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10、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11、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2、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3、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5、放于利而行,多怨。
16、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17、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0、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1、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4、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25、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6、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7、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8、道不同,不相为谋。
29、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2、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33、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6、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7、刚、毅、木、讷近仁。
3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0、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4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46、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4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8、礼之用,和为贵。
4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5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1、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52、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5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4、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5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6、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5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58、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59、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6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6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3、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6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5、不学诗,无以言。
6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8、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69、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7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71、不学礼,无以立。
7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74、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7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6、巧言令色,鲜矣仁。
7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8、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79、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8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不学礼,无以立。
2、道不同,不相为谋。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9、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0、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4、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8、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0、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5、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8、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2、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3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5、放于利而行,多怨。
36、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8、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3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4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孟子名言
1、彼一时,此一时也。
2、食色,性也。
3、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4、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5、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6、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7、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10、仁人无敌于天下。
11、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12、永言孝思,思孝惟则。
13、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14、仁者荣,不仁者辱。
15、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16、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17、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18、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19、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20、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1、国人皆曰可杀。
2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23、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24、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25、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26、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27、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28、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29、居移气,养移体。
30、王顾左右而言他。
3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32、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3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3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35、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36、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37、志,气之帅也。
38、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39、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40、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4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2、登泰山而小天下。
43、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45、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46、人皆可以为尧舜。
47、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48、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49、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50、以五十步笑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