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注释]
初:初生之物。性:指人的本性。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苟:假如、苟若。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故事]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
[注释]
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择:选择。处:居住的地方。机
[语译]
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
[故事]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注释]
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子:这里指为人子女。不学:不肯读书学习。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为:作为、成就。
[语译]
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注释]
琢:雕饰琢磨得意思。器:器皿,比喻成就。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亲:接近。
师友:老师与朋友。礼仪:泛指一切礼节仪式。
[语译]
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
做人子弟者,在年纪还小的时候,便要多多亲近好的老师及好的朋友,从而学习到做人处世的基本礼节仪式。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注释]
香:东汉时代的孝子,姓黄名香。温席:温暖枕席。执:实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年才四岁,便知道谦让之礼。弟:动词,尊敬兄长。
长:这里指兄长。知:晓得、了解。
[语译]
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枕席,再请父亲去睡觉。他这种孝亲的行为,不但是他该做的,也是我们应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来一篮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较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挑较小的吃。他这种尊敬兄长的德行,也是我们从小便该知道的。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注释]
首:首先、最先。孝弟:孝,孝顺父母;弟,恭敬兄长。次:接下来、其次。
见闻:眼见与耳闻,指看到和听到的知识。数:数目或数字。文:文学。
[语译]
一个人必须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其次要学习各种常识,并且要了解基本的算术及认识文字,才能够研读古人的文章。
天的万物得计算,都是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接着还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一直变化下去,没有止尽的时候。
[故事]
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学明朝的吴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吴同是明朝人,从小便跟着泥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人,每次师傅交代他的事,总是一拖再拖,然后草率的完成。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艺能象师傅一样好,可是又不肯从最基本的手艺慢慢练习,所以学了几年,还是盖不了一间房子。这天,师傅决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内盖好一间房子。
吴同心想,这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从师傅那里偷偷学来的技术用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一间房子。
第四天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使得吴同盖的房间顿时倒塌成一滩烂泥。还没有让师傅看过,自己盖的房子就这么,没有了,吴同心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
(七)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注释]
三才:为天才、地才、人才的总称。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的总称纲:纲领、要领。
义:凡事合宜的意思。亲:亲切和睦。顺:和顺无争。
[语译]
三才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么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电、雨、雪、风、霜、云、雾的天空;包含了山、河、草、木、鸟、虫、鱼、兽的大地以及万物之灵的人们。此外,三光照射着大地,使生物得以生存。什么是三光呢?便是日光、月光和星光。
人与人之间要维持良好的关系,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纲领,那就是君臣之间要讲义理。父子之间要亲睦夫妻之间则要和顺,这样国家才能充满祥和安康的气愤。
[故事]
如果要改善社会的风俗使天下永远和平,人类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妇间的相处关系,一旦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许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
有一次,楚庄王招待臣子们喝酒,喝到一半,烛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时,调戏楚庄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这个人的帽带,准备等烛火从新点燃时清楚庄王将他治罪。
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很自责地说:
“都是我请喝酒,才会发生这种事,现在大家都把帽带解下来,再继续喝酒吧!”
等到烛火从新亮起,在座的每个大臣,没有一个人系着帽带。如此一来,妃子要楚庄王抓的大臣,也无从查起了。
几年后,楚国与敌人作战战争中有位奋勇杀敌,立了不少功劳的将军,正是当年被妃子扯下帽带的人。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报他的恩德。他们这种君臣之义,确实让人由衷钦佩。
(八)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注释]
曰:说道,提到。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运:循环、运转。不穷:没有终止的时候。
南北西东:指四方。应对照、相应。中:中央。
[语译]
一年中有四季之分,从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这四个季节的次序一直不断地运转循环着,没有终止的时候。
在我们周围有四个方向,一个是南方,一个是北方,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东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中央为中心,有了中心四方才有依据。
[故事]
远古时代的皇帝,是个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万物的神。
当时,有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挥,皇帝决定率领军队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分别掌管八十一个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们便团结起来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来对付皇帝,所以当两方交战时,皇帝的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
这次,碰巧起了大雾,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军队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决定暂时收兵,等雾散之后,再继续战斗。
皇帝使用新发明的指南车参与作战,这种车子的正前方有个铁娃娃,无论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着南方。于是,就靠着指南车,皇帝轻易的打败了蚩尤的军队。
(九)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注释]
五刑:就是水火木金土。本:根源、依据。
十干:又叫“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又叫“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语译]
水火木金土是古人所说的五行,古人认为天下的种种东西实在太复杂、太深奥了,使用五行来函盖一切事物的得失。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跟一、二、三、四、五的数字一样,十分复杂,但似乎也十分有条理。
古时候计时标记有两种,一是十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二是十二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故事]
候的人,看见天下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觉得太复杂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观念来
有个叫邹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说。他认为作天子的一定要拥有五行中的一德,这样地位才能稳固。
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说皇帝的了土德,因此当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颜色就是黄色。后来,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兴起,就是夏朝的
“五行”的道理有点复杂,小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就够了。
“天干和地支”相传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来计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从甲子开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十)
曰黄道 日所
[注释]
[语译]
太阳在银河的亏轨道叫黄道 ,在地球的中央,有一条赤道它是由地球地轴垂直的一个大圆圈,这是一个假想的线用来表明位置的标记。
赤道附近的气候最炎热,中国的位置在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各类型气候都有。
[故事]
很久已前的人们,对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有许多的疑问,有人说,地球是平的,也有人说地球是由一只大乌龟背着,只要走到世界的头,就会掉进大海里。一直到哥伦布饶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来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圆的”说法。那时侯,有许多人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主宰,周围环绕着其他的星球。尽管也有人提出太阳为宇宙中心的说法,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说法才被接受。事实上,地球不仅会转动,而且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转,对整个大宇宙而言,银河只不过是个点而已,所以,人类在宇宙中,其实是十分渺小的。
(十一)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注释]
江河:长江与黄河。淮济:淮水与济水。渎: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纪:代表。
岱:岱山,也就是东岳泰山。岳:高山叫岳。
[语译]
在中国的国土上,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有长江、黄河、淮水和济水,堪称中国河流的代表
此外,尚有五座有名的大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
[故事]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条主要的河。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恰好将中国分成两半。
宋朝时,外患金人企图横越长江,结果被宋朝的战鼓声,吓的不敢渡江。
至于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不过,长泛滥成灾,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至于“五岳”,则各有动人的故事,这里只介绍西岳,山势非常险恶。相传,唐朝的韩愈有一次奋力登上山顶后,就双腿发软,没有勇气下山,最后只好麻烦地方官员派人把韩愈
传说位在河南的
(十二)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注释]
士:读书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民:人民。良:比如栋梁、基础。义:事之宜
礼:天理的节文、人事的仪则。只智:对世间事理的认识与了解。信:诚实无欺。
常:恒常不变的法则。不容紊:不可以紊乱、疏忽。
[语译]
谈到读书人、农民、工人和商人这四种人,都是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栋梁
仁、义、礼智、信五种恒常不变的法则,则是要做人做事的标准,绝对不可以紊乱、轻忽。
[故事]
古代的社会,把人民的职业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经有所谓的“三百六十行”,不管从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在许多的行业中,以农业和中国的关系最密切。
据说,汉朝时有个叫孟尝的太守初调到合浦时,发现那里的人们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贵的珠宝和邻国交换米粮,一旦珠宝用完了,只好活活饿死了。孟尝一到任,便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技术,于是合浦渐渐的富足
人民的饮食问题解决后,“五常”的德行,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代有个孙叔敖,为了不让别人见到两头蛇而丧命,便将蛇打死,埋了起来。
东汉时有个荀巨伯,为了照顾生病的朋友,宁可让强盗杀了,也不愿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
他们的故事,正是实践五常的最好例子。
(十三)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鱼虫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非走
[注释]
地:土地、土壤,或泛指地表。生:
植物:与动物相对,为百谷草木的总称。遍:分布,到处都有。飞走:飞行或行走。
[语译]
地面上除了人类以外之外,还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花草和树木,我们把他们总称为植物,这些植物在水里和陆地上都有分布。
另外,地面上还有很多昆虫、鱼类、鸟类和兽类,我们把他们总称为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飞翔,有的能在地上行走。
[故事]
大约在两千年前,中国已有了许多关于花草树木、虫鱼鸟类的奇妙神话。
《山海经》是一本专门记载古代地理的书。书上说,有座招摇山,山上长了一种叫“祝余”的草,形状有点象韭菜,吃了以后,就象吃了米饭一样,可以有很饱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树,在树干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纹理,这纹理有个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带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
有个传奇而又有趣的国家“黑齿国”,住在这里的人民都长着一口黑牙。在黑齿国的一个山谷里,有棵扶桑树,传说当时天上的十个太阳都会到这里来沐浴,十分有趣。
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虽然是编造出来的神话,但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这个世界所抱持的浓厚情感呢!
(十四)
稻粮
[注释]
梁:比粟还要大一些的粮食,可以酿酒。
麦:北方人主要的粮食,有大麦、小麦、燕麦等。稷:很象高粱的小米。黍:黄米。
六谷:即稻,梁、
六畜:即马、牛、羊、鸡、犬、猪六种动物。
[语译]
六谷是人类用来维持生命、促进健康的主要粮食。什么是六谷呢?就是稻米、高粱、豆类、麦类、黄米和小米等六种农作物。
还有六畜是饲养来挤乳、生蛋和供人观赏用的,什么是六畜呢?就是马、牛、羊、鸡、狗和猪等六种牲畜。他们本来都生长野外,后来才被人饲养在家中。
[故事]
中国的老祖先们,先学会了畜牧后,才开始播种耕作。
在尚未动的畜牧前,只能拿着木棒、网子到深山里捕捉野兽;当他们发现一时宰杀不完的野兽,可以关在栅栏内饲养后,大家便把捕捉来的野生动物关了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捉来宰杀,这也就是畜牧的起源。
以前有着利爪的动物,像牛、马、羊……等,由于被人饲养而不能再随意乱跑,因此那些利爪便慢慢退化了。
人懂得利用畜牧来供应自己的食物后,又在偶然间,发现牛羊喜欢吃某种谷子,便撒了一些在栅栏四周,没想到,第二年这些谷子竟由一棵棵小幼苗,长成了结满谷子的植物,就这样,人类学会了耕种。
不过,并非种植物结的果都适合人类食用,在众多野生的植物中,稻子、小米、麦子、黄米、高粱等谷类,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这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主粮“六谷”
(十五)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注释]
喜:愉快、高兴。怒:愤怒、不快。哀:悲伤、哀愁。惧:害怕,恐惧。
欲;思慕、贪求。具:具有、具备。赤:就是红色。识:分辨、识别。
[语译]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相当奇妙的感觉,有内心很愉快的喜;有很生气的怒;有很悲伤的哀;有很还怕的惧有很喜欢的爱;有很讨厌的恶;有内心贪婪的欲。这喜、怒、哀、惧、爱、恶和欲,我们称之为七情,七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情感。
我国古代还有所谓的五色,这五色是古人所说的正统的颜色,包括青色、红色、黄色、黑色及白色。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容易的把这五种颜色分辨出来。
[故事]
七种情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如果刻意的去掩饰,反而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以下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隋朝的长安城,有个叫杜子春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奢侈,因此父母留给他的积蓄,很快被他花光了,后来,他只好到街上去乞讨。
有一天,当杜子春到街上乞讨时,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见他颇有慧根,就把他带回山上。道士对杜子春说:
“我决定将你改头换面,从今以后,你不能有任何的感情,一旦通过考验,你就能修成正果和我一样做道士了。”说完,便让杜子春下山去。
杜子春牢牢记住道士的话,他不开口说话也不笑,许多认识他的人和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不睬,真的做到了道士所交待的话。
这时,杜子春不觉有点得意,就在这一瞬间道士出现了,他很生气杜子春如此沉不住气,于是杜子春又恢复乞讨的生活方式了。
(十六)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注释]
甘:甜,辛:有刺激性的味道,比如辣味。含:衔在口中、包容。
嗅:鼻子对各种气味的感觉。
[语译]
酸、苦、甜、辣、和咸味是我们平常所吃食物的五种味道,都能够用嘴分辨出来。
羊的
[故事]
在中国民间,有个关于嗅觉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乡下人,成天好吃懒做,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吃甜食,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是甜的,他都喜欢吃。
他有一个很灵敏的鼻子,专门用来嗅甜味的,就算是掉了一小颗的糖,他也能用鼻子把它找到。
他的妻子见他田也不耕,工也不做,生活就成问题了,便要他出去学些技能回来。
这个爱吃甜食的人,听了妻子的话,之后乖乖出门去了。在路上,他看见一只白鹅掉进泥巴坑里,不久有一群人急急忙忙跑来要找白鹅,他对那群人说:
“我用鼻子帮你们找找看。”
于是,他东嗅西嗅的,带领他们来到泥巴坑,大家发现白鹅额果然就在里面,感激之余,便称他为“好鼻师”。
据说,当好鼻师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无数的蚂蚁,这些蚂蚁慢慢演变到现在,变成了东嗅西嗅的昆虫,正和好鼻师生前的习性一模一样。
(十七)
[注释]
石:玉石做的乐器。金:铁制的乐器。丝:制作琵琶琴瑟之类乐器的材料。
竹:制作管箫之类乐器的材料。平:汉语的第一声及第二声。上:汉语的第三声。
去:汉语的第四声。入:短促的声音。
[语译]
古时候有八音之说是我国古代八种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什么是八音呢?它包括由紫竹制成的笙器——
[故事]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调剂身心,还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我国古书中,记载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乐器,并且也记载了关于以琴会友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名叫俞伯牙的人,他虽弹的一手好琴,却苦于找不到能与他分享的知音。有一天,他的琴声吸引了一位
余伯牙遇到了这位知音,心里好高兴,便和钟子期结为异性兄弟。
两人约订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钟家村拜访子期,顺便让子期欣赏他的琴艺,时间过的很快,他们约定的时间到了,余伯牙如期去拜访钟子期。
没想到,钟子期竟然已经过世了,余伯牙悲伤的来到子期坟前,对着子期的坟,将琴摔个粉碎,并发誓从此在也不弹琴了。
这对因琴而结缘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的却很让人感动。
(十八)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子自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注释]
高:高祖父。曾:曾祖父。身:自己。玄:玄孙子 。曾:曾孙子。
九族:从高祖父到玄孙子,一共九代的总称。人之伦:人们的尊卑长幼次序。
[语译]
从高祖父生曾祖父,从曾祖父生祖父,再从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自己,我自己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一直传到曾孙和玄孙,就是古人所说的九族。这是人们尊卑长幼的秩序,绝对不可混杂越礼。
[故事]
汉朝时,有个名叫伟伯余的读书人,每当他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拿着
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起来,母亲便很着急的问他是否打的太重了。
伟伯余回答说:
“以前母亲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亲身体还很健康,今天,母亲打轻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我怎么能不难过呢?
