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格言是理性认识吗 正文

格言是理性认识吗

时间:2025-05-19 14:49:43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诗意赏读一

1.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长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高的山峰。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景象。为什么不能完整地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你就在山里面,眼界受到了局限的缘故。

我游览乐山大佛时,首先坐船顺江而下,从侧面看到的是一座普通的山,当船行至山的正面时,大山变成了一座卧佛。

任何事情都具有多样性,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 ”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 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果吗?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多少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题西林壁》读书笔记篇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了苏轼写的《题西林壁》很久很久之后,我才体会出诗中的道理。

《题西林壁》是作者李白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石壁上的一首诗,既然李白去到了庐山,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又为什么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呢?我细细品味,才懂得诗中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做的事很对,但在别人眼里却是错的,应了那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想让自己做得更完美些,就要更加努力,要全面思考问题,仔细检查出自己的缺点。

就拿我们平时考试来说,做完考卷,检查一遍又一遍,错题一道也检查不出来,自己还以为全部会做,满以为能考个好成绩,交了考卷,到了老师手上却改出好几道错题,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呀!

再比如,下棋时,下棋的人手里举着棋子不知道往哪里下合适,可是旁观者却一清二楚,而且说得头头是道,旁观者稍一提示,下棋者就恍然大悟。

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可能有些人会说那我们就当一个旁观者好了,我想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破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到当局者清。

《题西林壁》读书笔记篇二

1.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长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高的山峰。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景象。为什么不能完整地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你就在山里面,眼界受到了局限的缘故。

我游览乐山大佛时,首先坐船顺江而下,从侧面看到的是一座普通的山,当船行至山的正面时,大山变成了一座卧佛。

任何事情都具有多样性,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 ”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 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果吗?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多少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诗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1、爱情就是一座桥梁,它能超越冰封的河流和凝固的时间;哪怕两人远隔千山、哪怕天低云暗,千里冰封,它都能让二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拉手地在一片洒满阳光的田野里漫步。——[美国]欧文·斯通

2、天才不永远是天才,有时候他的可爱多于崇高,他在事物中感到和描绘的,美少于雅;他感受和使人感受的,激昂少于柔情。[法]狄德罗引自《西方古今文论选》第85页。

3、自尊心是个膨胀的气球,戳上一针就会发出风暴来。——[法]伏尔泰

4、研究历史能使人聪明;研究诗能使人机智;研究数学能使人精巧;研究自然哲学使人深远;研究道德学能使人勇敢;研究理则学与修辞学使人知足。——[英国]培根

5、种下一颗树,他看见了千百年后的结果,已经憧憬人类的幸福。这种人是很少有的人,要爱就要爱这种人。——契诃夫

6、理性的自豪成为人们理解和战胜自然的工具,乐观精神则给予人类为实现最美好的希望,即最多数人的最大的幸福而努力的力量。[美]埃里希·弗罗姆

7、充实之谓美。孟轲《孟子·尽心下》。

8、浪费时间的人,等于浪费自己的生命。

9、草率的婚姻少美满。

10、爱,先于生命,后于死亡。

11、真正的友谊是生活中最香醇的调味剂。

12、对国家的效忠,正是谋求自己永久的利益和最大的`幸福。——徐特立

13、困难是理想的测试者,只有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才能登上那求索的峰巅。

14、人生是由需要到需要的过程、而不是由享受至享受的阶段。——约翰生

15、生活中无论是甜是苦,都会有我与你共同分享。

16、即使只有一个知心的朋友,他也是最幸运的人:孤独的人,莫过于没有一个朋友。

17、当你艰辛地攀登上了顶峰时,就会发现一切都在脚下。

18、母亲是儿童的第一个教育者和老师。——[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9、奋斗,是改变现实的强大杠杆:奋斗,是青年人实现理想的坚实阶梯。

20、我们要挖掘生命自身的隐秘:寻觅实践了的真理:塑造一个活生生的世界。

21、我的心是不能爱两次的。——卢梭

22、你若寻求财富,不如寻求满足,满足才是最好的财富。——[波斯]萨迪

23、生活,属于我:我,属于生活。我要和生活一起思索,一起龟择,一起追求,一起开拓。

24、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并有可能在时间的沙滩。——佚名

25、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26、真正的幸福,有眼难见,它只存在于不可见的事物之中。一杨枉

