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前言】
《登太白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描写作者登上太白山和太白星悄语密话,并幻想神游天界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壮景,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愁闷心情。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特色。
【注释】
⑴太白峰:即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太一山。在今陕西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交界处。山峰极高,常有积雪。
⑵穷:尽。这里是到顶的意思。
⑶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这里喻指仙人。
⑷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晋书·天文志》:”东方,角宿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这里指想象中的天界门户。
⑸泠风:和风。轻微之风。
⑹武功:古代武功县,范围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扶风中南部,眉县全境和岐山南部。
【翻译】
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时分才登上峰巅。太白星向我问候,要为我打开天关。我愿乘那清风而去,飞行于那浮云之间。举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飞行似乎已无山峦阻碍。一旦离别武功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
【赏析】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诗的开头两句,就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峰高矗入云,终年积雪,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势如此高峻,李白却要攀登到顶峰,一“穷”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正是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
登高壮观,诗人浮想联翩,仿佛听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十分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李白一向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常把它们人格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诗人好像在向明月这个知心朋友问候,共叙欢情。而在这首诗里,太白星则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诗人想象新颖活泼,富有情趣。在这里,李白并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诗也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却是用实写的手法,如《古风·其五》中:“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蜀道难》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险峻雄奇:“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然是同一个描写对象,李白却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使读者有新颖之感。诗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门户又已打开,于是幻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泠风”就是清风的意思,这种形象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诗人飘飘然有出世的念头。“愿乘泠风去”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语意,但这里用得灵活自然,并不显出斧凿痕迹。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两句的意境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些相似。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全诗高潮所在。
然而,李白并不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他在诗中发问:“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这两句是说,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他回头望见武功,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深深地萦绕在诗人心头。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诗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时复更还?”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言有尽而意无穷,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这首诗就带有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变,突然而起,忽然而收,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
对联是我们中国的特有文化,那么我们在学习写作的时候又该怎样入手呢?
写对联有三个规律:
第一是上下联字数相等。对联起码每联4个字,7个字的居多,12个字以上的称为长联,比较少。
第二是平仄相协,即平对仄,仄对平,这样读起来和谐,不会拗口。但单数字位可以不拘平仄,双数字位必须严格遵守,这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三是词性相对。总的来说,是虚词对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实词对实词。虚词的字数很少,实词的字数最多。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中如果能再分细一点就更工整,例如人名对人名、地理对地理,天文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动物对动物等。至于在用字方面,凡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不能再用。
贴对联也有规定,但较为简单。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怎样区别上下联呢?这里有个秘诀。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一定是上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的,一定是下联。横批多属吉祥或有鼓舞意义的话,贴在门上方。不用横批的也可以。
作对联,还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是指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对联是一种格律文学,所以,它与律诗、词、曲一样,有一定的格律要求。对联格律的基本要求就是平仄和对仗。平仄合律,这是对联的基础要求,否则,就是不合格的对联。对仗又是对联的关键,一副不对仗的对联,即使平仄合律,也很难称得上是对联。
一、平仄
汉语有四声,如按《佩文韵府》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但入声从元代开始,就在北方逐渐消失。如按现代普通话,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平仄相谐(“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平仄相谐”就是声调相互协调,以便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平仄相谐”是对联的声律要素。对联不像格律诗词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这样一来,没有了“入”声,它归入了其它几声中。如果归入了上声、去声,可以不必考虑,如果归入了平声,则在写对联时就必须注意了。当然,现代人写对联是给现代人看的,完全可以按现代四声来写。
对联的基本句式如下(以下用○代表平声,▽代表仄声):
四言式:▽▽○○∕○○▽▽
五言式:○○○▽▽∕▽▽▽○○,▽▽○○▽∕○○▽▽○
六言式:▽▽○○▽▽∕○○▽▽○○
七言式:▽▽○○○▽▽∕○○▽▽▽○○,○○▽▽○○▽∕▽▽○○▽▽○
写对联时应遵循如下一些规则:
1. 平仄每隔两字即转换。对联语句的音节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要求。故诗词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对联中是适用的。
2.上下联平仄相对。一般说来,上联末字(句脚)为仄,下联末字为平。
3.上下联各两句的对联,句脚以○/▽∥▽/○为佳。
4.上下联各三句以上者,句脚以上下协调为准,不必强求,但末句句脚还应以上仄下平为宜。
二、对仗
1.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所谓对仗,就是在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在对仗中,又有工对与宽对之分。对仗的范围越小,就越工整,即工对。反之,只要是词性相同者对,就是宽对。不过,动词、副词等,并没有分类,而在形容词中,只有颜色是自成一类的,其余也没细分。所以,所谓对仗的范围,一般也只指名词。古人对名词的分类颇细,如把名词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花果、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方位、干支、人名、地名等。工对能写好,当属上乘,但工对要求严,势必限制人们的思路,所以,多数人习惯于宽对。