这正是伟伯余发自内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周朝时,有个治礼作乐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儿子伯禽有事要见他,竟连续三次被周公打了出来。伯禽觉得很疑惑,便找贤人商子求教。商子带伯禽到南山上,说:
“这里有棵乔树,高大又比值,哪里有棵梓树,低矮又卑下,你仔细想想这两棵数,就知道原因了。”
伯禽着才明白自己当时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十九)
父子恩 夫妇顺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注释]
恩:恩爱,父慈自孝。从:顺从,夫唱妇随。友:友爱。恭:恭敬。序:秩序、次序。
君:君主。 臣:臣民。 忠:尽己心力以待人处世的美德。
[语译]
父亲与儿子间彼此要注重慈爱与孝顺的恩情;夫妻之间必须和睦相处夫唱妇随;身为兄姊的人必须友爱弟妹;而身为弟妹的人则要恭敬兄姊。
年长和年幼的人在一起相处,必须注重长幼尊卑的次序不可越礼;朋友之间必须以诚相待,相互照顾;一国之君必须尊重他的臣民,爱护他的百姓,如能做到这一点,臣民们自然会对他效忠。
[故事]
有个关于夫妇之间顺从和睦的故事是这样的:
汉朝时有个鲍宣,他娶了桓少君为妻,因为桓少君家里相当富有,所以他嫁过来时,带了许多的嫁妆和奴仆。鲍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这些嫁妆退回娘家。
桓少君听从了鲍选的话,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妆分给他们,自己换上朴素的衣服,和鲍宣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一则是讲兄弟友爱的故事。
我国汉朝时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有一天,家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强盗。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东西,饿了很久的强盗一见长的白白胖胖的赵礼,便决定将他吃了。
赵孝连忙跪在强盗面前说:
“大爷,你们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较好吃。”
强盗们被这对友爱的兄弟所感动,于是就放了他们。
(二十)
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丝麻 五服终
[注释]
十义:即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顺叙:照着去做、遵守。斩衰:父母去世时子女穿的孝服。齐衰:祖父母去世事时,孙子女穿的孝服。
大功:为亲兄弟治丧时,所穿的丧服。小功:为堂伯叔治丧时,所穿的孝服。
丝麻:为外祖父或表兄弟治丧时,所穿的孝服。五服:五种丧服。
[语译]
我国古人非常注重十义,认为是每个人都要遵从,不可疏忽的事。什么是十义呢?就是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另外,对丧礼也应该遵从五服的礼节,什么是五服:就是当父母去世时必须穿斩衰的丧服;祖父母去世时应该穿齐哀的丧服;自己的兄弟去世时,必须穿大功的丧服;伯、叔父去世时必须穿小功的丧服;表兄弟去世时,必须穿丝麻的丧服。
[故事]
古代的葬礼和现代的差不多。
按照习俗,要先替死去的亲人沐浴,然后穿上干净的衣服,还要在他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孔放一小块玉,玉可以防腐,这也就是希望亲人的尸体不要腐烂。
官位愈高或愈富有的人,他们所穿的衣裳就愈华丽,而且陪葬品也愈珍贵,至于一般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一小束干草盖住了。
死者的亲人,依据和死者的亲疏关系,穿的孝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丝麻五个等级,就叫做“五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在传统礼节里,丧服和丧礼的规定是很
“与其在亲人死去以后杀牛来祭墓,不如在亲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多烹调些美味食品来孝敬他们。”
这段话告诉我们,当亲人还健在时,该有的孝道或礼仪就应当遵守,不要等亲人不在了,才做一些弥补的工作,这是没有意义的。
(二十一)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将说文
[注释]
礼:人与人往来应注意的仪节。射:射箭的运动。御:驾驶马车。 书:书法、写字。
六艺:六种技艺。不具:已经不存在了。说文:书名,全书叫《说文解字》。
[语译]孔子讲究六艺,认为每个读书人都应该精通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等六种技艺。本来古人精通六艺的人很多,但是今天已经不再见到了。
只有书法这门学问,直到现在还是每个读书人必须休学的课程。只有先识字,才能去研究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本书,进而研究高深的学问。
[故事]
据史书的记载,孔子的门徒中有七十二个人精通六艺,虽然古人认为读书就要学这六项技能,但是,到了我们这时代,凡是讲求专精,只要成了专家,就能为社会国家贡献。
造就一个专家,首先要归功于文字的发明。
中国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关于他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据说,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仓
神话中曾提到:当仓
中国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备的“字”书——《说文解字》,专门记录文字的由来,由这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
所以,要认识中国文字,就应该读读《说文解字》。
(二十二)
有古文 大小
[注释]
古文:这里指甲骨文和金文。 隶:隶书。草:草书。 广学:多方面广泛的学习。
惧:害怕、恐惧。
[语译]
我古代的文字类很多,有甲骨文、金文、大
在整个宇宙里,知识实在太丰富了,如果你想广泛的去学习,那是很不容易也无从学起的事。不过,如果能够大略的做个研究,还是能够了解其中基本的道理的。
[故事]
中国文字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不断演变而成的。
在没有文字之前,聪明的人类要记事或表达意思,多以结绳及绘图的方式来代替。
据说,到了皇帝时,史官仓
后来要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可以靠古代的书籍器物,得到
像刻在牛骨和龟壳上的文字,是现今所挖掘到最古老的文字,由于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的最大特色是转折处多成方角,如“丙”在甲骨文中,便是写成:“四”(下面没有横)。
金文,是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文字的线条比甲骨文复杂写。后来,有了较进步的大小
到了隶书、草书时代,中国文字已经到了定型的阶段了
(二十三)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注释]
训:教育指导蒙:小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训诂:研究字的意义。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为学者:做学问的人。小学:指研究字形、字音、字义的学问。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语译]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二十四)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注释]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的书。 记:记载。 善言:善言善语。
孟子:孟轲所写的书名。 止:与“只”相同 。
[语译]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空子的弟子和再传的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说过的善言善语,记载编辑而成。
而《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整本书的主旨,是在谈道德仁义的道理。
[故事]
《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 最重要的书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席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
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 二十五 )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注释]
中庸:书名。孔伋:孔子的孙子,也就是子思。大学:书名。曾子:也就是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修齐:修身、齐家。平治:治国、平定天下。
[语译]
《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的,“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是不改变。
而《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内容则是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故事]
《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
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但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顾全大局。
后来,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
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
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著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二十六)
四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注释]
熟:熟悉。 孝经:名书,孔子所著,内容是阐述孝道。 通:了解、明白。 如:象。
六经:《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和《春秋》合称六经。 号:称为。 当:应当。
讲学:讲解而研究。
{语译}
把《孝经》和《四书》研习的十分熟透之后,便可以开始去研究六经了。
什么是六经呢?便是《诗》、《书》、《易》、《礼》、《乐》、和《春秋》等六部经典,记载着各种常识,我们应该仔细的研读、理解。
[故事]
《孝经》是讨论孝道的书,内容是记载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论孝情形。自古以来,孝经就被推为谈道德理论的重要典籍。
舜帝年轻时,非常孝顺,感动了顽劣的父亲,和长设计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一样孝顺。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孝。
孝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要孝顺父母,扶持父母而已,还要做到显耀父母的名声。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尽苦难,就在心中立下了一个拯救国家并且让父母感到荣耀的志愿。
于是,刘邦带领军队南征北讨,终于当上了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
当他回乡省亲时,他的父亲见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刘邦不仅连忙阻止,还封父亲为太上皇。
这就是孝亲最好的例子了。
(二十七)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
[注释]
连山、归藏:都是《易经》的一种。书:《书经》
[语译]《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书合称三《易》。这三《易》是用“卦”来详细说明宇宙间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典
[故事]
《易经》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占卜书籍,也是古人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得来的学问。
自古人类对自然界各种不可测的现象,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形成了许多的占卜之学,希望能求得事事顺利,所以才有了六十四卦的发明,来作为判断是非吉凶的标准。
再谈谈《书经》这本书。它的内容,就象现在的政治档案,其中包括了大臣给君王的奏书,君王颁布的法令,还有作战的命令及大大小小又政府发出的公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宝典。如第一篇中的尧典,让我们知道了尧帝是如何的爱护百姓、治理天下。在尧帝的仁政治理之下,当时的社会一片祥和,这也就是《书经》的价值所在。
(二十八)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迷圣言 礼乐备
[注释]
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的第四子。周礼:周公所写的书。治体:治理国家的大体。
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 大小戴:大戴为戴德,小戴为戴圣。备:完善无缺。
[语译]
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著作《周礼》,将当时辅证的六官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以及治理国家得体制都详细记载、保留于《周礼》这书内。
汉朝的带德和戴圣两位学者,都曾为《礼记》写过注释,以阐述的先圣和先贤的言论主张,使得后代的典章缺席和礼乐规范有所遵循而完备。
[故事]
礼仪廉耻是国家很重要的四个纲纪,排在第一位的是礼。至圣先生曾说过:
“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在这个世界上。”
可见“礼”对我们个人人格的修养是多么重要。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负起了辅
他在辅
就是因为周公如此礼贤下士,才会有这么多的贤才之士来帮助他,一起把国家治理的即富强又安乐。
之后,周公又根据当时的需要,把官制分为六种,并且按着每一种官位,写成一篇有关职务和有关条文来,这本书就是“周礼”。
后人读这些经典,除了学习书中的精神外,也要身体力行才是。
(二十九)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注释]
国:由诸侯所自封的国。风:即民俗歌谣的文词。 雅:正乐。 颂:宗庙祭祀的乐曲。
四诗:即国风、小雅、大雅、颂四者。 讽咏:吟我朗诵。寓:寄含。
[语译]
国风是当时俚俗的歌谣诗章;雅有大小之分,多为朝廷礼仪的正乐;颂则为宗庙祭祀的乐曲,这几种诗经的体裁合称为“四经”,因为丰富的内容、真切的情感,所以实在是值得世人广为歌咏称颂的!
单自周天子势力衰弱后,《诗经》也就随之被废。孔子眼见,有感而发写成《春秋》一书,书中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称颂和斥责,并分辨诸侯各国的善恶行为。
[故事]
我国最古老的诗集是《诗经》。他的题材很广泛,包括了社会风气、生活状况,还有贫民百姓的感情和思想。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
在《诗经》中,不仅内容生动有趣,就连所使用的语言也很活泼,这些诗作,是需要大家细心的去品味的。
春秋时代,诗的精神已经丧失了,在这个时代中周朝王室已渐渐失去了约束诸侯的力量,孔子看到了这种混乱的情形,心里很担忧,于是便作了《春秋》这部书。
《春秋》是本对现实的政治做客观的褒贬,以及对各个诸侯国做善恶行为分辨的书籍。
这本书里有著名的“春秋五霸”,这些诸侯国彼此争名夺利,战争不断,《春秋》这本书,就是针对他们来做评论的。
后人读《春秋》,除了了解当时的政治及人民生活情形外,也可以借此累积前人的经验,丰富我们的智慧。
(三十)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
[注释]
三传:既指《公羊传》、《左传》、《
明:明白、清楚。 方:才、开始。子:为诸子百家著作的书籍。 :放才开始。
[语译]
所谓“三传”就是解释《春秋》的书,它们分别是公羊高写的《公羊传》左丘明写的《左传》,谷粮赤写的《
把圣贤所作,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道理的经传都熟读之后,才开始去读诸子百家书,并且要择取重点来读,牢记每一件事情的因果始未。
[故事]
《 公羊》、《左氏》、《
如果只看这段文字,我们仍然不能了解这场战事的始未,这时就需要借助上述三传的说明了。
原来,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夫人武姜生庄时难产,因此,武姜偏爱共叔段,对庄公则心生厌恶。
庄公继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给公叔段,庄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给了公叔段。有人劝庄公不要把京城分给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贰心,就难应付了,但庄公并没有因此改变他的决定。
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占领了京城一带的土地,而且朝着庄公所在的国都进攻,庄公才率领军队将公叔段赶到
有了左传对这见事的详细记载,我们才能知道春秋时代许多精彩的故事呢。(三十一)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始终
[注释]
五子:就是庄子、老子、荀子、扬子和文中子五人。经:圣人所著的书。子:诸自百家的书。
诸史: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 烤:考证、考察。世系:一脉传承的顺序。
[语译]
所谓的五子便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庄子和老子,所著的书称为“子书”,在书中他们五人各自陈述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主张。
一旦经书和子书都熟读后,便开始研究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详细考证各国朝代的世系,以明了其胜衰兴亡之因,从中记取教训免得重蹈覆辙。
[故事]五子中大家对老子及庄子可能比较熟悉,我们就以庄子为书中的两篇故事,来探索庄子高深的学问。
有一次,庄子向朋友借米梁,没想到那位朋友对庄子说:
“等我的谷子收成卖了之后,我再借你好不好?”
庄子听了很不高兴,就告诉他:
“昨天在来这儿的途中,有一条
有一回,庄子在钓鱼时,有两个楚国大臣奉命请他到朝中共议国事,庄子便说:
“听说贵国有只神龟,楚王将它放在盒子里供奉着,我请教你,这只神龟是宁可在泥土里爬行,还是喜欢被人高高的供奉着呢?”
大臣答:
“应该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对了!我就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大臣牙口无言,只能佩服庄子善于比喻的口才了。
(三十二)
自
[注释]
唐:是尧的国号。虞:是舜的国号。二帝:指的是尧和舜两个皇帝。
揖逊:将王位让给别人,自己辞去帝位。
[语译]
在远古时代,自伏
黄帝之后便是唐尧虞舜二位帝王。尧贤能开明自认自己的儿子无才无德,不堪为一国之君,所以将帝位禅让给孝顺的舜。而由于他的睿智领导使得当时的社会安定富足,人人称颂。
[故事]
关于上古时期的种种传说,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及遗迹作为依据,所以我们多以神话来看待他们。就像夏
但是,无论这些神话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让后代的人,了解先民生活演变和进化的情形。
相传上古时,有巢氏教人架木为巢;伏
由于这些人帮助人民改善生活,便被推举为部落的首领。而黄帝则是因为发明了新的东西,让大家感激在心,所以中国人喜欢以黄帝的子孙来自居。
之后,又有许多的皇帝产生,其中以尧和舜最受人推崇。
尧舜的“禅让之治”,更是众所周知。看来远在上古时代,中国的祖先们便以懂得“以礼服人”的道理,难怪中国会被称为“礼仪之帮了。
(三十三)
夏有
[注释]
文武:即指周朝的文王和武王。 三王尊称夏
夏传子:夏
[语译]
大
自从夏
[故事]
夏
据史书说,
但在传说中,
所以,后人才不忍心把
夏
谦虚的启认为既然父亲已经决定传给益,自己就不该再和益争夺王位。可是,在人民的热情拥戴之下,启只得顺应民心,接受了王位,如此一代一代传下来,天下又属于一个家族了。
(三十四)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王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注释]
伐:攻打、讨伐。载:年。至:即“到”之意。纣: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
始:开始。 诛:消灭的意思。
[语译]由于夏
周武王起兵诛讨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
[故事]
我们知道夏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夏
有个关于褒姒的神话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了。
据说,远在夏
“我们是褒城的两位先君。”
夏
“这是吉祥的,不妨将他们涎沫收藏起来,也许可以用来求福。”
夏
过了九百年,也就是周厉王时,有天装着涎沫的盒子不小心被打破了,从里面爬出一只蜥
(三十五)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注释]
辙东:都城东迁。王纲君王号令天下的法令政纲。坠:衰败、坠落。逞:不顾后果的放纵。
干戈:战争的事情。 尚:崇拜。 五霸:即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
七雄:即是秦、齐、楚、燕、赵、魏、酣七国。
[语译]
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号令诸侯的威信以帅坠不兴,列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于是到各国去献计策,以游说为业的人,成为时代的主流。
从春秋时代开始,到战国为止,相继有齐桓公、宋
[故事]
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是春秋战国纷乱时期中,实力较强的诸侯,其中又以齐桓公最受人推崇。
齐桓公有个得力的助手,名叫管仲,在齐桓公的战绩中,管仲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不过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管仲在受到重用之前,曾经与齐桓公作对过,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
在齐桓公即位以前,他的哥哥
等到事情结束,齐国群龙无首时,桓公和公子纠都想回国继承王位。结果,公子纠得用机会暗中埋伏,想置桓公于死地,幸好桓公装死躲过,就在公子纠的戒心松懈下来时,齐桓公趁机进入齐国登上了王位。
在鲍叔的劝告下,桓公把管仲请了来,辅
(三十六)
赢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
[注释]
王莽: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见平帝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更改国号为新。
[语译]
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利用“连横政策”,破坏六国的团结,不断的扩展势力,兼并其他小国,可是传位到秦二世胡亥时,天下又开始纷扰不安定起来,最后演变成楚汉两大强权争夺霸权的局面。
汉高祖打败项羽军队后,建立汉代霸业,天下臣服,一直传位二百多年,直到平帝时,王莽见其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
[故事]秦朝结束了纷乱的战国时代,另外开创了一统的新王朝,在秦始皇时代,颁布新法,大兴徭役,在政绩上虽有些成就,但却也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才有“苛政猛于虎”的说法。
虽然秦的统治时间只有十五年,但或多或少也为汉代的富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汉代,是中国的第一个威震海外及塞外的朝代,当时不仅人民生活富庶,国力也很强盛,汉武帝命大将东征西讨,除了宣扬国威之外,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中国的版图。
这些应该归功于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武帝。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重要的皇帝,虽然他替中国开辟了一番新局面,但是在用人方面却喜欢用酷吏,这些残忍无道的官吏固然能将工作做好,但却使百姓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恐惧之中,这是武帝在行政工作上的不足。
(三十七)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好三国 迄两晋
[注释]
光武:光武帝刘秀。东汉:刘秀以洛阳为国都所建立的朝代。 献:献帝,为汉朝最后的一位帝王。
鼎:代表统有天下或国家。 三国:意指魏、蜀、吴。 两晋:合称东晋与西晋。
[语译]
忠勇睿智的光五皇帝诸杀了荒淫无道的王莽,建立东汉基业,期间历经四百年,终因外戚、臣官作乱,而在献帝时灭亡。
继之而起的是魏、蜀、吴三国互争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此纷扰不定,直到魏国大将军司马
[故事]
三国时代名将如云,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公和张飞,以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
在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为了扩展自己的领土,常常你争我夺,因此战争频
他从谋士徐庶和司马
这一天,当刘备到达时,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便在岗外静候,等诸葛亮醒来,刘备向他说明来意,并诚心地请他出山为蜀国效力,早已不管世事的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十分感动,便同意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
(三十八)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注释]
南朝:即是宋、齐、;梁、陈四朝。都:建立国都。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元魏:指北魏而言。
宇文周:宇文是宇文觉的姓,他灭了四魏,建立周。高齐:高是高洋的姓,他消灭东魏,建立齐。
[语译]
刘裕灭东晋建立宋,传国六十年就被萧道成的齐所灭,二十三年后又被萧衍所灭,建国号为梁,享有五十六年,遭陈霸先消灭,改国号为陈,三十三年后陈也相继灭亡。这四个朝代都建都金陵,号称“南”朝。
而在北方的北魏也分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消夺,改过号建立北周,东魏被高洋所夺,改过号建立北齐。
[故事]
传说,刘邦在当皇帝之前,有一次在芒
据说,,刘裕有次在水边割芦苇时,突然发觉四周有点异样,空气中不时飘来腥味,令刘裕不得不提高警觉,并且找了一处安全的草堆夺起来。
这时,有条像树干粗的蛇从草丛钻了出来,吐着长长的蛇芯,样子挺吓人的,刘裕赶紧抽出箭,连射三箭,大蛇便负伤跑了。
第二天,刘裕来到作日割芦苇的地方,他看见了几个小孩在那儿捣药,便很好奇地问他们原因,小孩告诉刘裕,他们的主人被刘裕打伤了,所以替他捣药。
原来他们的主人是土神,因为射箭的人正是刘裕,土神料到他日后必有大富大贵,所以不敢伤害他。
看来,能当上皇帝的人,都有不平凡的际遇,当然,有些巧合也是后人附和而成的吧!
