官指在宫廷中授有官位的演艺人员。庄宗灭梁后,宠用伶人,纵情声色,朝政日非,后庄宗终因伶人作乱而国破身亡。
2.《五代史伶官传序》使用了哪些史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答案】这篇文章引用了唐庄宗宠幸伶人而招致灭国忘身的史实论据,总结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以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经验,指出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主要决定于人事,表现了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的卓特识见。理论论据是《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
六、分析题
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这段文字是要说明什么样的观点?
【答案】说明国家的兴盛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即文中所说“皆自于人”。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上述观点的?
【答案】两个方面:一是后唐庄宗兴国的史实,一是庄宗覆亡的史实。
3.这两个方面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构成对比关系
4.最能体现这种关系的两句话是哪两句?
【答案】“可谓壮哉”和“何其衰也”。
5.这里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别?
【答案】属于事实论据。
教材分析
书中有秦汉的明月,盛唐的乐舞;书中有人生的百态,历史的脉搏。然而我们该如何读书呢?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将在他的《读书杂谈》中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从《孔孟论学习》中得到了很多读书的智慧,今天 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又能在“读书“方面给我们提出哪些意见和建议哪。一起品读他的《读书杂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四字短语和成语;
2、感知文章的观点,并联系《孔孟论学习》做深入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受以议论为主的演讲词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领略读书的妙处,提高对书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字词品读能力;
2、文章概括观点的能力与语言品读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
乐于读书并善于读书的心境培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U盘、文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从《孔孟论学习》中得到了很多读书的智慧,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又能在“读书“方面给我们提出哪些意见和建议哪。一起品读他的《读书杂谈》。
二、读书名言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唐】韩愈
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国】莎士比亚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前苏联】高尔基
三、作家作品简介
1、指名介绍鲁迅。 2、教师补充:
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一1936年,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出示课件)作家作品知识口诀: 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 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有《野草》;杂文集有《且介亭杂文》。
四、检查预习
1、给生字注音。
嗜好(shì) 无聊(liáo) 余暇(xiá) 赢钱(yíng)
2、解释词语
嗜好:特别的爱好。 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 余暇:闲余的时间。
五、感知课文内容
(一)出示演讲词的特点
1、观点鲜明,条理清楚。
2、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二)问题探究
学生速度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1、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原因是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
主题是随便谈谈读书。
2、课文中谈到了哪两种读书的类型?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种类特点
职业的读书功利性 强迫性
嗜好的读书自由性 趣味性
3、鲁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明确:我们在做好职业读书的同时,尽量合理的拓宽阅读视野,搞好嗜好阅读。
(三)学以致用
有人说职业的读书有些苦痛,而嗜好的读书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很自由,很轻松,所以决定放弃前者,专门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结合第四自然段鲁迅先生的观点谈一谈。
学生思考后回答。
(四)想一想
本文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①.读书与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做比喻。
②.嗜好的读书与爱打牌的情形做比喻。
(五)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介绍演讲的原因及主题,接着从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方面谈论了其不同特点。然后进一步深化,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点强调了嗜好阅读的益处,最后以忠告性的话语结束全文。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内容符合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21教育网
六、拓展延伸
1、仿写例句。
例句:好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 人回味无穷。
好书是————,让人————。
好书是————,让人————。
2、拟写标语。
请你为我校图书阅览室拟写一条恰当的标语。
3、《读书杂谈》中的哪些观点在《孔孟论学习》中可以找到相应的名言?
《读书杂谈》中关于嗜好的读书这一观点,其相应的孔孟名言为: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嗜好读书的实质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是手不释卷;“在每一叶每一叶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此观点与“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等名言也有相应关系。
七、教师
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
读现代的书,可以与同时代的人作精神上的交谈;读古代的书,可以承传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书,可以享受和吸取人类文化的成果。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他人的智慧,通过你的眼睛使它成为可见的,然后通过感觉的门廊,经过想象力的天井,进入你心灵的空间,激起你心中的波浪。
因为读书,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大,变的丰富多彩,以至变成一个大的心灵宇宙。
热爱读书吧!让书陪伴你的一生……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