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1、正在上初中一年级的芳芳的父亲以女儿迟早要嫁人为由, 只供儿子上学, 要芳芳休学在家做家务。芳芳的父亲重男轻女、不让女儿接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
①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利于公民的自身发展
②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
③受教育者有权获得贷学金、助学金的规定
④受教育者有权参加教学计划中的各项活动的规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对于父亲的做法,芳芳应该
A、听父亲的话,减轻家中的负担
B、对父亲进行法制宣传,或者请
C、离家出走,以示反抗 D、对父亲大吵大闹,要求上学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自己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对受教育问题,从权利和义务关系看,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A、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B、不想读书、放弃受教育权利,是不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表现
C、受教育的权利可以享有,但义务可以不履行
D、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4、据报载,某乡政府将两位不让子女上初中的家长告上法庭。对这一案例的正确说法是
A、子女上学与否是家长的权利
B、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C、乡政府不应该干涉家庭问题 D、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可以放弃
5、初中生王某,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屡次违反校规,学习也不努力,成绩较差、由于在期中考试中作弊,受到学校严肃的批评,并要求其作深刻检查。对上述事件看法正确的是
①这是学校对受教育者的歧视,侵犯了王某的受教育权
②王某没有珍惜受教育权
③王某没有很好地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④学校应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6、进人初中后,我们应该自主学习,意思就是
A、不听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愿意怎样学就怎样学 B、一个人独立学习
C、老师说什么,我们做什么 D、积极主动地学,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7、学习不只是人家告诉你的东西,对我们的启示是
A、上课认真听讲是十分必要的 B、人家告诉你的东西不一定正确
C、要积极主动学会自主学习 D、不向别人学习也能学好
8、下列观点能够体现合作学习好处的'是
A、业精于勤荒于嬉 B、学而不思则罔
C、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D、众人拾柴火焰高
9、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句话说明了
A、要学会自主学习 B、要学会合作学习
C、要学会探究 D、要学会提问题,而不要解决问题
10、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培根的这句名言对我们的启发是
A、要善于提出问题 B、要学会合作
C、要尝试解决问题 D、要学会自主学习
11、我们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
①自主学习 ②勤奋学习 ③合作学习 ④探究学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2、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这里的渔指的是
A、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B、系统的文化知识
C、优秀的学校和老师, D、团结奋进的集体
13、下列不属于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是
A、自主学习 B、巧妙安排时间 C、寻求有效学习方法 D、临时抱佛脚
14、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就会大大提高
B、关于方法的知识才有价值
C、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D、好方法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适用的
15、记意大利的领土轮廓时,可以和一只皮靴的形象联系起来记忆。这种记忆方法是
A、多感官并用法 B、联想记忆法 C、目标记忆法 D、归类记忆法
16、有些同学对作业和练习一拖再拖,疲于应付,这是
①一种坏习惯 ②天性 ③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④不专心的结果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17、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指的是
A、不再学习的人,将成为文盲 B、有了知识就不是文盲
C、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如同文盲一样
D、不识字的人不是文盲,不会学习的人才是文盲
18、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这句话说明人要有一个美丽的人生,关键是
A、要学会自我控制 B、要先改变性格再改变习惯
C、把自己置身于集体的监督之中 D、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
19、下列属于好习惯的是
A、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B、边听音乐,边做作业
C、终日书本不离手 D、学习死记硬背
20、考试焦虑是由于 引起的。
A、自身紧张 B、考试压力 C、心理因素 D、生理特征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表格内填A,错误的填B。每题1分,共10分)
21、在我国,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22、受教育者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义务是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23、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除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犯和剥夺公民依法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
2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和长处,将这些智慧和长处集中起来,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5、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开放性。
26、良好的习惯都是父母和老师教育出来的。
27、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就是符合每个人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28、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好习惯是学习的润滑剂。
29、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人的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0、面对考试,我们应有正确的理解,它只是检测的一种手段,对人的成长没有什么影响。
三、简答题(2题,共计10分)
1、青春诊所来了两位病人,请运用所学知识找出他们的病因,并开出治病处方。
A、同学症状:一边听音乐一边背单词,一边听广播一边读书。(2分)
病因:
处方:
B、同学症状:考试时经常十分焦虑, 急得连题目都没看清, 更谈不上思考;有时虽然题目看清了,但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 (2分)
病因:
处方:
2、七年级(1)班学生学习了《思想品德》后,写了一些体会:
小明认为: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上不上学与他人无关,别人管不着。
小红认为:我国实行六年制义务教育,它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接受义务教育是全体公民的权利,又是全体公民对国家对民族应尽的义务。
