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指人的综合素质;道家的修炼养性等。有关名人修养
中考常用
1.何以止谤,曰无辩,辩愈力,则谤者愈巧。——清·申涵光《荆园进语》
2.坚信自己和自己的力量,这是件大好事,尤其是建立在牢固的知识和
3.除了人类和蝗虫,很少有一种动物能在观光一个地区时把它弄得乱七八糟。——马长山著《思路花语》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6.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9.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10.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汪国真
1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2.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论语》
14.习惯之链的力量很弱,因而往往感觉不到,但一当感觉到了,它已是牢不可摧的`了。——不要养成坏习惯
15.一个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16.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
17.最为贤明的生活方式是蔑视时代的习惯,同时又一点也不违反它地生活着。
18.凡建立功业,以立品为始基。从来有学问而能担当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
19.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弘一大师。
20.以修养对待修养还不是真正的修养;以修养对待无修养才是真正的修养。
21.修养,不是说不会发脾气,而是说不会轻易发脾气。不会发脾气的人不一定是有修养的人,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人,则是缺乏修养的人。
22.一个在人生中欲有所成的人,必得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否则,他不是毁在鲜花中,便是毁在流言中。
中考常用名人名言素材积累2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唐)柳宗元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 ——(明)朱之瑜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汉)王符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明)王守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宋)包拯
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明)张居正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宋)朱熹
心轻万事如鸿毛。 ——(唐)李欣
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春秋)孔丘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 ——(战国)屈原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战国)荀况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吕氏春秋》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晋书》
人谁无过,当容其改。 ——《新唐书》
居心要宽,持身要严。 ——(清)申居郧
但改吾过,毋议人非。——(清)陈确
居幽思远,居安思危。 ——书摘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春秋)孔丘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无门关》
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宋)王安石
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 ——(宋)朱熹
含容终有益,任意是生灾。 ——(明)冯梦龙
先众人而为,后众人而言。——(明)吕坤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春秋)孔丘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春秋)孔丘
人皆知涤其器,而莫知涤其心。 ——《傅子·附录》
心如大地者明,行如绳墨者彰。——(汉)刘向
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戳无辜。——(晋)陈寿
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 ——(清)金缨
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 ——《养正遗规》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增广贤文》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增广贤文》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格言联璧》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格言联璧》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格言联璧》
目之见也借于照,心之智也借于理。——《吕氏春秋》(汉)王克
以人之长补己短,以人之厚补己薄。 ——(汉)刘向
闻人之谤当自修,闻人之誉当自惧。——(明)胡居仁
将军额头跑得马,宰相肚里好撑船。——书摘
爽口食多偏生病,快心事过恐生殃。 ——《增广贤文》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格言联璧》
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成绩优良,不是天资高,而是辛勤学。
3、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
4、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6、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7、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8、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0、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1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3、“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14、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1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6、百学须先立志。
1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8、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9、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2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1、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2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3、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2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25、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普通的事,也应该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小任务顺利完成,有利于你对大任务的成功把握。
26、称赞削弱了勤勉。
27、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
28、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29、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30、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的其它条件。
31、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作者:《格言联璧》
32、 甘居下位不算美德;能往下降才是美德,承认低于我们的事物高于我们,也是一种美德。 作者:歌德
33、 以人之长补己短,以人之厚补己薄。 作者:(汉)刘向
34、 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作者:冰心
35、 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家对你评价多么高,你总要有勇气地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 作者:巴甫洛夫
