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霍勒斯、曼
2、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4、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5、 快乐要理解分享,能力加倍的快乐。这也是三峡在线之所以总是在"清点生活,分享经典"的理由。
6、 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贝多芬
7、 职场真言:头脑醒目一点,处世低调一点,为人谦逊一点,做事积极一点,待人和善一点。
8、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9、 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培根
10、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1、 生命的意义在于和别人的不同之处。
12、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13、 当你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金钱和物质上的回报时,一定可以得到等值的精神愉悦。
14、 你面对最难问题可能就是成就你人生课题。
15、 自得时应善待他人,由于你失意时会须要他们。
16、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17、 人能为自己心爱的工作贡献出全部力量全部精力全部知识,那么这项工作将完成得出色,收效也更大。
18、 通过辛勤工作获得财富才是人生的大快事。
19、 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20、 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21、 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涯中没有阳光一样。
22、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鲁迅
23、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24、 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25、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26、 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的的的真理的殿堂。——布鲁诺
27、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28、 最有力量的菩萨,就是我们的手脑。
29、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工厂,那里没有懒人的位置。工作吧!创造吧!
30、 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
31、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32、 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拜伦
33、 有追求,这样我们才会有活下去的动力。有梦在,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没有梦想的人生,心灵是干枯的,内心是枯燥乏味的。
34、 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巴金
35、 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朗费罗
36、 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7、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8、 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不要因为你的学校学历或专业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你的学校专业冷门不好而自卑,要记得,学历学位不是最重要的。
39、 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伽利略
40、 心中有梦想就要一如既往,不能遇到困难说放就放,千锤百炼才能磨炼出好钢,饱经风霜才能更强。
41、 主动出击,抢得先机,活动有序,提高效率
42、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43、 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
44、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老舍
45、 如果不想工作,就想想自己的未来。
46、 如果不想工作,就去查查自己的银行卡余额。
47、 如果不想工作,就看看自己是不是要结婚了。
48、 工作中,态度比能力重要。想成功,坚持比才华重要。提高学识,深度比阅历重要。
49、 你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一口饭,还有获得快乐。
50、 如果你立志,能开启你的事业大门。如果你努力工作,那么你将开启未来。
关于教育的名人
一、 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还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把自己的
二、家庭教育的另一个内容是培养子女的服从性,服从性的培养可以使子女产生长大成人的渴望。反之,如果不注意子女服从性的培养,他会变得唐突孟浪,傲慢无礼。作者:黑格尔
三、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作者:陶行知
四、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五、 有人问鹰:“你为什么到高空去教育你的孩子?”鹰回答说:“如果我贴着地面去教育他们,那它们长大了,哪有勇气去接近太阳呢?” 作者:莱辛
六、 爱子不教,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害之也。 作者:(清)申涵煜
七、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作者:陶行知
八、 子弟有才,制其爱毋弛其诲,故不以骄败。子弟不肖,严其诲毋薄其爱,故不以怨离。 作者:《格言联璧》
九、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作者:杨振宁
十、 教养决定一切。桃子从前本是一种苦味的扁桃;卷心菜只是受大学教育的黄芽罢了。作者:马克吐温
关于教育的
一、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二、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四、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五、智慧可以使一个人即使未受教育仍可活下去。——谚语
六、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杜兰特
七、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八、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九、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詹·拉·洛威尔
十、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席勒
十一、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列宁
十二、思想以自己的言语喂养它自己,而成长起来。——泰戈尔
十三、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
十四、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
十五、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孔明
十六、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格林西安
十七、我们的斗争和劳动,就是为了不断地把先进的思想变为现实。——周扬
十八、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
十九、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
二十、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关于教育的名人名言【热门篇】
一、 问祖宗之泽,吾享者是,当念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吾贻者是,要思倾覆之易。 作者:《格言联璧》
二、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作者:培根
三、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作者:马卡连柯
四、 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是自由的。 作者:爱比克泰德
