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养最高的人不追求私欲,修养达到神化的人不求功业,修养达到圣明的人不求名声。
2、越是身份低的人,操守越是要谨严,不然,正是自取其辱。(俄国作家)屠格涅夫
3、清旷的襟怀和高远的想像力未必定须由对目而形成,把仰望的双眼移到地面,同样可以收到修养上的效益,而且更见切实。(中国作家)叶圣陶
4、反躬自省和沉思默想只会充实我们的头脑。(法国作家)巴尔扎克
5、穿衣吃饭,是人活着时的利益,然而还应有所节制,埋葬死者,是人死后的利益,为什么偏偏不能节制呢?
6、不受天的损害容易,不受人的利禄却困难。
7、孝子不巴结自己的父母,忠臣不奉承自己的君主,这是做臣下,子女的最好表现。
8、害别人的人,别人必定反过来害他。
9、对别人述说自己,这是一种天性;因此,认真对待别人向你述说的他自己的事,这是一种教养。(德国诗人)歌德
10、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11、凡有良好教养的人都有一禁诫:匆发脾气。(美国作家)爱默生
12、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
13、富贵人不肯从宽,必招横祸;聪明人不肯从厚,必夭夭年。(中国古代学者)吴少贤
14、宏则希望远大,毅则艰苦卓绝,百折不回。青春修养,果能做宏毅二字,成功者盖十之八九也。(中国政治家)陈独秀
15、大吝惜必然有大的破费,藏积钱物太多必然有大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受侮辱,知道止休就不遇危险,可以长久。
16、知道者必不自矜,知义者必不好得,知德者必不沽名。(中国古代学者)张九成
17、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中国作家)林语堂
18、君子有三件事须要警惕:年少时,血气还没有稳定,警惕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警惕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衰退,警惕贪心。
19、身在幸福中而能有自知之明,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法国作家)雨果
20、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勤劳远比黄金可贵。
21、源静则流清,本国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中国古代学者)魏子
22、罪恶没有比纵欲更大的,灾祸没有比不如满足更大的,灾难没有比贪欲更大的。
23、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
24、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的时候产生的。
25、喜不应喜元喜之事,怒不应怒元怒之物。(中国古代军事家)诸葛亮
26、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的手段。(德国诗人)歌德
27、做一个正直的人,就必须把灵魂的高尚与精神的明智结合起来。(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
28、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他的心随时都在欢跃,他有说不尽的欢乐。(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
29、自重、自觉、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至生命的崇高境域。(英国诗人)丁尼生
30、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中国古代学者)吕坤
31、关心公益应当是每个有相当教养的人所共同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32、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至于蛮横得不可教化。(古罗马诗人)贺拉斯
33、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但是,善解人意和宽恕他人,需要修养和自制的功夫。(美国教育家)卡耐基
34、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作准备。(中国古代学者)宗白华
35、节俭,是品德中的大德,奢侈,是品德中的大恶。
36、如果不学好治理自己,就会陷入灭亡的深渊。(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
37、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央,便不伤生。(中国古代大臣)曾国藩
38、女子有丈夫,男子有妻室,不可以相到轻慢亵渎。
39、关于修养至高的人不追求私欲
40、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着天气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象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
41、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中国作家)梁实秋
42、有教养的人的遗产,比那些无知的人的财富更有价值。(古希腊哲学家)德溪克利特
43、在任何一个成功的后面都有着十五年到二十年的生活经验,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是没有这些经验,任何才思敏捷恐怕也不会有,而且在这里,恐怕任何天才也都无济于事。
44、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45、不要把痰吐在井里,哪天你口渴的时候,也要上井边来喝水的。(俄国作家)克雷洛夫
46、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瑞典化学家)诺贝尔
47、反唇相讥,恶语相加,是有失一个哲学家(即科学家)和追求真理者的身份的。(英国诗人)哈维
48、有一种毫不做作的良好教养,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它,但只有那些天性善良的人们才实践着它。(英国作家)切斯特菲尔德
49、名誉是相互间倾轧的原因,智慧是相互争斗的工具。这两样都是凶器,不能完全在社会上进行。
50、美好的言论可得到尊贵的地位,美好的德行可有益于人。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出处】《礼记·中庸》
【讲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
【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
【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讲解】摩:通"磨"。倜傥(ti 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
【讲解】浊:浑浊,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宁可一生清白贫穷,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讲解】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意谓为官者
要树德,不要积怨。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出处】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讲解】济:(对事情)有益。意思是:宁愿固守穷困以有益于心意,不愿低声下气去劳累自己。
不自信而人孰信之?不自度而安度人?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讲解】度(duó):揣度,认识。如果不相信自己,那么别人谁能相信你?如果不能认识自己,那么怎能认识别人?意谓人既要自信,也要有自知之明。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讲解】兰摧玉折:喻有节操才能的人死亡。萧、艾:古人以为恶草,比喻奸邪小人。敷、荣:指花叶繁盛。意思是:宁可做兰草美玉被摧残,也不做萧艾之类恶草而繁茂。 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出处】宋·陆游《入瞿唐登白帝》
【讲解】丈夫:指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意思是:大丈夫贵在不屈不挠,成功与失败有什么值得顾虑的!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出处】三国魏·阮籍《咏怀》
【讲解】布衣:平民。宠禄;因恩宠而得到的爵禄。意思是:富贵无常,不足羡慕,不如召平(原为秦东陵侯,后沦为平民)东门种瓜,可以安享天年。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出处】《国语·周语》
【讲解】学习美好的东西,就象登山一样不容易;学习不好的行为,就象山崩一样迅速。
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
【讲解】卑:谦恭。瘁:这里指贫困。意谓谦恭而不失于礼义,贫困而不失廉洁。也可理解为谦恭而有分寸,贫困而不志短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出处】《礼记·大学》
【讲解】广:开阔,坦率。胖(pán):安泰舒适。意思是;拥有财富能装饰房屋,具备良好的品德能有益身心,心地坦然就会显得安泰舒适。
勉力勤事以致富,砥才明操以取。
【出处】汉·王充《论衡·命禄篇》
【讲解】奋发努力,勤恳工作,从而达到富有;磨炼才能并使情操光明,从而求得高贵。意谓富贵要凭实干和德才换取。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处】唐·柳宗元《江雪》
【讲解】通过冒雪"独钓"于寒江的渔翁形象,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始终不屈的精神面貌。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刺议》
【讲解】知:同"智"。距:同"拒"。专己:刚愎自用。意谓多看的`人知识广博,多听的人聪明;拒绝别人意见的人闭塞,刚愎自用的人孤立无助。意谓人要多见、多听;接受意见而不自以为是。
以天下之功为功,而不功其功,此之谓大公。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讲解】把天下人的功绩作为功绩,但不把那功绩认作自己的功绩,这就叫做最大的公心。"功其功"的第一个"功",意动用法,把……认作自己的功绩,此句话劝戒不要贪天之功以为已有。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担心地位不高,而担心道德修养不高。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出处】《庄子·田子方》
【讲解】对于人来说,没有比思想颓废、精神萎靡更可悲的了,至于躯体的死亡,那倒是次要的。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出处】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讲解】释:解除,免除。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而让全天下的人们得到利益;不以自己的祸害为祸害,而要让全天下的人们免除祸害。此为作者对理想政治的赞美。
天下自有公论,非爱憎异同能夺也。
【出处】宋·陆游《跋东坡谏疏草》