(三十九)
[注释]
统绪:纯正的道统。 唐高祖:唐朝的开国之君,姓李名渊。义师:一仁义为号召的军队。除:平复。
[语译]
隋文帝杨坚兴兵结束南北朝混乱的局面,统一天下大势,可惜他的儿子隋炀帝无视人民疾苦,荒淫无道,终于使得隋朝步向灭亡之途。
李渊兴起仁义之师,要为天下百姓诛除暴虐的君主,最后平定隋朝各地战乱,创立唐朝辉煌的基业,史称唐高祖。
[故事]
唐朝的开国君主是李世民,他带兵结束了纷扰的隋末,开创了辉煌的唐朝。据说,李世民还每当上皇帝之前,就已经显露出天子的威仪了,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没这段故事。
当年,李世民正带兵攻打洛阳,准备竭尽全力,一举推
出发前,有部署为他算命,认为近日不适合出游或打猎,否则会有灾祸降临。但是李世民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所以独自骑着马上山去了。
一到山上,眼前便出现一只白色的鹿,李世民为了捉它,追了好久,最后来到一座城门前。他定眼一看,竟是敌军的城门,反身想跑时,不料城门内以冲出两个人,李世民只好奋力抵抗,后来,他赶紧躲入一是古庙,祈求神灵庇佑。
说也奇怪,一阵狂风之后,追兵并没有进入庙内,李世民探出身子一看,那两个追兵只是愣愣地站在庙外,看来李世民真是有“真命天子”的命,所以才能这么幸运啊!
(四十)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注释]
二十传:唐朝传位二十位君王。梁:即为史称的“后梁”,为朱全忠蹿唐而立。乃:于是、才。
五代:即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由:理由、原因。
[语译]
唐朝自高祖起,共传位二十位帝王,享国三百年。到了袁帝时被朱全忠吞灭,改立国号为后梁。
继后梁而起的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便是史称的“五代”,它们的兴衰胜亡都有一定的原因可寻。
[故事]
唐朝是中国的另一个盛世,在几个皇帝睿智的治理之下,到了唐玄宗时,国事达到了最高峰,因而有“开元之治”的美誉。
玄宗固然是唐朝英明的皇帝,不过他却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由于玄宗过于宠爱杨贵妃以及胡人
安禄山,正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朝廷之事也不过问,后人读到这段历史时,总把错推到杨贵妃身上,其实,玄宗也应该负起一部分责任的。
杨贵妃本来是玄宗之子——寿王
得到杨贵妃后,玄宗渐渐荒废了国事,成天与杨贵妃饮酒作乐,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个性跋扈,使得朝廷又先后起兵叛变,终于使朝廷走上由胜而衰的道路。
(四十一)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注释]
炎宋:就是宋朝。受:承受。禅:即“让位”的意思。传:传承帝位。
混:纷乱、不安定。绝:灭亡。
[语译]
赵匡胤承受后周禅让的位,建立宋朝,传世十八代,因外族入侵,而形成南北混乱的局势。
外族的了与金都下中原称立国号,而铁木真灭金,建立元朝,最后在他的孙子忽必烈时,举兵攻伐宋国,奠立霸业。
[故事]
宋朝有个杰出的人才——岳飞,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岳飞是宋
带着幼子的岳母,仍然坚强的随着人群往南方避难,他辛苦的抚养岳飞长大,母子二人就这么相依为命。
岳飞在岳母的严厉教导下,不但用功,对于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实践,所以岳飞年记轻轻的,就以深知国家民族大义。
宋
精忠报国的岳飞,屡次击退金人的侵略,功绩彪炳,却在壮年时遭到奸人秦桧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四十二)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
[注释]
舆图:国土、领域。 国
号:即年号。金陵:即今日的南京。
[语译]
元朝有广大的领土,其范围超越以前任何一朝代,单只有短短九十年的寿命,就被汉人所灭。
明太祖朱元璋摔病讨伐,终于击败元顺帝,建国号明,年号为洪武,设立京都于金陵。
[故事]
明朝的开国君主是有名的臭头皇帝——朱元璋。在他小时侯就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来。
由于小时侯家里穷,他必须帮人家放牛,一维持生活。在当时,和他一起放牛的小朋友,每个人都很听朱元璋的话,他就像一个孩子王一样,有什么吃的喝的,总是分给大家享用。
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帮人放的牛,宰了一头分给大家吃,事后,他还设计了一个谎话,骗过了小气的牛主人。由此可见,朱元璋从小便是个重义气,有机灵的孩子。
可惜朱元璋因为自小穷怕了,所以当上了皇帝后,很害怕别人会嘲笑他过去的一切。久而久之,疑心病越来越重,尤其是大臣的奏折中常会出现一、一些很敏感的字句,如“作则”读音和作贼很像,便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大臣上奏时无不战战兢兢的。
这就是明朝初年的“文字狱”。
(四十三)
[注释]
寇:即强盗。如林:是形容数量相当的多。李闯:即自称闯王的李自成。神器:帝王的宝座。
[语译]
到了明成祖登上帝位后,便迁都燕京,一直传位十七代,到崇
由于臣官为非作歹,再加上社会到处一片混乱,闯王李自成的势力不断扩大,终于攻破京城,逼的崇
[故事]
中国历史上,以宋朝和明朝遭受的入侵最为严重,宋朝最后被北方蒙古族大军所灭,忽必烈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建立了元朝。而明朝也遭遇相同的命运,在势力强大的清军的攻势下,明朝灭亡,破关而入的满族建立了大清帝国。
在明末岌岌可危的时候,许多忠臣义士奋力不不懈的想挽回国家的势力,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郑成功,这个和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英雄,在明末时,就非常痛恨那些卖主求荣的人。
有一次,他带兵攻打福建漳州,久攻不下,只好以悬赏总督的首级来改变僵局,结果有个人果真提了总督的首级来领赏。
郑成功知道后,很气愤地将这个人斩了,旁人问他原因,他答道:
“ 国家会如此衰败都是因为卖主求荣的人太多了,如今这个人是 总督的心腹,却也照样将主子杀了来讨赏,我能留这种人吗?”
由此便可以看出郑成功刚烈耿直的个性。
(四十四)
清太祖
[注释]
[语译]
清兵入关后,清太祖即帝位,平定了各地的乱事,使百姓生活安定下来。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在位的一百多年,人民生活富足,政治体制也十分有规模。
[故事]
明末时,床王李自成将攻占北京,吴三桂奉派出守三海关,当时有人将名妓陈圆圆献给吴三桂,吴三桂对她自是疼爱有加。
后来,李自成攻下了北京。这时,吴三桂的父亲吴
吴三桂知道父亲在向他招降后,原本有些心动,后来听到陈圆圆已经成了李自成的妾,一怒之下,决定亲自南下攻打李自成。
一场大战后,李自成眼看形势极为不利,便将吴
陈圆圆向李自成献计,要他往西逃,李自成才放了陈圆圆,而吴三桂虽然收复了北京,但清兵也在这时入了关。
(四十五)
道咸间 变乱起 始英法 扰都
[注释]
道咸:道光和咸丰两位清朝皇帝。都
[语译]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爆发了鸦片战争,使得英法联军进兵攻打北京。到了宣统皇帝,国势已大不如以前,最后清朝终于被国民政府推
[故事]
鸦片战争之后,带来了清朝末年一连串的内忧外患。
当时掌大权的人如
光绪帝及慈禧太后死后,又宣统皇帝即位。这位年仅三岁的小皇帝,尚不知人事,当他身穿龙袍,端坐在王位上举行仪式时,竟吓得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他的父亲只好在一旁哄他:
“不要哭了,就快完了!”
这句话似乎已说出了清朝的命运,宣统皇帝才当了三年就被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军队推
(四十六)
革命兴 废帝 制立宪 法建民 国古今 史 全在兹载治乱 知兴衰
[注释]
帝制:皇帝的制度。宪法:国家根本大法。兹:这里、此处。治乱:太平与战乱。兴衰:兴旺与衰败。
[语译]
个革命成功后,建立民国,制定了国家大法,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自上古伏
[故事]
一项革命活动要从发起到成功,并不容易,除了要配合各种天时地利,最重要的还是人和。
清朝末年,由于党政者的昏庸无知,招致许多西方国家的侵略,不仅国家命运未卜,人民的生活是更疾苦,在这种情形下,才有了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军起来推
由于当时百姓早已唾弃清朝的虚弱无能,于是,革命的号角一响,有志之士便纷纷响应,经过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
1950年,由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首先提出“中华民国”的国号。
“中华民国”的称号,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重要的贡献之一,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后,才正式决定以它为国名。
(四十七)
史虽
[注释]
[语译]
史书虽然很多,读的时候要按顺序:
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再来就读《后汉书》,最后读:《三国志》。
读的时候要多查证其他的经书,以及《资治通鉴》,这样就能更了解了。
[故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读史书者必读的,这些书各有各的特色。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本史书,这本书是由皇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内容丰富,许多历史故事都出自这本书。
《汉书》只记载西汉的历史,不像《史记》贯通了好几个朝代,所以《汉书》是本“断代史”,由东汉班固所著。
《后汉书》虽然也是写汉代的历史,不过它所记录的是后汉时代的事,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
至于《三国志》的内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三国时代魏、蜀、吴的激战、斗智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里的 英雄们,都是书中的主要人物。
后来,明代的罗贯中就是根据《三国志》,写了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国志》是由晋朝的陈寿所著的。
这四本书合称四史,是中国四本相当重要的史书。
(四十八)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注释]
考实录:进一步研究历史资料。古今:历史的来龙去脉。维:思考。斯:指的是“这些书 ”。
[故事]
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验,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
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不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长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
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
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四十九)
昔仲尼 师项
[注释]
昔:以前。师:求学。项
鲁论:即为论语。彼:指赵中令。既仕:做了官。
[语译]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连年纪比他轻的神童,他都向他请教。连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况是现代的我们。
周朝宋国的赵中令——赵晋,也是位好学的人,他天天手不释卷地读着论语,即使已当了大官,仍然是勤学不倦。
[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
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相
“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
“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
“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
孔子听到项
“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
“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
项
(五十)
披蒲编 削竹筒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注释]
批:即“打开”。蒲编:蒲草编织的书。竹筒:就是竹片。彼:他。悬梁:悬挂在屋梁上。
锥:指钻子。刺骨:以尖物刺大腿。
[语译]
汉朝的路温舒则将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另有公孙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学。
晋朝的孙晋将头发以绳子悬在屋梁上,战国时书秦则用尖利的锥子次自己的大腿,他们两人都是不须别人督促,便知道自动自发求学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们成为大人物的基础。
[故事]
生为现代的人凡是都有最进步的技术和工具来解决,连写字都有品质优良的纸张可利用,所看的书,页页都是印刷精美的文字,方便及了。可是在古代,读书人求学是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下就是几则好学的故事。
(一)
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
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二)
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
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
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五十一)
如
[注释]
挂角:挂在牛角上。苦卓:有艰苦中显出毅力来。
[语译]
晋朝的车胤用沙袋装着萤火虫,借其微弱的灯光来读书,而孙康则打开窗户,得用月光照在雪地反射的光阅读,他们的家境虽然都相当贫穷,可是却能坚持到底,努力而不半途而废。
汉朝朱买臣每天砍柴、背柴,仍不忘读书,而隋朝李密为人放牛时,也随时把书挂在牛角上准备阅读。虽然环境是如此艰苦,但他们求学的毅力仍不变
[故事]
古人的求学环境是很恶劣的,但是,许多有成就的人,借着刻苦自励的方式,还是能成为大人物,实在令人钦佩。
汉朝时,有个懂得利用时间读书的人,名叫朱买臣。
每天,朱买臣得上山砍柴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当他砍柴时,总不忘把书本放在树下读;背柴回家时,也是边走边捧着书本看。
他的妻子崔氏看在眼里,常常对他大吼:
“家里这么穷,你整天捧着书本看,我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朱买臣哀求崔氏不要离开,但是,崔氏仍然执意要走。
于是朱买臣只好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不过,好学的他仍然手不释卷的读书。
几年下来,朱买臣当上了会稽的太守,回乡时,坐着大轿,风光及了,这时崔氏感到后悔,便向朱买臣表示愿意回到他的身边。不过,朱买臣却拒绝了崔氏的请求,宁愿一个人逍遥自在的过日子。
(五十二)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注释]
苏老泉:是宋朝的明文学家苏
[语译]
宋朝的苏
像苏
[故事]
据说,苏东坡的父亲苏
苏
于是,苏
(五十三)
若梁
[注释]
梁
称异:认为奇特。小生:年轻人。宜:应该。
[语译]
宋朝的梁
如梁
[故事]
宋朝时,有个名叫梁
梁
从此,他更用功,每一个朋友见到他如此用功,就劝他不要这么辛苦,儿子已是状元了,可以一生不愁吃穿,何必还要自己去争功名呢!
但是,梁
当皇帝召见他时,他的表现丝毫不逊于年轻的状元,所以深得别人的赞赏。
梁
(五十四)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注释]
莹:祖莹,字元珍,北齐人。咏:吟诵。泌:李泌,唐朝人。赋棋:以下棋为题,写了一篇诗赋。
颖悟:聪明而领悟力强。效:作为模范效法。
[语译]
北齐的祖莹在八岁的时候即能吟颂诗词,唐朝的李泌其岁便能以下棋为题而作诗赋,都是另人刮目相看的好例子。
他们两人的才智高超,颇受当时人们赞赏与钦佩,而你们现在正值求学之初,更应该以祖莹和李泌为榜样,效法他们的行为。
[故事]
祖莹是北齐时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诗经》及《尚书》一类的书。
由于祖莹整天手不释卷的用功读书,常常连觉也不想睡,他的父母在心疼之下,之好把家里的灯火给藏起来,不让他读的太晚。
好学又聪明的祖莹,便在父母都睡着后,拿出自己预藏好的火种来照明,为了不让父母看见,他还拿了衣服把门窗遮住,为的是要安心读书。
祖莹有一次读的太晚了,竟睡过头了,醒来事以误了上学的时间,便匆忙的赶到学校去,正好论到他要上台讲《尚书》。这时,他才发现带错了书,可是祖莹很镇静的把《尚书》的内容背了一遍,不仅快而且连一个错字也没有,令在场的同学都吃了一惊。
祖莹长大后,果然在朝中担任秘书及著作郎的工作,这个成就是他用功所换来的。
(五十五)
[注释]
咏吟:咏诗作对。聪敏:天资聪明灵敏。 自警:自我警惕。
[语译]
像这两为女子,一个精通音乐,一个擅长诗赋,都是如此聪慧,身为男孩子的,更需自我好好警惕,积极充实,才不后落于他人之后。
[故事]
东汉的学者
有一次,
“爹,是不是第一根琴弦断了?”