36、 居幽思远,居安思危。 作者:书摘
37、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作者:报摘
38、 所有的习惯以不可见的程度积聚起来,如百溪汇于川,百川流于海。 作者:德莱敦
39、 衡量一个人的真正品格,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会发觉的时候做什么。 作者:孟德斯鸠
40、 习惯是一种最糟糕的痼疾,因为它使人们接受任何的不幸,任何的痛苦,任何的死亡。出于习惯,人们可以与自己憎恶的人生活在一起,学会戴镣铐,忍受不公正和痛苦,以至对痛苦、孤独以及其他一切都逆来顺受。习惯是一剂最无情的毒药,因为它慢慢地,不声不响地潜入到我们的机体,并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起来。当我们发现它时,机体的每个细胞都已与它相适应,每一个动作都受它的制约,已经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治愈。 作者:奥里亚娜·法拉奇
41、 行一棋不足以见智。 作者:(汉)刘安
42、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作者:《增广贤文》
43、 我在日常生活中严守着一个美好的准则:“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是素以此来鞭策自己的。 作者:安格尔
44、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作者:朱熹
45、 浑身刻板死沉、满面阴惨抑郁的人,不论其生相如何,衣饰如何,都是天上人间最坏的人。 作者:狄更斯
46、 我们并不鄙弃一切有恶习的人,但我们鄙弃一点美德都没有的人。 作者:佚名
47、 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48、 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 作者:欧里庇得斯
49、 要想有教养,就要去了解全世界都在谈论和思索的最美好的东西。 作者:马·阿诺德
50、 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作者:《格言联璧》
1、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作者:《格言联璧》
2、 甘居下位不算美德;能往下降才是美德,承认低于我们的事物高于我们,也是一种美德。 作者:歌德
3、 以人之长补己短,以人之厚补己薄。 作者:(汉)刘向
4、 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作者:冰心
5、 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家对你评价多么高,你总要有勇气地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 作者:巴甫洛夫
6、 居幽思远,居安思危。 作者:书摘
7、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作者:报摘
8、 所有的习惯以不可见的程度积聚起来,如百溪汇于川,百川流于海。 作者:德莱敦
9、 衡量一个人的真正品格,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会发觉的时候做什么。 作者:孟德斯鸠
10、 习惯是一种最糟糕的痼疾,因为它使人们接受任何的不幸,任何的痛苦,任何的死亡。出于习惯,人们可以与自己憎恶的人生活在一起,学会戴镣铐,忍受不公正和痛苦,以至对痛苦、孤独以及其他一切都逆来顺受。习惯是一剂最无情的毒药,因为它慢慢地,不声不响地潜入到我们的机体,并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起来。当我们发现它时,机体的每个细胞都已与它相适应,每一个动作都受它的制约,已经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治愈。 作者:奥里亚娜·法拉奇
11、 行一棋不足以见智。 作者:(汉)刘安
12、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作者:《增广贤文》
13、 我在日常生活中严守着一个美好的准则:“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是素以此来鞭策自己的。 作者:安格尔
14、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作者:朱熹
15、 浑身刻板死沉、满面阴惨抑郁的人,不论其生相如何,衣饰如何,都是天上人间最坏的人。 作者:狄更斯
16、 我们并不鄙弃一切有恶习的人,但我们鄙弃一点美德都没有的人。 作者:佚名
17、 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18、 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 作者:欧里庇得斯
19、 要想有教养,就要去了解全世界都在谈论和思索的最美好的东西。 作者:马·阿诺德
20、 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作者:《格言联璧》
21、 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作者:卢梭
22、 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作者:卢梭
23、 静则修身,俭以养德;勤则不匮,敏则有功。 作者:书摘
24、 欲影正者端其表。 作者:桓宽
25、 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 作者:茅盾
26、 细腻与风雅原是朴实的人必然具备的长处,在他身上使他的谈吐更耐人寻味,不亚于主教的辞令。 作者:巴尔扎克
27、 谦逊和服从使他们更适于受教导;所以事先尽可以不必过于注意自信的养成。最该花时间,下功夫和努力的,是使他们获得德行的原则、实践和良好的教养。这才是他们应该事先多加准备的事,免得后来容易失掉。 作者:洛克
28、 即使是最深刻的言论,如果一个说的时候态度粗暴,傲慢或者吵吵嚷嚷,即便是在辩论上面获得了胜利,在别人心目中也是难以留下好印象的。 作者:洛克
29、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 作者:书摘
30、 决不要骄傲。因为一骄傲,你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 作者:巴浦洛夫
31、 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 作者:爱默生
32、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作者:《无门关》
33、 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作者:《格言联璧》
34、 礼貌出自内心,其根源是内在的,然而,如果礼貌的形式被取消,它的精神与实质亦随之消失。 作者:约翰·霍尔
35、 贫而无诌,富而无骄。 作者:子贡
36、 对我们的习惯不加节制,在我们年轻精力旺盛的时候,不会立即显出它的影响。但是它逐渐消耗这种精力,到衰老时期我们不得不结算帐目,并且偿还导致我们破产的债务。 作者:泰戈尔
37、 这种落于俗套的高贵和风雅是再平庸低劣不过的。 作者:雨果
38、 家庭教育的另一个内容是培养子女的服从性,服从性的培养可以使子女产生长大成人的渴望。反之,如果不注意子女服从性的培养,他会变得唐突孟浪,傲慢无礼。 作者:黑格尔
39、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 作者:(战国)屈原
40、 年轻人不可中途插嘴,说的时候要用请教的态度,不能像教训别人似的。应该避免固执的态度和傲慢的神情,要谦逊地提出问题。谦逊不会遮住他们的才能,也不会减弱他们的理由的力量。它反而可以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注意,使他们所说的话宜于让人接受。 作者:洛克
41、 心轻万事如鸿毛。 作者:(唐)李欣
42、 礼貌举止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以太宽也不可以太紧。 作者:佚名
43、 凡是一个能够受到大家欢迎的人,他的动作不仅是有力量,而且要优美,坚实是不够的,就是有用也无济于事,无论什么事情,必须具有优雅的办法和态度,才能显得漂亮,得到别人的喜欢。 作者:洛克
44、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作者:荀子
45、 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 作者:欧阳修
46、 心如大地者明,行如绳墨者彰。 作者:(汉)刘向
47、 权力和财富,甚至德行本身,其所以被人人看重,也都是因为它们能够增进我们的幸福之故,凡是帮助别人,而帮助时的态度不好,使得别人感到不安的人,从别人的幸福看来,他是不会受到欢迎的。凡是知道如何使得对方感到舒畅,而自己又不至于奴颜卑膝,降低身份的人,他就可以说得到了处世的真诀,到处都会受到欢迎与重视。所以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作者:洛克
48、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49、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 作者:弘一大师
50、 让一得百,争十失九。 作者:马克
51、 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伤、消沉、焦躁、恼怒;他对自己的伴侣和亲友的不足处,以爱心劝慰,述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听者动心,感佩、尊从,这样他们之间就不会存在感情上的隔阂、行动上的对立、心理上的怨恨。 作者:穆尼尔·纳素夫
52、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作者: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