五、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作者:车尔尼雪夫斯基
六、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作者:陶行知
七、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作者:《弟子规》
八、 妇女教育的不可动摇的目的就是养育子女。 作者:希特勒
九、 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 作者:列宁
十、 教育植根于爱。 作者:鲁迅
十一、 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作者:柏拉图
十二、 父善教子,教于孩裼。 作者:(宋)林逋
十三、 欲得儿孙贤,无过教及身。一朝千度打,有过更须嗔。 作者:(唐)王梵志
十四、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作者:(元)佚名
十五、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作者:孟子
十六、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作者:赫尔巴特
十七、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作者:马卡连柯
十八、 我们有无产阶级道德,我们应该发展它,巩固它,并且以这种无产阶级道德教育未来的一代 作者:加里宁
十九、 传家有道惟存厚;教子无方只求严。 作者:《格言
二十、 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作者:马克思
二十一、 衣服要从新的时候爱惜,孩子要从小的时候教育。(维吾尔族) 作者:谚语
二十二、 成家勿谓当家易;养子应知教子难。 作者:《格言对联》
二十三、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作者:叶圣陶
二十四、 有天赋的人不受教育也可获得荣誉和美德,但只受过教育而无天赋人却难做到这一点 作者:西塞罗
二十五、 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作者:陶行知
二十六、 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二十七、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作者:(清)张履祥
二十八、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作者:爱因斯坦
二十九、 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 作者:洛克
三十、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作者:狄德罗
《传习录》读后感1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传习录》
王阳明对“持志”的比喻简单、直接、有意思。简单是因为他并没有把持志说的多高大上,没因为它是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把它说的与现实脱离。直接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感受到疼痛的时候,最常见的胃疼,牙疼。疼起来的时候哪有心思想别的事情。有意思是因为他举了心痛的例子,牙疼和胃疼威胁不了生命,只有心痛的时候才能威胁到生命。牙疼的时候可以忍,忍一忍就疼痛就过去了。心痛的时候怎么忍,忍一忍可能生命就过去了。疼痛本身固然可以让我们专注,但疼痛背后能带来的后果更让我们谨慎。
我就在想,我对于自己的志向有没有像对待心痛那样时刻警惕。答案是没有。我依旧有闲暇时间去忙一些跟志向没有关系的事情,甚至是浪费时间的事情。说明我对自己志向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绝对强烈的意愿。
说闲话,管闲事,后面就是置闲气。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没有用的事情上,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修行。持志做到了,如心痛没做到,说明我专注不够。还是没把自己想明白,从认识自己开始。
《传习录》读后感2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传习录》
我曾经想过,修行到最高的层次就是圣人吗?那圣人之上还有没有?看王阳明的答案肯定是有的。我也曾经向往过,修行到像王阳明那样的阶段,就已经很幸福了,再往上没敢想。
世界太大,高手太多,谁知道哪个是头呢?就像我们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如果到达尽头,尽头之外又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尽头就应该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我们只要摸清楚这个规律,就好比是王阳明将圣人比作金子一样,我们就已经到达了另外的一个很高的层次了。
我现在也只是在瞎猜,王阳明并没有肯定,只是告诉他的弟子,用的功夫越久,越会感觉到不同。
就像我经常问师父开悟是什么感觉,师父说只要你开悟了你就知道是什么感觉了。
我们总是幻想更高的层次是什么样,却忘了自己现在处在的层级。
修行这件事情不能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修到哪算哪。但还是要给自己一个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传习录》读后感3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功夫说闲语、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工夫上又发病。”——《传习录》
这一段先告诉了我们修行初级阶段怎么去修行,就是你有多渴望去改变自己。儒家讲为己之心真切,真是想明白,切是迫切。那你修行之心真了吗?切了吗?如果修行真的像心脏疼一样关注在心脏上,那么我们修行的速度就会一日千里。最开始这样对我们的修行是有巨大帮助的,因为我们的心外放太久了。
所以《格言联璧》才讲“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无事的时候,心是安在自己的腔子里的,有事的时候,我们外放的时候,是需要去完成我们想要完成的事情。儒家是入世的学问,我们不可能离开世俗,到远离人类社会的地方去,少不了与人打交道。用心的去做每一件事,投入在当下。做完事情的时候把心收回来,就是修行,也是收放心。能收能放,才是自如。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因为心外放的太久了,所以要练习收心。初级阶段过后就练习收放心,如果这个时候还一直在收心上,就会从执着变成执拗。就做不到儒家说的允执厥中,反而会耽误修行。
《传习录》读后感4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仅仅是读过一遍的我是绝不敢说出完全领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这种话,但读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一丝自己的感悟。王阳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时光长河,确实值得人细细品味。
第一点,修心。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点,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第三点,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们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走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5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是未当理。”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传习录》
王阳明通过朱熹老师的一句话来阐释他的“心即理”学说,“当理”就是天理显现,要想天理显现,就要去掉后天的习染。私心就是后天习染的体现,去掉了就是无私心。无私心当然就是天理。反过来讲,如果你的天理没有显现,那是因为你的心受到了后天的蒙蔽,心有私欲就是有私心。简单的说当理等于无私心,它俩是一回事。要是把他俩分开说就是因果关系,这是朱熹的理论了,王阳明是不认同的。
有意思的是陆澄又问了佛家的无私心和当理的关系,他认为佛家的无私心是不当理,因为他抛弃了人伦,这个人必须得尽孝。在我们没尽完孝的时候出家,这首先就是违反人伦的。作为一个人,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养大,我们必须要尽孝。一个人可能没有伴侣,可能没有子女,但他一定有父母。看似把七情六欲抛去一边,四大皆空,那父母之情呢?在父母健在的时候,你去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这就是天理没有显现。你的心被你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蒙蔽了,说白了,你为了你的欲望抛弃了人伦,因为私心所以不当理。这是从反面论证王阳明心即理的一个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