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三、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六、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七、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八、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九、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十一、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十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十三、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十四、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十五、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十六、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十七、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十八、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十九、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二十、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二十一、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二十二、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二十三、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二十四、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二十五、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二十六、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二十七、 放于利而行,多怨。
二十八、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二十九、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三十、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
三十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十二、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三十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三十四、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五、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十六、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十七、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三十八、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三十九、 不学礼,无以立。
四十、 礼之用,和为贵。
四十一、 听其言而观其行。
四十二、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四十三、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四十四、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四十五、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四十六、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四十七、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四十八、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四十九、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五十、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五十一、 过,则匆惮改。
五十二、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五十三、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五十四、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五十五、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五十六、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五十七、 不迁怒,不二过。
五十八、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五十九、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六十、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六十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六十二、 巧言乱德。
六十三、 巧言令色,鲜矣仁。
六十四、 刚、毅、木、讷近仁。
六十五、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六十六、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六十七、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六十八、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六十九、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七十、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七十一、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七十二、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七十三、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七十四、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七十五、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5、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0、不学诗,无以言。
1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4、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1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9、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21、有教无类。
22、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2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5、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7、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9、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蔡尚思
30、学习有两忌,自高和自狭。——书摘
31、读书,人才更加像人。——严文井
32、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33、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34、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35、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36、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37、生活便是寻求新的知识。——门捷列夫
38、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
39、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40、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41、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42、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43、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44、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高士其
45、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4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7、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
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49、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50、书,以是哺育心灵的母乳,启迪智慧的钥匙。——高尔基
51、书籍是人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5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53、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
5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5、智力决不会在已经认识的真理上停止不前,而始终会不断前进,走向尚未被认识的真理。——布鲁诺
56、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高尔基
57、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8、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9、青年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朱德
60、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苏轼
61、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
62、读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63、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华罗庚
64、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培根
65、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66、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约瑟夫·鲁
67、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王光美
68、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陈景润
69、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暗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李大钊
70、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71、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72、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伏尔泰
73、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高永祚
74、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75、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艾迪生
7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77、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78、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
79、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80、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81、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82、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83、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