“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呢?”
谢道韫是晋朝人,有一次她的叔叔(也就是晋朝知名的宰相谢安)看见窗外正在飘着雪花,一时兴起,便想考考侄子们的作诗能力。
他问他们“大雪纷纷何所似”?
谢道韫的哥哥谢朗回答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接着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看看谢道韫,很高兴小小年记的侄女,竟能有如此的才情。
(五十六)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有为者 亦若是
[注释]
方:恰好、才。举:推选。作:作了。彼:他。正字:负责校正文字的官名。
仕:当官。亦若是:也和他一样。
[语译]
唐玄宗时刘晏以小小的年纪,被认为是神童,而且被推举为正字官,其名声一直流传至今。
刘晏当时虽然年纪幼小,但却以担当国家官吏,所以,只要想成为名扬天下的人,自我期许、勉励,且奋发向上,必然是可以像刘晏一样有所作为的。
[故事]
刘晏是唐玄宗时的一个小神童,据说,他曾经写了一篇《东封颂》的文章献给祭拜天地的玄宗。
玄宗看了以后,赞不决口,于是,便召见刘晏,当他见到刘晏还是个孩子,不仅对他的写作能力感到怀疑,便命宰相亲自考刘晏。
不久,宰相向玄宗说:
“刘晏真是个神童,他的作文能力的确很高。”
玄宗于是下令刘晏担任正字官,相当于现在的国立编译馆馆长。刘晏小小年纪,却能胜任这个官职,实在是不容易啊!
刘晏不仅受到玄宗的喜爱,就连玄宗的庞妃扬贵妃,也非常欣赏刘晏的聪明伶俐。
有一次,在贵妃的寝宫里,玄宗对陪在贵妃身边的刘晏说:
“你这个正字官,还有什么字不能正呢?”
刘晏说:
“朋友这字个我无法正。”
原来当时许多人朋比为奸,结党做坏事,刘晏就是利用这个字来暗示玄宗的。
(五十七)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注释]
壮:长大。行:做。致君:尽力辅
光前:光耀祖先。裕后:使子孙生活富足。
[语译]
小时侯要多学习,长大后要知道去做,对国家尽力,提人民谋求福利。
如此,就能有好的名声,可以使父母感到荣耀,光耀祖先,还可以造福后代子孙。
[故事]
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自幼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人,据说他的父亲叫孔纥,是个大力士,有一天,孔纥和妻子来到尼丘山,希望能求得一个儿子。
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孔纥便去世了,孔子随着母亲来到鲁国曲
孔母则常常鼓励孔子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后来,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难过之余,牢记母亲的教诲,更加用功读书。
没多久,孔子博学的美名传遍整个鲁国,许多人自愿向他求教,拜他为师,孔子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真可说是“幼而学”、“扬名声,显父亲”的最好例子啊!
(五十八)
人遗子 金满
[注释]
遗:留。
[语译]
有些人为子孙留下了大比的钱财,我只教导子孙研读经书,明白事理。
讲了这么多道理,只是要让大家知道,凡是勤劳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要时时勉励自己勤学用功才是。
[故事]
我国的诗仙李白,小时侯也很贪玩,后来受到一见事的启示,才立志读书,成为大诗人。
这次,贪玩的李白又逃学了,他来到河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铁杵在石头上磨,便好奇地走上前去问她:
“老婆婆,你磨这根铁杵做什么啊?”
“小朋友,我要把他磨成绣花针呢!”
李白听了,很吃惊的说:
“这怎么可能呢?”
老婆婆看见李白的表情,便笑着对他说:
“只要我每天不断的磨,总有一天,这根铁杵就能磨成针了。”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中完全觉悟了,他心想,不能再这么贪玩了,应该好好把握时光,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对。李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果然成为唐朝的大诗人。
三字经的故事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注释]
初:初生之物。性:指人的本性。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苟:假如、苟若。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故事]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
[注释]
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择:选择。处:居住的地方。机
[语译]
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
[故事]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注释]
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子:这里指为人子女。不学:不肯读书学习。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为:作为、成就。
[语译]
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注释]
琢:雕饰琢磨得意思。器:器皿,比喻成就。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亲:接近。
师友:老师与朋友。礼仪:泛指一切礼节仪式。
[语译]
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
做人子弟者,在年纪还小的时候,便要多多亲近好的老师及好的朋友,从而学习到做人处世的基本礼节仪式。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注释]
香:东汉时代的孝子,姓黄名香。温席:温暖枕席。执:实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年才四岁,便知道谦让之礼。弟:动词,尊敬兄长。
长:这里指兄长。知:晓得、了解。
[语译]
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枕席,再请父亲去睡觉。他这种孝亲的行为,不但是他该做的,也是我们应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来一篮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较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挑较小的吃。他这种尊敬兄长的德行,也是我们从小便该知道的。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注释]
首:首先、最先。孝弟:孝,孝顺父母;弟,恭敬兄长。次:接下来、其次。
见闻:眼见与耳闻,指看到和听到的知识。数:数目或数字。文:文学。
[语译]
一个人必须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其次要学习各种常识,并且要了解基本的算术及认识文字,才能够研读古人的文章。
天的万物得计算,都是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接着还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一直变化下去,没有止尽的时候。
[故事]
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学明朝的吴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吴同是明朝人,从小便跟着泥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人,每次师傅交代他的事,总是一拖再拖,然后草率的完成。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艺能象师傅一样好,可是又不肯从最基本的手艺慢慢练习,所以学了几年,还是盖不了一间房子。这天,师傅决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内盖好一间房子。
吴同心想,这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从师傅那里偷偷学来的技术用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一间房子。
第四天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使得吴同盖的房间顿时倒塌成一滩烂泥。还没有让师傅看过,自己盖的房子就这么,没有了,吴同心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
(七)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注释]
三才:为天才、地才、人才的总称。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的总称纲:纲领、要领。
义:凡事合宜的意思。亲:亲切和睦。顺:和顺无争。
[语译]
三才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么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电、雨、雪、风、霜、云、雾的天空;包含了山、河、草、木、鸟、虫、鱼、兽的大地以及万物之灵的人们。此外,三光照射着大地,使生物得以生存。什么是三光呢?便是日光、月光和星光。
人与人之间要维持良好的关系,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纲领,那就是君臣之间要讲义理。父子之间要亲睦夫妻之间则要和顺,这样国家才能充满祥和安康的气愤。
[故事]
如果要改善社会的风俗使天下永远和平,人类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妇间的相处关系,一旦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许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
有一次,楚庄王招待臣子们喝酒,喝到一半,烛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时,调戏楚庄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这个人的帽带,准备等烛火从新点燃时清楚庄王将他治罪。
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很自责地说:
“都是我请喝酒,才会发生这种事,现在大家都把帽带解下来,再继续喝酒吧!”
等到烛火从新亮起,在座的每个大臣,没有一个人系着帽带。如此一来,妃子要楚庄王抓的大臣,也无从查起了。
几年后,楚国与敌人作战战争中有位奋勇杀敌,立了不少功劳的将军,正是当年被妃子扯下帽带的人。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报他的恩德。他们这种君臣之义,确实让人由衷钦佩。
(八)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注释]
曰:说道,提到。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运:循环、运转。不穷:没有终止的时候。
南北西东:指四方。应对照、相应。中:中央。
[语译]
一年中有四季之分,从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这四个季节的次序一直不断地运转循环着,没有终止的时候。
在我们周围有四个方向,一个是南方,一个是北方,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东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中央为中心,有了中心四方才有依据。
[故事]
远古时代的皇帝,是个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万物的神。
当时,有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挥,皇帝决定率领军队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分别掌管八十一个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们便团结起来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来对付皇帝,所以当两方交战时,皇帝的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
这次,碰巧起了大雾,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军队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决定暂时收兵,等雾散之后,再继续战斗。
皇帝使用新发明的指南车参与作战,这种车子的正前方有个铁娃娃,无论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着南方。于是,就靠着指南车,皇帝轻易的打败了蚩尤的军队。
(九)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注释]
五刑:就是水火木金土。本:根源、依据。
十干:又叫“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又叫“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语译]
水火木金土是古人所说的五行,古人认为天下的种种东西实在太复杂、太深奥了,使用五行来函盖一切事物的得失。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跟一、二、三、四、五的数字一样,十分复杂,但似乎也十分有条理。
古时候计时标记有两种,一是十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二是十二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故事]
候的人,看见天下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觉得太复杂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观念来
有个叫邹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说。他认为作天子的一定要拥有五行中的一德,这样地位才能稳固。
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说皇帝的了土德,因此当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颜色就是黄色。后来,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兴起,就是夏朝的
“五行”的道理有点复杂,小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就够了。
“天干和地支”相传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来计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从甲子开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十)
曰黄道 日所
[注释]
[语译]
太阳在银河的亏轨道叫黄道 ,在地球的中央,有一条赤道它是由地球地轴垂直的一个大圆圈,这是一个假想的线用来表明位置的标记。
赤道附近的气候最炎热,中国的位置在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各类型气候都有。
[故事]
很久已前的人们,对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有许多的疑问,有人说,地球是平的,也有人说地球是由一只大乌龟背着,只要走到世界的头,就会掉进大海里。一直到哥伦布饶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来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圆的”说法。那时侯,有许多人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主宰,周围环绕着其他的星球。尽管也有人提出太阳为宇宙中心的说法,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说法才被接受。事实上,地球不仅会转动,而且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转,对整个大宇宙而言,银河只不过是个点而已,所以,人类在宇宙中,其实是十分渺小的。
(十一)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注释]
江河:长江与黄河。淮济:淮水与济水。渎: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纪:代表。
岱:岱山,也就是东岳泰山。岳:高山叫岳。
[语译]
在中国的国土上,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有长江、黄河、淮水和济水,堪称中国河流的代表
此外,尚有五座有名的大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
[故事]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条主要的河。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恰好将中国分成两半。
宋朝时,外患金人企图横越长江,结果被宋朝的战鼓声,吓的不敢渡江。
至于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不过,长泛滥成灾,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至于“五岳”,则各有动人的故事,这里只介绍西岳,山势非常险恶。相传,唐朝的韩愈有一次奋力登上山顶后,就双腿发软,没有勇气下山,最后只好麻烦地方官员派人把韩愈
传说位在河南的
(十二)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注释]
士:读书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民:人民。良:比如栋梁、基础。义:事之宜
礼:天理的节文、人事的仪则。只智:对世间事理的认识与了解。信:诚实无欺。
常:恒常不变的法则。不容紊:不可以紊乱、疏忽。
[语译]
谈到读书人、农民、工人和商人这四种人,都是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栋梁
仁、义、礼智、信五种恒常不变的法则,则是要做人做事的标准,绝对不可以紊乱、轻忽。
[故事]
古代的社会,把人民的职业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经有所谓的“三百六十行”,不管从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在许多的行业中,以农业和中国的关系最密切。
据说,汉朝时有个叫孟尝的太守初调到合浦时,发现那里的人们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贵的珠宝和邻国交换米粮,一旦珠宝用完了,只好活活饿死了。孟尝一到任,便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技术,于是合浦渐渐的富足
人民的饮食问题解决后,“五常”的德行,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代有个孙叔敖,为了不让别人见到两头蛇而丧命,便将蛇打死,埋了起来。
东汉时有个荀巨伯,为了照顾生病的朋友,宁可让强盗杀了,也不愿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
他们的故事,正是实践五常的最好例子。
(十三)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鱼虫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非走
[注释]
地:土地、土壤,或泛指地表。生:
植物:与动物相对,为百谷草木的总称。遍:分布,到处都有。飞走:飞行或行走。
[语译]
地面上除了人类以外之外,还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花草和树木,我们把他们总称为植物,这些植物在水里和陆地上都有分布。
另外,地面上还有很多昆虫、鱼类、鸟类和兽类,我们把他们总称为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飞翔,有的能在地上行走。
[故事]
大约在两千年前,中国已有了许多关于花草树木、虫鱼鸟类的奇妙神话。
《山海经》是一本专门记载古代地理的书。书上说,有座招摇山,山上长了一种叫“祝余”的草,形状有点象韭菜,吃了以后,就象吃了米饭一样,可以有很饱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树,在树干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纹理,这纹理有个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带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
有个传奇而又有趣的国家“黑齿国”,住在这里的人民都长着一口黑牙。在黑齿国的一个山谷里,有棵扶桑树,传说当时天上的十个太阳都会到这里来沐浴,十分有趣。
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虽然是编造出来的神话,但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这个世界所抱持的浓厚情感呢!
(十四)
稻粮
[注释]
梁:比粟还要大一些的粮食,可以酿酒。
麦:北方人主要的粮食,有大麦、小麦、燕麦等。稷:很象高粱的小米。黍:黄米。
六谷:即稻,梁、
六畜:即马、牛、羊、鸡、犬、猪六种动物。
[语译]
六谷是人类用来维持生命、促进健康的主要粮食。什么是六谷呢?就是稻米、高粱、豆类、麦类、黄米和小米等六种农作物。
还有六畜是饲养来挤乳、生蛋和供人观赏用的,什么是六畜呢?就是马、牛、羊、鸡、狗和猪等六种牲畜。他们本来都生长野外,后来才被人饲养在家中。
[故事]
中国的老祖先们,先学会了畜牧后,才开始播种耕作。
在尚未动的畜牧前,只能拿着木棒、网子到深山里捕捉野兽;当他们发现一时宰杀不完的野兽,可以关在栅栏内饲养后,大家便把捕捉来的野生动物关了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捉来宰杀,这也就是畜牧的起源。
以前有着利爪的动物,像牛、马、羊……等,由于被人饲养而不能再随意乱跑,因此那些利爪便慢慢退化了。
人懂得利用畜牧来供应自己的食物后,又在偶然间,发现牛羊喜欢吃某种谷子,便撒了一些在栅栏四周,没想到,第二年这些谷子竟由一棵棵小幼苗,长成了结满谷子的植物,就这样,人类学会了耕种。
不过,并非种植物结的'果都适合人类食用,在众多野生的植物中,稻子、小米、麦子、黄米、高粱等谷类,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这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主粮“六谷”
(十五)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注释]
喜:愉快、高兴。怒:愤怒、不快。哀:悲伤、哀愁。惧:害怕,恐惧。
欲;思慕、贪求。具:具有、具备。赤:就是红色。识:分辨、识别。
[语译]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相当奇妙的感觉,有内心很愉快的喜;有很生气的怒;有很悲伤的哀;有很还怕的惧有很喜欢的爱;有很讨厌的恶;有内心贪婪的欲。这喜、怒、哀、惧、爱、恶和欲,我们称之为七情,七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情感。
我国古代还有所谓的五色,这五色是古人所说的正统的颜色,包括青色、红色、黄色、黑色及白色。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容易的把这五种颜色分辨出来。
[故事]
七种情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如果刻意的去掩饰,反而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以下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隋朝的长安城,有个叫杜子春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奢侈,因此父母留给他的积蓄,很快被他花光了,后来,他只好到街上去乞讨。
有一天,当杜子春到街上乞讨时,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见他颇有慧根,就把他带回山上。道士对杜子春说:
“我决定将你改头换面,从今以后,你不能有任何的感情,一旦通过考验,你就能修成正果和我一样做道士了。”说完,便让杜子春下山去。
杜子春牢牢记住道士的话,他不开口说话也不笑,许多认识他的人和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不睬,真的做到了道士所交待的话。
这时,杜子春不觉有点得意,就在这一瞬间道士出现了,他很生气杜子春如此沉不住气,于是杜子春又恢复乞讨的生活方式了。
(十六)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注释]
甘:甜,辛:有刺激性的味道,比如辣味。含:衔在口中、包容。
嗅:鼻子对各种气味的感觉。
[语译]
酸、苦、甜、辣、和咸味是我们平常所吃食物的五种味道,都能够用嘴分辨出来。
羊的
[故事]
在中国民间,有个关于嗅觉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乡下人,成天好吃懒做,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吃甜食,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是甜的,他都喜欢吃。
他有一个很灵敏的鼻子,专门用来嗅甜味的,就算是掉了一小颗的糖,他也能用鼻子把它找到。
他的妻子见他田也不耕,工也不做,生活就成问题了,便要他出去学些技能回来。
这个爱吃甜食的人,听了妻子的话,之后乖乖出门去了。在路上,他看见一只白鹅掉进泥巴坑里,不久有一群人急急忙忙跑来要找白鹅,他对那群人说:
“我用鼻子帮你们找找看。”
于是,他东嗅西嗅的,带领他们来到泥巴坑,大家发现白鹅额果然就在里面,感激之余,便称他为“好鼻师”。
据说,当好鼻师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无数的蚂蚁,这些蚂蚁慢慢演变到现在,变成了东嗅西嗅的昆虫,正和好鼻师生前的习性一模一样。
(十七)
[注释]
石:玉石做的乐器。金:铁制的乐器。丝:制作琵琶琴瑟之类乐器的材料。
竹:制作管箫之类乐器的材料。平:汉语的第一声及第二声。上:汉语的第三声。
去:汉语的第四声。入:短促的声音。
[语译]
古时候有八音之说是我国古代八种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什么是八音呢?它包括由紫竹制成的笙器——
[故事]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调剂身心,还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我国古书中,记载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乐器,并且也记载了关于以琴会友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名叫俞伯牙的人,他虽弹的一手好琴,却苦于找不到能与他分享的知音。有一天,他的琴声吸引了一位
余伯牙遇到了这位知音,心里好高兴,便和钟子期结为异性兄弟。
两人约订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钟家村拜访子期,顺便让子期欣赏他的琴艺,时间过的很快,他们约定的时间到了,余伯牙如期去拜访钟子期。
没想到,钟子期竟然已经过世了,余伯牙悲伤的来到子期坟前,对着子期的坟,将琴摔个粉碎,并发誓从此在也不弹琴了。
这对因琴而结缘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的却很让人感动。
(十八)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子自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注释]
高:高祖父。曾:曾祖父。身:自己。玄:玄孙子 。曾:曾孙子。
九族:从高祖父到玄孙子,一共九代的总称。人之伦:人们的尊卑长幼次序。
[语译]
从高祖父生曾祖父,从曾祖父生祖父,再从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自己,我自己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一直传到曾孙和玄孙,就是古人所说的九族。这是人们尊卑长幼的秩序,绝对不可混杂越礼。
[故事]
汉朝时,有个名叫伟伯余的读书人,每当他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拿着
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起来,母亲便很着急的问他是否打的太重了。
伟伯余回答说:
“以前母亲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亲身体还很健康,今天,母亲打轻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我怎么能不难过呢?
