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对照格言宽则得从 正文

对照格言宽则得从

时间:2025-04-30 21:27:06

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 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学习难点:鉴赏 “梦游”的意境。

一、导言:

今天我们将借助这篇课文,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二、背景介绍: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报复,但是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礼拜的朋友道士吴

三、完成预习:

1、李白诗中的名言名句填空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奔流到海不复回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长风破浪会有时,_直挂云帆济沧海。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e、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f、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g、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h、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i、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j、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l、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给下列横线的字注音:

A、

B、熊咆龙吟殷岩泉()

C、水

D、忽魂悸以魄动()

E、洞天石扉,

F、恍惊起而长嗟()

G、天台一万八千丈()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

B、云

C、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

D、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E、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

F、

G、迷花倚石忽已瞑(天黑)

H、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战栗)(.使……震惊)

I、水

J、失向来之烟

K、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等待)

L、恍惊起而长嗟(恍然,猛然)

四、自主互动探究: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三遍,完成下列问题: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3、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4、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6、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7、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8、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9、: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10、: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11、:“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12、课后小结: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

课堂检测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D )

A.千岩万转路不定(zhuǎn ) 熊咆龙吟殷岩泉(páo )

B.对此欲倒东南倾(qīng ) 送我至

C.

D.海客谈瀛洲(yíng ) 越人语天姥(lǒo )

2.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梦游/天姥/吟/留别 B. 梦游天姥/吟留别

C. 梦游/天姥吟留别 D. 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A.对此欲倒东南倾(倒:倒下)

B.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

C.列缺霹雳(列缺:指闪电。列,同“裂”)

D.忽魂悸以魄动(悸:心惊,心跳)

4.以下对“之”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B )

A.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结构助词“的”)

B.仙之人兮列如麻(衬音助词)

C.惟觉时之枕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失向来之烟

5.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势拔五岳掩赤诚”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诚。赤诚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

B.“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

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的“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

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

6.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 古来优秀的送别诗作不可胜数,而李白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无忧无虑温

B. 唐代诗歌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首古体诗。

C.《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长诗。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这些形象活灵活现,令人眼花

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吟诵留别之情的诗作。虽写梦游,实则为“吟”,诗中含有慷慨悲愁之情。

7.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A. ①云

B.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 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沛公安在

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C.虎鼓瑟兮鸾回车 D.别君去兮何时还

9.诗人梦游天姥,写看到山上的奇异景色后,又写洞天中的仙人聚会,有什么作用?以下分

A.从幽静的湖月到壮观的海日,从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再到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使诗人苦闷的灵魂得到真正的解放。

B.写神仙世界的景色壮丽,人物非凡,惊心炫目,光耀夺人,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以天姥洞天的神仙世界,隐喻长安城里的贵族乐园,以神仙世界的难以久留,曲折反映了作者在京城受权贵排挤的遭遇。

D.写洞天世界日月灿烂,仙人盛会雍容和睦,意在反衬现实的黑暗,诗人一心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

10.对“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

A.这四句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相照应,作为过渡句,一个写进入梦境,一个写回到现实。

B.句中“忽”写出了对好梦不常惆怅,“恍”写出了梦幻破灭的烦恼,“长嗟”“惟”“失”写面对现实的痛苦。

C.“向来之烟

D.这四句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不能随心所欲地在梦幻中翱翔,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的痛苦心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11.以下对这首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12.关于与古体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A.一般将唐以前创作的诗称为古诗,也叫古体诗、古风。唐以后的诗一般叫律诗,格律诗,或叫近体诗。

B.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相对于唐代成熟的律诗而言的。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C.古诗没有严格的平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较大。

D.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各体兼善,但尤精七古七绝,杜甫称赞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3.默写:

①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四句诗是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诗人登山时的见闻(两句)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③描绘仙人盛会异彩缤纷的场面(四句)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④表现本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4.“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反衬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好处是能使读者通过形象化的对比,感受深刻。

[能力检测]

阅读李白《古风》(其十九首),完成后面的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5.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星 清 行 卿 冥 兵 缨

16.给下列字注音释义。

①蹑 niè 踩

②揖 yī 拱手礼

③曳 yè 拉

④凌 líng 高出

17.与课文比较,这两首诗写的仙境有什么区别。

(1) 课文内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人却不在其中;而《古风》中的诗人则应邀与仙同游。

(2) 课文中的“仙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古风》则表现了诗人出世的思想。

18.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说说末四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末四句描写了现实生活景象,此处由幻想到现实,抒发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残暴叛军的切齿痛恨,表明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9.对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迢迢,远远的意思。句中没有千里跋涉之意.)

A.首句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明星仙女。

B.二、三句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

C.第四、五句是诗人想象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遨游于太空。

D.第六、七句描写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

20.对这首诗的赏

A.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相同的。

B.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

C.在这首古诗中,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对照表现出来的。

D.作者借游仙表现了对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情调从悠扬到悲壮,风格从飘逸到沉郁。

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下面是书法

1、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皇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2、时时只见龙蛇走。——唐代诗人李白

3、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西晋书法家索靖

4、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5、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6、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7、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声

8、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9、怒猊抉五,渴骥奔泉。——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新唐书·徐浩传》

10、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11、老夫之书,本无法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山谷文集》

12、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13、书肇于自然。——蔡邕

14、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15、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16、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项穆《书法雅言》

17、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李铎

18、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朝梁皇帝萧衍

19、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20、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21、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晋书·王羲之传》

22、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23、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24、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

25、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26、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27、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28、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29、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30、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元末明初文史学家陶宗仪《书史会要·书法》

31、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唐代诗人杜甫《醉歌行》

32、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语录》

33、心正则笔正。——北宋文学家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34、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35、怒蹄蹴踏苍山颓,岧嶤臃肿难为状。——清代文人严允肇《洗象行》

36、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37、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38、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39、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范温

40、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41、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42、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43、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44、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45、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46、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47、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学书自成家说》

48、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49、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艺概·书概》

50、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朱和羹《临池心解》

51、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清代学者方玉润《星烈

52、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53、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54、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55、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56、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57、拳要打,字要练。

58、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59、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

60、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61、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62、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议》

63、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皆欲骨内相称,神貌洽然。——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六体书论》

64、字怕练,马怕骑。

65、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附:如何学习书法

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字上去填写。

摹帖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字,用透明而不透墨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轮廓,用极细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来龙去脉,揣摩它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基础上,对帖字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要求去写,有一定规范和约束。摹帖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笔意,而易失古人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

教学目的:

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讲授课文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从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显示),导入新课: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这些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教诲和启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孔子以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1、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它和、、合称“四书”。(参考答案: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三、学生接力翻译,老师提示有关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四、自由朗读全文,并翻译全文:

五、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课文,能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集体背诵。

二、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讨论课后练习二、三。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