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化学人生格言金刚石与石墨 正文

化学人生格言金刚石与石墨

时间:2025-07-15 20:13:51

教材分析

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前面的内容对本课题起到铺垫作业。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碳单质,主要介绍金刚石的硬、石墨的软和导电性等重要物理性质以及C60分子的结构特点。第二部分介绍碳的化学性质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活动探究理解碳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并能根据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化学反应的特点并总结还原反应的概念。

学情分析

1.在前两个单元的学习中,由于难点较多,学生普遍感觉枯燥和困难,而本单元与生活联系较多,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

3.学生认知障碍点是碳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②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

③知道碳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②会对教材中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②树立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刚石、石墨和C60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1

这是一节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课,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颇多,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准备的比较充分。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及准备了一定的实验,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通过这一节课,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使我自己提高了许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二、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上课的内容教多,整堂课较紧绷。

2、上课语速比以前慢些,但仍需再缓慢些,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应多精选习题,充分运用时间。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自己在各个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自己也会加倍努力,多从其他老师那学习,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2

碳的单质主要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用途及它们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初步让学生了解结构解决性质,性质解决用途,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一节课下来,我的引导、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互动、教学的各环节都比较顺利,突出重点,较好的突破了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其中做的较好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视频方式引入课题

本节课一开始先用一段优美的广告视频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明确教学目标

PPT呈现教学目标,并让学生齐读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3、利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开展教学

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并让小组汇报,教师最后点拨,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生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堂课较好的贯彻了“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细节的引导方面不够细致,应该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另外知识的拓展不够多,在讲解c60时较少介绍一些新的碳材料以及他们在科学中的用途,可以在此呈现一些精彩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在生活的用途。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反思3

碳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由于内容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联系密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作平台,进行拓展学习。总的来讲,我的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1.本节课以PPT介绍几幅古画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借此说明碳单质常温时具有稳定性,以碳单质绘制的古画可长久保存。

同时也要适时指出,碳单质常温时的稳定性有许多应用:碳素墨水可用于重要文件的书写,埋木桩时要把埋入地下的那部分烤焦成木炭。

2.学习碳的可燃性时,以对比的方法将碳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板书,着重指出,平时生活中的燃烧,要尽量实现完全燃烧,这样既保证燃烧的放热量,又避免不完全燃烧时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

人类利用碳的可燃性,用于取暧、烧饭做菜,工业上发电炼铁等。

3.学习碳的还原性时,一定要做好实验。我是用新制的氧化铜(用加热分解硝酸铜的方法制得)与木炭粉混合,质量比约为10:1,实验效果非常好,可看到激烈反应,很有震撼性,且生成的铜有金属光泽。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碳单质在高温条件下有还原性,可作还原剂,广泛用于冶金工业。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结构、性质、用途三者间的辨证关系。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温度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4.课堂练习围绕本节课重点难点进行,使学生及时巩固掌握相应知识。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许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

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C和CuO的化学反应。

四、教法建议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充分利用对实物的感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谜语,引出碳族“三兄弟”,通过猜谜语,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师出示实物钻石、石墨等,学生自己观察、触摸、实验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区别,从而引出用途的不同原因,教师设问:二者组成相同为什么物理性质有那么大的差异?出示结构模型,学生对比──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有的学生有错的认识,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评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突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的培养。

(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加强直观认识的同时,通过反应发生的条件、现象,进一步理解反应的规律,顺利形成要领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讨论设计方案──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另外,还要强调实验操作安全及应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如在探究C还原CuO反应的实险中,教师先对学生提出问题:①C和CuO都是什么颜色?②加热,试管中粉末颜色有什么变化?③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④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加强其对直观现象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理解现象的本质得出:碳具有还原性的'结论。

(2)开展探索性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既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使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兴趣,如木炭吸附性,先让学生猜测红墨水中加入木炭的现象,过滤后看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做两个对比实验,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木炭具有吸附性,使红墨水颜色逐渐褪去。

(3)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生活中的实验,亲身体会到化学知识就在我身边,学到书本知识,可以自己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五、学法指导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如采用:1、对比讨论法;2、实验探究法;3、自学阅读法;各种方法并用。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六、应用与拓展

1、金刚石失踪案;

2、猜真假李逵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和交流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用科学”、“做科学”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为社会做出贡献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