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朱子治家格言和儒家 正文

朱子治家格言和儒家

时间:2025-05-08 15:15:36

你,眼里散发着文学的光芒;你,一生坎坷迁移;你,作为一代理学名家著述甚多。你,朱熹,是武夷山人民的骄傲。

你,朱熹,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你继承二程的儒家思想,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朱子理学。朱子理学和武夷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高兴,我是一名武夷山人,从小就接受了朱子理学的熏陶。

你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当他人在为“书到用时方恨少”而困惑时,你为他人挥毫而下后人接连传之的千古名诗——《观书有感》。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启发了多少后人,帮助了多少人成为了人人口中的有用之才。也启发了我们,不能认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就算你再有本事也需要时时刻刻地充实自己,哪怕有再多困难时也要像你一样为自己鼓劲!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你的`《朱子家训》我已经背得朗朗上口,朱子理学在这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你倡导家庭和睦,家庭是每个人休息和生活的港湾;你倡导人际和谐,揭示了人类所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你倡导崇德修身,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德为首"的教育思想十分相似。这书中尽显你的淳朴,又侧面倒映出了你是个有孝心,与敌为友,我想,不仅是你的文学成就,更是你的道德之心成就了现在的你,我为自己是武夷山人,是在你的思想的熏陶下长大而骄傲、而自豪。

如今你的朱子理学已在中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你的淳朴与善良已经深深打动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你,朱熹,我为你骄傲!

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书信范文一:

“宋代道学是儒家发展的新形态,以朱子为中心的宋儒理学特别强调传承道统的意识,对‘学绝道丧’特别忧患,‘学绝道丧’就是文化传承的中断,这对今天重续文化传承和价值传承有重要启示。”“文化传承最核心的是价值观。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一套体系是中华民族刚健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价值基础和根源。”陈来认为,朱子广泛继承了儒家的学术文化,对古代文化作了全面的整理,对四书的集结和诠释几乎花费了毕生精力,是文化继往开来、传承创新的典范,这是近1000年来无人可与之相比的。

在陈来看来,朱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格物致知”理论,是对儒家“学习”思想的一种哲学论证和展开。朱熹用“即物穷理”来解释格物,提出格物就是要穷理,也就是去了解事物的道理;穷理必须在事物上穷,不能脱离事物。“即物穷理”的主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观察事物、思考其道理。

朱熹仕宦九载,立朝御前46天,上书请辞64次,把毕生的精力都花在了研究、著述、授教之上,“绝意仕途,以继二程绝学为己任,奋发读书著述”。朱熹参与创建、修复、讲学、题记的书院有64所,其中自建4所。武夷书院原名武夷精舍,由朱熹亲自擘画、营建,宋淳熙十年(1183年)建成。据记载,自武夷书院建成后,武夷山理学学术活动空前活跃。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都和朱熹的讲学与教育实践有关。

陈来认为,朱子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杰出代表。朱子学的对象主要是士人,朱子学的宗旨是为士人提供一套道德学问思想体系,因此朱子强调“学习”“读书”的性格,与其宗旨相一致。以古代朱子学的标准来看,现代人的受教育程度都超过小学而属于“大学”,所以重视《大学》的朱子学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几乎所有人。

在朱子思想中,其教育理念同样具有现代意义。“从《论语训蒙口义》到《四书章句集注》,多数朱子的经典解释著作都着眼于学生的经典学习,这使得朱子的著作在今天通识教育的经典学习中仍有参考意义。”

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书信范文二:

康熙曾给武夷精舍赐一块匾额,上书“学达性天”。从事朱子文化研究已有26载的朱杰人认为,这四个字把朱子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写出来了,意思是朱子的学问达到了人性和宇宙的本源,为一度被边缘化的儒学补上了宇宙论和心性论的缺口。

陈来指出,朱熹论道德的思想有许多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如朱熹关于理性与欲望、道理原则与个人私欲关系的看法。朱熹阐发了古代“道心唯做,人心唯危”的思想,认为“人心”与生俱来。但如果“无所主宰,留而忘返”,社会就会“危”。要使人心不致危害社会,就应该用“道心”主宰“人心”。朱熹认为道心的特点是公,即反映了社会公共的道德法则。

