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曾国藩格言十二首原文 正文

曾国藩格言十二首原文

时间:2025-05-14 07:27:13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1、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曾国藩

2、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曾国藩

3、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曾国藩

4、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曾国藩

5、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曾国藩

6、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曾国藩

7、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曾国藩

8、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曾国藩

9、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曾国藩

10、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曾国藩

11、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曾国藩

12、居官四败曰: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覆多诈者败。——曾国藩

13、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曾国藩

14、既有定识,又有定力。——曾国藩

15、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曾国藩

16、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曾国藩

17、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曾国藩

18、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曾国藩

19、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曾国藩

20、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曾国藩

21、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曾国藩

22、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曾国藩

23、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开端。——曾国藩

24、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曾国藩

25、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曾国藩

26、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曾国藩

27、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曾国藩

28、家和则福自生。——曾国藩

29、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曾国藩

30、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曾国藩

31、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曾国藩

32、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曾国藩

33、家勤则兴,人勤则健。——曾国藩

34、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威。——曾国藩

35、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曾国藩

36、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曾国藩

37、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曾国藩

38、举世惟一真字难得。——曾国藩

39、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曾国藩

40、有才干,定要表现之。——曾国藩

41、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曾国藩

42、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曾国藩

43、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曾国藩

44、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曾国藩

45、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46、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曾国藩

47、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曾国藩

48、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曾国藩

49、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曾国藩

50、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曾国藩

1、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2、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3、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4、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5、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6、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7、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8、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9、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10、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11、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12、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13、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14、禁大言以务实。

15、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16、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17、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

18、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19、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过。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

20、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21、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22、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23、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24、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25、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26、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7、溺爱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贵。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死生如鸿毛。

28、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

29、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30、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31、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32、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33、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

34、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35、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36、家和则福自生。

37、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38、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39、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40、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41、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42、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43、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44、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45、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践,必亲而近之。

46、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47、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48、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49、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50、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51、须先立坚卓之志。

52、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53、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54、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55、知足天地宽。

56、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57、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58、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59、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60、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61、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62、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63、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64、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65、小仁者,大仁之贼。

66、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67、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68、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

69、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70、特患业之不精耳。

71、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72、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73、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74、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75、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76、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77、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78、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79、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80、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曾国藩家训》原文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谚: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言。

②嗜:喜爱,爱好。

③穷:推究到极点。

④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

⑤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

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

⑦鹜(w`u):乱跑,心志不专一。

⑧极言:把话说到深处。

译文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