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作者:《吕氏春秋》
2. 如果通过修养达不到提高鉴赏力的目的,修养两字也就毫无意义了。 作者:波伊斯
3. 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 作者:(宋)朱熹
4.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 作者:陶铸
5. 闻人之谤当自修,闻人之誉当自惧。 作者:(明)胡居仁
6. 优良的品德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品行的良好的教养。 作者:约翰·洛克
7. 责人之非,不如行己之是;扬己之是,不如克己之非。 作者:书摘
8. 最为贤明的生活方式是蔑视时代的习惯,同时又一点也不违反它地生活着。 作者:芥川龙之介
9. 品行是一种很复杂的成果,不仅是意识的成果,而且也是知识、力量、习惯、技能、适应、健康以及最重要的社会经验的成果。 作者:马卡连柯
10. 在风度上和在各种事情上一样,惟一不衰老的东西,是心地。心地善良的人单纯朴实。 作者:巴尔扎克
11. 总会发生些情愿与不情愿、知道与不知道、清醒与迷误的那种痛苦与幸福的事儿。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诚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会得到安宁。否则,便只能在愤怒争吵、妒嫉仇恨、唠唠叨叨中讨活了。 作者:泰戈尔
12.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者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后,缓步的骆驼却不断前进。 作者:萨迪
13. 有些人想到人类“最高贵”的品质,其中包括协作、利他主义、爱国主义、领士战斗中的英勇等到,都是战争的遗传成果。 作者:爱德华
14.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作者:《格言联璧》
15. 任何人,不论多么博学,只要他的冰问和他的生活之间还存在着一段不可架梁的距离,就都称不上是有教养的人。 作者:波伊斯
16.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作者:马南
17.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从外表表现出来,仍然感到满足的人。 作者:柏拉图
18.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作者:(春秋)孔丘
19.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作者:(战国)荀况
20.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作者:爱默生
21.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抑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难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作者:培根
22. 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作者:(春秋)孔丘
23. 含容终有益,任意是生灾。 作者:(明)冯梦龙
24. 以德服人。 作者:拉丁谚语
25.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作者:培根
26. “良好的模范恳切的语言和真诚坦白的同情”,系指家长、教师、同学及其他人的示范对儿童的影响。 作者:夸美纽斯
27.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想得太好,以致把自己的价值估计得高;我们也不可因为自己具有某些长处,别人没有,便以为应在别人面前占优势;我们只应该在我们的本分以内谦逊地接受别人对于我们的给予。 作者:洛克
28. 丈夫之高华,只在于功名气节。鄙夫只炫耀,但求诸服饰起居。 作者:《格言联璧》
29.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两年事。精明的人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 作者:赫拉克利特
30.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作者:荀子
31.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作者:孔子
32. 习气那个怪物,虽然是魔鬼,会吞掉一切的羞耻心,也会做天使,把日积月累的美德善行熏陶成自然而然而令人安之若素的家常便饭。 作者:莎士比亚
33. 一个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34. 礼让不费什么,而得到一切。 作者:蒙塔鸠
35. 先众人而为,后众人而言。 作者:(明)吕坤
36. 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 作者:刘昼
37. 历史的宫殿不同于现存在上流社会之处,仅仅在于它只向勤劳和美德敞开它的大门。任何财富、声誉、奸诈都不能贿赂、恫吓、欺骗艾理西姆的守门人。从更深一层意义出发,邪恶者或鄙俗者是望远无法进入历史宫殿的。 作者:拉斯金
38.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 作者:王符
39. 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增强生活能力。 作者:池田大作
40.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作者:谢学哉
41.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作者:荀子
42. 美德是安琪儿,但它是盲目的安琪儿,必须请求“知识”给它指引通向其目的地的路径。 作者:霍勒斯·曼
44.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老不可满。 作者:魏微
45.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作者:礼记
46.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作者:礼记
47. 天下之事,患常生于忽微,而志戒于渐习。 作者:程颢
48. 人类一生的工作,精巧还是粗劣,都由他每个习惯所养成。 作者:富克兰林
49. 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它使我们不能认识一个人的主要本性,就这一点而言,习惯既非残忍也不迷人。 作者:普鲁斯特
50. 接受忠告,就是增进一个人自己的能力。 作者:歌德
51. 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作者:宋朱熹
52. 真正以谦虚是最高的美德,也即一切美德之母。 作者:丁尼生
53. 一般人都是依据爱好去想,依据学识及吸收的见解去说,但通常都依据习俗去做。 作者:培根
54.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作者:蔡元培
55.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作者:荀子
56. 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欢。 作者:杨雄
57. 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 作者:毛泽东
58. 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 作者:中国谚语
59. 并不是由于决心才正确、应该由于习惯而正确。不仅能做正确的事,而且养成不是正确的事就做不了的习惯。 作者:华兹华斯
60. 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怀忌恨。 作者:斯宾诺莎、
61.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作者:菩德吉
62. 习惯使我们顺从一切。 作者:伯顿
63.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作者:书摘
64. 习惯优于格言。习惯是以有生命的格言为本能,加血添肉而成。 作者:亚美路
65. 习惯之于灵魂犹如血管与脉络之于血液,是它流动的道路。 作者:布什纳尔
66. 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作者:(清)史典
67. 假如有人出卖生命水,要别人以人格作代价,聪明人决不肯买;因为耻辱地活着不如光荣地死去。 作者:萨迪
68. 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 作者:亚里士多德
69. 人皆知涤其器,而莫知涤其心。 作者:《傅子·附录》
70. 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作者:苏格拉底
71.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明·朱之瑜《诚诚二首》 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 作者:朱之瑜
72. 自尊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作者:邹韬奋
