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亚诺《八月星期天》
如果你手头碰巧有一本绿色封面的《八月星期天》,我希望你能把它好好的珍藏起来,尽管这是一本看起来太不起眼的小册子,尽管这本书有很多排版的错误,但它真的很珍贵:因为这个译本只有1500册,因为译文十分流畅、充满韵味,更因为它的作者是莫迪亚诺。
小波十分欣赏莫迪亚诺的《暗店街》,那是一个扑朔迷离的寻找自我的故事。中文版的封面是淡紫色的,黑色的题目写在封面的左边,右上角是一个男人黑色的背影。设计的极好。
《八月的星期天》也是个薄薄的小册子,只有8万多字,121页。然而,它也同样让我爱不释手。
在尼斯城,岗白塔大街的尽头,我见到了兜售皮衣服的维尔库。我们聊到过去,他向我谈起希尔维娅,而我却不愿意理他。分别后,他给我打电话,要和我严肃地谈谈希尔维娅问题。我几次挂断了电话。他终于知趣地离开了,留下了一张不写明去向的纸条。
谁是希尔维娅呢?维尔库又是谁?维尔库为什么要和我谈希尔维娅,而我为什么不愿提起她?我是谁?我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这就是莫迪亚诺讲故事的方式:他总是能以一个微小的情节入手,在夹杂着时空交错的回忆或叙述中,慢慢剥开一个很复杂的故事。这种写法有点像侦探小说,但又和死亡无关;这是的的确确的生活,感受起来却又那么引人入胜。
让我把故事理顺,重新说说它吧:
我是一个摄影师,在拍河滩照片时邂逅了希尔维娅,两人一见钟情。希尔维娅是维尔库的未婚妻,但两人并不融洽。一天晚上,希尔维娅在和维尔库剧烈的争吵之后,带着维尔库刚刚到手的价值连城的“南方十字”与我私奔。“南方十字”是一颗珍贵的钻石,据说会给人带来厄运。事实也确乎如此。我和希尔维娅逃到尼斯,准备把钻石卖出去。自称是美国人的尼尔夫妇有意购买,就在交易的那天晚上,我、希尔维娅、尼尔夫妇准备去嘎纳交货,可我却被尼尔支走。当我从商店出来时,他们三个已经开车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后来,报上说他们坠崖了。故事就是这样。
莫迪亚诺没有做出明显的道德判断,没有批判那对野鸳鸯,这是我喜欢的,因为生活本身的善与恶、是与非太难裁断。他只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据说是邪恶的钻石会给人带来厄运,它也确实带来了厄运。可是,造成厄运的真的是钻石吗?恐怕不是。“劫后余生”的“我”在回忆过程中,发现了从前拍希尔维娅的一张照片中竟然暗藏玄机:照片远景里不是有维尔库和那个后来假冒尼尔的`保罗嘛?也许,冥冥之中真的自有天意。
莫迪亚诺的魅力还在于,他善于把握叙事的节奏,在一张一弛之间,在回忆与现实之间,在既叙述事实又描述情感之间,向我们澄清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随着情节的深入,探知最后的结果已经变得并不重要,我们会发觉自己已经沉浸到一种生活里。那种生活我们或许没有体验过,可是那种情绪,那种由焦虑、绝望和无法弥补的过失所造成的遗憾感,以及追忆往事时所能回忆起的点点滴滴的美好和现实生活孑身一人的孤寂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就像夏日午后的一阵热风让人躁动难安。生命本身已是一个错误,而我们注定要将这个错误越走越远。因为我们不是先知。
八月有没有的一天?或许有吧。
“那一年的夏天特别热,我们深信在这儿谁也不会找到我们。下午时分,我们常常沿着路堤散步,一面挑着海滩上人群最密的地方。然后,我们就走近沙滩,寻一小块空地铺上浴巾。在散发着润肤琥珀油香气的人群中间,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孩子们在我们身边搭着他们的沙子城堡,流动小贩从人们身上跨来跨去,兜售着冰激淋……在那八月的星期天,我们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
莫迪亚诺在小说的结尾这样写到。
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有一个令许多人匪夷所思的特点,在他的画中,许多成年人只有一只眼睛。当别人问他这么画是什么用意时,他回答说:“这是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莫迪里阿尼的回答看似简单明了,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的成败,去看五彩缤纷的世界,可是,我们何曾留只眼睛看过自己呢?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向成功道路奔波的途中,往往就会犯这样的错误:心里只想着对手,而忽视了自己;眼睛只看着遥远的前方,没有看自己的眼前,因而脚下时常会被绊倒。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在人生路上走得稳当、活得精彩,千万不要忘了留只眼睛看自己。
留只眼睛看自己,就是要认识自我,克非改过,保持清醒头脑。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并劝告人们:“人啊,要认识自己。”马来西亚有句名言:“天上的繁星数不清,自己脸上的灰尘却看不见。”这都在提醒世人永远记住,要留只眼睛看自己。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云:“知足者常乐,知不足者勇,不知足者进。”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着不足,但弱点和不足本身并不要紧,关键是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真正知道自己的弱点,正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透视灵魂,检点内心,进而找准问题的根源,从而自我加压、自我完善,及时采取切实可行、具体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诚心诚意整改,实实在在弥补,不断在修正自己的过程中提高自我、超越自我。
