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格言>和<意林>比较 正文

<格言>和<意林>比较

时间:2025-05-10 18:27:43

 

【高考材料作文如何找准最佳立意】

各位老师好。首先说明一下,在2016年全面施行的全国卷中,广东高考采用的是新课标I的卷子,本次讲授内容所举例子、所分析内容主要针对新课标I的高考作文,然后以解读小说的方式来探究一下“意林体”式的材料作文如何寻求最佳立意。新课标在2013年的时候基本确定了目前的考查形式,而且模式稳定,方向明确。在新课标考纲中的“发展等级”中明确规定要求考生“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但是同一则材料往往读者见仁见智,于是,如何判断立意属于“新颖”又不致“离题”就成了重心问题。

在对近三年的新课标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我觉得近年来全国卷作文提供的材料比较倾向于故事(或情节性的材料)。在审题时,第一个关键就是考查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材料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来考查学生的提炼和表述能力。而提供的材料则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讲的“意林”小故事(如2015年的小陈举报老陈、2014年的切割钻石、2014年的游客租屋等等)。这些故事和以前的

考究一下近年来的新课标作文卷,我们可以发现“材料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一则小故事”,从本质上说,材料作文的阅读和小说阅读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在对文章或者文段进行提炼之后解读,然后进一步表述个人看法”。那么,在阅读技巧上就应该有很大的共通之处。所谓“一法通,万法通”,材料作文同样可以理解为文章中某个精简的片段或者是全文的浓缩,只要你掌握了小说阅读的方法,以共通的阅读方法或许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准确理解材料内容”这个问题,找准“最佳立意”就变得容易了。之后有机会我会再尝试以

什么是“意林体”材料作文:

一、2013年开始,全国卷的考查模式就基本确定并开始推广了,通过对2013年-2015年全国各地试卷的整合分析,我们可以从作文的变化看出,“新材料作文”的考查方式基本确立。

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提供一则阅读材料、一首诗或者一幅图画并对之做必要提示,但不提供明确写作话题,在要求考生对阅读材料或图画做一定分析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写作,立意可以自定,角度、文体自选,标题自拟的一种开放式的写作方式。

它在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上更进一步,它不提供可供参照的主题,而是要求考生从材料中去提炼观点,作文主旨要求围绕考生提炼的观点展开叙写。我把2013年—2015年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作文整理了一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型:

①.故事型(寓言型)阅读材料(2012年新课标I船工顺手补洞救人、2013新课标I切割师切割钻石、2014年湖北卷的“大树”、2015新课标I的“小陈举报老陈”、2015山东卷的“父子的对话”、2015重庆的“小孩等待妈妈”、2014?大纲版全国卷的“老王住院”、2014?重庆卷“游客租屋”、2013辽宁的“沙子与珍珠”、2013广东卷的“富翁救济穷人”)

②哲理诗、诗歌、歌曲、格言、感悟型阅读材料(如2015年福建卷的“路”、2015广东卷的“远与近”、2015江苏卷的“智慧”、2014四川的“人,站起来”)

③实验调查、实践数据型阅读材料(如2015年安徽卷“蝴蝶的翅膀”、2015年湖北卷的“蓄积”与“喷涌”、2015四川卷“老实与聪明”、2014江西的“探究”、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同学关系调查”、)

④新闻、时评型阅读材料(2014?新课标全国卷I“山羊过独木桥”、新课标II“动物园禁止游客喂食动物”、2014湖南“最美乡镇干部”、2013?山东卷“咬文嚼字”)(这种材料的解读与①其实有许多共通之处,只不过现实意义更强一些。)

⑤漫画、图标型阅读材料,近年来考查的比例很少;⑥整合型材料作文,即由“多则有相近、相关材料整合而成的材料”,解决方法基本与其他类基本一致

【四川·吴滎林:比如,寓言故事,生活传说故事、新闻故事·····

安徽程俊:这是根据材料呈现形式分类的

四川·吴滎林哦,这个我是这么考虑的,分析了一下高考提供的材料,一般可以按情节划分,那么,哪种类型的就不是非常重要,只要都是有情节的,我们分析的方法大致相同。分类方法太多了,各人有各人思维角度,各不相同,按情节分或许只是其中一种方式。】

