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强调和而不同的格言 正文

强调和而不同的格言

时间:2025-05-09 01:43:22

《强军战歌》歌词:

听吧 新征程号角吹响

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

国要强 我们就要担当

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

将士们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不惧强敌敢较量

为祖国决胜疆场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

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

国要强 我们就要担当

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

将士们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不惧强敌敢较量

为祖国决胜疆场

将士们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不惧强敌敢较量

为祖国决胜疆场

决胜疆场

《强军战歌》创作背景:

2013年3月习主席提出新时期的强军目标: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作词者王晓岭为表现强军的主题,创作了《强军战歌》的歌词。

编曲完成后,总政治部首长和宣传部的领导还组织了北京卫戍区某特警团战士们进行试唱,首先是跑步,跑着步就把这歌给唱了;第二遍是采用立定齐唱,就是队列式的演唱;第三遍是原地踏步演唱。所有这一切都在保证在120拍这种速度节奏之中,行进、原地踏步和站立都能够演唱完成。三版唱下来之后,部队首长对歌词提出了局部修改的意见。

《强军战歌》鉴赏:

《强军战歌》的结构是一首再现二段式歌曲作品,C自然大调,4/4拍,是进行曲风格作品。歌曲在前奏部分直接采用了第一段的主旋律,以此来直入主题,烘托情绪。

第一段采用平行二句体的结构写作而成,通过平行结构的旋律重复,强调歌曲的主题以及“强军”的坚强决心。旋律开始运用了弱起的节奏模式,弱起节奏由弱到强的进行更能体现进行曲铿锵豪迈、意气风发的军队气质;之后采用同音反复及重音强调的写作技法,并且辅之以舒缓的.节奏,好像是吹响了练兵强军的号角,第二句变化重复第一句的旋律,以同头异尾的方式形成旋律上的正格完全终止,号召战士们要以强军强国为己任,勇于担当,为国争光。

第二段结构采用更加自由的对比二句体写作,节奏改为强起,重音强调继续加强,第一句旋律的级进下行,好像是以诉说的方式告诫战士们该怎样做才能打胜仗,形成优良作风。第二句的旋律起伏跳跃比较大,特别是上行的跳进,体现出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敢于同强敌坚决较量的决心和信心。

《强军战歌》整首歌曲旋律起伏婉转,重复强调,和而不同,既有一般进行曲的慷慨激昂,又有反映新时代新目标的新旋律特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道德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如何在传统美德教育中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是摆在当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实践和思考,对在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深远意义

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典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极具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事实证明,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民族,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宝贵思想。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国学教育,使他们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质,寻找中华文化的根基,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崇高其信仰,端正其品行,伟大其理想,丰富其人生。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让我们的子孙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昌盛的世界里。

2.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经典文化的洗礼

毋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有人称之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腐败孳生蔓延、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遭受挑战和破坏等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使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实惠的同时,也承担着精神上的煎熬。

而儒家学说其思想核心是仁、德。孔子说:“仁者爱人”,强调对人要有仁爱之心。作为道德规范的“仁”,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孔子又说:“为政以德”,要求施行德政。施行德政,首先要求为政者自身有德,追求道德的完美。“吾日三省吾身”、“慎独”等,就是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近年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这些都越来越重要。传承经典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3.民族团结的协调发展需要经典文化的促进

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现在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种社会制度之下,但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尊崇是一致的。大力推行和弘扬儒学就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华人联系起来,团结起来,抛开政治信仰的分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繁荣出力尽智。

二、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价值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丰富洗练的民族语言,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感受灵活机敏的处世哲学,陶冶高尚宽广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则是历练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叙事、融情、传道、明理,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自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谛,处世的原则,懂得了什么叫仁爱、孝道、礼仪、诚信、奉献、尽责、利民、报国……经典凝练的中华成语汇聚了古人的智慧,阐明了千古良训。或针砭实事,或促学启智,或敦品励行……

总之,在历代经典名作的诵读之中,既是文学的积淀,又是心灵的洗礼;既是章法的感悟,又是人性的完善;既是意境的感受,又是精神的传承;既是气节的体悟,又是意志的磨练;既是壮行的激励,又是理想的源泉!

三、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

1.科研引领

将儿童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来抓,旨在提高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从教育科研的高度使经典诵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案、有行动、有检查、有反思、有提升,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层面来认识。使经典诵读,美德熏陶与教学科研课题、德育科研课题有机结合,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从而实现博学启智,立德树人的愿景。

2.学科渗透

语文学科是经典诵读工程的主要载体,通过传统名篇的学习,诵读课的开设等,最终实现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适时渗透,有机整合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的大教育观,从而实现“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目标。

3.校本研发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分学段纳入各年级诵读计划,并整合相关资源,开展主题单元性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环境熏陶

所谓环境熏陶包括软环境:学科教育的渗透、学习氛围的营造;硬环境:校园文化布置等。在这两方面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与价值。

5.活动凸显

通过诗词擂台赛、

6.家校相通

使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实现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有机整合。

7.学用结合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心系国家,情牵社会,学习致用。如开展讨论:《论语》与人生、“朱子处世”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谈古论今说诚信等。再如让学生走入社区,开展“国学小博士”、国学小讲堂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经典诵读的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活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和传统美德、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全体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从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一笔丰厚文化遗产,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更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经典诵读倡议书1

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它承载着中华文明浑厚的历史积淀,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但近一百余年来,中国文化受到了挑战,中国文化受到了空前的异化,重科学而轻传统,趋功利而淡人文,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急剧下滑,对五千年积淀下来的宝贵的文化精华不能很好吸收,形成传统道德文化承继的一个巨大的断层。文化根基日渐丢失,道德精神日益荒芜,价值取向严重错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给未太古清音喜又闻,道德昌明今胜昔,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脚步不可阻挡!诵读《弟子规》,与古人居;诵读《德道经》,与老子谋。让我们行动起来,积极诵读经典美文,实践道德精神,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华崛起而诵读!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诵读!

