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3、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5、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8、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9、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0、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1、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1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3、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14、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15、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6、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7、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18、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9、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20、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1、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22、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3、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24、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25、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26、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27、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28、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29、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30、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1、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32、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33、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34、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35、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36、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37、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38、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39、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0、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41、缘起法身偈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2、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43、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44、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45、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46、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47、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48、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49、七佛通诫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50、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51、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52、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53、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54、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55、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56、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著,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57、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58、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59、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60、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6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62、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63、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64、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6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66、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67、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68、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69、且破心头一点痴 ,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70、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71、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72、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73、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74、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75、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76、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77、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78、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79、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80、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81、拘留孙佛偈 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82、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83、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84、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85、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86、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87、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88、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89、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90、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91、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92、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93、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94、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95、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96、释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97、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98、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99、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
100、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
不要问为什么别人比你强,你就应该问你自己付出了多少,而“他”又付出了多少?这是我读了《石阶与佛像》后自己感悟出的道理。
如果你想得到奇妙而缤纷的成功之花,那你就要用汗水、灯光与训练的泥土来喂养它,就如《石阶与佛像》这则寓言故事中介绍的,佛像天天受人们膜拜,石阶十分不服气,石阶对佛像说:“咱们都是一种石料制成的,人们为什么这样不公平!踩着我的身体虔诚的去拜你?”佛像说:“这是因为你只受了四刀,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剐呀!”石阶听了再也不说什么了。我认为石阶只需要简单地几刀就可以完成了,而佛像要经历千刀万剐,受尽切割与痛苦。俗话说得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几句诗再合适不过的形容了这个故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虽然佛像和石阶的'出生一样,但是结果却不一样,同样都是石头,一个无志向,怕苦怕疼;一个有志向,任劳任怨,最终成了佛像。卧薪尝胆的勾践、发明电灯的爱迪生、成为钢琴家的郎朗,他们不都是付出了艰辛才取得了成功的典范吗?
想要成就伟业,就必须向佛想那样,经受磨练,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不怕困难不怕危险,让命运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认为只要大家坚持不懈,有非凡的毅力与耐心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是祖国的未来。我也要做这样的人!
1、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2、真正的看破是提起,积极地为大众服务。
3、圣人可以掌握时空,而凡夫却被时空所限制。
4、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5、过去,已成过去,它只是记忆的残影。
6、老实是很平淡的字眼,但是要想成就,就非它不行。
7、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8、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9、知因果即知进退,知佛法即得「开心果」。
10、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1、智者善植因果。
12、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
13、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佛说十善业道经》
14、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
15、黄金无种子,惟生于勤俭之家。
16、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佛说十善业道经》
17、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佛说十善业道经》
18、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19、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20、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佛说十善业道经》
21、善于保护自己的,永远谦虚谈话。
22、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23、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佛说十善业道经》
24、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25、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八大人觉经》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7、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28、好、坏,都会随时间消失,没有例外。上苍对时间的安排,绝对平等。
29、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30、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佛说十善业道经》
31、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佛说十善业道经》
32、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33、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34、菩萨以正觉为习惯,众生却以烦恼为习惯。
35、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