73. 没有一种礼貌会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养的不足,正确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礼和人的高尚的教养同时表现出来。 作者:歌德
74. 道德教育最简单的要素是“爱”,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对人们积极的爱。这种儿童道德教育的基础,应在家庭中奠定。儿童对母亲的爱是从母亲对婴儿的热爱及其满足于身体生长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要素,则有待于学校教育。教师对儿童也应当具有父子般的爱,并把学校融化于大家庭之中。 作者:裴斯泰洛齐
1.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2.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3.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4.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5.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6.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7.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8.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9.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标,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10.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二、治学篇(治学需要坚强的心、博学多才)1、为学之首要在立坚卓之志。(今有几何?我做不到,甚至想都不敢);其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生’,谓之不专也。”(虽有心博学而精深,却总是浅尝辄止);第三,“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2、曾国藩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3、治学之法:“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有志、有识(既博且专)、有恒,治学之三要素。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修身篇(修正自己,提升自己)1、克己之学——反省自己 2、事事谨慎——三实:不说大话、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3、刚柔并济——“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4、讲求清廉——“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人皆敬重。”“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吾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达圣主。”5、三寡: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6、三知:知命,知礼,知言。7、三薄:幸灾乐祸,一薄德也;逆命亿数,二薄德也;臆断皂白,三薄德也。8、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9、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10、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四、处世篇(在社会,灵活机动)待人以诚,待人以恕——“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人之不可无良友也!”,“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吾辈总以诚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废,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以为人共谅。”五、家教篇(教育家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人生感悟1、俭以养廉,俭以保家——“家败,离不得个‘奢’字。”2、正确对待做官发财——“功成身退”,“大约世家子弟,钱不可多,衣不可多,事虽至小,关系颇大。”3、谦以保泰,谦以进德——“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劳而逸,谦而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个谦字。”4、勤以养生,勤以致富——“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天下百病,生于懒也。”“人不勤则万事俱废。”“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个勤字。”相关推荐:分享10句经典国学励志名句,一起来品读一下这十句最具智慧的国学语录。
国学经典名句1、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国学经典名句2、大智若愚,勿恃聪明
大智若愚,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国学经典名句3、淡泊恬适,明心立志
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
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国学经典名句4、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宋朝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一天,他看见小吏从府库慌张出来,头巾下藏着一文钱。下令拷打。小吏不服:"一文钱算什么!你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大怒:"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斩首。
国学经典名句5、厚积薄发,以柔克刚
厚积薄发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苏轼尝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以柔克刚的态度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国学经典名句6、海纳百川,包容涵藏
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阔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四川大学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校训。
国学经典名句7、戒骄祛躁,平等待人
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这是孔子“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的态度,同时也是老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思想。在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是指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争宅基时,张英不偏不袒,互判三尺,同等对待。
国学经典名句8、涵养心性,静定归真
这种返璞归真的态度,是一种道教教义。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他们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
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
国学经典名句9、心诚则灵,唯德感天
心诚则灵,关键是要做到“心”、“诚”两点。
其如《礼记》中所讲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一样,只要虔心诚意,就能产生灵验;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心态,愿望就会实现,这就是心诚则灵。
到目前为止,佛教中的礼佛者更是以“心诚则灵”来形容拜佛求签者的心意。
国学经典名句10、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大道至简,是中华道家哲学。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大道至简即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