对仗除词性相对外,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亦应保持一致和统一,即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对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对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
2.对仗的讲究和避忌。
①有些词,不同门,甚至不同类,但常被用作对称,如“金玉”、“诗酒”、“金石”、“人物”、“兵马”等,如果用来对仗,也属于工对。
②借对:某字与其相对的字本来不工,但此字的另一意义却与其相对的字成为颇工的对仗。如王维《崔录事》中有“少年随天马,晚节更为儒”,在这里,“年节”之节借为“节气”之节;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中有“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这里“星汉”之汉借为“汉朝”之汉,等等。类似情况,在唐诗中颇多。
③如果上下联中同边自对,则上下联之间可以不必求工。如阮元题《杭州贡院》:“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此联中的“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和“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分别是同边自对,不拘泥于两边词性相对,也属工对。
④忌合掌:合掌是上下联同意词相对,这是写对联时应避忌的。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通四海”对“达三江”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同类词相对”与“同义词相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属工对;后者即合掌。
⑤避重字:这里的避重字是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是说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的同一个位置上,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上,这都是写对联时应极力避免的。
上述避忌不包括叠字及虚词。叠字相对如明顾宪成撰《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规则地使用重字,可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虚字相对如孙中山《赠邓彦华》:“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去贪生之性根。”李銮宣《温州江心屿文天祥祠联》:“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肝若铁石;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在地为河岳,经天为日星。”刘凤诰《伊犁过复亭联》:“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几副联上下联中“之”字相对。
⑥平衡:上下联的分量轻重要大致相当,这样可给人以平衡美。如某茶坊联:“人笑庭中,采得新芽香宅院;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这里的“庭中”与“海外”,“宅院”与“神州”,大小悬殊,就显得不平衡了。
三、切题
对联与其它文体的区别之一是:表面无题,实则有题。对联一般张贴、悬挂或铭刻在楹柱上,它与室内环境或名胜古迹已融为一体,所以,这就要与环境相协调,即要切人、切事、切物、切时、切景等。
1.切人:如徐渭《题孙夫人祠》:“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此联充分揭示出孙夫人感情上的两难处境,非常感人。
2.切事:如鄙人网名联《墨梅》:“花港观鱼,鱼戏竹丛频呕水;灵峰探墨,墨飘香气尽沾衣。”写的是在杭州游“花港观鱼”和“灵峰探梅”事。
3.切物:如鄙人网名联《雪》:“瑞雪纷飞,妆点江山银凤舞;霞光初照,激扬天地玉龙飞。”是写北方冬天下雪之情景。再如徐宗干《咏炭联》:“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此联咏物真切,寓意深长。
4.切时:如鄙人网名联《春》:“春风拂面,柳絮颠狂,小溪流水潺潺去;微雨湿衣,杏花含露,燕子侧身缓缓飞。”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春天气象。
5.切景:如鄙人网名联《塞外风光》:“贺兰山下,黄沙衰草伤心月;走马川头,白雪枯杨刺骨风。”是作者的亲身体会。再如《荒川》:“半片荒凉,平沙滚滚遮天地;一川烟草,林木阴阴阻风源。”写的是宁夏沙坡头景。在这里,一边是大漠黄沙,一望无际;一边是九曲黄河,波涛汹湧。唯独中间有一片绿地,有树,有草。若非亲身经历,实难想象。 非正宗对联的写法
所谓不拘平仄的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和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是更易二字,变成: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 “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
但总起来讲,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在过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整个学术文化界,这种楹联逐渐多了起来,并为人们所接受,一些名人也开始创作这种联语。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
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给联苑带来新的气象,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的,正如哈哈在说诗中所提倡用今音今韵作旧体诗词一样,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对联格律技巧对仗浅谈
马蹄韵浅淡.
对联格律中最重要的两条联律分别是: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 。
句中平仄是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以下所举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此例) :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
句脚平仄,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每边一句:仄
二句:平,仄
三句:平,平,仄
四句:仄,平,平,仄
五句:仄,仄,平,平,仄
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此类推 。举例如下,每边二句
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句中之平仄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忧平、面仄。
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句中平仄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老仄、头平。句脚合每边二句规则,即:上联句脚忧平面仄。下联句脚老仄 头平。平仄几乎相反相对,意境也是。其他长句也大同小异 。
另外,句中平仄,还可以 用相反的,就看如何与句脚来搭配了。 如句中平仄四言句是(平平仄仄), 你如果出上联,也可以用仄仄平平,与句脚相组合。
《登太白峰》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赏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时,可谓踌躇满志。但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惆怅与苦闷。这种心情就反映在《登太白峰》一诗上。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诗的开头两句,就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你看,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是秦岭著名秀峰,高
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是多么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啊!李白一向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常把它们人格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诗人好象在向明月这个知心朋友问候,共叙欢情。而在这首诗里,太白星则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诗人想象新颖活泼,富有情趣。在这里,李白并没有直接刻划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诗也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却是用实写的手法,如《古风其五》中:“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
正当李白幻想乘
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这首诗就带有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变,突然而起,忽然而收,大起大落,雄奇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