留只眼睛看自己,就是要谦虚谨慎,乐观豁达,涵养健康心态。诚然,人生的道路是坎坷无常的,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巅峰也有谷底,切不可因为顺境或巅峰而趾高气扬,也不可因为逆境或低谷而怨天尤人。而应经常反省自己和审视自己,时刻保持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心态,积极面对人生的每一次考验。不妨学习—下苏东坡,苏东坡一生多次被贬,坎坷颇多,虽然内心苦闷,但他并不自暴自弃,仍然心怀雄心壮志,缅怀古人反省自己,让自己振作起来,洒脱地看待人生的风风雨雨,终于成就了他“大江东去”的豪放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反之,有些人却没有给自己留一只眼睛,在挫折失败中不知反省,不能正确面对,结果身败名裂,走向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一生武功盖世,所向无敌,本该拥有自己的江山,可是过于骄傲自负,最终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令世人叹息不已。
留只眼睛看自己,就是要严格自律,洁身自好,砥砺道德品行。在现实生活中,少数人总习惯于拿着镜子照别人,而唯独不照自己,变得飘飘然、昏昏然,结果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人生误入歧途。
有鉴于此,一个人不论社会如何复杂、环境如何艰难、工作如何艰苦,都应留只眼睛看自己,勤照内心反思之镜,切实做到警钟长鸣,自律常在,节欲自守,身端影直。如此,才能提升思想境界,彰显人格魅力,真正把“人”字的一撇一捺写好。
姓名:莫迪利阿尼
出生地:意大利沃尔纳
生卒年:1884-1920年
历史评价
意大利杰出画家,巴黎画派立体主义代表人物。
莫迪利阿尼生于利沃尔纳,逝于巴黎。他的母亲是一位破产的银行家遗孀,很早便预感到儿子的天职,并且从不与之作对。她让他看了伊比里亚半岛上所有的博物馆,送他进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美术学院习画。最后,年轻人于1907年来到巴黎。他有着贵族的美貌,不过已为肺结核所啮。他古怪,犬儒,无志向,却又不乏脉脉温情。于是,他很快便成为蒙马特奇特青年中最不安分的一个。
他在蒙马特住了六年,沉默寡言,游手好闲,不断地更换住所,在酒馆间晃荡。不过,他也参加美学论争,画素描,搞雕塑和涂抹油画。他参加了的讨论会,是在图卢兹·劳特累克常去的那些地方,他高大而单薄的身影很引人注意,因为那时,他正喜爱劳特累克的作品。这位大资产者的儿子有些人道的表现,他喜爱卑贱者,同情生活中的贫苦人,这些都由他的行动和作品,以及选择的模特儿:看门人的女儿,孱弱的儿童,平民的女孩……表现出来。他和其他许多画家一样,发现了(1909年)塞尚。他还和雕塑家布朗库西是好友,后者使他看到了黑人雕塑,从此对于他的绘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和布朗库西的接触之中,他感到自己也有雕刻石头的愿望。于是他作了一尊雕像,不过没有完成。事实上,他的雕塑的确没有他的绘画高明。
1913年,莫迪利阿尼离开了蒙马特高地,来到蒙巴纳斯,徘徊于不安和醉意之中。这个游荡的可怜人挥霍着自己的天分和金钱。不过,他也确实从未有过足够生存的钱。他几个生丁一张地卖着用惊人的肯定手法画出的美妙素描,几个法郎一张地卖着他作的肖像和人体。人们经常看到他在园亭酒店或穹顶酒店里,用尖细流畅的线条画着肖像,毫不在乎地把它们送给碰到的模特儿,换上杯酒,一饮而尽。他在约瑟夫一巴拉路基斯林画室作过画,苏丁和帕斯森都是他的朋友。
相关链接
巴黎画派
人们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一些外国年轻画家组成的团体称为巴黎画派。这些画家是出于同样的需要,由于意气相投而聚首巴黎的。从此,这一称呼便有了引申含意,也有了使人混淆不清的危险。巴黎画派,实际上是指:一个意大利人,一个保加利亚人,一个俄国人,一个波兰人,一个立陶宛人。
他就像一块漂流物,从一家咖啡馆漂到另一家咖啡馆,从一间阁楼搬到另一间阁楼,有时会碰到一个避难所或一个怜悯人的'灵魂。英国女诗人贝阿特丽丝·哈斯丁帮助了他一段时间,然后,又收留了他,拿出自己的生活所需,使他得以继续画着为日后博物馆和收藏家竞相争购的人物和人体。
他结识了一位名叫扎娜·埃布戴尔娜的年轻姑娘,和她结了婚并有了一个孩子。这个不安定的人终于该定居下来,至少该有一点安静了吧!但是没有。他被烧痛耗尽,被肺痨击垮,进了一家医院,并于1920年1月25日,在36岁上,嗫嚅着最后的一句话:“亲爱的,亲爱的,意大利!”离开了人世。在安德·萨尔蒙和基斯林为他组织相当轰动的葬礼之日,他的妻子从六层楼上跳下,摔死在人行道上。
莫迪利阿尼不会被当作当代绘画的一位创始者,但他找到了一种既是图像,又是装饰的风格,一种总的说来相当有限,但对他已经足够,并且不容辩驳地作用于观众的语言。这种曲线,涡形,延伸,这种温柔中的严峻,敏捷中的颟顸,模糊中的朴实,符合现代精神要求的意大利主义,被严正拯救出来的样式主义,以及包括在一种说不出的单纯和贵族持重之中的表现主义,这些就是人们欣赏莫迪利阿尼而不希望他有模仿者的原因。
——传世佳言——
人是用一只眼睛看世界,另一只眼睛看自己。
美……,也有痛苦的职责,这些职责无疑创造了对心灵的最美好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