这正是伟伯余发自内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周朝时,有个治礼作乐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儿子伯禽有事要见他,竟连续三次被周公打了出来。伯禽觉得很疑惑,便找贤人商子求教。商子带伯禽到南山上,说:
“这里有棵乔树,高大又比值,哪里有棵梓树,低矮又卑下,你仔细想想这两棵数,就知道原因了。”
伯禽着才明白自己当时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十九)
父子恩 夫妇顺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注释]
恩:恩爱,父慈自孝。从:顺从,夫唱妇随。友:友爱。恭:恭敬。序:秩序、次序。
君:君主。 臣:臣民。 忠:尽己心力以待人处世的美德。
[语译]
父亲与儿子间彼此要注重慈爱与孝顺的恩情;夫妻之间必须和睦相处夫唱妇随;身为兄姊的人必须友爱弟妹;而身为弟妹的人则要恭敬兄姊。
年长和年幼的人在一起相处,必须注重长幼尊卑的次序不可越礼;朋友之间必须以诚相待,相互照顾;一国之君必须尊重他的臣民,爱护他的百姓,如能做到这一点,臣民们自然会对他效忠。
[故事]
有个关于夫妇之间顺从和睦的故事是这样的:
汉朝时有个鲍宣,他娶了桓少君为妻,因为桓少君家里相当富有,所以他嫁过来时,带了许多的嫁妆和奴仆。鲍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这些嫁妆退回娘家。
桓少君听从了鲍选的话,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妆分给他们,自己换上朴素的衣服,和鲍宣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一则是讲兄弟友爱的故事。
我国汉朝时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有一天,家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强盗。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东西,饿了很久的强盗一见长的白白胖胖的赵礼,便决定将他吃了。
赵孝连忙跪在强盗面前说:
“大爷,你们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较好吃。”
强盗们被这对友爱的兄弟所感动,于是就放了他们。
(二十)
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丝麻 五服终
[注释]
十义:即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顺叙:照着去做、遵守。斩衰:父母去世时子女穿的孝服。齐衰:祖父母去世事时,孙子女穿的孝服。
大功:为亲兄弟治丧时,所穿的丧服。小功:为堂伯叔治丧时,所穿的孝服。
丝麻:为外祖父或表兄弟治丧时,所穿的孝服。五服:五种丧服。
[语译]
我国古人非常注重十义,认为是每个人都要遵从,不可疏忽的事。什么是十义呢?就是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另外,对丧礼也应该遵从五服的礼节,什么是五服:就是当父母去世时必须穿斩衰的丧服;祖父母去世时应该穿齐哀的丧服;自己的兄弟去世时,必须穿大功的丧服;伯、叔父去世时必须穿小功的丧服;表兄弟去世时,必须穿丝麻的丧服。
[故事]
古代的葬礼和现代的差不多。
按照习俗,要先替死去的亲人沐浴,然后穿上干净的衣服,还要在他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孔放一小块玉,玉可以防腐,这也就是希望亲人的尸体不要腐烂。
官位愈高或愈富有的人,他们所穿的衣裳就愈华丽,而且陪葬品也愈珍贵,至于一般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一小束干草盖住了。
死者的亲人,依据和死者的亲疏关系,穿的孝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丝麻五个等级,就叫做“五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在传统礼节里,丧服和丧礼的规定是很
“与其在亲人死去以后杀牛来祭墓,不如在亲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多烹调些美味食品来孝敬他们。”
这段话告诉我们,当亲人还健在时,该有的孝道或礼仪就应当遵守,不要等亲人不在了,才做一些弥补的工作,这是没有意义的。
(二十一)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将说文
[注释]
礼:人与人往来应注意的仪节。射:射箭的运动。御:驾驶马车。 书:书法、写字。
六艺:六种技艺。不具:已经不存在了。说文:书名,全书叫《说文解字》。
语译]孔子讲究六艺,认为每个读书人都应该精通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等六种技艺。本来古人精通六艺的人很多,但是今天已经不再见到了。
只有书法这门学问,直到现在还是每个读书人必须休学的课程。只有先识字,才能去研究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本书,进而研究高深的学问。
[故事]
据史书的记载,孔子的门徒中有七十二个人精通六艺,虽然古人认为读书就要学这六项技能,但是,到了我们这时代,凡是讲求专精,只要成了专家,就能为社会国家贡献。
造就一个专家,首先要归功于文字的发明。
中国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关于他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据说,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仓
神话中曾提到:当仓
中国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备的“字”书——《说文解字》,专门记录文字的由来,由这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
所以,要认识中国文字,就应该读读《说文解字》。
(二十二)
有古文 大小
[注释]
古文:这里指甲骨文和金文。 隶:隶书。草:草书。 广学:多方面广泛的学习。
惧:害怕、恐惧。
[语译]
我古代的文字类很多,有甲骨文、金文、大
在整个宇宙里,知识实在太丰富了,如果你想广泛的去学习,那是很不容易也无从学起的事。不过,如果能够大略的做个研究,还是能够了解其中基本的道理的。
[故事]
中国文字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不断演变而成的。
在没有文字之前,聪明的人类要记事或表达意思,多以结绳及绘图的方式来代替。
据说,到了皇帝时,史官仓
后来要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可以靠古代的书籍器物,得到
像刻在牛骨和龟壳上的文字,是现今所挖掘到最古老的文字,由于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的最大特色是转折处多成方角,如“丙”在甲骨文中,便是写成:“四”(下面没有横)。
金文,是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文字的线条比甲骨文复杂写。后来,有了较进步的大小
到了隶书、草书时代,中国文字已经到了定型的阶段了
(二十三)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注释]
训:教育指导蒙:小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训诂:研究字的意义。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为学者:做学问的人。小学:指研究字形、字音、字义的学问。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语译]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二十四)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注释]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的书。 记:记载。 善言:善言善语。
孟子:孟轲所写的书名。 止:与“只”相同 。
[语译]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空子的弟子和再传的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说过的善言善语,记载编辑而成。
而《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整本书的主旨,是在谈道德仁义的道理。
[故事]
《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 最重要的书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席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
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 二十五 )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注释]
中庸:书名。孔伋:孔子的孙子,也就是子思。大学:书名。曾子:也就是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修齐:修身、齐家。平治:治国、平定天下。
[语译]
《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的,“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是不改变。
而《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内容则是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故事]
《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
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但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顾全大局。
后来,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
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
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著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二十六)
四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注释]
熟:熟悉。 孝经:名书,孔子所著,内容是阐述孝道。 通:了解、明白。 如:象。
六经:《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和《春秋》合称六经。 号:称为。 当:应当。
讲学:讲解而研究。
{语译}
把《孝经》和《四书》研习的十分熟透之后,便可以开始去研究六经了。
什么是六经呢?便是《诗》、《书》、《易》、《礼》、《乐》、和《春秋》等六部经典,记载着各种常识,我们应该仔细的研读、理解。
[故事]
《孝经》是讨论孝道的书,内容是记载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论孝情形。自古以来,孝经就被推为谈道德理论的重要典籍。
舜帝年轻时,非常孝顺,感动了顽劣的父亲,和长设计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一样孝顺。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孝。
孝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要孝顺父母,扶持父母而已,还要做到显耀父母的名声。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尽苦难,就在心中立下了一个拯救国家并且让父母感到荣耀的志愿。
于是,刘邦带领军队南征北讨,终于当上了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
当他回乡省亲时,他的父亲见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刘邦不仅连忙阻止,还封父亲为太上皇。
这就是孝亲最好的例子了。
(二十七)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
[注释]
连山、归藏:都是《易经》的一种。书:《书经》
[语译]《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书合称三《易》。这三《易》是用“卦”来详细说明宇宙间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典
[故事]
《易经》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占卜书籍,也是古人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得来的学问。
自古人类对自然界各种不可测的现象,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形成了许多的占卜之学,希望能求得事事顺利,所以才有了六十四卦的发明,来作为判断是非吉凶的标准。
再谈谈《书经》这本书。它的内容,就象现在的政治档案,其中包括了大臣给君王的奏书,君王颁布的法令,还有作战的命令及大大小小又政府发出的公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宝典。如第一篇中的尧典,让我们知道了尧帝是如何的爱护百姓、治理天下。在尧帝的仁政治理之下,当时的社会一片祥和,这也就是《书经》的价值所在。
(二十八)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迷圣言 礼乐备
[注释]
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的第四子。周礼:周公所写的书。治体:治理国家的大体。
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 大小戴:大戴为戴德,小戴为戴圣。备:完善无缺。
[语译]
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著作《周礼》,将当时辅证的六官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以及治理国家得体制都详细记载、保留于《周礼》这书内。
汉朝的带德和戴圣两位学者,都曾为《礼记》写过注释,以阐述的先圣和先贤的言论主张,使得后代的典章缺席和礼乐规范有所遵循而完备。
[故事]
礼仪廉耻是国家很重要的四个纲纪,排在第一位的是礼。至圣先生曾说过:
“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在这个世界上。”
可见“礼”对我们个人人格的修养是多么重要。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负起了辅
他在辅
就是因为周公如此礼贤下士,才会有这么多的贤才之士来帮助他,一起把国家治理的即富强又安乐。
之后,周公又根据当时的需要,把官制分为六种,并且按着每一种官位,写成一篇有关职务和有关条文来,这本书就是“周礼”。
后人读这些经典,除了学习书中的精神外,也要身体力行才是。
(二十九)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注释]
国:由诸侯所自封的国。风:即民俗歌谣的文词。 雅:正乐。 颂:宗庙祭祀的乐曲。
四诗:即国风、小雅、大雅、颂四者。 讽咏:吟我朗诵。寓:寄含。
[语译]
国风是当时俚俗的歌谣诗章;雅有大小之分,多为朝廷礼仪的正乐;颂则为宗庙祭祀的乐曲,这几种诗经的体裁合称为“四经”,因为丰富的内容、真切的情感,所以实在是值得世人广为歌咏称颂的!
单自周天子势力衰弱后,《诗经》也就随之被废。孔子眼见,有感而发写成《春秋》一书,书中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称颂和斥责,并分辨诸侯各国的善恶行为。
[故事]
我国最古老的诗集是《诗经》。他的题材很广泛,包括了社会风气、生活状况,还有贫民百姓的感情和思想。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
在《诗经》中,不仅内容生动有趣,就连所使用的语言也很活泼,这些诗作,是需要大家细心的去品味的。
春秋时代,诗的精神已经丧失了,在这个时代中周朝王室已渐渐失去了约束诸侯的力量,孔子看到了这种混乱的情形,心里很担忧,于是便作了《春秋》这部书。
《春秋》是本对现实的政治做客观的褒贬,以及对各个诸侯国做善恶行为分辨的书籍。
这本书里有著名的“春秋五霸”,这些诸侯国彼此争名夺利,战争不断,《春秋》这本书,就是针对他们来做评论的。
后人读《春秋》,除了了解当时的政治及人民生活情形外,也可以借此累积前人的经验,丰富我们的智慧。
(三十)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
[注释]
三传:既指《公羊传》、《左传》、《
明:明白、清楚。 方:才、开始。子:为诸子百家著作的书籍。 :放才开始。
[语译]
所谓“三传”就是解释《春秋》的书,它们分别是公羊高写的《公羊传》左丘明写的《左传》,谷粮赤写的《
把圣贤所作,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道理的经传都熟读之后,才开始去读诸子百家书,并且要择取重点来读,牢记每一件事情的因果始未。
[故事]
《 公羊》、《左氏》、《
如果只看这段文字,我们仍然不能了解这场战事的始未,这时就需要借助上述三传的说明了。
原来,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夫人武姜生庄时难产,因此,武姜偏爱共叔段,对庄公则心生厌恶。
庄公继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给公叔段,庄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给了公叔段。有人劝庄公不要把京城分给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贰心,就难应付了,但庄公并没有因此改变他的决定。
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占领了京城一带的土地,而且朝着庄公所在的国都进攻,庄公才率领军队将公叔段赶到
有了左传对这见事的详细记载,我们才能知道春秋时代许多精彩的故事呢。(三十一)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始终
[注释]
五子:就是庄子、老子、荀子、扬子和文中子五人。经:圣人所著的书。子:诸自百家的书。
诸史: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 烤:考证、考察。世系:一脉传承的顺序。
[语译]
所谓的五子便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庄子和老子,所著的书称为“子书”,在书中他们五人各自陈述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主张。
一旦经书和子书都熟读后,便开始研究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详细考证各国朝代的世系,以明了其胜衰兴亡之因,从中记取教训免得重蹈覆辙。
[故事]五子中大家对老子及庄子可能比较熟悉,我们就以庄子为书中的两篇故事,来探索庄子高深的学问。
有一次,庄子向朋友借米梁,没想到那位朋友对庄子说:
“等我的谷子收成卖了之后,我再借你好不好?”
庄子听了很不高兴,就告诉他:
“昨天在来这儿的途中,有一条
有一回,庄子在钓鱼时,有两个楚国大臣奉命请他到朝中共议国事,庄子便说:
“听说贵国有只神龟,楚王将它放在盒子里供奉着,我请教你,这只神龟是宁可在泥土里爬行,还是喜欢被人高高的供奉着呢?”