二、新课标卷的`作文材料,个人觉得出卷者相当青睐“意林体”式的材料。

所谓”意林体”,就是俗称的“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特点是故事短小精悍却饶有趣味,在简单又曲折的故事中往往蕴含了某种观点,读完之后能让人若有所悟,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积极的引向作用。

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2012年的“顺手补洞,船工举手挽救船长儿女性命”的故事,之后的“梯子不用横着放”,之后出现的“切割师应对切割钻石的风险”的故事,2014年全国大纲卷“老王住院”的故事,2014年重庆卷“游客租屋”的故事,2015年新课标I的“小陈举报老陈”等故事其实在《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文章上都有类似的故事,故事言近旨远,令人感慨,让人顿悟。

从全国范围看,这种故事型的出题方式,似乎越来越受出卷者青睐,这种材料其实就是一则精缩的故事,如果采用解读小说的方式来解读“意林体”式的材料作文,是否会有效果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小说对情节上的处理方式是如何的。

可供借鉴来解读材料作文的小说阅读的基本解读方法:

小说情节鉴赏的基本解读方法(非小说鉴赏方式):我整理为三种:

1.理清线索,把握来龙去脉

2.知人论世,透视人物性格

3.见微知著,洞察文章主旨

解读这类“意林体”的材料作文,主要使用第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如果能够成为一则故事,那么故事必然可以整理出事件基本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往往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而这内在的联系就是贯穿了故事的线索。高考材料作文限于篇幅和

那么,一则短小精悍的材料的着重点就基本只能放在“高潮”部分了,次之,选择的会是“结局”部分。在小说鉴赏上,我们把握了一定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我们就掌握了构成一篇作品的基本线索。

在一则短小的高考作文阅读材料中,我们如能抓住情节的主要线索,理清材料的来龙去脉,那就有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纵览全材料,达到“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不得脱离材料本身”的目的,那么,命题者的意图就顺理成章可以分析出来了。而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往往就是一则作文阅读材料的最佳立意。

试以2015新课标I的高考题目为例:新课标全国一卷:女儿举报老爸(材料作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给学生做了这则材料作文时,学生的立意五花八门,各种想法都有,有些想法则是片面化的思维,列几个有代表性的立意思路供大家参考:

1.开车打电话本身就违法,何况高速公路打电话,为小陈点赞

水可干而不可夺湿,火可灭而不可夺热,金可柔而不可夺重,石可破而不可夺坚。

唐马总《意林》引《任子》。干:干枯。夺:夺去,改变。柔:使之柔软变形。这几句大意是:水可以千枯却不能夺去潮湿的本性。火可以熄灭却不能改变发热的性能,金可以软化却不能夺走它的重量,石可以破碎却不能变易它的坚硬。以物可变形而不可移性的道理,形容人的坚贞气节、高尚情操不可移易。作者采用捧比的句式,贯珠般的博喻。加强了说理性和可信度。

闻一善言,见一善事,行之惟恐不及;闻一恶言,见一恶事,远之惟恐不速。

唐马总《意林》引《物理论》。闻:听到。善言:有益的话。不及:不及时。远之:远远地避开它。这几句大意是:听到一句有益的话,看见一件好事,照着做还只怕不及时;听到一句坏话,看见一件坏事,远远地避开它还只怕行动不快。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看见好人好事,自然应该学习效法,“行之惟恐不及”。而看到坏人坏事,则应该自觉地抵制或勇敢地站出来与之斗争,决不能明哲保身,听之任之或避开了事,这才符合今天的道德标准。对坏人坏事切不可支持、怂恿,更不能助纣为虐、为虎作伥。这几句可供劝勉青少年趋善戒恶时借鉴。

病从口入,患自口出。

唐马总《意林》引《物理论》。这两句大意是:疾病多是因饮食不当而引起的,祸患多是由言谈不慎而造成的。吃饭时不讲卫生,自然会引起肠胃疾病,这是人所共知。而言语失当,也会招致飞来的横祸。此二句言简意赅,富有寓意,既可劝人慎言,也可用以讽喻缺乏言论自由的社会现象。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

唐马总《意林唐子》。循:顺着。川:河流。这两句大意是:船顺流行驶就快,人顺路而行就不会迷失方向。船顺流而驶,不横渡逆行,当然就行得快;人沿着大路走,不入歧途,不度荒野,也就不会迷失方向。在生活中,遵循事物的规律办事,就比较顺利;随着时代的潮流走,就能到达目的地。这两句多用于比喻办事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要随着时代的潮流前进。

