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
庚子年初,发生了太多“有生之年”系列的糟心事,整日心绪不宁,仿佛一叶在狂风暴雨的大海上孤独飘摇的小舟,找不到方向,随时可能倾覆。正好听到了樊登老师的一节短短的论语讲课,仿佛看到了一盏微弱的灯光,虽然微弱,但是极为珍贵,这就是希望的力量。按照樊登老师推荐,找来了已故的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分上下集,在这难得且混乱的假期开始重读论语。
大学的时候就读过《论语》,我觉得次书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仔细研读的经典,不管是
回首十二年的岁月(从18岁成人开始算起),不算太多,但也不少。可是人对于时间生性善忘,特别是像我这种每天过的都差不多的人,悠悠忽忽,真不知中年已至。每每想到这里都觉得无比痛心,希望新的一年,经历了重重打击,真的能做到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第一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现在经常会听到有人说第一句,吾日三省吾身!但是后面三个问句却不曾提起,可能每个人的三省都大不相同。我想说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之前一直理解的有误,之前一直想的是古代的君臣思想放到现在可能就是上下级以及工作中的雇佣关系,看了南先生的解读,才发现自己的理解太狭隘了。忠:并不指忠心,而是尽心尽力的意思。所以该句应该是替别人办事,是否做到了尽心尽力? 传不习乎?老师教的道理,是否去实践了。而这里的老师,又可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中的老师,意思就是你平常学习到的道理,是否去实践了,整个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所以三省的要点是: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跟朋友说的话是否言而有信。老师教的道理,是否去实践了?做事尽心尽力,说话言而有信,不断实践学习到的东西,这就是每天都能进步的原因吧,希望自己以后真的能做到这三省,慢慢提升自己的格局。
第二条:子曰:道千剩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其实孔子本人是不参与政治的,他一生都是在传授做人的道理,是中华民族的文华内核。这一句听上去是在教做官为政的人如何去做。但是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领会了,不管以后个人到达了什么位置,都是立足之本。道:可理解成领导的导。千剩之国,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公司、一个机构甚至一个十几人几个人的团体。敬事:对每一件事都认真的去做。而信:使看着你的人绝对的信服。节用:对自己一定节省,不物质。而爱人: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使民以时:用人应该把握时间。这点挺实用在职场的中的每一个人,认真的去做每一件事,然看到你行事风格的人对你信服,也可以理解成个人魅力。对自己一定节省对同事一定不可。
第三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首先重新理解了“弟子”一词。古代多叫自己的`学生为弟子,弟子可以拆开理解,即兄弟和子女。所以老师对待自己的学生就想兄弟和自己的子女一样。试问现在有哪个老师能做到。学生对待自己的老师也是亦师亦友亦父。在家里或者在学校,我们要做孝子。至于怎么孝,这又是论语的一个核心,这里先不展开讨论。出来后远离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怎么“第”呢?这个第南先生说是对朋友对社会对国家对填下都是这个“第”字。谨不是指拘谨小气,而是指谨慎。谨慎不可流于小气,要做到言而有信,有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理论容易,要修养到这个境界真的是难上加难,显示生活中哪天不是为各种破事生气,和别人发飙,所以修行还差的太远太远。
今天就先分享这三条,之前我一直说没有找到自己的信仰,西方人信上帝,东方人大多信佛。从此刻起,《论语》的精神内核就是我的信仰。论语常读常新,希望以此来不断修正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平复自己的心绪,希望不断的学习能让下一个十二年后的自己不会对彼时的自己失望,无愧于这宝贵的生命时光。
1.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子不语:怪,力,乱,神。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1.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3.德不孤,必有邻。
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17.君子周急不继富。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9.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20.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7.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
”香九龄,能温席。“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官。
黄香的故事正应了《论语·学而》篇第二条的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实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个人会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人,就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能做到这一点,他才会爱民、爱国,做一个群众喜欢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学习了这一篇《论语》,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一切都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为父母铺床、打洗脚水,帮他们做家务,给疲惫一天的父母做饭……
总之,我要努力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学而篇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3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4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5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