【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某人某事,天下的众人自然有公正的评论,不是哪个人的爱憎和看法的不一能够改变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讲解】不清心寡欲就无法使志向明确,不平心静气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贵不凌贱,富不傲贫。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讲解】意思是:地位高了不要欺凌地位低微的人,富有了不要瞧不起贫穷的人。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出处】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讲解】丹青:绘画用的红绿颜料,这里指绘画。意思是:酷爱绘画竟不知道已近年老,视富贵荣华引如过眼浮云。
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出处】清·石达开《入川题壁》
【讲解】肝胆:喻勇气、血性。意思是:我视黄金如粪土,刚强正直的气质如铁一般坚硬。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出处】《老子》三十九章
【讲解】意思是:果真尊贵了,就要以卑贱为根本,果真高高在上了,就要以卑下为基础。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出处】《老子》
【讲解】不拘泥已见,所以能看得清楚;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名声远扬;不自夸,所以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久不衰。
集众思,广公益。
【出处】《三国志·蜀志·董和传》
【讲解】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对大家有益的意见。意同成语"集思广益"。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出处】明·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讲解】得死所:得到死得合适的地方,形容死得有价值。意思是:哪个人不会死?可贵的是死得要有价值。
士皆知有耻,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出处】清·龚自珍《明良论二》
【讲解】士:读书人。耻:羞愧,羞辱。这句话指出了士人有无羞耻之心与国家有无羞辱的直接关系,说明知识分子立身要先知耻的重要性。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出处】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
【讲解】孤:孤寒。直:刚直。意思是:自古以来圣贤之人都是贫困而不得意,何况我们这样身世微寒而又刚直不阿的人呢!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讲解】本心:根与心,喻坚贞操守。美人:喻君王。意思是:以美德贞操自励,不求闻达于朝廷。
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出处】汉·孔融《荐祢衡表》
【讲解】惊:惊喜。疾:憎恨。意思是:见到好人好事如同遇到惊喜的事一般,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
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
【讲解】疾:恨。章:同"彰",显著。君子在社会上活动、跟人交往,最痛恨的是名望品德不显著。意谓人的交往,要以好的名声和德行为基础。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讲解】激:冲击。浊:脏水。冲去污水,扬起清水;憎恨坏的,喜欢好的。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出处】晋·陶渊明《拟古》
【讲解】既没:已经死了。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在世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死了以后他的名望还留传百世。
身修然后可以治家,家治然后可以治官。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论诽》
【讲解】然后:这样以后。意思是:自身修养好了,就可以把家治理好;家治好了,就可以把官府治理好。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出处】《格言联璧·从政》
【讲解】勤奋能够弥补天资的不足,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美德。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意谓劝人学习别人优点,改正自己身上与别人相同的缺点。
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
【出处】唐·韩愈《举张甫自代状》
【讲解】嫉:同"疾",憎恨。恶:坏人坏事。雠:同"仇"。憎恨坏人坏事如同仇恨仇敌一样,看见好人好事如同饥渴求取食物与水那样。
勇不虚死,节不苟立。
【出处】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讲解】虚:白白地。不苟:不随便。意思是:真正勇敢的人不会去白白送死,美德节操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成就的。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1、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2、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5、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
8、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0、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11、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1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1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14、知而好问者圣倾,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1、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3、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24、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
2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2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2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2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9、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
30、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31、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3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3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
34、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3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3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3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40、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
4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42、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4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
4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4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48、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49、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51、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5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5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5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56、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5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
5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5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6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61、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62、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6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64、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65、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66、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6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68、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69、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70、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