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7、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0、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2、其进锐者,其退速。
1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15、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7、仁者无敌。
18、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2、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3、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4、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2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6、人皆可以为尧舜。
27、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8、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29、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0、养心莫善于寡欲。
3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3、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3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5、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6、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37、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8、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39、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40、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4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2、尽信书,不如无书。
4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5、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6、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48、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49、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50、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5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5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5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4、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5、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6、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9、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60、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两个良心绝对不会一模一样。——萧伯纳
2、压抑自己良心的声音,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
3、啊!良心!良心!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高尔基
4、良心是神作为惟一的审判官能进去的神对的宫殿。 ——拉姆奈
5、良心!你是善与恶的万无一失的评判者。 ——卢梭
6、良心是灵魂之声,而情愫是肉体之声。——卢梭
7、良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他人意见的预告。 ——亨利·泰勒
8、人世间的煊赫光荣,往往产生在罪恶之中,为了身外的浮名,牺牲自己的良心。 ——莎士比亚
9、对人民来说,惟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来说,惟一的权力是良心。——雨果
10、太阳能比风更快地脱睛你的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变别人的心意。 ——卡耐基
1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轲
12、在这个世界上,良心应该更大于天才。巴尔扎克说:良心比天才更难得。良心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应。——弗洛姆
13、良心是最佳的决疑者。 ——罗曼·罗兰
14、没有良心的知识,会毁灭人的灵魂。 ——布拉莱
15、良心是公正廉洁的法官。 ——拉蒙纳斯
16、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 ——郭沫若
17、纯洁的良心比任何东西都可贵。——美国
18、白日精心干事务,但勿作有愧于良心之事,俾夜间能坦然就寝。——托马斯·曼
19、在这个世界上,良知被分配得最为公平。 ——笛卡儿
20、善的光荣是在他们的良心中,而不在人们的'话语里。 ——托尔斯泰
21、良心是罪人的地狱。——詹·蒙哥马利
22、良心不是儿戏,谁能使一个人开脱掉自己良心的责备呢?良心是每个凡人的上帝。 ——米南德
23、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 ——扬 雄
24、勇敢的人以生命冒险,不以良心冒险。——法国
25、良心,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生来就有的那么一点知识。——雨果
26、昧着良心做事是不安全、不明智的。——马丁·路德
27、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王守仁
28、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晁补之
29、永不沉睡的良心,不断的鞭笞着人们。 ——蒙 田
30、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章太炎
31、良心始终是不顾一切人为的法则而顺从自然的秩序。 ——卢 梭
32、寡廉鲜耻的人是不会有良心的。 ——托·富勒、凡是对真理没有虔诚的热烈的敬意的人,绝对谈不到良心,谈不到崇高的生命,谈不到高尚。 ——罗曼·罗兰
33、一个人也许才会说一次“凭良心”。——欧洲
34、良心才是我们惟一不可收买的至宝。 ——菲尔丁
35、当理智和感情完全一致的时候,良心的声音就会在心灵中占据统治地位。——苏霍姆林斯基
36、善良之心,就是最好的法律。 ——麦克莱
37、没有一点良心的人在任何事情上都不可作任的。——斯特恩
38、使人做自己举止行为的最严厉的评判者的力量是什么?是良心,它成为行为和理智的捍卫者。 ——苏霍姆林斯基
39、失去良心的人,像泥神一样,空有一副架子了。——藏族
40、在人世间,要幸福只有一条路。不是怀着大公无私的良心,便是完全不怀良心。 ——奥格伦·纳休
41、每个人都必须按自己心灵的良心来生活,但不是按任何理想。使良心屈从于信条,或理念,或传统,甚至是内在冲动,那是我们的堕落。 ——劳伦斯
42、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43、没有良心的人,等于一无所有。 ——拉伯雷
44、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论语》
45、良心是守护个人为自我保存所启发的社会秩序的保护神。 ——毛姆
46、良心比天才更难得。——巴尔扎克
47、没有良心的人等于一无所有。——拉伯雷
48、良心是信念的感情哨兵。 ——苏霍姆林斯基
49、良心能抵一千个证人。——拉丁语
50、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 ——夸美纽斯
51、良心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 ——雨果
52、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马克思
53、良心啊,我仁慈的主宰,你可是理智的脉博。——柯尔律治
54、当你感到自己是一个人时,惟一的限制是良知。 ——马丹·杜·加尔
55、人可以由虚荣知道什么是荣耀,可以由良心知道什么是正义。——兰多
56、良心会使每个人都成为利己主义者。——王尔德
57、丧失了良知的才智比没有才智更糟。 ——爱·扬格
58、良心强调的是“应该”二字。——约·库克
59、良知是什么?是未知世界的指针。 ——雨 果
60、良心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应。 ——弗洛姆
61、良心的法则,我们自诩为出自天性,其实却源于风俗。——蒙田
62、良心自问正当的,对流言一笑置之。 ——奥维德
63、人一旦丧失了良心就毫无可取之处了。——科森
64、好良心是柔和的枕头。 ——雷伊
65、良心是人生的根本。——雷 利
66、约束一个人的,只有他自己的良心。 ——佚 名
67、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
68、万事总须熟权利害,不能但问良心。——莎士比亚
有关孟子的经典名言
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2、仁者无敌于天下。
3、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6、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7、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8、”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说《诗》也。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其说又多乖异不同。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1、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1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4、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15、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6、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17、孟子言上下交取其利而国丧亡者,是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所弑也,无它焉,则千乘之家欲以万乘之利为多也。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所弑也,亦无它焉,是百乘之家欲以千乘之利为多也。
18、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19、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王以国为问,大夫以家为问,士庶人以身为问者,王称国,故以国问;大夫称家,故以家问;士庶人无称,故以身问而已。
20、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21、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遗弃其亲者,亦未有存义而後去其君者。
2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3、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24、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25、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28、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29、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30、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3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2、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33、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8、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犹此也,王虽有移民转粟之善政,其好战残民与邻国同,而独望民之多,何异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39、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40、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41、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42、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43、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4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4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6、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4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48、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49、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5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的人物生平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孔汲。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孔汲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孔汲已逝世三十载。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孔汲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 离娄下》)无论是否受业于孔汲,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孔汲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孔汲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