小东认为:现在在新的学习天地中,应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指要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以上体会中,有些观点是正确的,但也有些观点是不正确的。请你把不正确的观点找出来,并说明为什么是不正确的。(答案写在下面空白处,不能在材料中做。若将正确观点列出,要扣分。) (6分)
四、分析说明题(1题,共10分)
学习了第三单元学会学习后,某校七年级思想品德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专题研究。
1、在研究中,同学们认识到班上吴晓玉同学不到学校接受教育是违反有关法律规定的。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此具体说明。 (2分)
2、在研究中,江彬同学收集到下列两段材料:
材料一 我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壮况,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材料二 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通过接受教育,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力争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多做贡献。
从受教育的角度,你能从材料一、材料二中分别得出什么结论?为此,我们怎么办? (6分)
3、在研究结束总结时,老师强调学习新天地需要新的学习方式去开辟。请你为同学们介绍两种新的学习方式。 (2分)
一、单项选择题
1.2008年3月19日《中青网》报道,大学生孔德永通过助学贷款走进大学,面对生活上的贫困,他没有被吓倒,而是克服困难,勇敢创业,终于获得成功。这一事例告诉我()
①困难是吓不倒人的②我们有信心,就能够战胜困难③自立才能创造人生的风景线④只有大学生才能创造奇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下列名言反映同一主题的是()
①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戴尔·卡耐基)②要不是我自己为自己建立纪念碑,这纪念碑,它从何而来?(歌德)③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④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就是某种动物的东西。(德谟克利特)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3.“金色湖畔儿童拓展俱乐部”招生信息说:让孩子在刺激、有趣的拓展游戏中,熔炼团队意识、磨练个人意志、学会独立生存、挑战个人极限。这告诉我们()
①社会各届注重未成年人的自立能力的锻炼②只有外界的参与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③当前未成年人的自立能力较差④要不断地培养儿童的自立能力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4.以下行为是自立表现的是()
①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房间自己整理②自己的作业自己独立完成③自己去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④父母不在,我能够自己做饭吃
A.②③④ B.③④ C.④ D.①②③④
5.美国特别注重对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例如,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这些事例说明()
①太冒险了,不利于孩子成长②启示我们美国的孩子注重自立能力的培养③中国的孩子太脆弱,不利于这样做④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6.《独生子女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孩子平均每天只有0.2小时的劳动时间,是世界儿童中参加劳动最少的一群。这个数据提示我们()
①我国的父母们不注重孩子的自立能力的培养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③我国孩子学业较重④我国的孩子很幸福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阅读本文内容,回答下面试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一、选择题
1.下列论说中属于史论的是( )
A.《答司马谏议书》
B.《寡人之于国也》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谏逐客书》
【答案】C
2.本文得出了怎么样的反天命历史观,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
B.民本思想
C.关心天下百事
D.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答案】A
3.“满招损,谦受益”的名言最早出自( )
A.《论语》
B.《孟子》
C.《左传》
D.《尚书》
【答案】D
二、填空题
1.欧阳修,字__________。
【答案】永叔
2.在本文中,作者提出的论点是__________。
【答案】“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3.欧阳修的作品集主要有__________。
【答案】《欧阳文忠公集》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答案】推究
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答案】祭祀
3.请其矢,盛以锦囊。
【答案】取出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答案】这里泛指绳索;用木匣装起来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答案】全都;不能,无法
6.智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迷恋的人或事物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答案】当他俘虏了燕王父子,用带子捆绑起来,把梁国君臣的人头盛在盒子里……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
【答案】倘若忧虑劳苦,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只能够断送自己。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答案】天下的'英雄都不能和他相对抗。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答案】杀身亡国,被天下人讥笑。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祸患常常是由一些小事累积形成的,而智慧和勇气往往被他迷恋的东西所困扰消磨。
五、简答题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伶官”指什么人?这种人和文章中提到的后唐庄宗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伶官指在宫廷中授有官位的演艺人员。庄宗灭梁后,宠用伶人,纵情声色,朝政日非,后庄宗终因伶人作乱而国破身亡。
2.《五代史伶官传序》使用了哪些史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答案】这篇文章引用了唐庄宗宠幸伶人而招致灭国忘身的史实论据,总结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以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经验,指出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主要决定于人事,表现了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的卓特识见。理论论据是《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
六、分析题
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这段文字是要说明什么样的观点?
【答案】说明国家的兴盛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即文中所说“皆自于人”。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上述观点的?
【答案】两个方面:一是后唐庄宗兴国的史实,一是庄宗覆亡的史实。
3.这两个方面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构成对比关系
4.最能体现这种关系的两句话是哪两句?
【答案】“可谓壮哉”和“何其衰也”。
5.这里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别?
【答案】属于事实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