27、标新立异的目标无非是为了开拓。——王蒙

28、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29、没有顽强的意志力,人生就像在沙漠中失去罗盘,没有了方向;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永不能飞翔;就像水上浮萍,只能摇摇晃晃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30、昼与夜是黑白世界,哭与笑是苦乐人生。

31、心脏是一座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就会吵醒隔壁的痛苦。

32、信任是是夏日清凉的风,冬日里燃烧的炉火;信任是人与人的率真,心与心的坦诚;信任是做人的美德,人生的境界。

33、莫将自己裱起装框,否则将被天空彻底遗忘。

34、在对人、对事方面,如果能尽量选择往乐观的方向去想,就会愈来愈感到愉快。

35、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而灵魂的最美的音乐是慈悲。

36、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37、"立即行动"是建功立业的秘诀之一。

38、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佚名

39、对乐于奋斗的人来说,奋斗不是憾事,而是乐事。

40、知识贫乏最能让人生出许多怀疑。——培根

41、我曾经沉默地、毫无希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愿上帝赐给你的也像我一样坚贞如铁。——普希金《我曾经爱过你》

42、两个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只是一个微笑。

43、想像是人们追忆形象的机能,完全失去这个机能的人是一个愚昧的人。

44、任何值得做的,就把它做好。幸福是太多和太少之间的一站。

45、脾气不要大于本事,口气不要大于能力。

46、人变为常,离者自知;心真伴则久,若伪则自浮。

47、绝对喜欢,相对自由。

48、困难往往是自己喊出来的,所以,必须要学会超越自我。

49、成功等于信念,加坚持,再加努力。

50、认识存在两个飞跃的过程,先是经过感性实践才能有理性认识,有了理性认识后才能指导感性实践。

51、人在得意时须沉得住傲气;失意时则要忍得住火气。——佚名

52、真正的爱情像美丽的花朵,它开放的地面越是贫瘠,看起来越格外的悦眼。

53、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读书,可以为思想美容,让心灵更加精致。心事的边缘写满你灿烂的笑容,片片散落是你惊艳的灵魂。

54、能放下烦恼,才能快乐。

55、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56、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你可能需要退而求其次。

57、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也爱他。

58、雨水净化空气,泪水净化心灵。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并非来自本身,而是在过程中我们要面对那么多和刻骨铭心。

59、有没有那么一朵玫瑰永远不凋谢 永远骄傲和完美永远不妥协 为何人生最后会像一张纸屑 还不如一片花瓣曾经鲜艳

60、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 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 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 人总是未得到的而遗忘所拥有的,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61、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老师就不能跪着教书——王栋生

62、也就永远不知道正确。

63、欲吹南风,先开北窗。

64、20%的人 爱争气 ,80%的人 爱生气。

65、明确的规定就是最好的沟通。

66、社会以各种方式灌输我们大量通俗的语言及行为模式,很难逃脱。

67、苦瓜、排骨,单煮,味道不怎么样,但如果把这两样一起煮就不一样了。

68、一旦长期持续做同样的工作,想法就会出现逐渐变得刻板的倾向。

69、用手走路无疑是创新,但有用吗? 创新一定要从解决市场上还没有人可解的困难处着手。

70、心用路绝,言语路断: 终身言,未必有言,终身心计,未必成长成事。

71、人生是一首歌,音符是我们的翅膀,需要我们展翅飞翔!

72、人们太累,上帝太忙,没人能真正分担你的苦楚,没人会永远惦着你的一时糊涂,更没人会不断记着你一刻的威武。所以,放开手脚,敞开胸怀,做自己足矣。

73、女人就象麻雀,相聚时,虽然互不知道说什么,却说得很欢乐,很热闹;说完了,便各飞各的,各寻各的米谷去了。

74、进修要多闻博见,博采众长,才会罗致更全面的常识。

75、真正的快乐来历于宽容和辅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