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关于创造精神典故诗词格言 正文

关于创造精神典故诗词格言

时间:2025-05-01 05:11:10

在中国浩瀚的诗海中,有一种诗的写法是先俗后雅,这类诗被人们称作“雅俗诗”。

据清人张皇甫《息歌偶录》一书记载,有位富翁为太夫人祝寿,特请当时的才子唐伯虎绘画题诗。唐伯虎画了一幅《蟠桃献寿图》,接着题诗一句:堂前老妇不是人。此句一出,众人大吃一惊。唐伯虎又写道:好像南海观世音。众人见是赞誉之句,立即转怒为喜。谁知唐伯虎又写了一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在场的`子孙们个个怒目圆睁。唐伯虎神情怡然地以“偷得蟠桃寿母亲”作结,众人顿时恍然大悟,欢笑满堂。

明代朱元璋是一个喜欢写雅俗诗的皇帝。相传他登基这天的清晨,吟诗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群臣闻之,欲笑不敢笑。可朱元璋若无其事,继续吟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时,群臣交口称赞其诗气势不凡。

常与朱元璋一起吟诗作对的大臣解缙,从小就聪明好学,很会做诗。有一次,解缙到社仓去买平价米,几个豪绅难为他:“不做出诗来不卖。”这时,恰巧天空中飞来一群麻雀,落在社仓墙头,解缙触景生情,随口吟道:“一窝一窝又一窝,墙上还有许多窝。”几个豪绅听罢,捧腹大笑,说:“你这也叫诗?”笑声刚落,解缙接着吟道:“食尽皇家千廪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豪绅听了,气得脸色发白,但又无可奈何。

中国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更是多用典故,隐喻,辛弃疾有时候甚至一首诗中多个典故,不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还真不好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古诗中常用的典故,提高我们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

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采薇

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

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

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

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楼兰

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双鲤

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劳歌

送别歌的总称。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红豆

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献芹

自谦说法。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抱柱

坚守信约。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诗句精选10句: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励志爱国诗句大全: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岳飞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岳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陆游)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愤(陆游)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济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关于爱国的典故(一)负石而投河,行之难为者

公元前342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关于爱国的典故(二)苏武牧羊

典故出自 班固《汉书·苏武传》,原文: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始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把他当作神,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全文表达忠贞爱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