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有关读书的格言并简析 正文

有关读书的格言并简析

时间:2025-05-18 19:48:08

《谈读书》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文章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读书”这一话题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谈读书的目的。作者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然后从正面加以阐述,要言不繁。接下来话锋一转,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存在的误区:“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用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的读法,而且应当和笔记、

【学生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能做好预习、旁批,注重积累等,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同学的回答能作出评价,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赏析文章语言时,还是觉得难于下手,或是说理不清,尤其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性概括,本节课通过学生对本文语言自主的赏析,师生们一起及时的评价,同学们的说理能力肯定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同学,根本就不讲究读书的方法,一翻开书就盲目地读,通过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的内容“读书需讲究方法”的学习,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穿插引导,会给学生很大的启示。

2、思想动态方面:作为毕业班的学生,升学的`压力比较重,一些本来成绩偏差的同学,容易对读书的价值观产生动摇,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这篇课文中阐述的读书益处,正好给学生起了导向的作用,会让那些学生再次坚定升学的信念,让全班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品质,因此,本文的教学真可谓给学生下了一场“及时雨”。

【设计思想】

1、思想上,使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养成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

2、方法上,采用:

⑴ 诵读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⑵ 讨论法: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交流,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⑶ 点评法: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中,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一起做好及时的评价,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导向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赏析文章语言的意韵美和形式美,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⑵ 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课文美育的价值,让学生学会读书。

2、过程与方法:

⑴ 诵读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⑵ 讨论法: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交流。

⑶ 练习法: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⑷ 评点法: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一起做好及时的评价,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在品味语言的美感中,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

⑵ 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文章语言的意韵美和形式美,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搜集有关读书名言警句和作者的情况。

2、认真朗读课文两遍以上。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培根的

1、搜集有关读书名言警句和作者的情况。

2、认真朗读课文两遍以上。 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为学习本文打好基础。 由“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引入。

谈话导入 1分钟

1、问: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呢?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谈读书》。

2、投影显示课题、作者。 学生齐答 用名言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很自然地引出作者及课题。

先由两个学生根据课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作简单的介绍,然后教师再综合,并特别强调培根语言的特点。

简介作者 2分钟

1、问:你对培根了解有多少呢?

2、投影显示有关培根的介绍。 个别学生回答 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习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认读字词,纠正读音。

认读字词 2分钟

1、投影显示生字词。

2、投影显示字词的读音。 先个别学生读再齐读。 扫除生字词的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整体感知 7分钟

1、投影显示问题:本文围绕“读书”谈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2、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点拨。

3、投影显示答案: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 个别同学回答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人小组讨论,互相质疑,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一起解答。

合作解疑 9分钟

1、投影显示:在刚才的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先在小组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师生一起解答。

2、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概括。

分四人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培养学生发问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体验发现的快感。

学生自主对文中的语言进行“选──读──品”。(选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言,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选读品味 13分钟

1、投影显示:选出自己喜欢的语言,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巡视并指导学生做好旁批。

3、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并引导其他同学一起评价。

4、选出自己喜欢的语言,反复朗读。

5、在自己喜欢的语句旁做好批注并阐述喜欢的理由。

6、个别学生说出自主品味语言美的成果。

7、其他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分享并评价同学的成果。 通过自赏析语言美,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提高赏析句子的能力,让学生更多的感受读书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

8、引导学生归纳赏析文章的语言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再指导学生可根据以上角度,分组继续赏析自己喜欢的语言。

知识巩固 5分钟

1、投影显示:赏析文章的语言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呢?

2、学生回答后概括并投影显示:

艺术风格。(遣词造句、句式、修辞等)

思想内涵。(给人启示、引起共鸣)

1、学生回答问题。

2、分四人小组组继续交流:每人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及喜欢的原因说给其他三个同学听。

3、接力背诵: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以“坐火车”的形式背出来。 进一步提高赏析语言的能力,并让学生形成了技能技巧。 布置作业:收集精警的语句到资料本上,并挑两句进行仿写。

课外拓展 1分钟

投影显示:收集精警的语句到资料本上,并挑两句进行仿写。 作好记录 让学生再次品味本文的语言美中得到积累。

治学名言摘抄

1、不好的书也象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2、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论文学》

3、读过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4、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5、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7、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8、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9、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美国)富兰克林

10、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11、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12、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1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4、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高尔基

1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6、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1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8、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一种宝贵的习惯。——高尔基

19、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1、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雨果

22、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2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24、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25、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考尔德

26、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2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8、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29、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3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6、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7、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3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9、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40、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4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4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44、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高尔基《论文学》

45、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46、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47、书籍是人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48、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9、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5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52、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53、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韬奋文集》。

5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55、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56、学问对于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57、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5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59、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基《文学书简》

60、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治学的解析

拼音

zhì xué

词性

基本解释

治学 zhì xué

[do scholarly research;pursue one's studies] 做学问;钻研,治学严谨。

引证解释

研究学问。

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郑君治学,盖用胡适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籍,为惊人之具。”

马南邨《燕山夜话·广阳学派》:“如果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相比,那么,刘献廷治学的范围更加宽广,目的性更加明确,更加讲究实用。”