大臣答:
“应该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对了!我就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大臣牙口无言,只能佩服庄子善于比喻的口才了。
(三十二)
自
[注释]
唐:是尧的国号。虞:是舜的国号。二帝:指的是尧和舜两个皇帝。
揖逊:将王位让给别人,自己辞去帝位。
[语译]
在远古时代,自伏
黄帝之后便是唐尧虞舜二位帝王。尧贤能开明自认自己的儿子无才无德,不堪为一国之君,所以将帝位禅让给孝顺的舜。而由于他的睿智领导使得当时的社会安定富足,人人称颂。
[故事]
关于上古时期的种种传说,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及遗迹作为依据,所以我们多以神话来看待他们。就像夏
但是,无论这些神话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让后代的人,了解先民生活演变和进化的情形。
相传上古时,有巢氏教人架木为巢;伏
由于这些人帮助人民改善生活,便被推举为部落的首领。而黄帝则是因为发明了新的东西,让大家感激在心,所以中国人喜欢以黄帝的子孙来自居。
之后,又有许多的皇帝产生,其中以尧和舜最受人推崇。
尧舜的“禅让之治”,更是众所周知。看来远在上古时代,中国的祖先们便以懂得“以礼服人”的道理,难怪中国会被称为“礼仪之帮了。
(三十三)
夏有
[注释]
文武:即指周朝的文王和武王。 三王尊称夏
夏传子:夏
[语译]
大
自从夏
[故事]
夏
据史书说,
但在传说中,
所以,后人才不忍心把
夏
谦虚的启认为既然父亲已经决定传给益,自己就不该再和益争夺王位。可是,在人民的热情拥戴之下,启只得顺应民心,接受了王位,如此一代一代传下来,天下又属于一个家族了。
(三十四)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王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注释]
伐:攻打、讨伐。载:年。至:即“到”之意。纣: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
始:开始。 诛:消灭的意思。
[语译]由于夏
周武王起兵诛讨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
[故事]
我们知道夏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夏
有个关于褒姒的神话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了。
据说,远在夏
“我们是褒城的两位先君。”
夏
“这是吉祥的,不妨将他们涎沫收藏起来,也许可以用来求福。”
夏
过了九百年,也就是周厉王时,有天装着涎沫的盒子不小心被打破了,从里面爬出一只蜥
(三十五)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注释]
辙东:都城东迁。王纲君王号令天下的法令政纲。坠:衰败、坠落。逞:不顾后果的放纵。
干戈:战争的事情。 尚:崇拜。 五霸:即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
七雄:即是秦、齐、楚、燕、赵、魏、酣七国。
[语译]
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号令诸侯的威信以帅坠不兴,列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于是到各国去献计策,以游说为业的人,成为时代的主流。
从春秋时代开始,到战国为止,相继有齐桓公、宋
[故事]
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是春秋战国纷乱时期中,实力较强的诸侯,其中又以齐桓公最受人推崇。
齐桓公有个得力的助手,名叫管仲,在齐桓公的战绩中,管仲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不过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管仲在受到重用之前,曾经与齐桓公作对过,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
在齐桓公即位以前,他的哥哥
等到事情结束,齐国群龙无首时,桓公和公子纠都想回国继承王位。结果,公子纠得用机会暗中埋伏,想置桓公于死地,幸好桓公装死躲过,就在公子纠的戒心松懈下来时,齐桓公趁机进入齐国登上了王位。
在鲍叔的劝告下,桓公把管仲请了来,辅
(三十六)
赢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
[注释]
王莽: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见平帝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更改国号为新。
[语译]
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利用“连横政策”,破坏六国的团结,不断的扩展势力,兼并其他小国,可是传位到秦二世胡亥时,天下又开始纷扰不安定起来,最后演变成楚汉两大强权争夺霸权的局面。
汉高祖打败项羽军队后,建立汉代霸业,天下臣服,一直传位二百多年,直到平帝时,王莽见其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
[故事]秦朝结束了纷乱的战国时代,另外开创了一统的新王朝,在秦始皇时代,颁布新法,大兴徭役,在政绩上虽有些成就,但却也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才有“苛政猛于虎”的说法。
虽然秦的统治时间只有十五年,但或多或少也为汉代的富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汉代,是中国的第一个威震海外及塞外的朝代,当时不仅人民生活富庶,国力也很强盛,汉武帝命大将东征西讨,除了宣扬国威之外,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中国的版图。
这些应该归功于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武帝。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重要的皇帝,虽然他替中国开辟了一番新局面,但是在用人方面却喜欢用酷吏,这些残忍无道的官吏固然能将工作做好,但却使百姓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恐惧之中,这是武帝在行政工作上的不足。
(三十七)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好三国 迄两晋
[注释]
光武:光武帝刘秀。东汉:刘秀以洛阳为国都所建立的朝代。 献:献帝,为汉朝最后的一位帝王。
鼎:代表统有天下或国家。 三国:意指魏、蜀、吴。 两晋:合称东晋与西晋。
[语译]
忠勇睿智的光五皇帝诸杀了荒淫无道的王莽,建立东汉基业,期间历经四百年,终因外戚、臣官作乱,而在献帝时灭亡。
继之而起的是魏、蜀、吴三国互争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此纷扰不定,直到魏国大将军司马
[故事]
三国时代名将如云,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公和张飞,以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
在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为了扩展自己的领土,常常你争我夺,因此战争频
他从谋士徐庶和司马
这一天,当刘备到达时,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便在岗外静候,等诸葛亮醒来,刘备向他说明来意,并诚心地请他出山为蜀国效力,早已不管世事的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十分感动,便同意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
(三十八)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注释]
南朝:即是宋、齐、;梁、陈四朝。都:建立国都。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元魏:指北魏而言。
宇文周:宇文是宇文觉的姓,他灭了四魏,建立周。高齐:高是高洋的姓,他消灭东魏,建立齐。
[语译]
刘裕灭东晋建立宋,传国六十年就被萧道成的齐所灭,二十三年后又被萧衍所灭,建国号为梁,享有五十六年,遭陈霸先消灭,改国号为陈,三十三年后陈也相继灭亡。这四个朝代都建都金陵,号称“南”朝。
而在北方的北魏也分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消夺,改过号建立北周,东魏被高洋所夺,改过号建立北齐。
[故事]
传说,刘邦在当皇帝之前,有一次在芒
据说,,刘裕有次在水边割芦苇时,突然发觉四周有点异样,空气中不时飘来腥味,令刘裕不得不提高警觉,并且找了一处安全的草堆夺起来。
这时,有条像树干粗的蛇从草丛钻了出来,吐着长长的蛇芯,样子挺吓人的,刘裕赶紧抽出箭,连射三箭,大蛇便负伤跑了。
第二天,刘裕来到作日割芦苇的地方,他看见了几个小孩在那儿捣药,便很好奇地问他们原因,小孩告诉刘裕,他们的主人被刘裕打伤了,所以替他捣药。
原来他们的主人是土神,因为射箭的人正是刘裕,土神料到他日后必有大富大贵,所以不敢伤害他。
看来,能当上皇帝的人,都有不平凡的际遇,当然,有些巧合也是后人附和而成的吧!
(三十九)
[注释]
统绪:纯正的道统。 唐高祖:唐朝的开国之君,姓李名渊。义师:一仁义为号召的军队。除:平复。
[语译]
隋文帝杨坚兴兵结束南北朝混乱的局面,统一天下大势,可惜他的儿子隋炀帝无视人民疾苦,荒淫无道,终于使得隋朝步向灭亡之途。
李渊兴起仁义之师,要为天下百姓诛除暴虐的君主,最后平定隋朝各地战乱,创立唐朝辉煌的基业,史称唐高祖。
[故事]
唐朝的开国君主是李世民,他带兵结束了纷扰的隋末,开创了辉煌的唐朝。据说,李世民还每当上皇帝之前,就已经显露出天子的威仪了,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没这段故事。
当年,李世民正带兵攻打洛阳,准备竭尽全力,一举推
出发前,有部署为他算命,认为近日不适合出游或打猎,否则会有灾祸降临。但是李世民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所以独自骑着马上山去了。
一到山上,眼前便出现一只白色的鹿,李世民为了捉它,追了好久,最后来到一座城门前。他定眼一看,竟是敌军的城门,反身想跑时,不料城门内以冲出两个人,李世民只好奋力抵抗,后来,他赶紧躲入一是古庙,祈求神灵庇佑。
说也奇怪,一阵狂风之后,追兵并没有进入庙内,李世民探出身子一看,那两个追兵只是愣愣地站在庙外,看来李世民真是有“真命天子”的命,所以才能这么幸运啊!
(四十)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注释]
二十传:唐朝传位二十位君王。梁:即为史称的“后梁”,为朱全忠蹿唐而立。乃:于是、才。
五代:即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由:理由、原因。
[语译]
唐朝自高祖起,共传位二十位帝王,享国三百年。到了袁帝时被朱全忠吞灭,改立国号为后梁。
继后梁而起的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便是史称的“五代”,它们的兴衰胜亡都有一定的原因可寻。
[故事]
唐朝是中国的另一个盛世,在几个皇帝睿智的治理之下,到了唐玄宗时,国事达到了最高峰,因而有“开元之治”的美誉。
玄宗固然是唐朝英明的皇帝,不过他却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由于玄宗过于宠爱杨贵妃以及胡人
安禄山,正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朝廷之事也不过问,后人读到这段历史时,总把错推到杨贵妃身上,其实,玄宗也应该负起一部分责任的。
杨贵妃本来是玄宗之子——寿王
得到杨贵妃后,玄宗渐渐荒废了国事,成天与杨贵妃饮酒作乐,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个性跋扈,使得朝廷又先后起兵叛变,终于使朝廷走上由胜而衰的道路。
(四十一)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注释]
炎宋:就是宋朝。受:承受。禅:即“让位”的意思。传:传承帝位。
混:纷乱、不安定。绝:灭亡。
[语译]
赵匡胤承受后周禅让的位,建立宋朝,传世十八代,因外族入侵,而形成南北混乱的局势。
外族的了与金都下中原称立国号,而铁木真灭金,建立元朝,最后在他的孙子忽必烈时,举兵攻伐宋国,奠立霸业。
[故事]
宋朝有个杰出的人才——岳飞,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岳飞是宋
带着幼子的岳母,仍然坚强的随着人群往南方避难,他辛苦的抚养岳飞长大,母子二人就这么相依为命。
岳飞在岳母的严厉教导下,不但用功,对于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实践,所以岳飞年记轻轻的,就以深知国家民族大义。
宋
精忠报国的岳飞,屡次击退金人的侵略,功绩彪炳,却在壮年时遭到奸人秦桧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四十二)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
[注释]
舆图:国土、领域。 国
号:即年号。金陵:即今日的南京。
[语译]
元朝有广大的领土,其范围超越以前任何一朝代,单只有短短九十年的寿命,就被汉人所灭。
明太祖朱元璋摔病讨伐,终于击败元顺帝,建国号明,年号为洪武,设立京都于金陵。
[故事]
明朝的开国君主是有名的臭头皇帝——朱元璋。在他小时侯就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来。
由于小时侯家里穷,他必须帮人家放牛,一维持生活。在当时,和他一起放牛的小朋友,每个人都很听朱元璋的话,他就像一个孩子王一样,有什么吃的喝的,总是分给大家享用。
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帮人放的牛,宰了一头分给大家吃,事后,他还设计了一个谎话,骗过了小气的牛主人。由此可见,朱元璋从小便是个重义气,有机灵的孩子。
可惜朱元璋因为自小穷怕了,所以当上了皇帝后,很害怕别人会嘲笑他过去的一切。久而久之,疑心病越来越重,尤其是大臣的奏折中常会出现一、一些很敏感的字句,如“作则”读音和作贼很像,便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大臣上奏时无不战战兢兢的。
这就是明朝初年的“文字狱”。
(四十三)
[注释]
寇:即强盗。如林:是形容数量相当的多。李闯:即自称闯王的李自成。神器:帝王的宝座。
[语译]
到了明成祖登上帝位后,便迁都燕京,一直传位十七代,到崇
由于臣官为非作歹,再加上社会到处一片混乱,闯王李自成的势力不断扩大,终于攻破京城,逼的崇
[故事]
中国历史上,以宋朝和明朝遭受的入侵最为严重,宋朝最后被北方蒙古族大军所灭,忽必烈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建立了元朝。而明朝也遭遇相同的命运,在势力强大的清军的攻势下,明朝灭亡,破关而入的满族建立了大清帝国。
在明末岌岌可危的时候,许多忠臣义士奋力不不懈的想挽回国家的势力,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郑成功,这个和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英雄,在明末时,就非常痛恨那些卖主求荣的人。
有一次,他带兵攻打福建漳州,久攻不下,只好以悬赏总督的首级来改变僵局,结果有个人果真提了总督的首级来领赏。
郑成功知道后,很气愤地将这个人斩了,旁人问他原因,他答道:
“ 国家会如此衰败都是因为卖主求荣的人太多了,如今这个人是 总督的心腹,却也照样将主子杀了来讨赏,我能留这种人吗?”
由此便可以看出郑成功刚烈耿直的个性。
(四十四)
清太祖
[注释]
[语译]
清兵入关后,清太祖即帝位,平定了各地的乱事,使百姓生活安定下来。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在位的一百多年,人民生活富足,政治体制也十分有规模。
[故事]
明末时,床王李自成将攻占北京,吴三桂奉派出守三海关,当时有人将名妓陈圆圆献给吴三桂,吴三桂对她自是疼爱有加。
后来,李自成攻下了北京。这时,吴三桂的父亲吴
吴三桂知道父亲在向他招降后,原本有些心动,后来听到陈圆圆已经成了李自成的妾,一怒之下,决定亲自南下攻打李自成。
一场大战后,李自成眼看形势极为不利,便将吴
陈圆圆向李自成献计,要他往西逃,李自成才放了陈圆圆,而吴三桂虽然收复了北京,但清兵也在这时入了关。
(四十五)
道咸间 变乱起 始英法 扰都
[注释]
道咸:道光和咸丰两位清朝皇帝。都
[语译]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爆发了鸦片战争,使得英法联军进兵攻打北京。到了宣统皇帝,国势已大不如以前,最后清朝终于被国民政府推
[故事]
鸦片战争之后,带来了清朝末年一连串的内忧外患。
当时掌大权的人如
光绪帝及慈禧太后死后,又宣统皇帝即位。这位年仅三岁的小皇帝,尚不知人事,当他身穿龙袍,端坐在王位上举行仪式时,竟吓得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他的父亲只好在一旁哄他:
“不要哭了,就快完了!”
这句话似乎已说出了清朝的命运,宣统皇帝才当了三年就被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军队推
(四十六)
革命兴 废帝 制立宪 法建民 国古今 史 全在兹载治乱 知兴衰
[注释]
帝制:皇帝的制度。宪法:国家根本大法。兹:这里、此处。治乱:太平与战乱。兴衰:兴旺与衰败。
[语译]
个革命成功后,建立民国,制定了国家大法,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自上古伏
[故事]
一项革命活动要从发起到成功,并不容易,除了要配合各种天时地利,最重要的还是人和。
清朝末年,由于党政者的昏庸无知,招致许多西方国家的侵略,不仅国家命运未卜,人民的生活是更疾苦,在这种情形下,才有了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军起来推
由于当时百姓早已唾弃清朝的虚弱无能,于是,革命的号角一响,有志之士便纷纷响应,经过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
1950年,由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首先提出“中华民国”的国号。
“中华民国”的称号,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重要的贡献之一,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后,才正式决定以它为国名。
(四十七)
史虽
[注释]
[语译]
史书虽然很多,读的时候要按顺序:
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再来就读《后汉书》,最后读:《三国志》。
读的时候要多查证其他的经书,以及《资治通鉴》,这样就能更了解了。
[故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读史书者必读的,这些书各有各的特色。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本史书,这本书是由皇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内容丰富,许多历史故事都出自这本书。
《汉书》只记载西汉的历史,不像《史记》贯通了好几个朝代,所以《汉书》是本“断代史”,由东汉班固所著。
《后汉书》虽然也是写汉代的历史,不过它所记录的是后汉时代的事,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
至于《三国志》的内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三国时代魏、蜀、吴的激战、斗智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里的 英雄们,都是书中的主要人物。
后来,明代的罗贯中就是根据《三国志》,写了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国志》是由晋朝的陈寿所著的。
这四本书合称四史,是中国四本相当重要的史书。
(四十八)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注释]
考实录:进一步研究历史资料。古今:历史的来龙去脉。维:思考。斯:指的是“这些书 ”。
[故事]
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验,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
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不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长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
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
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四十九)
昔仲尼 师项
[注释]
昔:以前。师:求学。项
鲁论:即为论语。彼:指赵中令。既仕:做了官。
[语译]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连年纪比他轻的神童,他都向他请教。连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况是现代的我们。
周朝宋国的赵中令——赵晋,也是位好学的人,他天天手不释卷地读着论语,即使已当了大官,仍然是勤学不倦。
[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
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相
“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
“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
“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
孔子听到项
“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
“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
项
(五十)
披蒲编 削竹筒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注释]
批:即“打开”。蒲编:蒲草编织的书。竹筒:就是竹片。彼:他。悬梁:悬挂在屋梁上。
锥:指钻子。刺骨:以尖物刺大腿。
[语译]
汉朝的路温舒则将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另有公孙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学。
晋朝的孙晋将头发以绳子悬在屋梁上,战国时书秦则用尖利的锥子次自己的大腿,他们两人都是不须别人督促,便知道自动自发求学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们成为大人物的基础。
[故事]
生为现代的人凡是都有最进步的技术和工具来解决,连写字都有品质优良的纸张可利用,所看的书,页页都是印刷精美的文字,方便及了。可是在古代,读书人求学是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下就是几则好学的故事。
(一)
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
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二)
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
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
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五十一)
如
[注释]
挂角:挂在牛角上。苦卓:有艰苦中显出毅力来。
[语译]
晋朝的车胤用沙袋装着萤火虫,借其微弱的灯光来读书,而孙康则打开窗户,得用月光照在雪地反射的光阅读,他们的家境虽然都相当贫穷,可是却能坚持到底,努力而不半途而废。
汉朝朱买臣每天砍柴、背柴,仍不忘读书,而隋朝李密为人放牛时,也随时把书挂在牛角上准备阅读。虽然环境是如此艰苦,但他们求学的毅力仍不变
[故事]
古人的求学环境是很恶劣的,但是,许多有成就的人,借着刻苦自励的方式,还是能成为大人物,实在令人钦佩。
汉朝时,有个懂得利用时间读书的人,名叫朱买臣。
每天,朱买臣得上山砍柴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当他砍柴时,总不忘把书本放在树下读;背柴回家时,也是边走边捧着书本看。
他的妻子崔氏看在眼里,常常对他大吼:
“家里这么穷,你整天捧着书本看,我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朱买臣哀求崔氏不要离开,但是,崔氏仍然执意要走。
于是朱买臣只好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不过,好学的他仍然手不释卷的读书。
几年下来,朱买臣当上了会稽的太守,回乡时,坐着大轿,风光及了,这时崔氏感到后悔,便向朱买臣表示愿意回到他的身边。不过,朱买臣却拒绝了崔氏的请求,宁愿一个人逍遥自在的过日子。
(五十二)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注释]
苏老泉:是宋朝的明文学家苏
[语译]
宋朝的苏
像苏
[故事]
据说,苏东坡的父亲苏
苏
于是,苏
(五十三)
若梁
[注释]
梁
称异:认为奇特。小生:年轻人。宜:应该。
[语译]
宋朝的梁
如梁
[故事]
宋朝时,有个名叫梁
梁
从此,他更用功,每一个朋友见到他如此用功,就劝他不要这么辛苦,儿子已是状元了,可以一生不愁吃穿,何必还要自己去争功名呢!
