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关于道德经的成语和格言 正文

关于道德经的成语和格言

时间:2025-05-06 23:33:01

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4、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7、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8、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9、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1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3、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4、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0、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2、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7、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28、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1、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3、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3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35、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7、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3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41、治人事天,莫若啬。

42、治大国,若烹小鲜。

43、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4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4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9、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0、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5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5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5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9、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61、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2、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6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6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66、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6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68、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69、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7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6、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8、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1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12、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1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1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5、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6、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8、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19、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2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2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2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2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2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2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27、玩物丧志。——书经

28、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2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3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3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3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3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3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3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7、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39、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40、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

41、学无止境。——荀子

42、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43、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4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45、《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46、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49、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5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5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5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5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5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56、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57、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5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59、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60、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61、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6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63、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64、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6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6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6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9、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7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7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7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7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7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7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7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给大家介绍一些老子的名言。为什么要学习老子名言呢?我们先来了解以下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道德经名言精选及翻译讲解(二)

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

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十一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十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十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十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六章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十五

物壮则老。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十六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十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十八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十九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二十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道德经名言精选及翻译讲解(三)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十一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二十二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二十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二十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二十五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二十六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二十七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二十八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