关于治学的态度及方法

学者和对学者的基本要求

什么叫治学?治学就是研究学问。研,细细研磨也;究,追究源流也。研究的意思就是细致地、深入地探求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研究造就学者。俄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说过,“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在于旁征博引”,论据充分。于光远说,“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在于咬文嚼字”,概念清楚。科学与艺术不同,它是一种运用抽象思维而不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活动。对研究科学的学者来说,概念模糊,偷换概念都是不行的。有一些重要概念术语,因为翻译等缘故,不能望文生义,如“对象”,黑格尔在其德文著作中用的是“Gegenstand”,本义是“站在对面的东西”,并不是“对面的‘象’”。

求真是治学的根本

先哲和时哲有主真的,也有主善的。我是主张以求真为主的。我认为“真”、“善”、“美”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各有各的领域,但是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主真者认为求真是根本。

何为“真”?涉及真理标准问题。真理标准问题,一步一步深入下去,不能说已经讲得很清楚。“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比之“两个凡是”前进了一步,但还是以权威人士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又前进一步。但是仍没有到底。底在何处?

真理的前提是怀疑。“怀疑一切”是治学者的格言。学者拒绝信仰。

我有三句话:

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要求人们对之膜拜;

法律之所以成为法律,要求人们对之服从;

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要求人们对之研究;

科学不要求去信仰某种看法说法,而是要求先怀疑它然后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可以建立起科学的信念,而非信仰。

我还想强调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黑格尔说过“没有抽象的真理”,列宁也说过“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辩证法的`真髓和活的灵魂”。我反对“一刀切”。

务实

我在讲治学中所说的务实,就是要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写文章就是要发表。务实是受外界条件限制的,因此务实就要争取别人的支持。求真与务实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

聪明学,学聪明,学学聪明学

聪,耳朵好;明,眼睛好。现在的意义要比这个本意宽泛。聪明和智慧是同义语。

我小时候常问,为什么同样是一个人,别人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我就不能?1939年春我在广东工作,中央组织部要我去延安。路过桂林时,朋友送给我一个当时来说是“很好”的笔记本,一直不知道怎么用。直到纪念一二·九时在延安听毛泽东的演讲,我把毛泽东的演讲和我在武汉听过的王明的演讲比较了一下,觉得毛泽东讲得要比王明生动得多,也聪明得多。从这天起,我开始在这个笔记本上记日记,每天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那些聪明的事、聪明的话都记到这本笔记本上。我把这本日记叫做“学聪明日记”。从1939年12月到1942年上半年两年中,整个笔记本都记满了。在记的过程中,我自己觉得聪明了很多。但在1942年延安整风中,为了表示对党忠诚老实,把笔记本交给党组织了,一直没再能拿回来。学了两年的聪明,最终却干了件大傻事。

人有狡智,表现在人运用工具上。历史唯物论中的工具,也就是中间物,英语中的“MEANS”,德语中的“MITTEL”。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制造和运用工具,是人的狡智即人的聪明。聪明是能学的,当然,不是说学了逻辑学才能思维,但是,学习逻辑、哲学可以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我提出了“聪明学”的概念,聪明是一种学问,也是意识形态,即“智愚观”。我还提出的“真善美,贵智强”,其中的“智”,也就是智愚观。

心中要有很多问号

工作方法有很多,我主要讲一点:心中要有很多问号。我曾写过一篇超短文,其中说到:“问号在勤于思考的人看来是开启任何一门学问的钥匙。问号形如钩子,可以钩到很多问题的答案,没有问号,即使到了知识的宝库,也会空手而归。”我认为问题是一种财富,没有问题就没有财富的源泉。屈原有一篇“天问”,写的全是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心中有很多问号就是要做“有心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培养注意力。

科学态度与治学方法

这个题目很大。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说明严格科学态度。

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有一堂课老师专门让我们用尺量一张纸的面积,要求尽可能准确。有的同学毫不犹豫的用“长×宽”的方法,老师就问他,你还没有量,怎么能肯定我给你的纸是长方形的呢?除此以外,老师还考虑了尺子的两端的磨损以及视觉误差等多方面的因素。他告诉我们要注意可靠的数字与不可靠的数字,不可靠的数字只能有一位。数字其实有两个概念,一是大小,二是准确性。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考过我的研究生,都没有给我满意的答案。老师的这堂课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坚持严格的科学态度是治学的根本方法。

当敬一事师,一理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但这里所说的老师并不一定是教过你的老师,实际上,告诉你一个事实,一个道理的人,都称得上是你的老师,这样看来,你的老师就很多了。

送魏八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注:

魏八:姓魏,排行老八。

沽:gū,买。

明珠莫暗投:喻贤者应择主而仕。

(1)请赏析颔联“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的妙处。(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比拟手法,移情于物,写马似解人之离别痛苦而鸣声含愁,马尚且如此,更衬托出诗人不堪忍受离情别绪;(2分)在前句“惜”字的.基础上,“复怜”二字使内心的伤感显得更为深重,从而将别离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2分)

(2)诗人表达了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对友人路无知己、前途莫测的担忧、牵挂之情,希望好友谨慎行事、珍惜前程的关切之情。(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

作者

高适(约700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简析:

此诗写高适在淇水卫地送别魏八时依依不舍之情。高适事先备好淇上美酒,然后骑马到驿站,与魏八泛舟淇水。船行进在弯弯的淇河上,两岸山岭乌云密布,风雨大作,适逢中秋。诗人告诫魏八,若无知己,不要明珠暗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