但是,梁
当皇帝召见他时,他的表现丝毫不逊于年轻的状元,所以深得别人的赞赏。
梁
(五十四)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注释]
莹:祖莹,字元珍,北齐人。咏:吟诵。泌:李泌,唐朝人。赋棋:以下棋为题,写了一篇诗赋。
颖悟:聪明而领悟力强。效:作为模范效法。
[语译]
北齐的祖莹在八岁的时候即能吟颂诗词,唐朝的李泌其岁便能以下棋为题而作诗赋,都是另人刮目相看的好例子。
他们两人的才智高超,颇受当时人们赞赏与钦佩,而你们现在正值求学之初,更应该以祖莹和李泌为榜样,效法他们的行为。
[故事]
祖莹是北齐时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诗经》及《尚书》一类的书。
由于祖莹整天手不释卷的用功读书,常常连觉也不想睡,他的父母在心疼之下,之好把家里的灯火给藏起来,不让他读的太晚。
好学又聪明的祖莹,便在父母都睡着后,拿出自己预藏好的火种来照明,为了不让父母看见,他还拿了衣服把门窗遮住,为的是要安心读书。
祖莹有一次读的太晚了,竟睡过头了,醒来事以误了上学的时间,便匆忙的赶到学校去,正好论到他要上台讲《尚书》。这时,他才发现带错了书,可是祖莹很镇静的把《尚书》的内容背了一遍,不仅快而且连一个错字也没有,令在场的同学都吃了一惊。
祖莹长大后,果然在朝中担任秘书及著作郎的工作,这个成就是他用功所换来的。
(五十五)
[注释]
咏吟:咏诗作对。聪敏:天资聪明灵敏。 自警:自我警惕。
[语译]
像这两为女子,一个精通音乐,一个擅长诗赋,都是如此聪慧,身为男孩子的,更需自我好好警惕,积极充实,才不后落于他人之后。
[故事]
东汉的学者
有一次,
“爹,是不是第一根琴弦断了?”
“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呢?”
谢道韫是晋朝人,有一次她的叔叔(也就是晋朝知名的宰相谢安)看见窗外正在飘着雪花,一时兴起,便想考考侄子们的作诗能力。
他问他们“大雪纷纷何所似”?
谢道韫的哥哥谢朗回答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接着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看看谢道韫,很高兴小小年记的侄女,竟能有如此的才情。
(五十六)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有为者 亦若是
[注释]
方:恰好、才。举:推选。作:作了。彼:他。正字:负责校正文字的官名。
仕:当官。亦若是:也和他一样。
[语译]
唐玄宗时刘晏以小小的年纪,被认为是神童,而且被推举为正字官,其名声一直流传至今。
刘晏当时虽然年纪幼小,但却以担当国家官吏,所以,只要想成为名扬天下的人,自我期许、勉励,且奋发向上,必然是可以像刘晏一样有所作为的。
[故事]
刘晏是唐玄宗时的一个小神童,据说,他曾经写了一篇《东封颂》的文章献给祭拜天地的玄宗。
玄宗看了以后,赞不决口,于是,便召见刘晏,当他见到刘晏还是个孩子,不仅对他的写作能力感到怀疑,便命宰相亲自考刘晏。
不久,宰相向玄宗说:
“刘晏真是个神童,他的作文能力的确很高。”
玄宗于是下令刘晏担任正字官,相当于现在的国立编译馆馆长。刘晏小小年纪,却能胜任这个官职,实在是不容易啊!
刘晏不仅受到玄宗的喜爱,就连玄宗的庞妃扬贵妃,也非常欣赏刘晏的聪明伶俐。
有一次,在贵妃的寝宫里,玄宗对陪在贵妃身边的刘晏说:
“你这个正字官,还有什么字不能正呢?”
刘晏说:
“朋友这字个我无法正。”
原来当时许多人朋比为奸,结党做坏事,刘晏就是利用这个字来暗示玄宗的。
(五十七)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注释]
壮:长大。行:做。致君:尽力辅
光前:光耀祖先。裕后:使子孙生活富足。
[语译]
小时侯要多学习,长大后要知道去做,对国家尽力,提人民谋求福利。
如此,就能有好的名声,可以使父母感到荣耀,光耀祖先,还可以造福后代子孙。
[故事]
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自幼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人,据说他的父亲叫孔纥,是个大力士,有一天,孔纥和妻子来到尼丘山,希望能求得一个儿子。
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孔纥便去世了,孔子随着母亲来到鲁国曲
孔母则常常鼓励孔子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后来,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难过之余,牢记母亲的教诲,更加用功读书。
没多久,孔子博学的美名传遍整个鲁国,许多人自愿向他求教,拜他为师,孔子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真可说是“幼而学”、“扬名声,显父亲”的最好例子啊!
(五十八)
人遗子 金满
[注释]
遗:留。
[语译]
有些人为子孙留下了大比的钱财,我只教导子孙研读经书,明白事理。
讲了这么多道理,只是要让大家知道,凡是勤劳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要时时勉励自己勤学用功才是。
[故事]
我国的诗仙李白,小时侯也很贪玩,后来受到一见事的启示,才立志读书,成为大诗人。
这次,贪玩的李白又逃学了,他来到河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铁杵在石头上磨,便好奇地走上前去问她:
“老婆婆,你磨这根铁杵做什么啊?”
“小朋友,我要把他磨成绣花针呢!”
李白听了,很吃惊的说:
“这怎么可能呢?”
老婆婆看见李白的表情,便笑着对他说:
“只要我每天不断的磨,总有一天,这根铁杵就能磨成针了。”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中完全觉悟了,他心想,不能再这么贪玩了,应该好好把握时光,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对。李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果然成为唐朝的大诗人。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示〗 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启示〗 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jiā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wé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d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启示〗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启示〗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启示〗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启示〗 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启示〗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cǐ wǔ háng běn hū shù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
〖启示〗“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shí gān zhě jiǎ zhì guǐ shí èr zhī zǐ zhì hài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启示〗 和“五行”一样,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们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记年外,记时已多不用了。
yuē huáng dào rì suǒ chán yuē chì dào dāng zhōng quán
曰黄道 日所
【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启示〗地球在不断自转运动中,同时绕着太阳转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太阳系又绕着银河系转,而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小点点,天地之大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chì dào xià wēn nuǎn jí wǒ zhōng huá zài dōng běi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启示〗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hán yù jūn shuāng lù gǎi yòu gāo yuán zuǒ dà hǎi
寒
【解释】我国冷热均匀,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启示〗我国地处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冷热均匀,冬天结霜,夏天结露,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若你面向南方,那么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yuē jiāng hé yuē huái jì cǐ sì dú shuǐ zhī jì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启示〗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我国最闻名的河流是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yuē dài huá sōng héng héng cǐ wǔ yuè shān zhī míng
曰岱华
【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
〖启示〗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境内的喜玛拉亚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号称世界的屋脊。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每座山都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
gǔ jiǔ zhōu jīn gǎi zhì chēng xíng shěng sān shí wǔ
古九州 今改制 称行省 三十五
【解释】州: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名称。 制:制度,有确定规模、法度。 行省:行政区域,简称省。
〖启示〗古代周朝分为九州:冀州、幽州、并州、
yuē shì nóng yuē gōng shāng cǐ sì mín guó zhī liáng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启示〗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人民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这四种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都是光荣的。
yuē rén yì lǐ zhì xìn cǐ wǔ cháng bù róng wěn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启示〗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dì suǒ shēng yǒu cǎo mù cǐ zhí wù biàn shuǐ lù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启示〗人类所食用的“五谷杂粮”就属于植物。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我们应该了解它们,掌握这些知识,以便为人类服务。
yǒu chóng yú yǒu niǎo shòu cǐ dòng wù néng fēi zǒu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启示〗无论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人类永恒的财产,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cǐ liù gǔ rén suǒ shí
稻梁
【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启示〗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爱惜每一粒粮食。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cǐ liù chù rén suǒ sì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解读〗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ài wù yù qī qíng jù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俱
【解释】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启示〗七情是人生来具有的,谁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为一个有志者,是决不能被感情牵着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乐而有意义。
qīng chì huáng jí hēi bái cǐ wǔ sè mù suǒ shí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解释】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启示〗用色彩学的标准解释,色彩的.由黄、红、蓝三个原色和橙、绿、紫三个间色组成。五色是我国传统的名称,如黄色已成为我们的民族色彩,据说太阳升起的第一道颜色是黄色,所以黄色代表东方。
suān kǔ gān jí xīn xián cǐ wǔ wèi kǒu suǒ hán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启示〗我们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辩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叫味蕾的粒状组织。人身体的结构非常复杂,认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shān jiāo xiāng jí xīng xiǔ cǐ wǔ xiù bí suǒ xiù
【解释】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
〖启示〗我们人类有视觉,可以分辩颜色、形状;有味觉可分辩各种滋味;嗅觉可以辨别气味;触觉可区分冷暖各种刺激。
páo tǔ gé mù shí jīn yǔ sī zhú nǎi bā yīn
【解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
〖启示〗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怀,我国文明久远、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音乐也非常突出。好的音乐可以增强人的修养,调剂人的身心,优美的东方音乐更具迷人的特色。
yuē píng shǎng yuē qù rù cǐ sì shēng yí tiáo xié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解释】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启示〗我国的古代诗词非常优美动人,读起来和谐顺口,这不仅是诗词本身的内容感人,而且是由于诗词运用了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变化,所以使我们听起来更加优美动人。
gāo zēng zǔ fù ér shēn shēn ér zǐ zǐ ér sūn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解读〗人类的
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 nǎi jiǔ zú rén zhī lún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启示〗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才能和睦。
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启示〗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zhǎng yòu xù yǒu yǔ péng jūn zé jìng chén zé zhōng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启示〗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象“桃园三结义”,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cǐ shí yì rén suǒ tóng ng shī xù wù wéi bèi
此十义 人所同 当师叙 勿违背
【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启示〗社会是复杂的,每人有各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古人提出“十义”,这是处理各种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今日这些准则仍是维持社会安宁、推动社会发展的保证。
zhǎn qí shuāi dà xiǎo gōng zhì sī má wǔ fù zhōng
斩齐衰 大小功 至
【解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
〖启示〗社会在发展,今天一些古老的丧葬仪式已经见不到了,但人死了以后,活着的人就要为他们送葬,以开追悼会的方式寄托后人的哀思。
lǐ yuè shè yù shū shù gǔ liù yì jīn bù jù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启示〗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但对于学生来说,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wéi shū xué rén gòng zūn jì shí zì jiǎng shuō wén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解释】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启示〗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学科,已经成为各门类的基础学科。它是深入研究各门专业学科的工具课,所以一定要努力学好, 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yǒu gǔ wén dà xiǎo zhuàn lì cǎo jì bù kě luàn
有古文 大小
【解释】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
〖启示〗我们今天通行的是隶、楷、行、草四种体式,但对于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了解。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ruò guǎng xué jù qí fán dàn lüè shuō néng zhī yuán
若广学 惧其
【解释】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启示〗现在讲究的是一专多能,对于研究学问也必需做到从大处着眼,要理清思路,提纳挈领,才能抓住问题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fán xùn méng xū jiǎng jiū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òu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wéi xué zhě bì yǒu chū xiǎo xué zhōng zhì sì shū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解释】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启示〗为学必有初始阶段,任何一个大学问家,他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扎扎实实打下良好基础,才能进军更高深的知识。
lún yǔ zhě èr shí piān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的核心是如何 “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mè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jiǎng dào dé shuō rén yì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启示〗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zuò zhōng yōng nǎi kǒng jí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ù yì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变的意思。
〖启示〗孔伋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
zuò dà xué nǎi zēng zǐ zì xiū qí zhì píng zhì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启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参。《大学》是四书中的一部书,和中庸一样,也是一部修养性的书。
zhōng shū shú xiào jīng tōng rú liù jīng shǐ kě dú
中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启示〗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shī shū yì lǐ chūn qiū hào liù jīng dāng jiǎng qiú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启示〗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个非常丰富而伟大的知识宝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爱护祖先留下的遗产, 并为此感到骄傲。
yǒu lián shān yǒu guī cáng yǒu zhōu yì sān yì xiáng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启示〗《易经》虽是我国古代人占卜的书,但它其中阐述了极为深奥的哲学道理。像阴阴消长,物极必反的论述随处可见。
yǒu diǎn mó yǒu xùn gào yǒu shì mìng shū zhī ào
有典
【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
〖启示〗《书经》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
wǒ zhōu gōng zuò zhōu lǐ zhù liù guān cún zhì tǐ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解释】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启示〗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辅
dà xiǎo dài zhù lǐ jì shù shèng yán lǐ yuè bèi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启示〗中国传统的礼义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们要从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营养、身体力行。
yǒu guó fēng yǒu yǎ sòng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
有国风 有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启示〗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诗集叫《诗经》,共汇集了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shī jì wáng chūn qiū zuò yù bāo biǎn bié shàn è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解释】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启示〗我们读春秋,除了能够了解当时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累积前人的经验,成为自己做人处事的借鉴。
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启示〗《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内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记事都非常简洁。加之年代久远。所以必须详读三传,才能研读明白。
ěr yǎ zhě shàn biàn yán qiú jīng xùn cǐ mò xiān
尔雅者 善辨言 求经训 此莫先
【解释】《尔雅》一部分辨别古今文学的差别,另一部分解释文字的意义和给事物的名字下定义,所以我们要读经书之前,应当先读《尔雅》,然后才能读懂群经。
〖启示〗《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gǔ shèng zhù xiān xián zhuàn zhù shū bèi shí sān jīng
古圣著 先贤传 注疏备 十三经
【解释】古代圣人著作的经典,经过诸先贤加以解释意义而成为完备无缺的十三经。
〖启示〗十三部是《易经》、《诗经》、《书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孟子》,这十三部书称为十三经。
zuǒ zhuàn wài yǒu guó yǔ hé qún jīng shù shí wǔ
左传外 有国语 合群经 数十五
【解释】左丘明著作除了《左传》外,还有《国语》,称为《春秋外传》。十三经之外再加《左传》和《国语》便是十五经。
〖启示〗《国语》记录周末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言论,以每个国家来记述,而《左传》是按年编排,侧重记事。
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经既明 方读子
【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
〖启示〗学习和掌握各门类的知识都要牢记一条原则,学习历史更是如此,这就是提纲挈领,掌握主要脉络。对于重点历史事件要记住它的起因和结局,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学问。
wǔ zǐ zhě yǒu xún yáng wén zhōng zǐ jí lǎo zhuāng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启示〗五子当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庄子,他们博学广闻,象老子,就连孔子都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庄子则经常用寓言的形式表达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jīng zǐ tōng dú zhū shǐ kǎo shì xì zhī zhōng shǐ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启示〗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恶说、扬子的自利说、老庄的顺其自然说等等。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zì xī nóng zhì huáng dì hào sān huáng zài shàng shì
自
【解释】自伏
〖启示〗历史学家大体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国历史从商代以后才有了较可靠的记载,这以前的历史是个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
táng yǒu yú hào èr dì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èng shì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启示〗尧是位很贤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禅让给有贤能的舜做继承人。当然舜也不负众托。在他们所处的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上古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zhōu wén wǔ chēng sān wáng