“朱熹在那个时代,还没有从加强法制以约束人的行为来考虑,所以朱熹的方法是完全诉诸道德,这是理学的局限性,但突出道德意识的重要性还是难能可贵的。”陈来说。

朱熹和理学还提出“天理”和“人欲”的问题。朱熹认为,欲望应当受道德原则的制约。“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坚持道德不能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理性主宰、责任意识、美德培养之上,主张用反映社会共同要求的道德原则来克服违背公共道德的私欲,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化为人体的内在自觉。”陈来指出,这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理性和欲望的关系方面,朱熹对有些问题的处理并不完满,他比较忽视欲望和生命力的满足,未能重视理性和欲望也有统一的一面。”陈来说,整体而言,朱熹的思想对封建时代的精神文明和民族精神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书信范文三:

在朱子学说中,《朱子家训》同样影响甚广。说起《朱子家训》,不少人会想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等名训。事实上,这并不是《朱子家训》,而是明末清初著名哲学家朱伯庐的《治家格言》。

朱杰人指出,两者互为羽翼,朱伯庐的《治家格言》是对《朱子家训》的阐发与延伸,把哲理形象化了。如果把《朱子家训》比作纲,那么《治家格言》就是目。

《朱文公家训》又称《朱子家训》,原来收在朱氏家谱中,是朱子训诫家族子弟的私家文件,只是家族内部用的,并不对外。 “世界朱子联合会成立以后,我们认为《朱子家训》是一个宝贝,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它,所以就把《朱子家训》公之于世,并利用各种场合进行宣传,现在已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朱杰人说。

朱杰人认为,《朱子家训》仅有317个字,却道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底线。这是朱子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高妙之处,也是《朱子家训》可以在汗牛充栋的“家训”著述中卓尔不群的原因所在。

在朱杰人看来,《朱子家训》虽产生于800多年前,但仍具有时代意义和普遍意义的人伦观、修养观、道德观、社会观、价值观,这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比如,《朱子家训》对于马来西亚华人乃至整个马来西亚民族都具有现实意义。2010年,马来西亚吉隆坡建造一个园林叫孝恩园,园内建有刻着中英文《朱子家训》的大理石石碑,当年还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礼。

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是优秀的“大学”教材,但当时儿童并没有令人满意的教材。因此,朱子在晚年花费大量的精力,将孔子、孟子的家训收集起来并进行改造,重新写成《小学》,用通俗的语言把传统家训中最根本的思想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并以精炼的语言表达。这就使家训摆脱了复杂而言不及义的弊端,使“训”的意思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儒家经典名言摘录

国学十六句

1、《论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孟子》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4、《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5、《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易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7、《孝经》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8、《礼记 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9、《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0、《庄子》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1、《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12、《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13、《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4、《心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5、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6、孔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道德篇:

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战国策·魏四》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修养篇: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申鉴·杂言上》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 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治学篇: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 宋·司马光《劝学文》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明·吕坤《呻吟语·礼制》

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论语·子罕》

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 《荀子·大略》

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梁·沈约《长歌行》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颜氏家训·勉学》

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 《中说·礼乐》

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 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富贵尤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宋·林逋《省心录》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宋·朱熹《劝学文》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 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 《菜根谭·后集百九》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近思录·为学类》

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小雅·鹤鸣》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论语·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29、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艺术篇:

1、诗言志,歌永言。 《尚书.舜典》

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 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国.魏.曹丕《典论.

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 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朱子语类》

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 清.袁牧《读书

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哲学篇: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周易.乾》

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

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荀子.天论

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4、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春秋繁露.阴阳义》

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 《贞观政要.征伐》

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 《潜夫论.浮侈》

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7、物极则反。 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 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 《近思录.治体类》

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11、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

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韩愈《原道》

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 ,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隋炀帝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春秋 孔子《论语》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前蜀 王衍

最穷无非讨饭,不死总会出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藜涡倍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宋 朱熹

学道几人知道味,谋生底物是生涯。庄周枕上非真蝶,乐广杯中亦假蛇。身后功名半张纸,夜来鼓吹一池蛙。梦中说梦重重梦,家外忘家处处家。--元刘从益

英雄到老皆归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胎。

千亩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个个美。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翘起腿。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漂流在外头。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唐太宗

自从踏着涅磐门,一枕清风几万年。弱水蓬莱虽有路,释迦弥勒正参禅。谁将枯木岩前地,放出落花雨后天。两个泥牛斗入海,至今消息尚茫然。--白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