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下列格言出自论语的是 正文

下列格言出自论语的是

时间:2025-05-02 06:42:50

1.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子不语:怪,力,乱,神。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1.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3.德不孤,必有邻。

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17.君子周急不继富。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9.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20.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7.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哪些?请参考!

出自论语的成语

1. 犯上作乱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而篇》)

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从来没有这种人。

2. 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

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3. 言而有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篇》)

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

4.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

释:三十岁时能确立自己立足的事业,四十岁时,对很多事情不再迷惘、困惑;五十岁时,知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生命运。

5. 知之为知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

释:这种事情也能够忍受的话,还有不能忍的事吗?

7. 既往不咎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篇》)

释:已经做的事不便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劝解,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

8. 尽善尽美

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篇》)

释:美极,而且好极。

9. 见贤思齐

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

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

释:文采与做人的.本质,相匹配,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篇》)

释:以敬拜的态度对待鬼神,但保持应有的距离,这可以说是聪明的做法。

12. 举一反三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

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

13. 暴虎冯河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而篇》)

释:只知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不懂得以智取胜,这样死都不知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 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篇》)

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曲,回味无穷,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篇》)

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其中自有乐趣。

16. 择善而从

多闻,择善而从。(《述而篇》)

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

释:读书人不能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难道使命不沉重吗?到死方休,难道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子罕篇》)

释:有一个下等人问我种庄稼之事,我对此就一无所知。

19. 循循善诱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篇》)

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广博的知识来充实我,用一定的礼仪来约束规范我的行为,使我不想跟他学习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

释:少年人是最可敬畏的,怎知他将来比不上我们现在的人呢?

21.升堂入室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篇》)

释:子由学问已经不错,只是还不够精深罢。

22.过犹不及

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篇》)

释:孔子说:事情要恰到好处,做过分,效果甚至还不如做得不够。

23.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篇》)

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担心没有好兄弟呢?

24.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篇》)

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察言观色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篇》)

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行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替下边的人着想。

26.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

释:言语一定要诚信,行为一定要果断。

27.怨天尤人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篇》)

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解很高深的道理。

28.一以贯之

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篇》)

释:不对的,我对此从来就是持否定态度。

29.杀身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

释: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篇》)

释:孔子说:“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困惑于眼前的忧患。”

31.言不及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篇》)

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说没有道理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因人废言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

释:君子不因为说得好便奖赏他,不因为他犯过错而废弃他正确的话。

33.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

释:对待仁德的问题,就是面对老师,也不同他迁就。

34.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

释:人的性情原本相差无几,因为后天的学习,便产生巨大的差距。

35.杀鸡焉用宰牛刀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货篇》)

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大材小用。

36.色厉内荏

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篇》)

释:表面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就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道听途说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篇》)

释:听到路边传言就添油加醋四处传播,这种行为是道德品质中厌弃的恶习。

38.患得患失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阳货篇》)

释:当他没有得到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又怕失去。

39.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篇》)

释: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篇》)

释:做官,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有余力便去做官。

《弟子规》是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要求,教以应该怎样待人处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爱。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指后学。"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2006年以来,和谐中国网总编、台湾孔子学院特聘教授李耀君在学习研究《弟子规》过程中,与时俱进,对其进行修订,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现代修订版《弟子规》,并应邀在全国各地讲解《弟子规》数百场。他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综合论述,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通过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认为只有学习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论”读音为“轮”,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弟子规中哪些句子出自于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言必信,行必果。译文: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孔子

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不担心人们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不知道别人。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论语学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