一人之智,不如众人之愚;一目之察,不如众目之明。

唐马总《意林》引《任子》。察:看,体察。这几句大意是:一个人的智慧,不如众人的见解;一人的眼睛虽然看得仔细,但不如众人的眼睛看得清楚。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再聪明的人,其智慧也不如众人的计议。因为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中国俗语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也是这个道理。可用于个人与集体力量的说明。

人有厚德,无同小节;人有大举,无訾小故。

唐马总《意林》引《体论》。厚德:大德,大的功业。无问:不要计较。大举:太的成就。訾(zǐ子):非议,责难。小故:微不足道的小缺点。这几句大意是:对于建立大功大德的人,不要去斤斤计较他的某些枝节问题;对于取得重大成就的人,不要击非议责难他的某些微不足道的失误。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无可挑剔的。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应该看他的主流、本质,而不应过分纠缠某些细微束节。这几句可供论述如何公允、正确地评价一个人的功过,也可用以说明对待小的过错和失误要有宽容的态度。

水性虽能流,不导则不通。

唐马总《意林》引《成败志》。导:引导,疏导。这两句大意是:水性虽然能够流动,倘若不加疏导,积水被壅塞也不能流通。对~二句可以广泛取喻:天资聪慧的孩子,不经教育引导也难以成才;质地良好的材料,不经加工也难成精致的器物;资源矿藏虽然丰富,不经开发也难以变成财富。它说明事物的本质再好,若没有必要的条件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

唐马总《意林》引《鲁连子》。百足:虫名,即马p,多足纲虫类动物,长约十二公分,步肢细弱,共百余对,切断后仍能蠕动。蹶(jué绝):跌倒。持:支撑,扶持。这几句大意是:百足虫被截断后也不倒下,是因为支撑它的脚多的缘故啊!~几句中,“断而不蹶”又作“死而不僵”,这几句后来人们用于比喻有权势的人虽然死去,他的势力和影响还仍然存在。也用于比喻庞大的家业或雄厚的势力,即使明显地衰败、没落,也能支持很久。如《红楼梦》第二回介绍贾府时说:“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

唐马总《意林》引《太公金匮》。道:指事物的法则、规律。微:小的事物。这两句大意是:说明大道理的法则,规律是由小的事物总结出来的;灾祸是由小的差错逐渐发展而成的.。规律的形成是综合万事的抽象,小节不制而成大祸,同样起自微小。所以要在事物的萌芽状态就果断采取措施,而不待酿成大祸。可用于谋事。

能读千赋别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

唐马总《意林》卷三。这两句大意是:熟读千篇赋,就懂得了作赋的路子;能仔细研究上千把剑器,就能懂得剑的性能。此条侧重于强调感性知识的重要性.这在重直观把握、重领悟而轻视理论的中华民族中是很有代表性的。此类名句以精粹深刻与哲理性取胜,具有格言的性质。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

唐马总《意林唐子》。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仞:古时“七尺(一说八尺)为一仞。达洞:通达洞明。这几句大意是:大树高达千尺,是因为它的根须扎得极深,沧海深难测底,是因为千条江河汇积而成;智者事事通达洞明,是他长年积累知识的功效啊。古人常用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阐明深刻的人生哲理,使抽象的道理因此变得极为通俗。小到花鸟草木,大到天体海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许多道理是相通的。因此,这种手法往往成为说理的极为有效的手法。此条以两个自然界的例子为喻,引出生活的哲理,过渡自然,说理深刻,有理有据,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玉不琢,则南山之圆石。

唐马总《意林》引用《正部》语。琢:雕琢。则:那就是。本句大意是:玉如果不经雕琢,那也不过就是南山之上普通的圆石而巳。此句从反面立论,说明玉经琢磨方成嚣,人经者砺始为才的道理。此名句立论角度新颖,修辞手法巧妙。宝玉与圆石,其价值对比鲜明,更宜于揭示名句阐述的道理。另外,名句采用口语的形式,通俗易懂,而又道理深刻,其说理方法值得借鉴。可用以说明施加教育的重要,也可用以说明接受教育、经受磨练的重要。