我们认为,通过诵读,能使广大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烂多彩,并从中汲取精华,受益终生。我们相信,通过努力,中国文化必定将重放异彩,因为我们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文化底蕴。我们亦真诚期待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通过全社会与全民族的不懈努力,使我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在新世纪中建设起一个繁荣富强的文化中华!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她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家园,文化遗存是世代先民们智慧与创造力的载体和丰碑。文化传承的大业,炎黄子孙,我等学子,与有责焉!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

国家领导十分重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教育,十分重视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发展。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随着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大力提倡,随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大力宣传和践行,传统经典的诵读活动正在海内外蓬勃兴起,大江南北书声朗朗,长城内外热潮滚滚。

小学经典诵读倡议书2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有子承父传这么一代代延续下来的炎黄气息,其中有子曰诗云的训导,有唐诗宋词的意韵,更有“天行健,君子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令人欣慰的是,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华人,不管是内陆的,还是海外的,他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民族要得到世界的普遍尊重和认可,就必须打出专属于自己的品牌,而文化恰恰是我们的民族自身的品牌。

文化的振兴与富强,人人有责,并且只有在全社会全民的参与下,才有可能,才有希望,才有真正的出路,所有的能人志士都十分清楚:文化振兴与富强之路必须由教育开拓和承载,而教育要做得彻底,就必须“从娃娃抓起”,才能从根本从心灵上改造一代人,从而改造一个时代,进而去改造整个世界。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个公民,谁都明白这是一个道理:改变现状的最好的方式是上课读书,而上学读书的最高起点,就是谈圣贤的书,“与圣贤为友,将来就有希望成为圣贤那样的人。”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都一致认为:接受经典教育最好的时期就是孩童时期。

从古至今,真正成为人才的人,都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格素养。因此教育始终应把德育置于首位,看看今天的世界,我们全人类,尤其新生代都具备如此崇高的品质吗?教育的宗旨达到了吗?这是我们应当反省的第一重大问题,教育的另一目的,是使受教育真正认识到、感受到教育的无比重要性,从而使他能坚持终生教育,进而不断去教育别人,放眼我国,扪心自问,我们的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真是“学习型”的吗?我们的社会是学习型的吗?每天打开报章,从国际到国内,触目惊心的新闻不绝,“社会败坏,自然受损”已成了当前世界的写照,这对孩子的成长,何其不利!毕竟人是环境之子。今日世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使人类水平空前改善,从表面上看,可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人们为了生活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从精神上看来,也可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面临一个新的危机,人们过分迷信科学的可能,以为自己可以超越古人,而任意推翻经济,堵塞了五千年来无数圣贤们替人类开发出来教化源泉,许多有识之士因此疾呼人们好好开拓,整理、发挥古今中外圣贤的精华,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命,推动东西方文化精华的交流与融合,以消除未来人类种族的战争,继而进入世界大国的理想境界,汤恩比在晚年时曾断言: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将是人类最好的和永恒的文化;一位诺贝尔得主的发言令人震惊:人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寻找孔夫子的智慧,才能挽救人类于没顶。许多东西方有识之士都感叹道:远在25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有了这样的智慧,竟然用九个字一语道破了今世的道理,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上述的教诲,是要求世人应该始终把德育,把成人放在首位,人人修好身,做好人,那么夫妻俩所组成的社会基本单位——家庭,就必然融洽、幸福;每个家庭都和乐,当然国泰民安;每个国家都长治久安,世界不就太平,不就大同了吗?所以国家兴亡,乃至天下太平,人人有责,《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说的是人人都应以修好身,做好人,为自己应尽的本份,也是最根本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人人做好人,世界就大同,治世之道,仅此而已。

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是指在记忆力最好的年龄阶段(0—13岁左右),通过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优秀的经典的篇章,使少年儿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全面发展目的大型性公益活动。其领域涉及家庭、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大陆有数百万儿童参与此类活动,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合肥、福州、厦门、武汉、长沙、西安、广州、深圳、温州、南京、苏州、、成都、重庆、济南、郑州、昆明、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大庆、乌鲁木齐、兰州、大连、南昌、石家庄等五十几个城市。通过对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和学习,不仅让少儿进一步维系中华民族精神,认同中国传统人文精粹;同时,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这样的教育,我们还不去做,尚待何时?由于上一代的无知,我们已经被牺牲掉了,敬爱的父母和老师们,我们不能再牺牲下一代了!为了全人类的福祉,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地去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