夏有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
〖启示〗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合称三代,每一代的时间都很长,夏朝统治四百年,商朝统治六百年,周朝统治八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仍然掺杂了许多神话和传说。
xià chuán zǐ jiā tiān xià sì bǎi zǎi qiān xià shè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解释】
〖启示〗从
tāng fá xià guó hào shāng liù bǎi zǎi zhì zhòu wáng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解释】商汤王起兵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前后六百年,一直到商纣王。
〖启示〗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从大约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
zhōu wǔ wáng shǐ zhū zhòu bā bǎi zǎi zuì cháng jiǔ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解释】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启示〗周朝的历史分为两部分:幽王被杀以前是西周,平王东迁以后是东周。从各朝各代的兴衰中我们可以看出“仁政必兴、暴政必亡”的道理。
zhōu gòng hé shǐ jì nián lì xuān yōu suì dōng qiān
周共和 始纪年 历宣幽 遂东迁
【解释】我国从周朝共和之年开始有正式纪年。经历了周宣王和周幽王,周朝首都东迁洛阳。
〖启示〗周朝第十代的历王暴虐无道,终于被赶出皇宫,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后来由历王的儿子宣王继位,到了周幽王后,首都东迁洛阳,称为东周。
zhōu dào shuāi wáng gāng zhuì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óu shuì
周道衰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解释】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启示〗周王室衰落,使各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称王、称霸,战争连年不绝。使老百姓饱受了战争的苦难。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ó wǔ bà qiáng qī xióng chū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解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恒公、宋
〖启示〗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前后出现五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有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yíng qín shì shǐ jiān bìng chuán èr shì chǔ hàn zhēng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启示〗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治国家。虽然秦朝统一的时间只有十五年,但其苛政却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然而其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度量衡等方面仍有它不可抹灭的贡献。
gāo zǔ xīng hàn yè jiàn zhì xiào píng wáng mǎng cuàn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
【解释】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
〖启示〗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个人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于社会发展的法则。否则即便得力于一时,但终究会以失败而告终。
guāng wǔ xīng wéi dōng hàn sì bǎi nián zhōng yú xiàn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解释】王莽
〖启示〗汉朝经过四百多年的时间,到了末期,由于外戚、宦官互相攻击,王室无能,到汉献帝时就灭亡了。
wèi shǔ wú zhēng hàn dǐng hào sān guó qì liǎng jìn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解释】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
〖启示〗《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部小说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了解到古代战争的动人画面。
sòng qí jì liáng chén chéng wéi nán cháo dū jīn líng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解释】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启示〗南北朝时的南朝包括宋齐梁陈。这里所指的宋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不可混淆在一起,这里的宋的开国皇帝是刘裕,所以也称为刘宋,刘宋统治的时间只有五十九年。
běi yuán wèi fēn dōng xī yǔ wén zhōu xīng gāo qí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兴高齐
【解释】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
〖启示〗世界上最伟大的帝王,都是那些开创天下的帝王。至于那些继承祖业的皇帝,除了少数几个能在文治武功方面有特殊成就,其他多数总是平平凡凡。
dài zhì suí yī tǔ yǔ bù zài chuán shī tǒng xù
【解释】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启示〗杨坚起兵东征西杀,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中国,建立的隋朝仅两代就灭亡了。其原因是隋炀帝的荒淫无道,使得他众叛亲离。由此可见人心向背是非常重要的。
táng gāo zǔ qǐ yì shī chú suí luàn chuàng guó jī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解释】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启示〗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从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都是赫赫有名的。但唐朝的天下其实是李渊的二儿子唐太宗李世民打出来的。
è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 liáng miè zhī guó nǎi gǎi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被朱全忠
〖启示〗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人称 “开元盛世”,但后期却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开始衰落。对于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落,人们常把罪责归到杨贵妃和安禄山两人身上。其实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liáng táng jìn jí hàn zhōu chēng wǔ dài jiē yǒu yóu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解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启示〗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由唐末的藩镇割据演变而来。这些朝代名都是以前有过的,所以各冠一个“后” 字来区别。这是五个很短的朝代,一共只有五十三年。
zhào sòng xīng shòu zhōu shàn shí bā chuán nán běi hùn
赵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解释】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启示〗宋朝的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尽管消除了唐后期藩镇割据,臣官专权,朋党之争的弊端,但它过分削弱地方力量,使州县日益困弱、无力抵抗外侵,成了一个积贫积弱、苟且偷安的朝代。
liáo yǔ jīn jiē chēng dì yuán miè jīn jué sòng shì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解释】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启示〗蒙古人曾联合宋朝的兵力合攻金国,把金国消灭后,铁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他自行称帝建立元朝,直到他的孙子忽必烈时,便起兵把宋灭掉,宋朝就此结束。
yú tú guǎng chāo qián dài jiǔ shí nián guó zuò fèi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
【解释】元趄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
〖启示〗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在于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它使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地区统一归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更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及各民族间联系。
dài chéng zǔ qiān yān jīng shí liù shì zhì chóng zhēn
【解释】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
〖启示〗明成祖迁都燕京对于防御蒙古和经营东北,也就是巩固边防和维护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
qīng shì zǔ yīng jǐng mìng jìng sì fāng kè dà dìng
清世祖
【解释】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启示〗清朝初年虽然存在着高压政策,如为了控制汉族人民的思想,大兴文字狱,但到嘉庆皇帝为止,人民生活也比较安定。
yóu kāng yōng lì qián jiā mín ān fù zhì jì kuā
由康雍 历乾嘉 民安富 治绩夸
【解释】顺治皇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启示〗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分裂势力的斗争,建立起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多民族国家,在内地设立了十八个行省,从而确立起比较巩固而稳定的政权。
dào xián jiān biàn luàn qǐ shǐ yīng fǎ rǎo dū bǐ
道咸间 变乱起 始英法 扰都
【解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
〖启示〗自鸦片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相继侵略中国。强迫清朝政府签定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tóng guāng hòu xuān tǒng ruò chuán jiǔ dì mǎn qīng mò
同光后 宣统弱 传九帝 满清殁
【解释】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
〖启示〗清朝政府到了光绪年间,皇帝只是个空架子,而实权是操纵在慈禧太后手中,这个人称“老佛爷”的女人,十分专横,在她手中,中国的威名被完全丢尽了。
gé mìng xīng fèi dì zhì lì xiàn fǎ jiàn mín guó
革命兴 废帝制 立宪法 建民国
【解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
〖启示〗中国发展了五千年,经过了各个朝代的治乱兴衰,第一位由人民选出的总统诞生了。
gǔ jīn shǐ quán zài zī zǎi zhì luàn zhī xīng shuāi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解释】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启示〗“读史使人明智”。如果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当成一个大家庭的家谱,那么当我们回顾前人的经验时,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用的东西。
shǐ suī fán dú yǒu cì shǐ jì yī hàn shū èr
史虽
【解释】中国和历史书虽然纷
〖启示〗《史记》是我国汉代大思想家司迁所写,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汉武帝时代共几千年的历史。《汉书》是东汉时期思想家班固所著,它记载的只是西汉这一时代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hòu hàn sān guó zhì sì jiān zhèng jīng cān tōng jiàn
后汉三 国志四 兼证经 参通鉴
【解释】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启示〗《后汉书》讲述东汉时期的历史;《三国志》写的是东汉灭亡后,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局面,直到被晋统一;《资治通鉴》叙述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以史为鉴戒的的思想,所以叫《资治通鉴》。
dú shǐ zhě kǎo shí lù tōng gǔ jīn ruò qīn mù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解释】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
〖启示〗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前面提到的不过是一个简单轮廓,要想真正掌握必须
kǒu ér sòng xīn ér wéi zhāo yú sī xī yú sī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解释】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启示〗我们应该立志努力学习,知识的领域是无穷无尽的,知识是财富、是力量、是智慧。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只有刻苦地、不间断地学习才能掌握和运用它。
xī zhòng ní shī xiàng tuó gǔ shèng xián shàng qín xué
昔仲尼 师项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
〖启示〗孔子曾经拜
zhào zhōng lìng dú lǔ lùn bǐ jì shì xué qiě qín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启示〗人的学问是永无止境的,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是不可中途终止的。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应该好学不倦,直到死为止。
pī pú biān xuē zhú jiǎn bǐ wú shū qiě zhī miǎn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启示〗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tóu xuán liáng zhuī cì gǔ bǐ bù jiào zì qín kǔ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解释】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
〖启示〗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须自觉地刻苦读书。因为求知识这件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学到。现在我们有父母、老师的关心和教导,就更应该好好学习才是。
rú náng yíng rú yìng xuě jiā suī pín xué bù chuò
如
【解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启示〗古人这种求学的精神是多么令人钦佩呀!在那样恶劣、贫困的情况下,能够克服困难,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努力学习。今天我们有方便舒适的环境,如果不知道珍惜,那真是惭愧啊!
rú fù xīn rú guà jiǎo shēn suī láo yóu kǔ zhuó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解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启示〗朱买臣和李密,一个打柴一个放牛,生活都非常贫苦,但能自己发奋读书。后来都成为很出色的人。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怎么能不努力学习呢?
sū lǎo quán èr shí qī shǐ fā fèn dú shū jí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解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
〖启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
bǐ jì lǎo yóu huǐ chí ěr xiǎo shēng yí zǎo sī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解释】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启示〗苏
ruò liáng hào bā shí èr duì dà tíng kuí duō shì
若梁
【解释】宋朝有个梁
〖启示〗有志者事竟成,凡是立定的志愿,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去做,是一定会成功的。年轻人应首先立下志愿,失败了不要气馁,仍坚持努力、百折不回是一定会成功的。
bǐ jì chéng zhòng chēng yì ěr xiǎo shēng yí lì zhì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解释】梁
〖启示〗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为强大。你要使自己变为一个强者吗?那么你就要立定志向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成功就一定会属于你。光明的前途也会属于你。
yíng bā suì néng yǒng shī mì qī suì néng fù qí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解释】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启示〗祖莹和李泌两人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才华。这和他们的智慧是分不开的。但只是聪明而不学习终究还成不了才。祖莹和李泌学习非常刻苦,每天几乎是手不释卷。已经把读书看成是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bǐ yǐng wù rén chēng qí ěr yòu xué dāng xiào zhī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解释】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启示〗虽然祖莹和李泌从小就特别聪明,但是如果不知努力,聪明反而会被聪明误的。所以我们现在求学,也应该效法他们,除了运用聪明才智外,更要努力用功求进步,才能有所作为。
cài wén jī néng biàn qín xiè dào yùn néng yǒng yín
【解释】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
〖启示〗在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人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女孩子要读书学艺是非常困难的,
bǐ nǚ zǐ qiě cōng mǐn ěr nán zǐ dāng zì jǐng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解释】象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启示〗当然,现在男女平等了,女孩子也能上学读书,这是社会的进步。而我们更应该珍惜社会给我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无论男孩、女孩都应刻苦努力,多学知识,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táng liú yàn fāng qī suì jǔ shén tóng zuò zhèng zì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解释】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启示〗刘晏有一次回答唐玄宗提出的问题时,曾说臣凡《四书》《五经》都能正,只一个“朋”字正不了。后来玄宗一查证才知道,原来当时朝延里很多人朋比为奸,所以刘晏说无法正“朋” 字,就是这个道理。
bǐ suī yòu shēn yǐ shì yǒu wéi zhě yì ruò shì
彼虽幼 身已仕 有为者 亦若是
【解释】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启示〗刘晏长大以后,他当了唐代宗的宰相。在他任职期间,非常爱民,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这和他从小立下的志向是一致的。我们也应该和他一样从小立下志向,长大后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quǎn shǒu yè jī sī chén gǒu bù xué hé wéi rén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解释】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启示〗万事万物都有自然界所赋予的特质,如狗能看门、鸡会报晓。而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又该如何呢?人类是有思维能力的,所以,自然赋予人的使命当然是掌握各门知识去征服自然。
cán tǔ sī fēng niàng mì rén bù xué bù rú wù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解释】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启示〗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掌握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并以此来开拓更深、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不断地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动物的活动不过是一种本能的表现,是无法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相比的。
yòu xí yè zhuàng zhì shēn shàng kuāng guó xià lì mín
幼习业 壮致身 上匡国 下利民
【解释】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启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如何把学到的知识为大众服务,不枉费自己一生所学,对后人也有所帮助,首要的问题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所学习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yáng míng shēng xiǎn fù mǔ guāng yú qián yù yú hòu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解释】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给连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普通话朗读广东话朗读 〖启示〗我们应该提倡一种奉献的精神,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对人民、对他人的奉献精神,我们的学识是奉献的资本,谁的学识越多,谁的奉献就越大。人民就把更多的荣誉献给他们。
rén yí zǐ jīn mǎn yíng wǒ jiào zǐ wéi yī jīng
人遗子 金满赢 我教子 唯一经
【解释】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这样,我只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启示〗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做父母的再有钱,如果子孙不求长进,又有什么用呢,钱总有用完的一天。到那时,一无所长什么也不会干,反而害了他们。而书中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才是取之不竭的财富。
qín yǒu gōng xì wú yì jiè zhī zāi yí miǎn lì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解释】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启示〗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珍惜大好的时光,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那么你就一定会得到丰厚的收获,你的思想和学识就越加丰富。你也将会做出更多贡献,这样才不枉人生在世。我们要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
巧解老头子
纪昀见多识广,学富五车,机敏善辩,“铁嘴”一张,无人能对。相传纪昀编《四库全书》时,有一次天气炎热,纪昀怕热,就光着上身,盘了辫子,伏案观书、校书,这时乾隆帝步入编书馆,纪昀见了,知道这样见皇帝乃大不敬,可是又来不及穿衣,赶忙躲到了桌子底下,用帷幕遮住身子。乾隆帝假装没看到他,吩咐大家不必拘礼,各自照常工作,自己便坐在纪昀的位子上,一声不吭。
纪昀躲了许久,汗流浃背,很是难受,见没有什么声响,就把帷幕掀开一角,问道:“老头子走了么?”抬头一看,乾隆帝正瞪着他,还严肃地说道:“纪昀不得无礼。”这一下,纪昀吓得两腿发软,连忙从桌子底下爬出来,找衣服穿了,磕头请罪:“微臣该死!”乾隆帝道:“别的尚可原谅,称我‘老头子’可原谅不得。这‘老头子’你言之有说即生,言之无说即死。”
旁人听了一个个都替纪昀捏了一把冷汗。纪昀站起来,略略思索,不慌不忙,微笑着答道:“有,有,有!且听我说,皇帝人称万岁,此谓之‘老’;皇帝乃兆民之首,此称为‘头’;皇帝即是天子,这就是‘子’,故皇帝被人称为‘老头子’。”乾隆听罢,笑道:“好!好!好!你真可谓淳于髡再生,曹子建转世,朕恕你无罪。”[8
烟袋惹的祸
纪昀喜欢抽旱烟,手里整天端一个大的烟袋,文臣武将暗地里叫他“纪大的烟袋”,有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点结束,只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纪昀答:“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还有一次,编书编到最后,纪昀给皇上写“书表”总结时,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总管事妒忌纪昀的才能,又另找了两个人编写“书表”,意图排挤纪昀。后来因为他们编写的实在不堪入目,只好把纪昀的拿来,署上他们的名字,呈给皇帝。乾隆还没看完,就问:“这是姓纪的写的吧?”原来乾隆早就了解纪昀的文风笔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