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一起来看看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2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2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2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28、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2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36、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标。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1.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子不语:怪,力,乱,神。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1.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3.德不孤,必有邻。
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17.君子周急不继富。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9.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20.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7.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小学生国学知识试题附答案1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包括多少首诗?(B)
A.300首B.305首
C.200首D.315首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B)最早提出的。
A.孔子B.孟子C.荀子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出自谁的名言?(A)
A.管仲B.孟子
C.陶行知D.孔子
4.相传是谁造的汉字?(B)
A.伏羲B.仓颉
C.黄帝D.炎帝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谁的名言?(B)
A.孔子B.屈原
C.孟子D.老子
6.古代“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御”是指(D)。
A.下棋B.射箭
C.武术D.驾车
7.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的是(C)。
A.《陌上桑》B.《长歌行》
C.《木兰诗》D.《子夜歌》
8.我国历最早的一部兵书是(B)。
A.《孙膑兵法》B.《孙子兵法》
C.《老子》D.《易经》
9.下列选项中,与“亡羊补牢”意思最接近的是(C)。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0.下面哪个选项是”四书”的构成?(D)
A.《大学》《中庸》《论语》《尔雅》
B.《大学》《孝经》《论语》《孟子》
C.《大学》《孝经》《论语》《尔雅》
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1.成语“退避三舍”是说军队退让了(D)。
A.三里地B.三十里地
C.六十里地D.九十里地
12.《诗经》的传统分类是(B)。
A.南、风、雅B.风、雅、颂
C.雅、颂、南D.颂、南、风
13.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A)。
A.《
C.《千字文》D.《论语》
14.“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句话出自(C)。
A.《弟子规》B.《三字经》
C.《孝经》D.《道德经》
15.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B)
A.读到一本好书
B.听到一段好乐曲
C.看到一篇好书法
D.看一场好戏
16.“耳顺”代指什么年纪?(C)
A.四十岁B.五十岁
C.六十岁D.七十岁
17.下面哪句话是孔子说的?(A)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8.《在水一方》的歌词来源于(A)。
A.《诗经》B.《陌上桑》C.《楚辞》
19.我国古代称满一百岁为(A)。
A.期颐B.耄耋C.古稀
20.“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
C.双手交叉D.左手在上
小学生国学知识试题附答案2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其主要意思是指(B)。
A.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需要请教他人
B.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C.自己不想做的事,可以指望其他人来做
2.下列哪组服饰和配件,最有可能是古代女子的打扮?(D)
A.玄端章甫B.羽扇纶巾
C.拖鞋汗衫D.云鬟花黄
3.古时,指南针为什么不叫“指北针”?(B)
A.面北为尊,面南为卑
B.面南为尊,面北为卑
4.成语“勾(钩)心斗角”原本形容(C)。
A.音乐动听B.人有谋略
C.建筑精巧D.官场险恶
5.下列古代称呼中,哪个是称呼自己的?(A)
A.不才B.足下C.兄台
6.战国思想家荀子是(A)学派的集大成者。
A.儒家B.法家
C.墨家D.名家
7.下列传统节日中,(D)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A.元宵节B.中秋节
C.端午节D.清明节
8.书画作品中的“四君子”通常指哪四种植物?(A)
A.梅兰竹菊B.梅松竹兰C.梅荷兰菊D.梅荷竹菊
9.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C)
A.挂香包B.插艾蒿
C.登高采菊D.喝雄黄酒
10.“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描写的是(B)。
A.伍子胥B.勾践C.夫差
11.佛经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指的是(B)。
A.酒的代称B.佛塔
C.屠夫D.屠苏
12.下列古代名曲哪一首是琵琶曲?(A)
A.十面埋伏B.高山流水C.渔舟唱晚
13.《论语·为政》中,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指的是(B)岁。
14.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三迁居的是哪个历史故事?(A)
A.孟母教子B.举案齐眉C.岳母刺字
15.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D)
A.草书B.行书
C.楷书D.隶书
16.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
A.伍子胥B.范蠡C.屈原
17.下列哪个成语典故说的是吕不韦的故事?(A)
A.一字千金B.一诺千金
C.一饭千金D.一掷千金
18.《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B)。
A.忠义B.孝悌C.廉耻
19.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出自哪部书?(A)
A.《山海经》B.《世说新语》C.《封神演义》
20.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这和下面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A)
A.老子B.孟子C.荀子D.孔子
小学生国学知识试题附答案3
1.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其中“社”字代表的是(A)。
A.土地之神B.五谷之神
2.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指的是哪个方面的标准?(D)
A.长度B.面积C.体积D.重量
3.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虚龄。他们是(A)。
A.孔子和孟子B.老子和庄子
C.汉高祖和汉武帝D.周武王和周文王
4.“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
A.十五岁B.二十岁C.三十岁D.四十岁
5.下列哪一个成语表达的情义最为深重?(C)
A.莫逆之交B.金兰之交
C.刎颈之交D.点头之交
6.哪个成语典故和棋文化有关?(C)
A.势如破竹B.出奇制胜
C.专心致志D.泾渭分明
7.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形容为(B)。
A.花之君子者B.花之隐逸者C.花之娇贵者
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
9.“才高八斗”用来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深,第一个被赞的人是(A)。
A.曹植B.李白C.谢灵运
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
A.中秋节B.元宵节
C.端午节D.七夕节
11.古代小说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性之美,其中“闭月”是指(C)。
A.王昭君B.杨玉环
C.貂蝉D.西施
12.“梨园”用来指代“戏曲界”,那么“杏林”指代的是(B)。
A.教育界B.医学界
C.文艺界D.桃园
13.“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这个成语与以下哪部著作有关?(A)
A.左思的《三都赋》B.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C.班固的《两都赋》D.张衡的《二京赋》
14.下面哪个剧种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C)
A.京剧B.黄梅戏
C.昆曲D.越剧
15.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B)。
A.鼓B.锣C.钟D.木棒
16.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C)。
A.指南针、火药、天文仪、造纸术
B.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织布、造纸术
C.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纸术
D.中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
17.“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B)
A.21点至23点B.23点至凌晨1点
C.凌晨1点至3点D.24点
18.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A)。
A.笔墨纸砚B.棋琴画书
C.诗画茶琴D.琴棋茶书
19.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文字统一成了下面哪一种?(B)
A.楷书B.小篆
C.鸟虫文D.行书
20.中国古代哲学中,有“阴阳八卦”的理论,这一理论出自(C)一书。
A.《尚书》B.《论语》
C.《周易》D.《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